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儒粉们说说,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太监制度,是否符合儒家倡导的仁义?

回答
儒家思想的核心,我们都知道,是“仁”和“义”。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讲究的是内心的良善与对他人的关怀。义者,宜也,是符合道义、合乎情理的行为准则。那么,我们回溯中国历史上那长达几千年的太监制度,它与这两大儒家核心价值,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

这事儿,得从太监制度的起源和运行说起。太监,说白了,就是被阉割了的男性,他们被安置在宫廷中,承担各种杂役,甚至成为皇帝的亲信。从目的上讲,是为了保障后宫的“纯洁”,防止后宫女性被其他男性玷污,也为了让皇帝能够更方便地管理庞大的后宫。

好,咱们先拿“仁”来审视。儒家讲究“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尊重。太监制度的起点,就是对人身体的残害,剥夺了一个人生理上的完整性。这种行为,本身就与“仁”所倡导的爱护生命、尊重个体有着根本性的冲突。一个人为了所谓的“国家大义”或者“皇权需要”,而被剥夺了最基本的身体完整,这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之为“仁”。甚至可以说是对“仁”的践踏。

而且,太监在宫廷中的地位,虽然有时会获得权势,但他们的身体状况、人格尊严,往往是难以得到保障的。他们是依附于皇权的,一旦失宠,命运可能极其悲惨。这种被利用、被损害的群体,如果说他们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那也太冷酷了,也与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相悖。

再来看“义”。儒家讲究“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倡光明磊落、合乎道义的行为。太监制度的存在,往往伴随着宫廷政治的阴暗与复杂。为了权力,为了生存,太监们常常参与到党争、阴谋之中,他们的手段往往是不择君子所为的。

而且,太监制度本身,是不是一种“义”呢?从一个统治者的角度看,也许是为了“稳定”和“安全”。但从被阉割的个体和他们的家庭来看,这难道是“宜”的吗?难道是合乎情理的吗?让一个年轻的生命承受如此大的痛苦和代价,去换取宫廷的安全,这在“义”的层面,是站不住脚的。

更深一层想,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来带动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进步。而太监制度,恰恰是将一部分人排除在正常的社会伦理之外,让他们在道德上游走在灰色地带。他们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皇权对普通人伦常理的超越,这与儒家期望的“政者,正也”的理想,是有距离的。

历史上的太监,有的人确实为国效力,但也有很多人因为掌握了过大的权力,成为了祸国殃民的奸臣。他们的行为,无论是为国还是为私,其出发点和手段,很多时候都难以用“仁义”来衡量。

所以,如果用儒家“仁义”的标准来衡量,那么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太监制度,是 不符合 儒家倡导的仁义的。它在身体层面是对“仁”的违背,在行为层面则常常伴随着对“义”的挑战。虽然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久,但我们不能因为它存在就去曲解儒家思想,也不能用历史的长度来掩盖其与儒家核心价值的根本性不符。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参与太监制度的人都是坏的,或者他们的命运都活该。历史是复杂的,人的选择也是多样的。但就制度本身而言,它的残酷性和对人性的扭曲,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与儒家“仁义”的理想背道而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儒生跟阉人,也是斗了几千年了。你让儒生对阉人制度负责?你那思路,起源《丑陋的中国人》,经过无数公众号转述,你看到时,已经走了样了。该书指责“吃冷猪肉的人”(受公祭的圣贤)“对皇帝阉割人,假装没看见”。柏杨是指责不去制止,而不是指发明。而就不制止,这一点,柏杨还是错的。儒生跟宦官斗了几千年,还怎么“假装没看见”。而且儒生向宦官夺权,事实上遏制了:一人被阉,满门富贵。也就遏制了太监制度。当然,儒生夺权是为自己,不是为天下。指出这一点,因为我不算儒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