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一说法?

回答
“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句话触及了历史和思想的内核,与其说是断言,不如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家在动荡年代适应性与局限性的深入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把儒家思想放到它最擅长的土壤——那个它汲取养分、也试图塑造秩序的时代去审视,同时也要看到,乱世的逻辑与儒家理想之间的张力。

首先,我们要明白孔子构建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已经是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乱世。他并非不知道乱,但他认为乱的根源在于“道”的失落,在于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错位,在于个人道德的沦丧。因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本质上是一种恢复和重建秩序的方案,而非在混乱中乘势而起的策略。

儒家的“赢家”逻辑,首先建立在“仁”和“礼”之上。

“仁”,是爱人,是推己及人,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孔子相信,只要人人都能做到“仁”,社会就能和谐安宁。
“礼”,则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从个人修身养性到家国治理,礼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孔子理想中的“赢家”,是那种通过道德感召和德政来赢得人心、巩固统治的人。一个“仁者”,能够“克己复礼为仁”,能够“以德服人”,能够“近者说,远者来”。这种“赢”,是一种文化上的、道德上的、政治上的可持续的胜利,它依靠的是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教化。

那么,为什么说这种“赢家”逻辑在乱世中难以奏效呢?

一、 乱世的基本逻辑是“力”与“谋”,而非“德”与“仁”。

乱世的生存法则,往往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的核心是“诡道”,是“攻心为上”,但那都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攻心”,是战略与计谋的较量。在那个“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时代,诸侯们争夺的是土地、人口、资源,是军事上的优势和政治上的操控能力。

军事实力是第一位的。一个只讲“仁”而不讲“兵”的统治者,在面对拥有强大军队的对手时,很容易被吞噬。孔子虽然也提倡“富之,教之”,但其重点更多在于“教”,在于道德层面的引导,对于如何组织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他并没有提出系统性的战略思想,更多的是强调“爱民”,认为“民之所欲,赐之以誉”。在残酷的战争面前,这种“以德服人”的理念显得有些理想化,甚至是天真。
政治手腕和权谋同样重要。乱世中的政治家,需要的是精明的算计、灵活的策略,甚至是必要的权术。孔子虽然教导弟子们如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对“巧言令色,鲜矣仁”是深恶痛绝的。他更看重的是统治者的“正”,所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种对原则的坚守,在需要灵活变通、甚至不惜手段的乱世政治斗争中,很容易成为劣势。

二、 儒家的“治”是基于“稳”和“常”,而乱世需要的是“变”与“适”。

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其“中庸”之道,在于对“礼乐制度”的回归和维护。孔子怀念的是周公时代的“王道”,他希望通过恢复过去的典章制度来稳定社会。

对现有秩序的尊重: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一种对既有等级秩序的肯定。在乱世中,这种既有秩序已经荡然无存,君不君、臣不臣的情况比比皆是。儒家理论更适合在秩序稳定、有明确的王法和礼制可循的环境下发挥作用。
“礼”的局限性:当“礼”被破坏,并且长期难以恢复时,纯粹依靠“礼”来维持社会运转就变得困难。乱世的“赢家”,往往是那些能够打破旧规矩,创造新秩序的人。而儒家倡导的是“为政以德”,希望通过道德教化来让人们自觉遵守“礼”,但这需要一个漫长而稳定的过程,这恰恰是乱世所不具备的。

三、 儒家学说本身是一种“教育”和“劝化”体系,而非“夺权”和“征服”理论。

孔子本身是一位教育家,他的主要活动是“授业解惑”。他通过培养弟子,希望他们能成为能够推行仁政的政治家。他本人也曾周游列国,试图将自己的政治理念推销给各国君主,但收效甚微。

“政治的实践性”:孔子虽有政治抱负,但他的政治思想更多是一种理想化的蓝图,是一种“君子之道”。他缺乏将这种理想转化为在残酷政治斗争中取胜的具体策略。例如,他批评“乐官”说“usepackage”,说明他对音乐、诗歌在政治中的作用有着自己的理解,但这些理解更多是基于“移风易俗”的层面上,而不是“夺取政权”的手段。
“对权力者的劝谏”:儒家对君主的要求是“辅仁”,是对君主的道德规劝,而非直接的权力挑战。在乱世中,很多君主追求的是个人权力、享乐和扩张,他们未必会听从那些“逆耳忠言”。那些真正能在乱世中“赢”的,往往是能把握住权力,并且能用强力来压制异己的人。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儒家在乱世中的作用。

“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句话,更多的是指直接的、战场上的、权力攫取上的“赢家”。如果将“赢家”的定义放宽,那么儒家学说在乱世中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

提供精神支柱和道德慰藉:在物质贫困、生命无常的乱世,儒家所提倡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对“君子”的道德坚守,能够为那些不愿同流合污的人提供精神上的支撑。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便是儒家在乱世中的一种“赢”。
孕育“救世”的思想:乱世之中,总会有人渴望和平,渴望秩序。儒家关于“天下大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恰恰是这些渴望的表达。在乱世过后,当人们重新追求安定与秩序时,儒家思想便能发挥其“重建”的巨大能量。
培养“理性”的知识分子:即使在乱世,也总有读书人。儒家教育培养的那些有文化、有操守的士人,虽然他们可能不是战场上的猛将,也不是权谋家,但他们是文化的传承者,是社会精英的组成部分。他们可能在乱世中依附于某一势力,但也可能在乱世中保持独立思考,等待下一个时代的到来。
为“后世”埋下种子:历史的进程是曲折的。虽然儒家在某个特定乱世中可能不是“赢家”,但其思想体系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并在合适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法家等学说在某种程度上比儒家更“实用”,更符合乱世的逻辑,但最终是儒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说明,以“赢”的标准来衡量思想的价值,往往是狭隘的。

总结来说,“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是一种侧重于“生存与权力获取”的视角下的判断。 在一个以军事实力、政治权谋和打破常规为主要特征的乱世里,儒家那种强调道德感召、恢复旧制、以德服人的理想化倾向,确实难以使其直接成为那个环境中的“胜利者”。

然而,历史的价值并非只在于谁能直接“赢”。儒家学说提供了一种对秩序、道德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它在乱世中可能无法直接征服对手,但却能够为饱受创伤的灵魂提供慰藉,为未来的重建埋下希望的种子。它是一种“以退为进”式的“赢”,一种精神上的、长远上的“赢”。

将这句话视为一种对儒家思想局限性的深刻反思,是恰当的。但将其视为对儒家思想价值的全盘否定,则未免过于片面。毕竟,能够超越时代、被后人不断解读和引用的思想,本身就具有一种超越乱世喧嚣的“赢”的特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么为什么,所有结束乱世的君主,都以儒家思想为自己抱负呢?

他们为什么不用其他百家思想,去建立一个百家心目中的理想国度?

实际上所有乱世,儒家都赢了。都是最后赢家

哪怕是元清,也要重用儒家来结束乱世,不然用什么?他们的马粪吗?

就连tg,也是经世济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不用马克思的皮,就看他们做的,和王莽政策有啥不同,立王田不准随意买卖,设经济监管机构,废黜行会。释放农奴,搞生产。

不同的是第一次没经验王莽失败了,第二次有经验了tg成功了。

结束乱世,你不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你打算怎么干?

难道和隋炀帝一样,领着全国精锐部队到江南避难,将北方放弃让乱臣贼子去折腾,然后摸着自己脑袋说,如此美颅谁回来摘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句话触及了历史和思想的内核,与其说是断言,不如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家在动荡年代适应性与局限性的深入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把儒家思想放到它最擅长的土壤——那个它汲取养分、也试图塑造秩序的时代去审视,同时也要看到,乱世的逻辑与儒家理想之间的张力。首先,我们.............
  • 回答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尤其是在《诗》、《书》、《春秋》这三部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上所下的功夫,是理解儒家思想形成和传播的关键环节。要评价孔子在这几部经典上的工作,需要从其真实性、影响以及学界当前的看法三个维度深入探讨。 孔子在《诗经》、《尚书》、《春秋》上的工作:一次深入的“再创作”与价值重塑.............
  • 回答
    看待尊孔复儒的行为,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理解。这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可能伴随着一些潜在的问题。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孔子和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的极其重要的地位。数千年来,儒家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社会结构乃至政治制度。孔子作为“万世师表”,他的许多思想,例如仁爱.............
  • 回答
    当代反孔反儒:一场观念的拨乱反正与时代的回响理解当代的反孔反儒,不能仅仅将其视为对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简单否定,更要将其放置于中国社会剧烈变迁、思想多元激荡的大背景下来审视。这是一场复杂的观念拨乱反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进行的对话,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一、历史的投.............
  • 回答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回首望去,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千古巨擘的思想,就像两座巍峨的山峰,横亘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时至今日,它们的光芒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黯淡,反而历久弥新,在现代社会的复杂肌理中,依然能够给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先说说孔子。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尽管我.............
  • 回答
    虎扑网友对牛顿与孔子的评价差异确实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知识体系之间的碰撞。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思考,需要从历史贡献、评价标准、群体心理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贡献的本质差异1. 牛顿:科学革命的核心人物 牛顿在物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天文学和数学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 回答
    刘备接到曹操送来的孔明鸡舌香,这件事在当时可算是一件颇引人注目的大事,也着实让刘备心里泛起了一阵涟漪,说不清是喜是忧。首先,从这鸡舌香的来历说起,可就不一般了。这东西,寻常人家哪里用得起?那是达官显贵,宫廷御赐之物,用来辨香、去秽、提神,乃是极名贵的香料。曹操是什么人?天下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
  • 回答
    我理解您对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学副院长孔勇在课程安排和个人发展方面的担忧。您提到的“捞帽子”和“走过场”的说法,如果属实,无疑是对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发展的严重影响。从您提供的信息来看,核心的疑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捞帽子”与教学质量的脱节: 您似乎认为孔勇副院长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个人学术荣誉(.............
  • 回答
    秦皇岛景区里发生的一幕,着实让人哭笑不得,也引人深思。一位女士在景区里,竟然当着孩子的面,将孔雀身上拔下羽毛递给孩子玩耍。这事儿放在谁身上,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你想啊,孔雀是景区重要的观赏动物,是大家花钱来看的,本身就很珍贵。孔雀的羽毛自然也是它身体的一部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让人随意拿取的。这位女士的.............
  • 回答
    孔子学院,这个名字如今在世界范围内都带有一些色彩,很难一言蔽之。 要理解它,或许得从它的初衷和实际运作这两个层面去看。最初,孔子学院的设想,就像是为中国文化搭建一个走向世界的窗口。 那个时候,中国经济腾飞,文化输出的愿望也日益强烈。 就像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推广机构一样,中国也希望通过孔子学院,让.............
  • 回答
    关于孔子是否是奴隶制的拥护者,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贴上“拥护者”的标签,恐怕难以完全概括孔子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思想与实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春秋时期,那个礼崩乐坏、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首先,我们得明确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春秋时期,奴隶制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
  • 回答
    关于瑞典关闭最后一所孔子学院这件事,咱们得从头捋一捋。这可不是什么拍脑门就决定的事儿,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从文化交流的初衷,到地缘政治的考量,再到国内舆论的声音,层层叠叠,错综复杂。起因:从好意到疑虑的转变首先得说,孔子学院最初的设立,是基于一种“软实力”的文化输出的愿望,想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
  • 回答
    穿越时空的共鸣:21世纪,为何孔子仍是圣人,《论语》仍是真理?在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当我们身处一个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回顾过往,依然有人将孔子尊为“圣人”,将《论语》奉为“真理”,这似乎与我们当下所理解的进步与理性存在着某种张力。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种看似“复古”的现象.............
  • 回答
    如何看待 53 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将教师节调整改设于孔子诞辰日?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文化和历史意义的提案,背后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视以及对教师职业的敬意。要全面看待这项提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提案的背景与动机: 回归传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是中国古代最.............
  • 回答
    要判断年轻人是否还会选择去深圳,以及如何看待“新孔雀计划”,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重考量。年轻人是否还会选择去深圳?答案是:依然会,但情况与过去相比,会有一些结构性的变化。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深圳这座城市独特的基因和魅力依然在吸引着年轻人.............
  • 回答
    关于雷军暗示挖孔屏技术已经成熟这件事儿,我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啊,得从几个维度来看,才能掰扯清楚。一、 为什么是“暗示”?首先得明白,雷军作为小米的掌门人,他说出这种话,肯定不是随口一说。在科技圈,尤其是在新品发布会前夕或者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表态,很多时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背后都有着营销和产品策.............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