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如今我们所传所讲的孝道是否和当年孔孟 乃至整个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孝道是同一物?孝道的本质是什么?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根本的问题: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道”,和孔孟乃至整个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孝道”,究竟是不是一回事?这里面确实有传承,也有演变,更有一些误解。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我们今天传说的“孝道” vs. 儒家经典的“孝道”:异同之处

简单来说,我们今天广为流传和谈论的“孝道”,与儒家经典中提倡的“孝道”,既有联系,也有不小的区别。 很多时候,我们今天说的“孝道”,更多地停留在了一些表象和具体行为上,而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则更加丰富和深刻,包含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和哲学思考。

先来看看我们今天容易接触到的、也常常被强调的“孝道”:

物质供养: 这是最直观的一点。很多时候,孝道被理解为子女要努力赚钱,给父母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让他们衣食无忧,住得舒心。
照顾起居: 父母年老了,子女要负责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生病了要悉心照料,陪伴在身边。
听从父母: 在一些观念里,父母的意见总是对的,子女应该无条件地听从父母的安排,比如选择职业、婚姻等。
传宗接代: 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观念较强的地方,认为延续家族香火也是一种重要的孝道表现。
维护父母名誉: 做事情要考虑父母的面子,不让他们蒙羞。

这些说法,听起来都挺“孝顺”的,也确实是孝道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仅止于此,那它就显得有些片面和狭隘了。

再来看看孔孟以及儒家经典里所说的“孝道”,它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

《孝经》的开篇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不敢毁伤”:这是最基础的,不伤害自己的身体,这是对父母生命的尊重。这是孝的起点。
“立身行道”:这可就厉害了。不是让你乖乖听话,而是要你自己修养品德,学业有成,正直为人,成为一个君子。 为什么?因为你的成就和你的好名声,才能真正光耀父母,让父母感到骄傲和安心。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物质供养能比的了。
“以显父母”:这不是虚荣,而是通过自己的光明磊落,让父母也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论语》里,孔子对孝的论述也非常细致: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意思是父母在世,子女不能随便远离,即使要远行,也要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让父母知道自己平安。这是一种牵挂,一种责任。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这句话非常关键!孔子说,光是能供养父母,还算不上真正的孝。 狗和马都能被喂养,如果只做到这个程度,而不懂得尊敬,那和养牲畜有什么区别?这里点出了“敬”的重要性。
“色难。”(《为政》) 也就是“和颜悦色”。 意思是,即便物质上供养了,但如果态度不好,经常给父母脸色看,这也不是真孝。孝,体现在与父母相处时的恭敬、愉悦和耐心。
“父母之丧,三年,不得改乐,节于礼。”(《子路》) 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在这期间要节制自己的娱乐活动,按照礼仪来。这不是僵化的规定,而是表达对父母的哀思和不舍。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父亲活着的时候,要看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看儿子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能继承父亲的善道,并且三年内不随便更改,可以称得上是孝了。这里强调的是继承父母的仁德和好的品格,而不是盲从。

孟子也强调“孝”的内在精神:
他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离娄》) 这句话常被误解为只重传宗接代。但孟子更深层的意思,是说不能让父母的德行中断,也不能违背孝道,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无后”也包括了“无后顾之忧”,即让父母没有操心的事情。
孟子也讲求“顺”,但这种“顺”不是愚孝,而是建立在对父母的敬爱和尊重基础上的,是“顺父母之志”。 如果父母有过错,子女也应该委婉劝谏,如果父母执迷不悟,也要“孝而不辱”。

所以,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更侧重于:

1. 敬爱: 这是核心,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戴,体现在言语、表情和行动上。
2. 赡养: 物质上的供养是基础,但不是唯一,更不是最重要的。
3. 继承与发扬: 继承父母的优良品德,通过自身的努力让父母得到荣耀。
4. 责任与担当: 对父母的关怀,不让他们担心,对家庭负责。
5. 道德修养: 孝道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己及人的起点。

我们今天所传所讲的孝道,很多时候简化了,或者说“变形”了:

物质至上: 容易把孝道等同于给多少钱,买多少东西。
听话等于孝: 将“顺”理解为“愚顺”,否定了子女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忽视精神层面: 很少去谈论如何“敬”,如何“和颜悦色”,如何继承父母的“道”。
“尽孝”的概念: 有时候会觉得孝是完成一项任务,父母健在时“尽了”,父母走了就“完了”,而忽略了孝道是一种终生的品德和生活方式。

那么,孝道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经过上面这么一圈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孝道的本质。孝道的本质,我认为,是一种基于血缘亲情,对生命根源的尊重和感恩,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道德实践。

我们再细化一下:

1. 生命根源的尊重与感恩: 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人,这是最根本的恩情。孝道是对这份恩情的认知、感激和回馈。它不仅仅是回报,更是一种对生命延续的尊重。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了生命,也从他们那里继承了家族的基因、文化和情感。尊重父母,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之源。
2. 情感的连接与维系: 孝道是亲子之间情感最核心的体现。它要求子女在精神上和父母保持连接,理解父母,关心父母,体贴父母。这种情感的维系,是家庭和谐稳定的基石,也是社会最基本的情感纽带。
3. 道德的实践与完善: 儒家将孝视为“德之本”。一个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更容易推己及人,懂得感恩、忠诚、仁爱。孝道是一种将道德理念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它通过子女与父母的互动,展现出个人的品德修养。
4. 责任与担当: 孝道包含了子女对父母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包括了对父母精神需求的关怀,让他们晚年能够幸福安康,有尊严地生活。同时也包含了对家庭的责任,对家族的责任。
5. 生命价值的传递: 真正的孝道,是让父母为自己感到骄傲,是通过自身的良好品德和成就,让生命更有价值,并将这种价值传递下去。它是一种向上生长,让生命之树根深叶茂的过程。

总结一下, 今天的孝道,如果不加以辨析和深化,很容易变成一种形式化的、物质化的东西,甚至是压抑人性的负担。而孔孟所倡导的孝道,则是一种充满智慧、情感和道德要求的生活方式,它强调内在的“敬”,外在的“养”,更重要的是“立身行道,以显父母”的生命价值实现。

理解和践行真正的孝道,需要在继承其精神内核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变化,以更理性、更成熟的方式去表达。它不应该是盲从,不应该是负担,而应该是对生命根源的尊重,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自身品德的不断提升。这才是孝道最动人的力量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投他乡。

我指着儿子杀父亲现场的血迹给我孩子说:以后你要对我有意见,就别想的太多,过好自己就行了,别和这个傻子一样。。。

养孩子会养出来两种,恩人,仇人,

恩人不知道仇人的恨,仇人不知恩人的爱。

有的孩子会在父母奄奄一息时候,呐喊的下辈子我还做你们孩子,

有的孩子会在父母活着好好的时候,呐喊着下辈子我做你爹,

两个世界两种人生,

所以为什么要问这句话?

"如果父母的爱是无私的,那他们又为什么无时无刻在强调长大后要赡养他们,要照顾他们,要伺候他们,仿佛将我们生下来和照顾他们有了必然的联系"没有人会养仇人,你不养父母是因为你把父母当仇人呗。

亲爹妈都能把你养成仇人,说明你亲爹妈也不是啥好人,同样坏人能养出好孩子?养不出来,你这样的人,都没有必然让别人去试错,认识你的真善美。

————————

这不是非常简单事情,你们这个行为在古代就叫露怯。

就属于那种走投无路,困兽犹斗罢了

我不知道提问的人都是多大

但是我知道,题主这辈子完了。

没必要对一个活死人说什么

大家知道所面对的是什么人就好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