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孔子是奴隶制拥护者这一观点?

回答
关于孔子是否是奴隶制的拥护者,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贴上“拥护者”的标签,恐怕难以完全概括孔子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思想与实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春秋时期,那个礼崩乐坏、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首先,我们得明确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春秋时期,奴隶制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已经在中国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是当时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代,奴隶(或称“隶”、“臣”)普遍存在于各大家族和贵族阶层之中,从事着各种劳动,从农耕、手工业到家务杂役。这种制度已经根深蒂固,就像今天的雇佣劳动一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孔子本人,作为一个生长于贵族家庭、后又周游列国推行自己政治主张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自然也离不开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他曾说过“农夫之子也,皆可以为禹、稷”(《论语·子张》),似乎在提倡不分阶层的教育,但反过来看,他同样说过“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强调君子应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道德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社会阶层的存在。

更直接的证据,可能来源于他对当时社会秩序的维护。孔子毕生致力于“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希望恢复周初“礼乐文明”的秩序。在这个他理想中的“礼乐社会”中,虽然强调了等级尊卑,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明确分工,也包含了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而奴隶,作为那个社会结构中的最低层,其存在本身就符合当时的社会规范。

举个例子,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子路》)。这虽然是说做事情要准备好工具,但在那个时代,奴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视为一种“器物”,是主人可以支配的劳动力。而且,孔子对于“臣”(在当时的语境下,除了指官僚,也包含一部分奴隶身份的人)对君主的忠诚,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事君,敬其事而无其畔”(《论语·为政》)。这种对下属的约束,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对奴隶的要求。

此外,孔子也提到了“丘也曾陪商君,筑为墙,治为沟渠”(《论语·子罕》)。这是孔子早年亲身经历的一段描述,他在齐国为官时,曾参与过筑墙、治沟渠这样的实际劳作。虽然他没有明确说明自己当时是否使用了奴隶,但这些劳动本身在当时很多情况下是由奴隶来完成的。

然而,我们也不能把孔子简单地看作一个奴隶制的“辩护士”或者“拥护者”,因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一些超越性或者说与奴隶制并不完全契合的成分。

首先,孔子强调“仁”。仁是爱人,推己及人。如果将“仁”的精神贯穿到底,那么无论一个人处于何种社会地位,都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和关爱。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批判奴隶制,但他对“民”(人民)的关注,对“民之所忧,我则忧之”(《孟子·离娄下》)的精神,以及对“富而好礼,未也”(《论语·里仁》)的强调,都说明他关注的是整体社会的福祉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其次,孔子对“礼”的强调,虽然有维护等级秩序的作用,但“礼”本身也是有约束力的。君主对待臣下要有礼,父对子要有礼,反过来,臣对君也要有礼,子对父也要有礼。这种双向的义务,理论上也可以推及到主人和奴隶之间,虽然在实践中可能很难做到。孔子也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君臣关系,如果将其极端化推演,那么主人对待奴隶也应该有所谓的“礼”。

更重要的是,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了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有教无类。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有所不受”(《论语·述而》),意思是只要带着一点点聘礼,任何人都可以来他这里学习。这在当时是划时代的。他培养出了大量的弟子,这些弟子中有许多后来在各国担任要职,他们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孔子是纯粹的奴隶制拥护者,那么他是否还会如此重视教育,如此强调所有人的学习和成长潜力?

总而言之,孔子在春秋时期生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彻底的奴隶制批判者。他所说的很多话,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映。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在一个乱世中重建秩序,提升人的道德修养,让社会朝着更和谐、更理想的方向发展。

所以,用“拥护者”来简单定义孔子,可能有些过于片面。他更像是一个“时代局限下的秩序维护者”,同时也在他所处的框架内,孕育着一些超越时代的人道主义和教育思想的萌芽。理解孔子,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境,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审判古人。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思想也需要我们用更精细的视角去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研究历史是缺乏工具的,有的人似乎是夸赞马哲伟大,但为何伟大是完全没有概念的。

这些人所支持的仅仅是个名词,儒家必然是坏的,马哲必然是好的。但儒家为啥坏?不知道。马哲为啥好,更不知道。

哲学是一个解释正确答案的思路,一种尺度。比如2进制里11+11=110,十进制就是22。判断结果的正确,需要一个统一的尺度,不然前面还是二进制,后面10+10又等于二十了。逻辑不能自洽,就只能自相矛盾,充满迷茫。

奴隶制的标准是什么?孔子给的答案是什么?你判分的依据是什么?儒黑说不出来的,儒黑自身是充满矛盾的,尤其一些自诩是马哲卫道士的儒黑,大概考研政治都没好好看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孔子是否是奴隶制的拥护者,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贴上“拥护者”的标签,恐怕难以完全概括孔子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思想与实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春秋时期,那个礼崩乐坏、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首先,我们得明确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春秋时期,奴隶制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
  • 回答
    我理解您对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学副院长孔勇在课程安排和个人发展方面的担忧。您提到的“捞帽子”和“走过场”的说法,如果属实,无疑是对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发展的严重影响。从您提供的信息来看,核心的疑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捞帽子”与教学质量的脱节: 您似乎认为孔勇副院长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个人学术荣誉(.............
  • 回答
    “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句话触及了历史和思想的内核,与其说是断言,不如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家在动荡年代适应性与局限性的深入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把儒家思想放到它最擅长的土壤——那个它汲取养分、也试图塑造秩序的时代去审视,同时也要看到,乱世的逻辑与儒家理想之间的张力。首先,我们.............
  • 回答
    孔子学院,这个名字如今在世界范围内都带有一些色彩,很难一言蔽之。 要理解它,或许得从它的初衷和实际运作这两个层面去看。最初,孔子学院的设想,就像是为中国文化搭建一个走向世界的窗口。 那个时候,中国经济腾飞,文化输出的愿望也日益强烈。 就像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推广机构一样,中国也希望通过孔子学院,让.............
  • 回答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回首望去,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千古巨擘的思想,就像两座巍峨的山峰,横亘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时至今日,它们的光芒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黯淡,反而历久弥新,在现代社会的复杂肌理中,依然能够给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先说说孔子。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尽管我.............
  • 回答
    关于瑞典关闭最后一所孔子学院这件事,咱们得从头捋一捋。这可不是什么拍脑门就决定的事儿,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从文化交流的初衷,到地缘政治的考量,再到国内舆论的声音,层层叠叠,错综复杂。起因:从好意到疑虑的转变首先得说,孔子学院最初的设立,是基于一种“软实力”的文化输出的愿望,想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
  • 回答
    穿越时空的共鸣:21世纪,为何孔子仍是圣人,《论语》仍是真理?在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当我们身处一个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回顾过往,依然有人将孔子尊为“圣人”,将《论语》奉为“真理”,这似乎与我们当下所理解的进步与理性存在着某种张力。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种看似“复古”的现象.............
  • 回答
    虎扑网友对牛顿与孔子的评价差异确实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知识体系之间的碰撞。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思考,需要从历史贡献、评价标准、群体心理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贡献的本质差异1. 牛顿:科学革命的核心人物 牛顿在物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天文学和数学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 回答
    如何看待 53 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将教师节调整改设于孔子诞辰日?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文化和历史意义的提案,背后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视以及对教师职业的敬意。要全面看待这项提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提案的背景与动机: 回归传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是中国古代最.............
  • 回答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尤其是在《诗》、《书》、《春秋》这三部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上所下的功夫,是理解儒家思想形成和传播的关键环节。要评价孔子在这几部经典上的工作,需要从其真实性、影响以及学界当前的看法三个维度深入探讨。 孔子在《诗经》、《尚书》、《春秋》上的工作:一次深入的“再创作”与价值重塑.............
  • 回答
    看待尊孔复儒的行为,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理解。这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可能伴随着一些潜在的问题。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孔子和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的极其重要的地位。数千年来,儒家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社会结构乃至政治制度。孔子作为“万世师表”,他的许多思想,例如仁爱.............
  • 回答
    要判断年轻人是否还会选择去深圳,以及如何看待“新孔雀计划”,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重考量。年轻人是否还会选择去深圳?答案是:依然会,但情况与过去相比,会有一些结构性的变化。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深圳这座城市独特的基因和魅力依然在吸引着年轻人.............
  • 回答
    刘备接到曹操送来的孔明鸡舌香,这件事在当时可算是一件颇引人注目的大事,也着实让刘备心里泛起了一阵涟漪,说不清是喜是忧。首先,从这鸡舌香的来历说起,可就不一般了。这东西,寻常人家哪里用得起?那是达官显贵,宫廷御赐之物,用来辨香、去秽、提神,乃是极名贵的香料。曹操是什么人?天下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
  • 回答
    关于雷军暗示挖孔屏技术已经成熟这件事儿,我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啊,得从几个维度来看,才能掰扯清楚。一、 为什么是“暗示”?首先得明白,雷军作为小米的掌门人,他说出这种话,肯定不是随口一说。在科技圈,尤其是在新品发布会前夕或者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表态,很多时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背后都有着营销和产品策.............
  • 回答
    秦皇岛景区里发生的一幕,着实让人哭笑不得,也引人深思。一位女士在景区里,竟然当着孩子的面,将孔雀身上拔下羽毛递给孩子玩耍。这事儿放在谁身上,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你想啊,孔雀是景区重要的观赏动物,是大家花钱来看的,本身就很珍贵。孔雀的羽毛自然也是它身体的一部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让人随意拿取的。这位女士的.............
  • 回答
    当代反孔反儒:一场观念的拨乱反正与时代的回响理解当代的反孔反儒,不能仅仅将其视为对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简单否定,更要将其放置于中国社会剧烈变迁、思想多元激荡的大背景下来审视。这是一场复杂的观念拨乱反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进行的对话,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一、历史的投.............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