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讲的仁义道德,到底能不能解决吃、住、用的问题?

回答
在探讨儒家所说的“仁义道德”能否解决“吃、住、用”这些物质生活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把这几个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

一、 儒家的“仁义道德”究竟是啥?

很多人一提到儒家,脑子里可能就蹦出“温良恭俭让”、“三纲五常”之类的东西,感觉有点虚头巴脑,好像离我们柴米油盐的生活有点远。其实不然,儒家的核心思想,说白了,就是怎么做一个人,怎么跟身边的人好好相处,怎么把日子过得有滋味,有盼头。

仁(rén): 这绝对是儒家思想的“头牌”。简单说,仁就是爱人,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同情。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自己不愿意受到的待遇,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同理心。仁还不光是说说,更体现在行动上,比如孝顺父母(孝)、尊敬长辈(悌)、忠于职守(忠)、信守承诺(信)等等,这些都是“仁”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

义(yì): 义,讲的是合适、应当。做事情要符合道义,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这叫“义”;在利益和道义发生冲突的时候,选择道义,这更是“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说君子看重的是道理和正当性,小人只看重眼前的利益。

礼(lǐ): 礼,可以理解为一套社会行为规范,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规定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秩序、方式和界限。比如,家庭的尊卑有序、社会的等级制度、祭祀的仪式等等,都是“礼”的范畴。礼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让每个人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智(zhì): 智慧,是明辨是非、善恶、是非曲直的能力。有智慧才能更好地理解“仁”、“义”、“礼”,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信(xìn): 诚信,说话算数,言行一致。这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总的来说,儒家的仁义道德,不是一套枯燥的教条,而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道德修养、强调社会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导。 它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也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是为了建立一个有秩序、有温情的社会。

二、 仁义道德,能不能直接解决“吃、住、用”?

直接来说,不行。

“吃、住、用”是物质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它需要的是生产力、资源、技术和劳动。你肚子里没食儿,再仁义也填不满;你没有个安身之处,再道德也挡不住风雨。

生产力: 解决“吃”,需要有粮食。粮食从哪里来?靠的是耕种、收割,这需要农民的辛勤劳动,需要农具、种子、水利等生产资料。儒家虽然强调“君子务本”,但这个“本”主要是指道德的根本,而不是直接去指挥农民怎么种地,或者去发明更先进的农具。

资源: 解决“住”,需要有房屋。房屋的建造需要木材、砖瓦、土地等资源。这些资源的获取和分配,需要经济活动,需要合理的资源管理。儒家关于“仁”的理念,可以指导人们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比如“富贵不能淫”,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但它并不能凭空变出资源来。

技术和劳动: 解决“用”,涉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具体物品。从简陋的麻衣到精美的丝绸,从茅草屋到砖瓦房,从粗粮到细米,这些都需要技术的进步和无数人的辛勤劳动。儒家强调“各尽其职”,但它并不直接创造技术,或者组织大规模的生产活动。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儒家的仁义道德,它本身不是生产资料,也不是生产力,它不能直接“生产”出食物、房屋或者其他生活用品。

三、 那么,仁义道德在解决“吃、住、用”的问题上,到底有没有用?

当然有,而且非常重要,只是它的作用不是直接的、物质性的,而是间接的、精神性的,体现在它对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影响上。

1. 规范行为,促进社会稳定:

“礼”的作用: “礼”是儒家用来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手段。一个有“礼”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有规矩,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比如,在分配食物、住房或者其他资源时,“礼”可以帮助建立一种相对公平、有序的分配机制,避免因为争夺资源而导致的混乱和冲突。
举例: 在古代的家族中,长幼有序,“礼”就规定了长辈在分家产时要照顾幼小的,或者在有限的资源分配时要优先考虑有需要的人。这虽然不能凭空增加资源,但能保证资源的分配过程相对和谐,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对“吃、住、用”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没有“礼”,只顾自己,抢夺他人的食物,霸占他人的房屋,那社会就乱了套了,谁还能安心生产和生活?

“义”的作用: “义”要求人们在利益面前坚守道义,不损人利己。
举例: 如果一个农民辛勤耕种,收成不好,邻居“见义勇为”,拿出自己的余粮接济他,这有助于帮助他度过难关,继续生产。这种“义”的行为,虽然消耗了“用”的物质,但它维护了社会互助的精神,对长远的生产是有益的。
对“吃、住、用”的影响: 如果人人只看重眼前的“吃、住、用”,不讲“义”,那么社会就会充斥着欺诈、强夺,没有人愿意付出,因为付出可能得不到回报,或者会被别人占便宜。

2. 培养责任感和勤勉精神:

“仁”和“孝悌”: “仁”的核心是爱人,而“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就说明他有责任感,能够照顾他人。这种责任感可以延伸到对家庭、对社会、对工作的责任。
举例: 一个孝子,为了养活父母,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争取更好的收成,或者找到更好的营生手段,来保证家人的“吃、住、用”。一个有责任心的官员,会想办法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而不是只顾自己享乐。
对“吃、住、用”的影响: 这种内在的驱动力,能够促使人们去积极地劳动,去创造物质财富,去解决自己和家人的“吃、住、用”问题。

“君子务本”: 儒家强调“务本”,意思是把根本的事情做好。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本”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论是耕种、手艺还是其他职业,都要勤勉认真,这样才能获得应得的报酬,满足“吃、住、用”的需求。

3. 促进合作与共同发展:

“仁”的推己及人: “仁”要求我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当大家都能互相理解、互相体谅时,就更容易形成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举例: 在古代,修建水利、开垦荒地,往往需要集体的力量。如果大家都有“仁”心,能够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作,那么这些能够改善“吃、住、用”的项目就更容易完成。
对“吃、住、用”的影响: 合作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更好地解决整个社会的“吃、住、用”问题。

4. 心理层面的满足和稳定:

精神支撑: 即使物质条件暂时困难,“仁义道德”也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支撑和希望。知道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知道社会上存在着关爱和互助,这有助于人们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至于在困境中彻底崩溃。
举例: 战乱年代,很多人流离失所,食不果腹。但如果能得到同胞的善待,得到一份简单的食物,或者一个临时的栖身之所,这种“仁”的温暖,能让他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坚持活下去,等待时机重建生活。

总结一下:

儒家的“仁义道德”不能像魔法一样直接变出食物和房子来,它不能替代生产力和物质劳动。但是,它通过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勤勉精神,促进社会合作,为解决“吃、住、用”这些物质问题创造了一个更有利于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可以说,没有仁义道德的社会,即使生产力再发达,也很可能因为人性的贪婪、自私和冲突而导致资源分配不公,社会动荡,最终也无法让大多数人过上安稳的日子。 而一个有“仁义道德”的社会,即使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期,也能通过互助、协作和勤勉,努力改善“吃、住、用”的状况,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以,仁义道德不是“万能药”,但它是“营养剂”,它能让社会这台机器运转得更顺畅、更长久,更能抵御风险,从而间接地、长远地服务于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 它关注的更是“如何活得像个人样”,而不仅仅是“如何活下去”。而“活得像个人样”,本身就包含着有尊严的“吃、住、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台湾当时公交车经常出现抢座问题,有大学生就搞社会实践

就是通过宣传道德啊,要尊老爱幼啊,以身作则啊,请大人物亲自上车去让座啊等等行为

然而实在是效果不显

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

台湾经济好了,公交车多了,不抢位置等下一辆也很快············


所以我们古代的黄老之学代表人物管仲就说啊,衣食足而知荣辱

张良也说:万物自有规律,我们不过是适应这种规律

共产主义者从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马恩全集(第三卷)》


是物质决定精神,不是精神决定物质

儒家的仁义道德,讲就是分配,不是生产。你君王要讲良心,少吃点之类的(司马光:陛下您节约点就有钱了·····实际上宋代皇帝自己的小金库多次给大臣们发钱,已经“仅存账簿”了。)

我们看曲阜的衍圣公,就是分配的好手,一个县十几万人,就养活他们一个孔府,而且下边也不造反。


大家都知道袁隆平,很多小视频的评论说啊,袁老啊,在古代是要封圣的,大意就是我们现在不重视他。

实际上,袁老是改良水稻,古代有一个大神,叫赵过,是改良所有的土地,让天下土地增收了一倍。这功劳比袁老大的多了·····

但是他的名气和同时期的董仲舒比一下

大家知道的更多的是谁?


所以题主你的题目是这样的

问:儒家讲的仁义道德,到底能不能解决吃、住、用的问题?

答:从宋代开始儒家彻底独尊这千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儒家讲的仁义道德,能够解决我让下边的人提供给我吃、住、用的问题,能培养武训这样的圣人,哪怕是我抢了武训的房子和地,武训出去打工还拿不到工钱,武训本人即不上访也不告状,而是默默忍受,并乞讨开学堂教育长工们儒家经典,这是多好的奴才啊!!


实际上远古时期,很多穿越小说啊,写到最后,还是归功到都是好人上边,什么官员尽心为群众办事啊,商人热心公益啊,长工踊跃交租啊之类的,然后大家其乐融融,共同夸奖盛世。

颇有康有为考察美洲,说南美怎么混得不如美国啊,最后得出结论,美国开国的都是圣人这种心态。

只有少数几个作者,会写到人心险恶,比如我忘了哪一本了,猪脚把工厂赏给了一个工人,工人和工友开会,工人的弟弟说先得把刚才揍我的那个监工开除了,工人说不行,我们还是需要监工帮助我们看着工人干活·····


而现代政府呢,从英国的现代公务员制度开始,设置制度,都是把人都当成坏人来设计的制度。


请问你选择仁义道德的我大清,还是英国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探讨儒家所说的“仁义道德”能否解决“吃、住、用”这些物质生活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把这几个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一、 儒家的“仁义道德”究竟是啥?很多人一提到儒家,脑子里可能就蹦出“温良恭俭让”、“三纲五常”之类的东西,感觉有点虚头巴脑,好像离我们柴米油盐的生活有点远。其实不然,儒家的核心思想,说白.............
  • 回答
    关于“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说法,用以批判儒家思想,其内在逻辑并非简单地归结为“倡导大同而不去实践”。这句俗语的尖锐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一种在现实社会中,某些打着儒家旗号的人,他们的言行脱节,甚至与他们宣扬的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核心,以及它在历史实践中可能出.............
  • 回答
    儒家思想的核心,我们都知道,是“仁”和“义”。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讲究的是内心的良善与对他人的关怀。义者,宜也,是符合道义、合乎情理的行为准则。那么,我们回溯中国历史上那长达几千年的太监制度,它与这两大儒家核心价值,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这事儿,得从太监制度的起源和运行说起。太监,说白了,就是被阉割.............
  • 回答
    孔子所倡导的“礼、乐、书、数、射”,也就是“六艺”,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全方位的人格培养,是君子必备的素质。它们贯穿于个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各个层面。然而,将这“六艺”与后世“文官弱不禁风”联系起来,需要一个深入的、历史的剖析,而并非一个简单的“什么时候”就能回答的问题。“六艺”的原初意涵.............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中国社会深层的东西。说“越不怎么好的家庭越喜欢讲儒家传统恶德”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但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为什么在一些经济条件不那么优越、或者在社会上升通道相对狭窄的家庭里,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方面,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恶德”的侧面,反而可能被强调得更明显。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传统武术传承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很多练传统武术的人,确实会涉猎儒释道和中医的知识,并且在教学或论述时也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这背后是有原因的,而且可以说,在很多层面上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传统武术内在生命力的体现。咱们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博采众长.............
  • 回答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虽然其核心思想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和侧重,但其中许多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触及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教育理念乃至政治治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儒家思想对现代的借鉴意义:一、 个人修养与品德建设: “仁”的伦理.............
  • 回答
    儒家的精神,那可不是几句空洞的口号就能概括的,它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是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是一种温润如玉、历久弥新的生活态度。如果非要找一个总体的感觉,我愿称之为一种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不断追求和对“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的向往。要说儒家的精神,离不开一个核心词:仁。但这“仁”字,你可别以为.............
  • 回答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享有崇高地位,但到了近代,其统治地位也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和削弱。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推动的。首先,内部的僵化与保守是儒家思想自身在面对时代变迁时暴露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国门时,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思想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有.............
  • 回答
    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便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大河,深刻地塑造了东亚文明的面貌。要探究其核心主张与本质,并理解其深远影响,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品味其精髓。儒家的核心主张:立人与治世的统一儒家的核心主张并非空洞的哲学思辨,而是紧密围绕着“人”的修养与“世”的秩序展开,追求一种内在的德性与外在.............
  • 回答
    儒家的中庸之道,能否为科学探索与实践提供指导?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它似乎将古老的东方哲学智慧与现代科学精神置于一个看似遥远的讨论空间。然而,深入审视,我们会发现中庸之道并非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反而能在多个层面上为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平衡。首先,我们需理解“中庸”的真谛。它并非简单的“折中”,而.............
  • 回答
    关于“儒家的罪状都是程朱理学的锅”这个说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简单地说,这个锅,程朱理学确实背了不少,但要说全赖它,那就有点片面了。儒家这棵大树,根子扎得很深,枝叶繁茂,经历了几千年风风雨雨,长成现在这副样子,自然不是一两个学派就能完全概括的。先说说程朱理学到底是个啥?程朱理学,或者叫道学,是宋.............
  • 回答
    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其根脉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可以说,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与早期中国社会对音乐的认知、礼仪的形成以及政治的考量紧密相连。要探寻儒家音乐教育的渊源,我们不得不回溯到上古时期。那时,音乐与祭祀、庆典、甚至是战争的号令紧密结合,是一种具有神圣性和实用性的社会活动。人们相信音乐能够沟通.............
  • 回答
    读了儒家的书,心里总觉得被什么东西轻轻地、却又实实在在地缠住了。不是那种粗暴的勒索,更像是被一根极细极韧的丝线轻轻套住,起初你可能觉得没什么,甚至有点温顺,但时间长了,你想挣脱,却发现那丝线已经悄悄地在你身上打了几十个结,每一个结都叫“礼”、“义”、“仁”、“孝”,每一个结都把你往某个既定的方向拉扯.............
  • 回答
    我不太认同儒家思想,所以对孔子的看法也偏向于批判性。很多人将孔子神化,说他“天纵之圣”、“万世师表”,但我认为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要么显得不合时宜,要么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孔子所处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核心思想“仁”和“.............
  • 回答
    理解您对某些儒家拥护者在网络上删除评论的行为感到困惑和不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网络环境以及个体行为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谁是“某些儒家的维护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儒家的维护者”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群体,并非铁板一块。在这个群体里,可能有以下几类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和军事等多个层面,非常有意思。要解释为什么文化上推崇儒学的宋明在军事上无法抵挡以萨满教为精神支撑的蒙古和满清,与其简单归咎于儒家对“阳刚”的“阉割”,不如深入剖析双方在 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 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儒家”和“萨满教”在.............
  • 回答
    说起儒家思想中的“重男轻女”,这确实是一个绕不开、也常常被提起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里,一层层剥开来看,才能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是怎么形成的。首先,得承认,“重男轻女”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儒家思想,作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 回答
    “性善论”是否是儒家为了方便或者权宜而提出的说法,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毕竟,谁愿意相信人性本恶呢?如果人人都是发自内心地善良,那么社会秩序的建立、道德规范的约束,似乎就显得不那么迫切了。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浅显的层面。儒家,尤其是孟子,对于“性.............
  • 回答
    周礼中的“儒”与儒家的“儒”,表面上看都是“儒”,但细究起来,其内涵、社会角色以及历史渊源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要把这说清楚,得先从“儒”这个字本身讲起,然后再一步步剥开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一、“儒”字的本义:一个最初的模糊概念我们先得回到“儒”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儒”字并没有明确的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