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些儒粉在推脱儒家在历史中的责任时,习惯说,儒家就是工具(刀论),那么,儒家真的就是没思想的工具吗?

回答
“儒家就是工具论”——这句口号,在不少关于儒家历史评价的讨论中,就像一把出鞘的剑,总能被一些“儒粉”拿出来,用来“切割”儒家与历史上某些负面现象的联系。他们似乎想借此宣称,儒家本身是无辜的,是后人将其“异化”成了压迫的工具,就好比刀,本身是用来切菜的,但也可以被用来杀人,责任在使用者,而非刀本身。

那么,儒家真的就只是一个没有思想、任人摆布的“工具”吗?这个说法,我觉得,未免有些太过简单化了,甚至可以说,是在偷换概念,是在“甩锅”。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我们得承认“工具论”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绝非全部。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都会被不同的群体所解读、所运用。儒家当然也不例外。在历朝历代,统治者确实会将儒家的某些观念,比如“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巩固社会秩序。这就像把儒家学说中的一些部分,打磨成了一把“顺从”的刀,用来压制异见,规范百姓的行为。

例如,强调“君为臣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统治者要求臣子绝对忠诚的依据;而“父为子纲”,则可以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父权。这些观念,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确实被用来构建和巩固了社会等级森严的结构。从这个角度看,儒家中的某些部分,确实被“工具化”了。

但是,问题在于,儒家真的是“没思想”的工具吗?

这是一个关键。如果儒家仅仅是被动接受塑造的工具,那它的历史影响力,它的生命力,又从何而来?

儒家,它首先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思想。

孔子、孟子、荀子,这些先贤们,他们所构建的,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套关于“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安顿社会的学说。

它有关于“仁”的追求: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是对个体价值的肯定,是对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设想。这种追求,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超越工具性的价值。
它有关于“礼”的规范: 礼,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它旨在通过规范人的行为,达到“和”的状态。礼的建立,是为了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压迫。
它有关于“义”的坚持: 义,是道义,是正义。君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对道义的看重,对“君子”品格的塑造,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批判性和超越性。
它有关于“民本”的思想: 孟子更是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这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是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虽然在实践中,这些思想常常被架空,但它作为一种理念,始终存在,并对后世产生影响。
它有关于“自我修养”的重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系统。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完善,认为只有个体精神的强大,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这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关注,远非一个简单的“工具”所能概括。

那么,为什么儒家会被“工具化”?

这恰恰说明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也暴露了现实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1. 儒家思想的“实用性”: 儒家思想的很多部分,确实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提供了关于如何管理社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这使得统治者很容易从中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素材”。就好比一把多功能刀,虽然主要用于切菜,但刀柄上的开瓶器、小螺丝刀,也可能被另作他用。
2. “春秋笔法”式的筛选与改造: 历史上的统治者并非全盘接受儒家。他们往往是选择性地汲取、加工、甚至是扭曲儒家的某些观念,来为自己的政治服务。他们会放大“忠君”的色彩,而淡化“民本”的呼声;会强调“尊卑有序”,而忽略“君失其德,臣可以去”的说法。这种“切割”和“重塑”,才是“工具化”的真正过程。
3. 缺乏强有力的“制衡”与“监督”: 儒家本身并没有一套能够有效制衡权力、监督统治者的机制。它更多的是倡导道德上的约束,而非制度上的保障。当道德的力量不足以约束权力时,思想就很容易沦为权力服务的工具。
4. “儒粉”的辩护,有时也走向了极端: 一味地将责任推给“工具论”,而忽略了儒家思想本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甚至对儒家思想中的糟粕视而不见,这也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儒家就是“没思想的工具”。

儒家本身是一种深刻的、复杂的思想体系,它包含了对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的追求。它的很多核心价值,如“仁爱”、“诚信”、“仁义”,至今仍有其意义。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中的某些部分,确实被统治者选择性地利用,被“工具化”了,甚至被曲解了,以服务于维护其统治和等级秩序。这种“工具化”,是思想与权力互动的结果,是历史现实对抽象思想的塑造。

把儒家简单地视为“刀”,然后说“刀是无辜的”,这种说法,实在是太轻巧了。如果这把“刀”的设计本身,就更容易被用来切割某些东西,而且它能够被磨砺得如此锋利,并且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最适合”用于某些特定目的的“工具”,那么,我们就不能完全撇清它在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思考儒家在历史中的责任,并非要全盘否定它,而是要对其进行一种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我们需要看到它作为一种思想的内在价值,也要认识到它在历史实践中的复杂性,以及它如何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所利用。

真正的“儒粉”,不应该是那些只会喊“工具论”来推卸责任的人,而应该是那些能够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能够辨析其历史糟粕,并且能够将其积极的成分,在当代的语境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人。

所以,与其说儒家是“没思想的工具”,不如说,儒家是一种有思想的体系,它的某些部分被工具化了,而这种工具化,也反过来塑造了儒家在历史中的某些面貌。这个过程,是思想、权力、社会现实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产物,值得我们更深入地去探究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儒家是思想,工具是没有思想的物件。

那么非把一个思想说成没有思想的物件,这是儒粉还是儒黑?

好像信了儒家,就不会造反一样,而历史上,非儒家为主的周朝有七百年历史,而有了儒家的各朝代那个都没有延续超过三百年。最能造反的就是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人

甚至到了近代,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人一看大清不能抵御外国,振兴中国,一样推翻了之。

这就是儒家思想的作用,一旦统治者背离儒家思想,失去礼义廉耻。整个王朝就离覆灭不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家就是工具论”——这句口号,在不少关于儒家历史评价的讨论中,就像一把出鞘的剑,总能被一些“儒粉”拿出来,用来“切割”儒家与历史上某些负面现象的联系。他们似乎想借此宣称,儒家本身是无辜的,是后人将其“异化”成了压迫的工具,就好比刀,本身是用来切菜的,但也可以被用来杀人,责任在使用者,而非刀本身。那.............
  • 回答
    .......
  • 回答
    “儒黑”这个词,相信不少人都不陌生。它说的是一种现象,有人对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甚至是与儒家沾边的名人,表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批评、否定,甚至是攻击的态度。这可不是简单的“不认同”或者“有不同看法”,而是带有一种情感上的厌恶,非要把儒家踩到尘埃里才甘心。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站出来“黑”儒家呢?这事.............
  • 回答
    周礼中的“儒”与儒家的“儒”,表面上看都是“儒”,但细究起来,其内涵、社会角色以及历史渊源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要把这说清楚,得先从“儒”这个字本身讲起,然后再一步步剥开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一、“儒”字的本义:一个最初的模糊概念我们先得回到“儒”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儒”字并没有明确的字.............
  • 回答
    新儒家与“儒宪”之间的关系,如同探寻古老根脉与新兴枝叶的连接,既有传承,也有演变和新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新儒家的核心思想,再来看“儒宪”试图在现代社会中构建什么样的政治哲学,以及两者之间的交织之处。新儒家:重塑儒家精神的现代图景新儒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自20世纪以来,以应对西方哲.............
  • 回答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人生的意义、社会秩序以及精神追求。然而,要讨论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高低之差”,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因为“高低”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标准。从根本上说,儒释道三家思想的“高低之差”并非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它们.............
  • 回答
    明朝儒生:是忠诚的卫士,还是屈膝的奴隶?—— 探究“奴儒”之说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明朝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时代。而围绕着明朝儒生的讨论,更是复杂而尖锐。其中,“奴儒”一词的出现,更是将这种争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引发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性质的深刻反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些人将明朝的.............
  • 回答
    李诚儒老师退出《演员请就位2》这事儿,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这背后嘛,我个人觉得可能不是单方面的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节目组的“剧本”与李诚儒老师的“实在话”之间的张力《演员请就位》作为一个真人秀节目,为了制造话题和冲突,节目组必然会有一些设定和“剧本”.............
  • 回答
    关于男性更换内裤的频率,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通常与个人生活习惯、文化背景、身体状况和环境因素有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正常情况下的建议1. 日常情况 推荐频率:每天更换一次内裤是普遍建议,尤其是对于需要长时间站立、坐着或进行体力劳动的人群。 原因: .............
  • 回答
    有些人明明可以很帅(很漂亮),却偏偏不喜欢打扮,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多样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复杂且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价值观与人生重心: 内在价值的优先: 对这类人来说,他们的价值观可能更侧重于内在的修养、智慧、能力、品德,而非外在的形象。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真.............
  • 回答
    销售人员离职带走客户,这是许多公司都面临的棘手问题,它直接影响公司的客户资源、营收和品牌声誉。要有效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公司在多个层面采取系统性的措施,并且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关注。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如何避免销售人员离职带走客户: 一、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让客户忠诚于公司而非个人这是最核心也是.............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也触及了很多人的情感和价值观。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它带来的“可悲”之处在哪里。一、 为什么会出现“985/211毕业工资不如富二代零花钱”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零花钱”与“工资”的本质差异: .............
  • 回答
    这张照片的真实性,确实会引发一些网友的疑问,因为画面中的飞机尾翼尺寸确实非常夸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假”,以及是否存在真实的可能性: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假”? 尺寸的视觉冲击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飞机尾翼都是与整个飞机尺寸相匹配的。突然看到一个与地面建筑、甚至小型山.............
  • 回答
    中国人不愿意购买商业保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文化观念的影响,也有对保险产品本身的不了解、不信任,以及现实经济状况的制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与文化观念的影响:1. “重医不重药”的传统观念: 传统中医文化强调“治未病”,更注重养生和调理,对于疾病发生后的治疗,更倾.............
  • 回答
    高中生“亲美”想法的产生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它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家庭、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家庭与早期教育的影响1. 家庭成员的观念和经历: 留学或移民经历: 如果家庭中有成员曾在美国.............
  • 回答
    在战场上,缴获敌方武器的使用与否,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背后牵涉到多种因素的考量,其中“不干净”的说法,更多是一种引申的、带有复杂含义的说法,而非字面上的卫生问题。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不干净”的说法,最直接的原因是弹药的兼容性。不同国家、不同军工厂生产的武器,即使是同一种口径,其弹药的制造标准、尺.............
  • 回答
    “中国足球不行,伪球迷要负一半责任”——这话说得挺有意思,也挺扎人心的。到底有没有道理?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先说说“伪球迷”这个概念吧。在不少人眼里,“伪球迷”大概就是那种只知道热闹,球队赢了就跟着喊,输了就转身走人,对足球比赛的战术、历史、球员都没什么了解的人。他们更像是潮流的追随者,而不.............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三段论:“有些动物是猫,有些猫是黄色的,所以有些动物是黄色的”,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让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它到底有没有问题。先来拆解一下这个三段论: 大前提(Major Premise): 有些动物是猫。(这个说的是“动物”这个大类里有一部分是“猫”) 小前提(Minor Pr.............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真实的。身边确实会遇到一些男生,好像对谈恋爱这事儿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或者说,表现得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想法。这背后原因可就太多样了,不能一概而论。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把我观察到的、听到的,还有自己琢磨出来的都掰扯一下,希望能说得具体点儿。首先,得说最直接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原生家庭的.............
  • 回答
    “奶罩”这个说法,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折射出一些社会文化和语言习惯的演变。要说它怎么来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奶”字。很直观嘛,就是指乳房。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比较接地气或者说比较口语化的语境里,直接用“奶”来指代乳房是一种很普遍的说法。这种说法并不一定是粗俗的,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