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一个人抄袭50分才能考上大学,这个人有资格说他基本靠实力考上大学么?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实力”、“考上大学”以及“抄袭”这几个概念的复杂关系。要回答“一个人抄袭50分才能考上大学,这个人有资格说他基本靠实力考上大学么?”,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定义“实力”在考试中的含义

在考试语境下,“实力”通常指的是:

知识掌握程度: 对考试科目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解题能力: 将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推理、计算、应用等。
应试技巧: 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完成试卷的能力,包括审题、答题策略、时间管理等。
临场发挥: 在压力下保持冷静、稳定发挥的能力。

2. 分析“抄袭50分”的影响

“抄袭50分”意味着在这位考生总的考试分数中,有50分是不通过自身真实能力获得的。这50分可能是通过作弊、违规等非正常手段取得的。

对总分的贡献: 这50分直接提高了考生的总分数,使其能够达到或超过录取分数线。
对“实力”的抵消: 这50分本应由考生的真实能力体现,但现在被剥夺了。换句话说,如果剥去这50分,考生的真实实力分数就减少了50分。

3. 考上大学的门槛与“基本靠实力”的界定

考上大学的门槛: 考上大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取决于考生的分数是否达到目标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这个分数线是“硬性”的,无论你如何达到,只要分数够了就能被录取(在同等条件下)。
“基本靠实力”的界定: 这是一个主观但也有一定共识的判断。通常,“基本靠实力”意味着考生的分数绝大部分(甚至是全部)是依靠自身能力合法获得的。它强调的是考试结果的“正当性”和“真实性”。

4. 论证“这个人是否有资格说他基本靠实力考上大学”

现在我们来结合上述分析进行论证:

从客观分数来看: 如果他抄袭了50分,并且这50分是他能考上大学的关键,那么他的录取分数是建立在不诚实行为上的。单从他最终的成绩单和录取通知书来看,他确实达到了分数线。
从“实力”的构成来看:
如果这50分是压倒性的、决定性的: 也就是说,如果他没有抄袭这50分,他的总分数就会低于录取线。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基本靠实力”的说法就站不住脚。因为他考上大学的决定性因素,有一大部分是作弊得来的,而非真实实力。他可能在其他部分展示了一定的实力,但不足以让他达到录取线。
如果这50分只是“锦上添花”,而他大部分分数已能使其达标: 比如,他没有抄袭的真实分数就已经足够让他稳稳地超过录取线很多分,只是他还选择了抄袭来进一步提高分数。在这种情况下,他或许可以辩解说他“基本”靠实力,因为他即使不抄袭也能考上。但这50分的抄袭行为仍然是瑕疵,让他说“完全靠实力”也不准确,甚至“基本靠实力”也带有欺骗性。
如果这50分是“刚刚好”让他能达标: 也就是说,他的真实实力分数非常接近录取线,抄袭的50分让他刚好跨过了门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这50分是决定性的,是作弊让他得以进入大学。那么他声称“基本靠实力”就是不符事实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诚实的。

5. 道德与法律层面的考量

除了实力本身,我们还需要考虑:

诚实原则: 教育体系(以及社会)普遍强调诚实和公平竞争。抄袭是对这一原则的违背。
考试的公平性: 考试是为了衡量每个学生的真实能力,让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分配。抄袭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对其他诚实努力的学生不公平。
大学的意义: 大学不仅仅是学历的证明,更是知识、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场所。一个有欺诈行为的学生,即使进入大学,其品德上已经存在污点。

结论

一个人抄袭50分才能考上大学,那么他没有资格说自己“基本靠实力”考上大学。

详细解释如下:

1. “基本靠实力”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是分数大部分来源于自身能力;二是整个过程是诚实和合规的。抄袭行为,无论分数多少,都直接违背了“诚实和合规”这一基本前提。
2. 决定性因素的区分: 如果这50分是导致他从“未达标”变成“达标”的关键因素,那么他考上大学的决定性因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作弊得来的,这与“基本靠实力”是截然相反的。他可能在其他科目的分数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实力,但不足以支撑他“基本靠实力”的说法,因为那“不足以”的部分被抄袭填补了。
3. “基本”的界限: 即使他真实的实力分数很高,但只要存在需要依靠抄袭才能达到的门槛,那么“基本靠实力”的说法就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是在掩盖事实。可以想象,如果他真实分数就足以考上,他为何还需要抄袭?这暗示了这50分对他来说,要么是确保万无一失,要么是跨越了能力鸿沟。无论哪种情况,都削弱了他“基本靠实力”的论据。
4. 诚实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教育和学术领域,诚实和诚信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力”。一个不诚实的人,即使在知识掌握和解题方面有一定能力,也不能称得上是“完全有实力”或“基本有实力”的人。

用一个比喻来说: 就像一个人参加马拉松比赛,他跑了10公里,但其中有2公里是搭乘了观众的摩托车到达终点的,而这2公里恰好是他能获得名次的关键。他不能声称自己“基本靠实力”跑完了全程,因为他依赖了非法的帮助来达成目标。

总而言之,考试分数是衡量实力的一个维度,但考试过程的诚信同样重要。抄袭50分直接玷污了这个过程,使得考生的“实力”背景带有不可否认的污点,因此无法支撑“基本靠实力”这一说法的正当性。他应该承认,自己是在不诚实的情况下达成了考上大学的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从逻辑上来看,

事件A:考上大学基本靠实力

这句话并不符合逻辑,因为这句话中基本二字表明了说话人的一种态度——即我的实力才是我能考上大学的决定性因素,其他因素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是可有可无的,我的实力是事件A的充分必要条件。

然而事实却是,无论是自己考的550分,还是通过关系作弊得到的50分,都是事件A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这两个前提的价值是对等的,不能按照小学数学直接一九开分锅,少了哪个这孙子都考不上大学。

所以这个人说的话是有问题的。

证毕

接下来说道德问题

道德问题事实上就是在看实力二字的定义,如果把人际关系也算进一个人的硬实力的话,那么就算这个人很蠢,他也能只考50分,然后抄550分考上大学,只要他爸爸是政治局常委就行。

那么就会出现一种情况——这人也许就是不擅长学习,但是是百年难见的政治英才。

这样就公平了吗,这样还是不公平,这在一个机会均等的社会是不该出现的情况,尽管我们不能否认上面假设的情况存在,但是更多的情况是这人除了是常委的儿子外一无是处,但是整个社会却要为这个人的教育资源埋单。

鲁迅说过: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这句话看似有点偏,但是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一个人一边损害着社会公平性,一边找着各种借口要求着社会宽容他的违规行为,不就是这种厚颜无耻之人最鲜明的写照吗?

判断一种行为道德不道德,最简单的便是去质问那个实践这种行为的人,愿不愿意将这种行为上升为一种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康德以此反制了“人能以摆脱尴尬处境为由而说谎”,你去问问说这话的人,愿不愿意将每人抄50分作为社会道德规范,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