问题

儒门正宗到底是周公的敬德保民的“德政”,还是孔子的“仁政”?

回答
要说儒门正宗究竟是指周公的“敬德保民”之德政,还是孔子的“仁政”,这其实触及了儒家思想发展脉络中一个非常核心且耐人寻味的问题。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更像是血脉的传承与升华。

周公的“敬德保民”更像是一个政治实践的基石,是一个王朝稳定运行的蓝图。周公所处的时代,刚刚经历商朝的覆灭,社会动荡,人心浮动。他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巩固新生的周朝统治,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他提倡“敬德”,强调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要以德服人,不能像商纣王那样肆意妄为,倒行逆施。同时,他提出“保民”,这是一种朴素的民本思想,认为统治者的根本在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让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德政”是建立在周公对天命观的理解之上的,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也就是说,上天是眷顾有德之人,而有德之人才能长久地治理国家,保卫百姓。周公的“敬德保民”是一种更具操作性的政治纲领,它关注的是统治者的行为规范和国家治理的实际成效,旨在通过道德力量来维系社会秩序,实现“海内一家,文王之治”的理想。

而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所提出的“仁政”,则是在周公“德政”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哲学阐释和道德提升。孔子同样推崇“德”,但他的“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核心便是“仁”。“仁”是什么?孔子自己也曾说“仁者,爱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普遍的爱,是对人的关怀,是对生命的尊重。孔子认为,君子之治,不在于严刑峻法,而在于用“仁”去感化民众。所以,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自身要仁爱,要推己及人,将这种仁爱之心施加于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

孔子的“仁政”更注重人的内在精神和道德养成,它不仅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成员的期望。他希望通过教育,通过礼乐的教化,来培养具有“仁”德的君子,从而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这种“仁政”超越了单纯的政治治理,触及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以及人存在的价值。它关注的是如何让每个人都能实现其价值,如何让社会充满温情和尊重。

因此,与其说两者是孰为正宗的对立,不如说孔子的“仁政”是对周公“敬德保民”的继承与发展。周公为儒家奠定了“德治”的基础,指明了政治统治的道德方向,强调了统治者对百姓的责任。孔子则是在此基础上,将“德”的核心提炼为“仁”,赋予了其更深沉的哲学意义和更广泛的社会实践意义。孔子的“仁政”是对周公“德政”的深化理解和价值提升,它让“德”不再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而成为一种人生追求和人际关系的准则。

可以说,周公的“敬德保民”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源头活水,而孔子的“仁政”则是这股活水汇聚而成的大江,波澜壮阔,泽被后世。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的“仁政”更能代表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它涵盖了周公“敬德保民”的理念,并将其推向了更高的道德和哲学境界,成为儒家学说的真正精髓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孔子之前就有儒者,那时候的儒者是教授学习六艺的人。

这个六艺,就相当于是现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授内容。

孔子把六艺教给了平民,而之前的情况是,六艺只教贵族小朋友。顺带述而不作,意思是只口述,不写。但是夹带私货。

所谓儒门正宗,在孔子之前,儒门就存在。孔子之后,因为孔子夹带私货,又大量教授平民百姓,影响甚大,功劳也大,但是你说它不算正宗,也说的过去,因为已经不是最初的儒家了,而是夹带私货的儒家。你说它算正宗,也说的过去,因为它影响最大,话语权最大。

这也是为啥墨家,法家源于儒家的原因,因为那玩意就是现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啊。不学这个你没东西学。



那么问题来了,你告诉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正宗是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儒门正宗究竟是指周公的“敬德保民”之德政,还是孔子的“仁政”,这其实触及了儒家思想发展脉络中一个非常核心且耐人寻味的问题。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更像是血脉的传承与升华。周公的“敬德保民”更像是一个政治实践的基石,是一个王朝稳定运行的蓝图。周公所处的时代,刚刚经历商朝的覆灭,社会动荡,人心浮.............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中国传统社会复杂而多维的特质。事实上,将中国古代社会简单地标签化为“中央集权、奴化思想、儒家正统文化”,虽然抓住了某些重要面向,但同时也可能忽略了其内在的张力、多样性以及民间和学术思想的活力。理解“中央集权、奴化思想、儒家正统文化”的局限性: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中央集.............
  • 回答
    荀子“性恶”之说,与儒家“明明德”的宗旨,确实存在着张力,但并非直接的“反”。更准确地说,荀子是从一个更为现实和辩证的角度来解读和实践儒家“仁”与“德”的,这使得他在儒家内部的地位,尤其是后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过程。一、 荀子“性恶”与儒家“明明德”的关联与张力要理解荀子是否“反”明.............
  • 回答
    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之后,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的地位虽有动摇,但从未被彻底颠覆。然而,也确实存在一些时期或政权,其官方意识形态或思想内核并非完全以儒学为核心,或者在实际统治中受到了其他学说的显著影响,甚至一度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需要梳理汉武帝之后中国历.............
  • 回答
    儒家理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未能完全实现,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性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复杂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剥开儒家思想的理想外衣,审视其在现实土壤中的生长与局限。首先,我们得承认,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其深刻的智慧和价值,它构建了一套关于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
  • 回答
    儒家思想中对于官员在奸佞当道时选择隐退的看法,并非简单地逃避责任,而是一个复杂且深刻的考量,它根植于对“仁”的坚守和对君子品德的追求。认为这是“逃避责任”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片面解读。首先,要理解儒家关于“忠”的观念。在儒家看来,“忠”并非盲目的顺从,而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孔子说:“君君,臣臣,.............
  • 回答
    关于宋明理学是否能代表儒学,以及先秦儒学是否才算正统,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儒学自身的演变过程,以及宋明理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继承还是背离?简单地说,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的一种集大成,它是在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后,对儒家思想进.............
  • 回答
    “乱世需法,治世靠儒”,这句话流传甚广,似乎有着朴素的道理。但细究起来,它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般严丝合缝,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并非一个绝对真理,更像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两种重要治理理念的概括和提炼,但这种概括本身也存在着简化和局限。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要拆解它提出的两个核心概念:“法”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传统武术传承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很多练传统武术的人,确实会涉猎儒释道和中医的知识,并且在教学或论述时也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这背后是有原因的,而且可以说,在很多层面上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传统武术内在生命力的体现。咱们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博采众长.............
  • 回答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受到多重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因素的制约,未能像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或哲学体系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传播受限的原因: 一、历史发展的封闭性与地理局限1. 古代中国的封闭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尤其.............
  • 回答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立于主流两千多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政治需求、文化特质以及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优势紧密结合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适应并回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需求: 早期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需要: 在春秋战国时期.............
  • 回答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意涵深远复杂,并非简单等同于“中间道路”或“折衷主义”。如果将“执中”理解为“死守某个固定不变的中间点”,那么确实可能导向一种极端。然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庸”并非如此机械的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中庸的内涵:不止于“中间”首先,我.............
  • 回答
    关于儒家是否会再度兴盛,这是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问题。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儒家思想从未真正消失,它如同潜藏在沃土下的种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其生命力。要探讨它是否会“再度”兴盛,我们需要审视其内在的适应性,以及当下社会对它的需求与排斥。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与根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儒家思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历史事实以及孔子后裔的特殊地位,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核心里对“忠”的理解。很多人一谈到儒家就是“忠君”,似乎就是要君主一人是天,君主换代就得跟着殉葬。但儒家对“忠”的解读,其实更复杂一些。 “忠”的本义是“尽心尽力”:在儒家经典里,“忠”.............
  • 回答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虽然其核心思想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和侧重,但其中许多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触及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教育理念乃至政治治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儒家思想对现代的借鉴意义:一、 个人修养与品德建设: “仁”的伦理.............
  • 回答
    “儒家不死,中国就无法真正进入现代化”这句话的合理性是一个复杂且争议极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句话隐含了一种观点: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进程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甚至阻碍。要探讨其合理性,我们需要审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一、 理解“现代化”的内涵:.............
  • 回答
    儒家圣人的标准,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它是一个体系,是一种境界,更是对人性极致升华的追求。若要细细道来,那便是内外兼修,德行与才智并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首先,从内在德行来说,圣人必须是“仁”的化身。“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圣人的仁爱,并非泛泛之交,而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
  • 回答
    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确实是其重要的一环,但这并不意味着地位卑贱者就完全丧失了翻身的可能性。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儒家的核心理念,并考察其在历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一、 儒家“尊卑有别”的根源与内涵首先,我们要明白儒家为何如此强调“尊卑有别”。这并非出于对特定阶层的天然偏袒,而是源于其对社会秩.............
  • 回答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人生的意义、社会秩序以及精神追求。然而,要讨论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高低之差”,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因为“高低”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标准。从根本上说,儒释道三家思想的“高低之差”并非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它们.............
  • 回答
    儒家与法家:治国理念的殊途同归与历史的“法制”画卷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儒家与法家这两大思想流派的碰撞与融合是绕不开的关键。它们虽然在治国理念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却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乃至文化,并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法制”的内涵。 儒家:德治为本,礼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