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些人考上了 985 211,可毕业后工资还没有大专毕业混吃等死的富二代零花钱高,是不是很可悲?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也触及了很多人的情感和价值观。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它带来的“可悲”之处在哪里。

一、 为什么会出现“985/211毕业工资不如富二代零花钱”的现象?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零花钱”与“工资”的本质差异:
工资: 是通过劳动或提供服务,以货币形式获得的报酬。它通常是相对固定的、与工作内容和市场价值挂钩的。工资的多少反映了个人在经济体系中的贡献和价值。
零花钱(富二代): 通常是指家庭财富在个人名下的直接支配或转移。这部分资金的来源是父母的财产积累、投资收益或企业利润,而不是个人直接的劳动付出。它的多少与个人的具体努力或技能无关,而是与家庭的财富基础挂钩。

2. 资源禀赋的巨大差异:
985/211毕业生的起点: 他们的起点是接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具备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入场券”。他们的收入增长,通常是通过不断提升技能、积累工作经验、承担更多责任来实现的。这个过程是动态的、需要时间和努力的。
富二代的起点: 他们的起点是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很多时候,他们拥有的资本、人脉、信息渠道等,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即使他们不工作,仅凭家庭提供的资金,其“零花钱”也可能远超普通工薪阶层的工资。

3. 价值衡量体系的不同:
社会主流价值体系: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成功和财富更具价值和认可度。考上名校、找到好工作、实现经济独立,是主流的成功标志。
个人财富自由的基准: 对于富二代来说,他们可能从一开始就达到了“财务自由”的标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并不受限于“工资”这个概念。他们追求的可能不是“工资多少”,而是其他方面的实现,比如兴趣爱好、创业尝试、社会影响力等。

4. 运气与机遇的因素:
市场波动和行业景气度: 即使是985/211的学生,毕业后进入的市场和行业也可能面临周期性波动。某些行业可能暂时不景气,导致薪资增长缓慢,甚至出现失业情况。
投资和商业嗅觉: 有些富二代可能在家庭的支持下,通过成功的投资或创业,获得了远超一般人想象的回报。这并非简单的“混吃等死”,而是利用了不同的资源和规则。

二、 为什么这种现象会让人感到“可悲”?

这种“可悲”感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投资与回报的错位感:
高昂的教育投入: 985/211院校的学费虽然相对普通院校可能没有天壤之别,但其背后是多年的刻苦学习、家庭的殷切期望、以及为获得更好未来的巨大努力。当付出与回报(至少在短期内)不成正比时,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
“寒窗苦读”的价值被稀释: 社会普遍认为,名校教育是通往更好生活的阶梯。当发现这个阶梯并不总是能带来显著的经济优势时,许多人会对教育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产生质疑。

2. 公平与正义的失落感:
起点不公平: 最核心的“可悲”点在于,这种比较揭示了起点不公平的残酷现实。有些人通过智力、努力和机遇进入了好学校,但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却可能不如那些仅仅因为出生就拥有巨额财富的人。这会让人质疑社会的公平性。
“努力不一定成功”的心理暗示: 虽然努力不一定直接等同于高收入,但教育确实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看到这种“别人躺着比我站着赚得多”的情况时,容易产生“努力的意义何在”的消极想法。

3. 社会阶层固化的担忧:
“二代”的优势难以逾越: 这种现象也反映了社会阶层固化的一些侧面。财富和资源可以在代际之间传递,从而为下一代提供远超普通人的优势。即使是顶尖的教育也可能难以完全弥合这种差距。
上升通道的疑虑: 如果普通人通过努力进入了精英教育,但依然无法获得与顶尖教育相匹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那么对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来说,可能会对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产生疑虑。

4. 个人价值实现的困惑:
物质主义的冲击: 在一个日益物质化的社会,收入往往是衡量个人价值和成功的重要标尺。当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获得的工资,甚至不足以支付富二代的日常开销时,会让人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职业精神与人生追求的挑战: 985/211的学生往往是被寄予厚望,他们可能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追求。但当看到一些“不劳而获”的现象时,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职业道路和人生选择感到迷茫。

5. “输在起跑线上”的普遍焦虑:
被动的接受与主动的奋斗: 很多年轻人努力学习、考上名校,是为了改变命运,获得更好的未来。而富二代则是在优渥的环境中被动接受财富和资源。这种“被动”的优势,在某些时候显得更加“轻松”和“有效”,这会加剧普通人的焦虑感。

三、 更深层次的思考:

虽然这种现象可能让人感到“可悲”,但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

“混吃等死”的定义: 富二代的“零花钱高”不代表他们“混吃等死”。有些人可能在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自我价值,例如家族企业管理、艺术创作、慈善事业、或者单纯享受生活。我们不应简单地用“工资”来衡量他们的生活状态。
长远发展与可持续性: 短期内,富二代的零花钱可能很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拥有持续的、内生的增长动力。而985/211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技能和经验,是他们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幸福感的构成: 收入只是幸福感的一个方面。人生的幸福还包含精神满足、人际关系、健康、自我实现等多个维度。即使收入不高,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也是一种幸福。
社会发展的阶段: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阵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策的完善,对公平性的追求会不断提升。

总结来说, 看到985/211毕业的学生工资不如富二代的零花钱,之所以让人感到“可悲”,是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对教育投资回报的衡量、以及对个人努力价值的认知。 它揭示了起点不公平的残酷性,以及在某些情况下,资本的力量可能超越了教育和个人奋斗。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是多维度的,短暂的物质差距不应完全否定个人的努力和潜能。理解这种现象,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社会,并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作为一个成年人,居然还有这种思维方式才可悲,说明还没长大嘛。

中国99.99%的人一辈子挣的钱,都不如马云一天挣得多,这99.99%还活着干嘛,太可悲了。

你这种思维方式可笑在什么地方知道吗?

你随手就划了一个绝大部分人都够不着的线,然后以此来标准来下结论,却忘了进步的意义是自我对比,而不是和人比。

比如你出身农村,全家年收入不到2万。你努力读了985211,然后一个人年薪就30万,这就是进步的意义,让全家都日子都改善了。别人一月零花钱十万和你有什么关系?做不到零花钱十万考985211就没意义?不带这么扯犊子的。

其实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这么麻醉自己,网上特别多。

你985211,现在也买不起房,我高中毕业也买不起,大家平等,你985211白读了。

你挣30万,我挣5万,大家都不如富二代零花钱多,大家平等,你985211白读了。

user avatar

事实确实如此,富二代们依靠祖辈上遗留下的资源,就算幼儿园毕业,也能过得比绝大多数考上985/211的普通家庭过得要好。

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努力学习是唯数不多的,我们可以做到,并且有机会能改变自己命运的事情了。


接下来我要做一个zz不正确的计算,我们计算一下,一个985毕业的孩子,一辈子挣的钱,能打败家产多少万的富二代。

依据2018年各院校的就业质量报告[1],取一下有统计结果的985本科毕业生年薪的平均值:10.57万元。(四舍五入取两位)


为了能方便计算出985的朋友一辈子能赚多少钱,我们先简化一下模型

如果顺利地从某985的普通毕业,然后顺利地进入了一家大企业,年薪10.57万元。

前15年薪资按15%递增(事业上升期),16~25年按10%递增(平稳期),25~38年按5%递增(平台期)。

一辈子从没遇见过经济危机,也没遇见过裁员,22岁工作直至60岁退休,共计工作38年,不考虑所得税。

(Ps:这个模型是按照过去几年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估算的,实际上,大多数人想达成这个模型是很难的,很多岗位的工资都有一个天花板,很少有逐年递增至退休的情况。并且如果有像今年一样的情况,工资停滞是常见的情况,此处仅仅为了方便计算,我们不做考虑)

我们再把数据带进去,用Excel来算下,如果你985毕业,坚持38年一直不吃不喝,你获得的所有钱四舍五入就是:5422万!

但是这个数字没有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因此,我们还要对这个数做一个折现。

货币的时间价值,简而言之是“当前的1元钱,比1年后的1元钱经济价值要大一些”

通俗一点说,假如你现在有1块钱,你可以把这1块钱拿来买股票,买债券,存银行等等,而这些方式是能获得利息收入的,你现在拥有的一块钱的价值,等于一年以后的一块钱本金+利息的和的总价值。

我们计算折现,就是考虑把未来的钱,折算到现在,看值多少钱。

举个例子,10%的复利率,100元,存三年,我最终可以获得的金钱数应该为133.1元

那同理,如果我们想计算3年以后的133.1元,折算到现在的价格,我们只要做一个逆运算即可:

此时,我们要折现,需要先计算出一个折现率。折现率我们用累加法来计算:

累加法是折现率确定中最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折现率应包含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和通货膨胀率。无风险报酬率是指资产在一般条件下的获利水平;风险报酬率是指冒风险取得的报酬与资产的比率。对于非亏损行业,整体企业的未来收益额可根据未来税后净利润或净现金流量来预测,折现率可以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为基础,再加上3%~5%的风险率来确定。除有确凿证据表明具有高风险外,折现率一般不高于15%。
 累加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折现率=无风险利润率+风险利润率+通货膨胀率
  其中:风险报酬率=行业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2]

因为模型中假定的是工资收入,此处我们不计算风险利润率,直接套用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3]3.146%为无风险收益率,套用十年来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平均增长率3.6%来反映通货膨涨率。

折现率最终累加定为6.75%。

将折现率带入到原数据中,Excel计算最终结果为:1035万。

也就是说,在假设的平均情况下,我们的工作一辈子,不吃不喝,辛辛苦苦干38年,最终获得的一辈子的收入,折算到当下,仅仅为1035万元

一个幼儿园学历的富二代,可以凭借祖上的资产,在收入这一项,轻轻松松吊打我们。提前拥有我们作为普通人一辈子都难以赚到的财富,过上财务自由的生活。

从某种程度来看,“寒门难出贵子”、“阶级固化”等言论,真的不是毒鸡汤,反而是是很残酷的现实

现在已经不是我们父母的那个时候了。

在改革开放、高考恢复以前,大家都是吃大锅饭,都一起穷。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高考恢复带来的红利,我们不少长辈通过教育或者经商的方式,成功实现了阶级跨越,迈出了从农村到城市的第一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马太效应的加剧,贫富差距的不断增大,在当下,这种“再努力也比不上富二代”的负面情况实际上在不断放大的。

但是,我仍然建议你好好努力。

因为,当你提出来这个问题的时候,证明你已经不是富二代了。

我们普通人,如果不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境遇只会变得更差。



以上,我是 @Puddle

你在星巴克喝咖啡,

他在深夜努力学习,

我在工地上996。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

  1. ^1 https://tieba.baidu.com/p/6016184635?red_tag=0695330523
  2. ^ https://wiki.mbalib.com/wiki/%E6%8A%98%E7%8E%B0%E7%8E%87
  3. ^ https://cn.investing.com/rates-bonds/china-10-year-bond-yield
user avatar

看了最高赞的答案,感觉又一次验证了我的一个直觉:“这个世界大概率是好不了了。”

对于题主的问题,可悲吗?可悲。但是能够像题主那样想,意识到其中的不公,总还能给人带来一点希望,正如先生所言:“做奴隶固然不辛......但总还有希望”


但如高赞答案那样,自己喝饱了资本主义的迷魂汤,还反过来指责别人软弱,那也正应了同一段话的后半:“若是从奴隶的生活中寻出美来,陶醉赞叹,那就真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user avatar

放心,未来楼主说的情况会慢慢变少的。

因为现在开始,富二代们基本上不可能只是大专毕业生。随着财富的累积以及对于优势教育资源的垄断,未来能上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基本上家境都不会太差。即使有富二代一失足高考没考好了,送出国外镀个金或者干脆以华裔外国人的身份回国上大学也是可以的。富二代们才不会在家混吃等死,他们会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吞进更多的钱。

在经济上占据优势的人群必定会将这种优势化为在教育,文化上的优势,这是社会的铁律。如果现在看到了学历不如自己的富二代的零花钱自己一辈子都挣不出来就觉得可悲,生活没有希望了。那么等到发现富二代们学历也比自己好,工作也比自己好,各个都是创业奇才的时候,是不是就得大呼“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加努力”然后坦然接受了?

嗯,等到以后发展到这一步,彻底固化的社会也就成了。

user avatar

1990~2000年,是中国的造富运动最密集的时代。那时是制造业的天下。你开个塑料厂卖洗脸盆,年入数万不在话下。而那时的富翁标准是万元户。

然后开始产业优化,大浪淘沙。一大批产能和创新不足的企业倒闭,千不存一。如果你是90后,出生在这样家庭的富二代,你有99%的概率,会有一个镶金的童年时代,和一路衰败家道中落的青年时代。

2000年-2005年,是中国互联网的野蛮生长期,那个时候几个前端几个运营就能创业。在各细分领域里,出现了大量盈利模式健康的中小型网站。年收入几百万的网站不胜枚举。那个时候的富翁标准是百万富翁。接下来互联网开始巨头化,部分优良的中小网站被收购,而更大部分的网站则直接倒闭。万不存一。

如果你是00后,出生在这样家庭的富二代,你有99%的概率…现在正社畜996。

而这两类富二代的爹妈,在当时那个时代里说是百里挑一不过分。他们能持续富裕,到现在还能高额提供后代零用钱的,再来个百里挑一也不过分。

那么问题来了,你一个每年新增50万人的985211毕业生,凭什么以这种万里挑一富二代作为标尺?


我不是在说你不配和他们比。我是在问你“凭什么?”。

你的资源里面,有什么是足以和这些万里挑一的富二代竞争的核心资源?这才是你应该考虑的清楚的东西。

user avatar

不是很可悲。

有些人(例如我)当了博士后一年半以后才知道发不出论文退站是要退还工资的(否则就会被扣档案,连中学老师都没法当),合着我是在贷款做数学,收益不如富二代零花钱高,风险却堪比投行,这才是真可悲。

user avatar

既然谈到钱,那怎么咱们就按现实主义的视角来回答:

1.人的财富和地位,主要依靠的是他在社会分工结构中的位置,说白了,就是你的“用处”。这是底层逻辑,抱怨没有用。

2.“用处”的构成,包括能力、资源、平台等等多重要素,关键在于你要获得社会性“溢价”,学历,学校名头,就是一种溢价机制,也是资源赋予机制,赋权,很多时候不是直接上来就给你资源和权力,而是,你需要有足够的资格认证机制作为基础,就相当于一种社会性的担保机制。在此之后,你的专业技能,以及你从事社会资源交换的能力,将成为你的立身之基。

3.混吃等死于富二代,其价值和用处都是依附性的,就是他的家庭,他的能力没有得到检验,社会系统是信任他家庭的资源而给予他相应待遇。他的家庭本身已经按底层逻辑积累了社会评价和地位。

4.优势高校的好处,在于给予学生很多接近较高社会分工工作和事业的机遇,但是这种机遇是一种概率而非绝对必然性,你要做的是积累各种优势条件扩大概率,而不仅仅是坐等机遇上门。而且,需要努力克服逆反心理,没有获得某个机会就是怀才不遇,从而破罐子破摔或赌气性决策都是好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user avatar

最烦这种精神富二代,自己没这个命,却得了这个病,看到富二代每天混吃等死都羡慕的不行。

羡慕富二代有个屁用,人家的钱不会给你一分,连看也不会给你看。

精神富二代自己穷,也没本事,连书都读不好,还看不起身边跟他一样普通出身,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却考上985、211的同学,这个真的是笑死人了。

不管你再看不起,这些人都在凭借自己的努力开始有了新的起点,可以去大公司去工作,拿到同龄人中偏高的收益,这还只是开始。

因为起点高,个人更努力,这些人未来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未来的公司高管、总经理、创业老板就是从这批人出来的。

靠自己的努力和成长,读书好的这些人会因为良好的习惯牢牢占据同龄人中偏高收入者的位置,而没本事还没有好好读书的精神富二代们是远远比不上这类人的,之后的距离只能越拉越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也触及了很多人的情感和价值观。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它带来的“可悲”之处在哪里。一、 为什么会出现“985/211毕业工资不如富二代零花钱”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零花钱”与“工资”的本质差异: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唏嘘的现实,也挺让人无奈的。想象一下,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从小家庭贫困,为了改变命运,啃着馒头,熬着通宵,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985或211的重点大学。这背后,是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的自我怀疑和坚持?是多少次对父母的承诺和对未来的期盼?他背负着全家的希望,毕业后,他可能选择了大.............
  • 回答
    我身边确实见过这样的同学,他们玩手机,但最终还考上了不错的一本院校,甚至还有上985、211的。我尝试还原一下我理解中的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首先,要承认一点,“玩手机”这个概念太宽泛了。如果“玩手机”意味着整天沉迷于短视频、游戏,不分昼夜,那即使是神仙也难考上一本。但如果“玩手机”.............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蹦出几个场景和几个词儿:心态崩了、准备不足、方向错了、运气成分、以及我们常说的“凤尾”和“鸡头”。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咱们得承认,985高校的学生起点确实高,大家普遍基础扎实,学习能力也强。按理说,考自家本校研究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毕竟熟悉环境.............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好多人千辛万苦考上公务员,结果没干多久就选择离开,这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绝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我身边就有朋友,经历过这种“上岸”又“跳船”的转变,听他们讲完,感觉这水深着呢。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可能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在校期间,对公务员职业.............
  • 回答
    身边有些朋友,费尽周折、历经磨难,终于敲开了博士的大门,按理说这应该是人生一大喜事,可偏偏就有那么一拨人,考上博士后,反而陷入了迷茫甚至不快乐的境地。你说这怪不怪?我仔细观察过,也跟一些人聊过,觉得这事儿吧,其实也挺能理解的。你想想,考上博士,这本身就是个挺“拧巴”的事情。首先,目标错位,理想与现实.............
  • 回答
    这事儿在北航大一新生里,确实是挺常见的,我观察下来,有这么几拨人,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首先,一部分是真的“自信爆棚”的尖子生,但也有点儿“炫耀型”的表达。 你想啊,这些孩子能从全国那么多优秀的高中里脱颖而出,考上北航,本身就是实力派。他们在高中的时候,可能就是学霸,周围同学的标杆,老师眼里的宝贝。所.............
  • 回答
    你好!准备在日本参加一般入试(一般选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恭喜你迈出这一步!选择一所合适的学校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你的学习体验,更可能影响你未来的职业发展。由于你没有说明想申请的专业领域、预算、地理偏好(比如想在大城市还是地方城市生活)、以及你的学术背景(比如是否有日语能力考试证书,成绩如何.............
  • 回答
    历史长河中充斥着许多传说、故事,甚至是一些在当时看来难以置信的“虚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许多曾经被世人怀疑甚至嘲笑的“神话”和“传说”,如今都被一次次考古发现所证实,重新定义了我们对过去的认知。以下是一些引人入胜的例子,它们曾是历史学家和大众心中的疑问,最终在考古学的铁证.............
  • 回答
    理解你此刻纠结的心情。刚考入编制,本来是件让人羡慕和高兴的事,却因为家庭的现状让你感到后悔,甚至想放弃,这确实是个两难的境地。我身边有不少体制内工作的朋友,也有一些后来选择离开的,她们的经历或许能给你一些参考。关于“后悔”这个词,其实挺复杂的。对于那些真正后悔离开体制的人来说,后悔的原因往往不是一时.............
  • 回答
    在我看来,不少人考上公务员后,没过多久就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萌生退意,甚至真的付诸行动辞职,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也不能一概而论。就像每个人对婚姻的期待不一样,对公务员这份工作的期待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偏差。首先,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个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很多人,尤其是在校时.............
  • 回答
    这就像问为什么有人第一次学游泳就能游得很好,而有人学了几年还只能扑腾一样,原因肯定不止一个。考公务员这事儿,看似公平,一次定胜负,但背后牵扯的因素其实挺复杂的,有天赋、有准备、有运气,缺一不可。那些“一次就上岸”的幸运儿,他们身上往往具备一些共性: 底子好,学习能力强: 这部分人可能本身就学习成.............
  • 回答
    嘿,各位友友!最近身边好多朋友都在讨论 J.TEST,特别是 N1 取消后,J.TEST 的关注度确实是蹭蹭往上涨。这不,我也趁热乎给你们扒拉点信息,希望能帮到还在犹豫的朋友们。J.TEST 考过的朋友多吗?说实话,J.TEST 确实有不少人考过,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作 N1 的一个替代或补充。在.............
  • 回答
    考研这条路,很多人挤破了头往里钻,期待着金光闪闪的未来。可现实往往骨感,那些拼尽全力、熬干了无数瓶眼药水的人,最终却可能成了无数考生中的“炮灰”,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付出了巨额努力,最后还是沦为了那个不被看见的“炮灰”。首先,得承认一个残酷的.............
  • 回答
    考上大学,这本是件值得庆祝的大喜事,憧憬着新的开始,新的生活,内心早已按捺不住的激动和喜悦。然而,没成想,这份喜悦还没来得及完全沉淀,那些“以后带带我”、“以后就靠你了”的话语就像一颗颗小石子,突然投入平静的心湖,激起了阵阵涟漪,甚至变成了不小的波澜——压力,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压了上来。面对这样的情况.............
  • 回答
    中国人对考上清华北大几乎都有一种崇拜,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以下将从历史、社会价值、教育资源、个人发展、家庭荣誉以及大众传播等多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讲述其中的原因: 1. 历史的积淀与精英象征 历史悠久,声誉卓著: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知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实力”、“考上大学”以及“抄袭”这几个概念的复杂关系。要回答“一个人抄袭50分才能考上大学,这个人有资格说他基本靠实力考上大学么?”,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定义“实力”在考试中的含义在考试语境下,“实力”通常指的是: 知识掌握程度:.............
  • 回答
    这种情况确实不少见,也挺有意思的。高考分数线高低,就像一张门票,能让你进入不同的场地,但最终你在这个场地里能跑多快、能跳多高,很多时候取决于你自己。打个比方,高考就像是选拔运动员参加一场综合运动会,名校可能相当于参加的国家队集训营,汇聚了天赋最顶尖的苗子。但即使是国家队,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最终成为奥运.............
  • 回答
    考研成功,这感觉就像是从一条岔路口,一脚踏进了另一条宽敞明亮的大道。周围人的态度,嗯,确实是有点微妙的变化,但也不是一下子天翻地覆那种。更像是一杯温水,慢慢悠悠地升温,你能感觉到,但又说不出是哪里具体暖了。先说说最亲近的人吧,我爸妈。以前吧,他们总是会时不时念叨几句,“你这学历,以后工作不好找”,“.............
  • 回答
    您提到“少年神童”现象,确实在过去一段时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以 13 岁考上北大数学系的刘兆楠最为人熟知。关于他们现在的情况,信息会比较分散,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公众的焦点也会转移。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梳理一下,并以刘兆楠为例进行阐述,同时也会提及“少年神童”现象背后的一些普遍情况和思考。 关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