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中国以前是中央集权,奴化思想,儒家正统文化,那为什么还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和百家?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中国传统社会复杂而多维的特质。事实上,将中国古代社会简单地标签化为“中央集权、奴化思想、儒家正统文化”,虽然抓住了某些重要面向,但同时也可能忽略了其内在的张力、多样性以及民间和学术思想的活力。

理解“中央集权、奴化思想、儒家正统文化”的局限性: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中央集权”更多是统治者的理想和制度努力的方向,但实际执行中,地方势力、豪强、士族的影响力始终存在,中央的权力也并非无远弗届。尤其是在王朝初期或末期,这种权力运作会更加复杂。

其次,“奴化思想”这个词汇本身带有强烈的现代批判色彩。如果将其理解为强调君臣父子、等级尊卑的社会秩序,以及对权威的服从,那么它确实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但如果将其理解为完全丧失独立思考和反抗精神,那就不够准确了。即便是最服从的社会,其成员也可能在私下或特定的群体中持有不同的看法。

再者,“儒家正统文化”虽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但即便是在其“正统”地位确立之后,也并非铁板一块。儒家内部有多种学派,如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它们在解释经典、治国理念上存在差异,甚至是对立。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与民间信仰、世俗情感、以及其他思想流派(如道家、法家、佛教)不断互动,形成了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文化景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出现:

这句话,出自陈胜,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袖,其意义非凡。它之所以能够出现并产生巨大的号召力,恰恰说明了:

1. 对现有秩序的不满与挑战: 这句话直接挑战了“天命论”和“血统论”,即认为权力和地位是天生注定的,只有贵族才能拥有。在秦朝末期,苛政如秦,民不聊生,底层民众的苦难达到了极点。在这种背景下,陈胜的话语,是对这种不公的一种控诉,一种对“凭什么你们就生而为王侯将相”的质问。

2. 儒家思想的潜在反思: 尽管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儒家思想的根基之一是“仁”和“民本”思想。孟子就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甚至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说法(尽管这句也常被曲解为控制民众,但其本意也在于通过教育引导,让民众接受好的治理)。当统治者“失德”,无法“仁政”时,儒家经典也为“易姓革命”留下了理论空间。虽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并非直接引用儒家经典,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凭功绩而非血统”的朴素公平感,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对贤能政治的追求有共通之处,也与“民本”思想的延伸息息相关。

3. 民间反抗精神的长期积淀: 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反抗,从夏朝的“夏桀亡国”到商朝的“商汤革命”,再到周朝的“武王伐纣”,每一次朝代的更迭,都伴随着旧势力的衰落和新势力的崛起。虽然这些更迭有时也是由贵族内部完成,但其底层逻辑都包含了对现有统治合法性的质疑和对新力量崛起的可能性。陈胜的话,不过是这种积淀已久的反抗精神的一次集中爆发,一次用通俗语言概括的深刻洞见。

“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距离秦朝中央集权和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还有相当长的时间。但它为后世的思想文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遗产,也为我们理解中国思想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视角:

1. 思想的自由与活跃: “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产物。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旧有的礼乐制度瓦解,为各种思想流派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土壤。各家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等,为了应对时代挑战,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哲学主张,争奇斗艳,观点交锋。

2. 对“正统”的挑战与补充: 儒家最终成为“正统”,但它并非一开始就拥有绝对优势。在“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都在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即使在儒家成为主流之后,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仍然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中。例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影响了统治者的施政理念,法家的“法、术、势”思想更是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实践。

3. 思想的多元与融合: 历史上的中国思想,并非是孤立发展的。儒家在吸收了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如法家的治理手段)后,变得更加强大。同时,儒家思想也在与佛教、道教等宗教和哲学思想的长期交流中,不断丰富和演变。这种融合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4. “奴化思想”的软肋: 即使在儒家成为“正统”后,“百家争鸣”所孕育的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并没有完全被“奴化”所抹杀。这种精神以各种方式传承下来,体现在隐士文化、文人批评、以及知识分子在特定时期的反抗行为中。

总结:

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并非一个僵化的、铁板一块的整体。 “中央集权”是制度设计,但实际运作复杂;“奴化思想”更多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的强调,但个体并非完全丧失独立性;“儒家正统文化”是官方推广的主流,但它本身也包含着内在张力,并且始终与其他思想流派、民间信仰互动。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出现,正是因为在看似稳固的统治秩序下,民间的不满、对公平的渴望,以及对传统血统论的挑战,始终暗流涌动。而“百家争鸣”则更是证明了,在更早的时期,中国思想就曾展现出极大的活力和多元性。即使在儒家“正统”确立后,这些思想的种子也没有完全消失,它们在历史的缝隙中,在文人的笔下,在民间的故事里,继续发挥着影响,并在特定时刻,转化为对现有秩序的质疑和挑战。

这些看似“大逆不道”的言论和思想,恰恰是中国传统社会保持生机、不断反思和自我调整的重要表现。它们提醒我们,历史的复杂性远超简单的标签,任何一个文明的成熟,都离不开其内部的思想碰撞、张力博弈以及对既有秩序的挑战与突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古代有三大历史命题,是每个王朝必须回答的。

1、边患,尤其是来自北方的边患,自秦以降,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女真,蒙古,沙俄,你番上阵我登场,就没停过。

2、以河讯为代表的洪涝灾害,尤其是黄河,这是历代统治核心区域。

3、土地兼并,王朝周期律的根本原因。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种线索,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长期面临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边防压力,而基于华北平原和黄淮冲积区,一旦北方游牧民族突破边防,骑兵就可长驱直入南下,饮马长江甚至更南边,而与此同时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黄淮地区一方面土地肥沃,但另一方面依托于大河流域而生存的农耕文明必然面临旱涝灾害,加之黄河有时候又是个暴躁老妈,时不时给你来一下,生灵涂炭,于是乎在这两个压力的挤压之下,王朝自然而然的进化出了集权制,地方向中央集权,中央向皇帝集权,依托高度集权将有限的生产力集合起来,抵御边患并且整修河道,完成转移支付。

所以可以这么说,就整体水平而言,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时期,老百姓不一定活得好,但是在乱世,老百姓一定活的不好。

因此,中国的百姓对于生活的要求下限是极低的,基本上就是有口饭吃就行,但是这里就要说土地兼并了,在生产力的制约和长期实践过程中,地主阶级成为了皇权和基层农民的中间商,而生产资料创造财富,财富渐渐集中,所以王朝周期过程中就是一部分人在代际更迭中被剥夺了生产资料,从中农渐渐跌为贫农或者佃农更甚至是被扑卖成奴仆,这群人是在不断增大的,与此同时,被破坏的还有税基。

那么基于此,王朝前中期还能够压制住小规模零星的叛乱,那么到了中后期税基破坏严重时,官僚行政和军事暴力机关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那么叛乱整编化规模化扩大化就不可避免了。

所以其实中国的老百姓很大程度上就是现在所谓的老实人,要求极低,平时怂怂的,不招灾不惹祸,但是逼急眼了之后,也会喊上两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抄东西就干,加之中国有着丰富的斗争哲学和斗争经验,依托暴力强制性完成利益和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用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周期下经济危机的概括的话,这就类似于中国版本的封建主义生产周期下的经济危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中国传统社会复杂而多维的特质。事实上,将中国古代社会简单地标签化为“中央集权、奴化思想、儒家正统文化”,虽然抓住了某些重要面向,但同时也可能忽略了其内在的张力、多样性以及民间和学术思想的活力。理解“中央集权、奴化思想、儒家正统文化”的局限性: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中央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兵器发展史和格斗技巧的交叉点。你观察得很敏锐,在许多古代冷兵器实战场景中,单手持握的刀剑确实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战场上,士兵们需要同时应对近距离的肉搏、格挡以及对付装备有盾牌的敌人。然而,日本的打刀,以及它所衍生的剑术体系,却将双手持握推向了极致,这背后有着.............
  • 回答
    中国足球在男子项目上的困境确实引发了广泛讨论,而女子项目的相对发展则被部分人视为“举国体制”可能倾斜的潜在方向。但为何中国并未以更大力量推动女足走向世界?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政策、社会观念等多重因素,需从以下层面深入分析: 一、历史积淀与资源分配失衡1. 男足优先的传统惯性 中国的体育举国体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看“嘲讽相对落后的印度”这个前提。我理解你在这里说的“印度”可能是一个泛指,代表了那些我们认为在某些方面不如我们,或者说我们习惯于对其进行比较并居高临下的社会或国家。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回印度本身,会发现这是一个拥有极其悠久历史、丰富文化.............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良渚文明为何不被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讨论,这是一个在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持续了多年的话题,背后牵涉到我们对“文明”的定义、对早期国家形态的理解,以及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整体认知。虽然良渚文明的重大发现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中国史前时期的认识,并确实展现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和物质文化,但将其直接定为“中华文.............
  • 回答
    中国今年的人均 GDP 确实比 2005 年有了大幅增长,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成就,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强大活力和发展速度。然而,正如你所观察到的,有些人对此“没什么感觉”,这背后有许多复杂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相对感受与预期: 更高的起点,更大的期望: 200.............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也勾起了我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思考。“中国古代盐商富可敌国”,这个说法有其道理。盐,在古代是和粮食一样重要的民生必需品,也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历朝历代,盐业的专营或专卖制度,确实为统治者提供了巨额的财富,而能够掌握这项重要资源的商人,其财富积累自然不.............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君子六艺中的“乐”,以及文人是否学习其中的舞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乐”等同于我们现代理解的音乐,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而文人对“乐”的学习和实践,也呈现出多样的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确“君子六艺”。“六艺”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是培养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的问题。在中国,国防军工行业,特别是事业单位性质的研究院所和工厂,其薪资水平相较于一些热门的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普遍被认为不高。然而,这个行业里却依然有大量优秀的人才,他们不仅坚守着,甚至还乐在其中。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简单一句“工资低”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把.............
  • 回答
    中国经济这些年来的腾飞,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从街头巷尾的摩天大楼,到随处可见的高铁网络,再到全民普及的移动支付,这些都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按理说,生活好了,大家应该安居乐业,但我们时不时还是会听到一些关于富裕阶层移民的消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不差”不等于.............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下中国教育和就业市场的一个核心矛盾。一方面,国家和社会都在呼唤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来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中专和职高却面临招生难的困境,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确实存在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 这种短缺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技能的“.............
  • 回答
    中国拥有核武器,这无疑是中国国防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为国家安全提供了终极的威慑力量。然而,将大量的财政资源投入到常规军事建设上,绝非仅仅是重复投资,而是基于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环境、国家发展战略以及维护地区稳定等多重考量。想要彻底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核武器这个“终极保障”之外的层层防御,深.............
  • 回答
    是的,在中国存在“日吹”、“美吹”等现象,而在其他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表达对中国持积极甚至过度赞扬态度的现象,虽然不一定有完全对应的“中吹”这个词汇,但其内涵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1. 定义与内涵: “吹”的含义: 在这里,“吹”是一种网络用语,通常指对某个国家、文化、人物.............
  • 回答
    中国物资确实雄厚,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粮食生产到工业制造,我们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但说到核弹,这可不是越多越好,里面门道多得很,绝不是简单地堆砌材料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得明白核弹这玩意儿,它不是大白菜,不是越多就越能体现国力。核弹的本质是“战略威慑”。什么叫战略威慑?简单说,就是让潜在的对手因为害怕.............
  • 回答
    遇到“既然对中国感到不满,你怎么不滚出中国”这种说法,处理起来确实需要点技巧,毕竟它带着一股攻击性和排斥感。直接硬怼往往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激化矛盾。所以,我们得“以柔克刚”,或者说,用更聪明的方式来回应,既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又不至于让自己陷入被动。首先,我们要明白,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多半是带着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古代中国人在天文学、农业以及文化上的深层考量。明明掌握了可以相对精确地反映太阳运行规律的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最终选择的却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阴阳合历(也常被俗称为“农历”),而不是像西方那样纯粹的阳历呢?这背后并不是因为古人“不知道”阳历的好处,而是他们有更切实的需要和更全面的.............
  • 回答
    关于抗战剧为何常常被指责不尊重历史,以及为何观众会有“日本把中国吊打”的期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民族情感、创作惯性、审查制度以及观众需求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抗战剧为何常被指责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历史”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手撕鬼子”、“裤裆.............
  • 回答
    人口负增长,一个正在中国逐步显现的现实,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跌宕,更预示着一个深刻的社会变迁。当一个国家步入负增长的轨道,其发展轨迹也将随之改写。负增长,何时止步?要预测中国人口负增长何时才能停止,需要深入理解负增长的成因及其背后的人口动力学规律。导致人口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育率的长期低于更替水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层面。确实,在很多人看来,朝贡体系似乎对中国而言是“吃亏”的,因为中国付出了金钱(赏赐)却换回了象征性的效忠和价值有限的商品。那么,为什么那些精明的欧洲冒险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假装朝贡”来获取利益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