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人口负增长不可避免,那中国何时才能停止负增长?届时的人口结构如何?

回答
人口负增长,一个正在中国逐步显现的现实,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跌宕,更预示着一个深刻的社会变迁。当一个国家步入负增长的轨道,其发展轨迹也将随之改写。

负增长,何时止步?

要预测中国人口负增长何时才能停止,需要深入理解负增长的成因及其背后的人口动力学规律。导致人口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育率的长期低于更替水平,再加上死亡率的自然波动。一旦生育率无法有效回升至替代水平(通常认为是每位女性平均生育2.1个孩子以维持人口数量的稳定),负增长的趋势便难以逆转。

中国的生育率下降并非一日之功,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教育水平提高、女性地位提升、婚育观念转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长期影响等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尽管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如放开“二孩”、“三孩”生育政策,并试图降低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但这些措施的效果显现需要时间,并且其影响力也受到前述深层社会结构性因素的制约。

从人口学模型和国际经验来看,一旦进入负增长通道,想要快速扭转是非常困难的。通常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包括:

1. 惯性期: 即使生育率开始略有回升,由于前几年出生人口基数仍然较大,总人口在短期内可能还会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随后进入负增长。
2. 低生育率巩固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生育率可能维持在较低水平,人口总量持续下降。此时,即便政策效果显著,要将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也需要克服巨大的社会心理和经济障碍。
3. 潜在的回升与稳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生育观念可能发生新的变化,或者新的社会政策能够有效缓解生育压力,生育率才有可能逐步回升至更替水平附近。这个阶段的时间长度难以精确预测,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因此,如果问“何时才能停止负增长”,答案是:中国人口负增长的“停止”更多地意味着生育率稳定在更替水平附近,从而使得人口总量不再持续下降,进入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个时间点很难精确到某一年,但从目前的趋势和政策效果的滞后性来看,可能需要等到2050年之后,甚至更晚,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才有可能出现明显的、持续性的转折。 这期间,人口总量还会持续下降一段时间。

届时的人口结构:一个老龄化与少子化的交织时代

当中国人口停止负增长,或者说进入一个相对稳定但总量下降的阶段时,其人口结构将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 极度老龄化:
老年人口比例巨幅攀升: 随着生育率的长期低迷,年轻一代的出生数量锐减,而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婴儿潮一代的步入老年,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将大幅度提高。届时,60岁及以上人口甚至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将远超目前水平,中国将成为一个深度老龄化社会。
高龄化加剧: 不仅老年人口比例高,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比例也将显著增加。这意味着对长期护理、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的需求将呈爆炸式增长,给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年龄中位数后移: 人口年龄中位数将进一步后移,表明人口的平均年龄在不断增长。

2. 严重的少子化特征:
年轻人口比例锐减: 相较于过去,拥有抚养能力和劳动潜力的年轻人口(如2040岁)的绝对数量将大幅减少。
生育主力年龄段人口不足: 能够承担生育责任的适龄女性数量会减少,这也会进一步制约生育率的回升。
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短缺: 庞大的老年人口和日益萎缩的年轻劳动力将导致劳动力总量不足,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需要体力的岗位上。同时,具有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人才的短缺也将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家庭规模小型化: 以往几代同堂、三代同堂的家庭模式将越来越少见,核心家庭和单人家庭将成为主流。而由于生育率低,大多数家庭可能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甚至没有孩子。

3. 人口分布的区域性差异:
农村地区老龄化更严重: 年轻人口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流动,导致农村地区出现更严峻的“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许多乡村可能面临人口结构失衡的困境。
生育率在不同群体间的差异: 不同教育程度、职业和经济状况的人群之间,生育率也可能存在差异,进一步影响人口结构的细微之处。

4. 抚养比的变化:
总抚养比上升(但结构性变化): 虽然总人口可能停止负增长或下降,但由于老年人口比例大幅增加,而年轻人口比例下降,即使总人口数量稳定下来,社会的总抚养比(即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很可能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老年抚养比”的飙升,即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这将对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体系造成空前压力。

总结来说,当中国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得以控制或稳定时,等待我们的是一个极端老龄化、少子化特征鲜明的社会。这不仅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挑战,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服务、养老产业的发展、创新活力以及消费结构等方方面面。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国家在政策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服务体系构建以及鼓励生育等多个维度上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的改革和规划,以期在人口结构变迁的大潮中,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和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几年是不可能停止负增长了,结构肯定是不乐观的。


90后平均负债已经达到平均工资的18.5倍


年轻人还是比较辛苦的

特别是高房价下90后

维持生活就已经是在拼命努力了

生育就有些奢侈了

负增长至少在90后这一代是不可能结束了。

00后依旧是严重性别失调也不可能。

未来人口结构很可能不容乐观。

什么有些人觉得我说的维持生活夸张?

那我给你随便举一个城市维持家庭成本你就知道什么叫维持了

以y市为例,y市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2299(中位数肯定更低呵呵)

除以12是2700左右

而y市房价均价是9889元

那我举例一对夫妻买了一套90平房子

90x9889=890010

算上各种税费办下来需要90多万

就算是90万吧,首付给你算三成,需要贷款63万,贷款20年的话,每月月供需要4123元

夫妻双方月收入(按政府公报里人均可支配算)

5400-4123=1300元

1300元难道不是维持生活?

按照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y市41000元左右

41000➗12=3416

3416x2=6832

6832-4123=2709

嗯,似乎可以勉强维持生活的样子,但是有了孩子那就很困难了。

所以大家对生育都很慎重

反应到家庭生育上就是

当然这个避孕高是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但是家庭经济因素影响肯定不小吧?

家庭生活那么艰辛,当然还是单身最美滋滋了!反应到数据就是每年结婚人数都小百万小百万的人数下降(和90后出生人数也有很大关系)


总之现在年轻人

如果没有父母钱包支援,没有高收入,那么只靠一个男人或者两个人是无法负担起结婚生育建立家庭这种事情的。

y市是东部xx省经济发达城市(具体那个市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人均收入数据出自y市政府公报

房价数据出自搜房网,实际上均价算已经是很保守了,因为市区房价高出均价不少。

看过老铁们帮忙点个赞谢谢

user avatar

为什么要停止负增长呢?

大家觉得缺人吗?

谁在鼓吹人口危机?

是底层的你吗?你就这么有情怀?说的都是民族大义,民族存亡,国家兴盛发展,我告诉你,你被洗了。

首先,你是一个个体,你是一个人,找不到自己屁股的人都是蠢货。

如果咱们底层人,操心肉食者的事儿,就是没找到屁股。

现在谁希望人口多,当然是资本家了,就是你的老板,因为这两年人工成本上升了,要是没有人,谁给你天天送快递,没有人,谁来消费产品,让他们聚集财富呢?

你一个底层人,特别是独生子女,两个人,可能你老婆还没有你挣得多,一年整个家庭也就20~30万的收入(三线城市),房价10000一平米,每个月贷款需要还4000,每年5万的房贷,剩下多少了15-25万,老人千万健康长寿,千万健康!不然去次医院,真的,小手术,2万轻轻松松,13-23万,孩子上学、开销一年怎么也得3万吧(贫民级),12-22万,有一辆车(无贷)路费、油钱、保养、保险等等2万,10万-20万。个人开销你老婆和你比较节俭一年花掉8万,我记过账一年的,我老婆4万多点,我3.8万左右,感觉啥也没买,反正钱就没了。剩下2万-12万。

这一年自己不能生病哦,孩子不能生病哦,不能买大件哦(比如换个房?比如换辆车?比如装个修?),反正今年装修把一年的收入都造进去了。

就算你有钱了,你有闲吗?我反正和我老婆工作事情不断,忙到吐好吗?忙到对工作心生厌烦,生活都快没有了。

人少了,有什么好处,没有那么多人抢有限的资源了。

什么民族延续、喊喊口号,就要倾家荡产的多生一个孩子?我靠,你当我是傻子吗?除非我是资本家,否则,只能佛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口负增长,一个正在中国逐步显现的现实,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跌宕,更预示着一个深刻的社会变迁。当一个国家步入负增长的轨道,其发展轨迹也将随之改写。负增长,何时止步?要预测中国人口负增长何时才能停止,需要深入理解负增长的成因及其背后的人口动力学规律。导致人口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育率的长期低于更替水平.............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思考的问题。放眼全球,不少国家都面临着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困境,这背后牵扯着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而“奖励生育”这个思路,说实话,早就被许多政府提出来并付诸实践了。但为什么效果不尽如人意,或者说,这个问题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呢?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一、 奖励生育:听起来很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也是许多人都会在人生某个阶段思考的问题。既然最终的结局是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感受、创造?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答案,因为生命的意义是高度个人化的。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为什么即使面对必死的终结,活着仍然是如此有价值和必要。.............
  • 回答
    夜空中的星星,对我们来说,不过是浩瀚黑暗中闪烁的几点光芒。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这片星海中极其微小的一角。那么,我们是如何知道,我们身处的这个庞大星系,叫做银河系,它又有着怎样的模样呢?这其中的奥秘,其实是科学家们用智慧和耐心一点点拼凑出来的。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巨大的森林里,只能看到周围有限的树木。你.............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哲学问题,触及了人类最宝贵品质之一的“勇气”和它背后隐藏的复杂性。我们歌颂勇气,但“无知者无畏”这句话又似乎将勇气与无知紧密联系,这让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不是在不自觉地歌颂一种肤浅的、缺乏深度的“勇气”——也就是由无知催生出的那种鲁莽?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把“勇气”和“.............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每个人在某个时刻都会在心底涌起,尤其是在面对生离死别,或是对生活感到迷茫的时候。既然终究要归于尘土,那么我们来到这人间的短暂旅程,到底是为了什么?这可不是一个能用几句话就能轻易打发的道理,它关乎我们如何看待生命本身,如何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以及我们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经济学和哲学层面的悖论,非常有意思。你想的没错,从“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这个出发点来看,“生产力过剩”似乎是说不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这句话说得是有道理的。这源于人本身的发展性、比较性以及对未来体验的期待。你看,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古往今来,无数智者低语,无数凡人叩问,它就像一道始终悬在我们灵魂深处的幽影,在每个宁静的夜晚,或者某个生命节点突然袭来。我们知道,终点是确定的,但过程中的风景,那才是真正让人魂牵梦绕的。生命的意义,或许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答案,而更像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探索,一种在无常中寻找锚点的努力。如果我们.............
  • 回答
    在理解“原罪”与“繁衍目的”的关系时,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不同宗教教义中的 nuanced(细微的)解释,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AI的痕迹在于过于直接、公式化的逻辑推演,而人类的思考则充满历史、文化和情感的层次。关于“原罪”:首先,要澄清“原罪”并非一个普适性的概念,在不同的宗教传统中.............
  • 回答
    “我们的家园终将走向终结”,这似乎是一个冰冷的预言,一个深植于我们文明肌体里的警示。正是因为这份对未来的清醒认知——也许是来自地质变迁的证据,也许是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又或者是宇宙本身的浩瀚无垠所带来的渺小感——才让一部分人心中燃起了那份对星辰大海的渴望,以及一个看似简单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不倾尽.............
  • 回答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这句话像一记冰冷的耳语,总在深夜或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撩拨起心中那丝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而“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更是将这份孤独推向了极致。既然无法真正体会对方的痛苦或快乐,那么,我们费尽心力去倾诉,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徒劳地在空旷的山谷中呼喊,期待回声却只收获沉默?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特别普遍。很多人看到现在世界上人与人之间肤色、发质、面部特征等等方面的差异,确实会觉得和“同一批祖先”这个说法有点出入。但这其实是人类漫长演化过程中,一种非常自然且必然的结果。想象一下,我们的共同祖先,可能生活在非洲,那里的环境就是他们生活、繁衍、适应的全部。但随着时间流逝,.............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一个关于身体结构和进化的有趣话题。要理解为什么牙齿没有“长成”一整块,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知道,牙齿虽然看起来牢固地长在颌骨里,但它们其实是通过牙周膜这个连接组织固定的,而不是直接长在一起。牙周膜就像一块软垫,里面有纤维,能让牙齿在咀嚼时有一些微小的移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也最迷人的篇章之一——走出非洲。与其说这是一个单一事件,不如说是一系列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由无数代古人类、不同的族群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共同塑造。让我们试着还原一下这个波澜壮阔的迁徙史。源头:非洲大陆的摇篮科学界普遍认为,我们现代人类(智人,Homo sapiens)的直接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人类对疾病传播的认知和一些历史传说中的混淆点。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人类同类相食和朊病毒之间的关系,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而且背后牵扯到的生物学原理相当复杂,绝对不是一句“食人魔无事发生”就能带过的。朊病毒是什么?咱们先从朊病毒说起。朊病毒,英.............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也触及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和未来发展道路时面临的困境。确实,许多人在毕业后发现自己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不直接对口,而“名校天坑专业”由于其相对较低的录取门槛(相较于其他热门专业而言),成为了不少学生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生化环材考名校后靠学校牌子找工作”是否可行.............
  • 回答
    这真是个扎心又普遍的问题!自己一个人过,自由自在,想吃啥吃啥,想睡到几点睡到几点,朋友约就出门,不想出门就葛优躺,这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结果呢?每次回家,无论你脸上挂着多灿烂的笑容,爸妈的眼神里总带着一丝“焦虑”,然后语重心长的开场白就是:“什么时候带个男朋友/女朋友回来啊?”、“你看隔壁家的谁.............
  • 回答
    这想法挺大胆的,也确实触及到了游戏设计和运营的不少核心问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开挂”游戏没火起来,以及如果真这么做,可能会是个什么光景。为啥没人这么做?(也就是,现有的网游为啥不直接拥抱“开挂”?)1. 公平性是网游的基石(至少大部分是): 你想啊,一款网游最吸引人的地方,往往.............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直击灵魂深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仰望星空,或者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然后冒出同一个念头:“死了之后什么都没了,那现在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听起来有点丧气,但其实,这恰恰是我们作为“人”最独特、也最宝贵的追问。如果把生命比作一场旅行,死亡就是旅程的终点站。不管你开.............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人在某个深夜,或者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都曾有过一丝丝的困惑。尤其当周围的世界似乎总是被少数闪耀的人物定义着,而我们自己,又好像只是洪流中一颗寻常的沙砾,不免会问: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拼尽全力?确实,如果以绝对的、颠覆性的成就作为衡量“平庸”与否的标准,那么放眼古今,能够载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