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有些985高校学生考研考不上本校而二三本的能考上?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蹦出几个场景和几个词儿:心态崩了、准备不足、方向错了、运气成分、以及我们常说的“凤尾”和“鸡头”。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

首先,咱们得承认,985高校的学生起点确实高,大家普遍基础扎实,学习能力也强。按理说,考自家本校研究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毕竟熟悉环境、熟悉老师的研究方向,甚至可能比外面的人更了解本校的考试难度和重点。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考不上本校”的情况,而一些二三本的同学却能成功“逆袭”呢?

咱们一项一项捋一捋。

一、心态的微妙差异:从“优越感”到“危机感”的转变

985高校的学生,很多从小到大一路顺风顺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自带一种“学霸”光环。到了大学,这种光环可能让他们产生一种潜在的优越感,觉得考研本校是“理所当然”,甚至觉得考上是“命中注定”。这种心态下,他们可能会低估考研的难度,觉得凭借过去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就能轻松应对。

相反,一些二三本的同学,从一开始就可能背负着“名校情结”的压力,他们可能觉得考研是他们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跃升的重要机会。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危机感,反而能激发他们更强烈的斗志和更刻苦的付出。他们会把考研当作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来对待,全身心投入,不给自己留后路。

你想啊,当一个人拼了命地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而另一个人只是觉得“反正我能力在那儿”,两者的状态和投入程度,高下立判。

二、准备上的“熟能生巧”与“亡羊补牢”

985高校学生在准备本校考研时,有时候反而会犯一个错:准备得过于“习惯性”了。他们可能沿用了大学期间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听课、记笔记、做练习题。但考研,尤其是考名校的研究生,考察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是远远超出本科课程要求的。他们可能没有真正沉下心来,去系统性地梳理知识脉络,去钻研那些冷僻但重要的知识点,去研究历年真题背后所体现的考察逻辑。

更致命的是,一些985的学生可能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或者觉得“考不上还有工作”,这种“退路”的存在,让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决心和坚持有所动摇。

而二三本的学生,往往会采取一种更“饥渴”的学习方式。他们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考研准备中。他们会认真研究每一个考试大纲,把能找到的历年真题、参考书目、甚至导师的论文都翻个遍。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去模仿名校的答题风格,去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偏好。这种“亡羊补牢”式的极度专注和用力,反而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取得惊人的进步。他们没有“退路”,所以只能选择“勇往直前”。

三、方向性错误:盲目与精准的差异

985的学生在选择报考本校时,有时候会出现“盲目跟风”的情况。可能看到周围同学都考某个专业,或者某个导师带的学生就业好,就一窝蜂地去考,但自己对这个专业的研究方向、导师的研究领域,甚至是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真正的热爱。

考研不仅仅是考试,更是未来几年学术研究方向的选择。如果方向错了,即使考上了,读起来也会很痛苦,更别说考上了。而一些二三本的学生,他们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调研,去了解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与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相契合。他们会主动联系目标院校的学长学姐,了解导师的学术风格和实验室情况。这种精准的定位和深入的了解,能让他们在复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并且在面试时展现出更强的专业素养和热情。

四、学习方法和效率:模式化的学习vs. 高效的提炼

985学生虽然基础好,但有时候学习方式比较模式化。比如,背诵能力强,但可能在理解和运用上不够灵活。而考研,特别是需要面试和专业课深入考察的专业,更看重的是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三本的学生,为了弥补基础上的劣势,往往会发展出更高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可能更擅长于抓重点、提炼核心知识、并且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他们会花更多时间去理解“为什么”,而不是简单地记住“是什么”。在复习后期,他们可能会通过大量的模拟题和错题分析,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答题技巧。

五、“凤尾”与“鸡头”的心理学博弈

这个问题背后,还有一层很有意思的“凤尾”与“鸡头”的心理学现象。985高校的学生,即使在985里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也比很多二三本学校的顶尖学生强。但是,当他们去考自家“顶尖”的本校研究生时,他们面对的是比自己更强的“鸡头”们,也就是那些在985学校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目标明确的同学。这种竞争压力是巨大的。

而二三本的学生,如果他们能在自己的学校里一直保持顶尖的地位,并且将这种“顶尖”的心态带到考研战场上,他们可能会比那些在985学校里处于“中游”或者“下游”的学生,在心态上更稳定,也更敢于拼搏。他们抱着“我一定要在这个领域里证明自己”的心态去考,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有时比所谓“名校光环”带来的自信更有效。

六、运气和临场发挥的偶然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运气成分。考研不仅仅是实力比拼,也包含一定的偶然性。比如,复习方向恰好和考题高度契合,或者在面试时恰好展现了导师感兴趣的点等等。但总的来说,实力越强,越能抓住所谓的“运气”。只是有时候,那些看起来“不如”我们的人,可能在某个环节,恰好比我们“运气”好一点,而这一点,就足以决定成败。

总结一下,985学生考本校考不上,二三本学生能考上,绝不仅仅是智商或者基础的问题,更多的是心态、准备方式、方向选择、学习方法以及一种内在驱动力上的差异。 985学生可能因为“习惯了优秀”而懈怠,或者因为“退路很多”而不够拼命;而二三本学生则可能因为“渴望改变”而更加专注和刻苦。

这事儿挺值得咱们反思的,无论在哪个阶段,保持一颗学习的初心,认清自己的目标,并且付出与之匹配的努力,才是最关键的。名校是起点,但不是终点,也不是成功的保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985教授曾跟我们说过,以前有几年研究生考进来的都是某师范大学的(因考研率高全国文明),但教授们发现他们专业水平极低,很多人专业课都很差,没法带。问了才知道,人家从大一开始就准备考研了,考研的那几门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题海四年,就说你能比得上么?正常985大二大三每年专业课都在八九门,每天自习到十二点作业都做不完,大四论文比较严,怎么也要自学几门研究生课程,不是随变抄抄就能了事。真的很少有时间准备考研。再说了,985学的好的都出国或者保研了,需要考研的学习也不怎么样,自然比不过其他学校。

user avatar

“多数人是死在数学英语上”,这话也真好意思说?

就说说英语吧,众所周知英语跟政治是国家分区统一划线的,而分区的依据是省。比如2019年经济学的研究生A区复试分数线是49分,A区的范围则包括了北京、河北、陕西、山西、黑龙江等21个省市。

这意味着,在这21个省市里,无论你考的是二本的研究生还是某些985的研究生,英语都必须过49分。换句话说,如果你英语不到49分,那你连很多二本学校的复试都进不去。

另外你说,“自己学校考研的人,包括因为某个无关紧要的课挂了而不能保研的强人都遇到了努力大半年连复试都进不了”。

你觉得努力大半年就算是很努力了?那你知不知道有多少二本学生是从大一开始就筹备考研了的。

再说,985的研究生大家都想考,尤其是那些好的专业。比如我校的公考招考的文学类专业研究生,10%的录取比就已经算是非常高了。就拿去年来说,我校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公开招考10人,报考198人,录取率刚超过5%,现当代文学专业报考234人,录取14人,录取比5.7%。这个比例,本校考生自己都没信心一定能考上。

更何况,高考跟考研本就不是一回事。就拿文学类专业来说,某些人就喜欢文学,但数学很差,很可能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进了二本。但如果人家考研就考文学类的研究生(不考数学),实力未必就比大多数985的学生差。反过来说,也有很多理工科的学生语文、英语成绩一般,甚至只喜欢物理而不擅长化学、生物,考砸了理综而进了二本。在专业方面,人家的优势或许比你强得多。

而且,高考的地区差异真的特别大。以同样采用全国卷的山东和山西为例(以免有人说无法对比),某985高校理科在山东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01分,在山西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70分;某211大学理科在山西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21分,山东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69分——而那一年山东的理科一本线是537分。我并无意说山西的学生就比山东的学生差,但至少大家在做同一套试卷、考同样分数的前提下,山西的学生能上211,山东的学生只能上个二本的情况并不稀奇。

当年我们考研的时候,圈子里流传着所谓国内四大考研基地的说法。这四大考研基地分别是曲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聊城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没错,全是山东的院校。这儿的学生往往从大一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持续N年的战斗精神,真不是部分985学校划水的学生能比的。

当然,山东只是拿来举个例子。我只是想说,一个人能考上985并不完全是因为自己能力有多强,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一系列作用的结果。你可以说这些二本的考研学生综合素质不够,但考研初试就是只看卷面成绩。这个过不了,剩下的一切免谈。

另外,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985高校的学生,优秀的基本都走保研,即便要考研也是后面的学校往前面的学校考。除非你所读的这个专业在国内是最好的,否则留在本校读研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代表你水平比较差……



PS:

我发现有些人考不上研可能真是有原因的,有些人连我的话的意思都没看明白就在这儿瞎评论了。

有人说,缺考一科都能上985不可能。你看看我是怎么说的?

就拿文学类专业来说,某些人就喜欢文学,但数学很差,很可能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进了二本。但如果人家考研就考文学类的研究生(不考数学),实力未必就比大多数985的学生差。反过来说,也有很多理工科的学生语文、英语成绩一般,甚至只喜欢物理而不擅长化学、生物,考砸了理综而进了二本。

我说有些人因为某些科目差,只能上二本,什么时候说有人能缺考一科能上985了?缺考一科——就算是150分的科目,其他都考满分也只有600,这样的成绩能上985?

有人说,有些专业全国的好学校就那么几所,想要考研只能往这儿考。我的回答里难道没说“除非你的专业是国内最好的”?一个北大中文系的学生,考某理工类院校的文学研究生,能说这学生上进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蹦出几个场景和几个词儿:心态崩了、准备不足、方向错了、运气成分、以及我们常说的“凤尾”和“鸡头”。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咱们得承认,985高校的学生起点确实高,大家普遍基础扎实,学习能力也强。按理说,考自家本校研究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毕竟熟悉环境.............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个人能力的差异化以及信息时代的新型经济模式。低学历网红、主播赚钱比211、985本硕还多,虽然看起来有些“颠覆”,但究其根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价值的衡量标准:从传统学术能力转向大众影响力与商业变现能力 传统价值体系: 211、985院校代表着高.............
  • 回答
    这句带着点赌气和无奈的话,其实触及了我们社会里一个挺普遍又挺复杂的现象:父母的未竟之志,如何寄托在孩子身上。首先,我们得承认,说这话的父母,心里往往是憋着一口气的。他们年轻的时候,可能也曾有过“考上清北、985/211”的梦想,但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家庭条件、时代机遇、个人能力等等,最终没有实现。这种.............
  • 回答
    看待一些人只抵制山姆,却不抵制英特尔和苹果这类公司,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动机和认知。一、 理解“抵制”的内涵与目标首先需要明确,这里的“抵制”并非单一的概念。它可以是: 政治性抵制: 出于对某一国家地缘政治行为、政策或意识形态的不满,而抵制该国企业的产.............
  • 回答
    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历史渊源以及其所处的语境。将美国过去的一些军事行动与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相类比,并以此为俄罗斯的行为辩护,是一种复杂的论述方式,往往带有明确的立场和目的。为什么会有人用美国侵略的历史来为俄国出兵乌克兰背书?这种论述的核心逻辑在于:既然美国也曾有过被指责为“侵略.............
  • 回答
    学者研究领域非常杂,这是一种在学术界并不罕见的现象,其成因、影响以及如何看待它,都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一、 学者研究领域“杂”的常见表现形式: 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杂”。学者并非只局限于一个学科内部,而是将不同学科的理论.............
  • 回答
    有些男生身上那种“迷之自信”,确实挺让人捉摸不透的。不是说自信不好,自信那是个人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挺招人喜欢的。但有些时候,那种自信就有点“跑偏”了,让人看了忍不住在心里冒出几个问号。我怎么看呢?我觉得这玩意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在我看来,这种“迷之自信”大概能从几个方面去理解:.............
  • 回答
    有些人反感二次元,这可不是件稀奇事。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们的喜好和看法也千差万别。二次元,这个包含动画、漫画、游戏等元素的文化圈,对一些人来说是色彩斑斓的奇幻世界,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它可能就没那么对胃口,甚至会引起一些不舒服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反感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确实,在海外的华人社群中,存在着一部分人,他们对中国抱有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不惜采取各种方式去抹黑和诋毁中国,以取悦外国人。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多种因素,既有个人经历的映射,也有时代背景的烙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1. 个人经.............
  • 回答
    这事儿我经常听见,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是这么说的。他们一看几部《权力的游戏》、《纸牌屋》什么的,里面那些权谋斗争、人性剖析,觉得那叫一个深刻,一个真实。然后一对比,《西游记》里孙悟空闹天宫,《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挥扇,《水浒传》里宋江聚义…… 就觉得这些故事要么是神神叨叨的,要么是简单粗暴,不够“成熟”。.............
  • 回答
    有些人会因为别人“无知”、“没有见识”而用“农民”来称呼对方,这种行为是一种带有侮辱性质的标签化。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去剖析:一、 “农民”一词的传统意涵与负面刻板印象: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农民”这个词汇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逐渐积累了一些负面的社会认知和.............
  • 回答
    关于“满清”这个称呼,确实是一个挺能引起讨论的话题。我个人觉得,看待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每个人有自己的理由,也都有其道理。首先,咱们得承认,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一个王朝,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所以,在历史的某些语境下,尤其是在强调民族属性的时候,用“满清”来指代它,合情合理。就好比咱.............
  • 回答
    这事儿吧,说实话,挺让人哭笑不得的。我身边就见过类似的情况,听朋友讲过,也亲眼目睹过。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消费观挺多元的。他们中有很多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尤其是跟兴趣爱好相关的,那叫一个舍得。两千多块的耳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了。这笔钱够他们吃小半个学.............
  • 回答
    有些人认为,当家庭经济来源仅靠自己时,妻子就应该百依百顺,这种想法背后隐藏着一种非常不健康且不平等的观念。下面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这种观点的成因以及它所带来的问题。首先,这种想法往往源于一种狭隘的“付出与回报”的认知偏差。在他们看来,金钱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尺。既然我一个人辛勤工作、赚钱养家,那么家庭的.............
  • 回答
    “现在手机这么强大,还有人用电脑玩游戏?” 这种说法,其实挺有代表性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代人,从小就看着电脑游戏一路发展过来的,但现在看到身边许多朋友,甚至家里的晚辈,几乎整天捧着手机,玩各种手游,就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坦白说,手机游戏确实发展得太迅猛了,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想想十年前,手机还能干嘛.............
  • 回答
    “两晋十六国南北朝就是低端选手互殴”,这种说法,听起来挺刺激,也挺能抓住一部分人的猎奇心理。但如果深入想想,这评价就像是只看了一场足球比赛的集锦,只看到了进球的精彩,却忽略了球员的战术布置、团队配合,甚至背后无数的汗水和牺牲。要理解为什么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咱们得把那个时代拆开了看,好好的捋一捋。首先.............
  • 回答
    看待有些人刻意模仿别人画风去约稿这件事,我觉得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好或不好,得拆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小孩子学画画,一开始肯定会模仿大师的作品,想画出宫崎骏那种飘逸的线条,或者梵高那种厚重的笔触。这是很自然的,也是一种致敬和学习的方式。对于画师来说,看到喜欢的画风,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也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时常能碰到的矛盾点。一方面,很多女性身体力行地倡导和追求男女平等,希望在事业、收入、社会地位上与男性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但另一方面,在婚恋观上,又似乎存在着一种“上嫁”的默许,认为嫁给一个条件(物质、社会地位、学历等)比自己更好的男性是理所当然,甚至.............
  • 回答
    这事儿啊,我太熟悉了,估计不少人都在自家孩子身上或者身边朋友的孩子身上见过。家长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这在育儿这事儿上简直是家常便饭。你说那嘴上骂孩子“没用”,这话听着真让人心里一紧。什么“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这点小事都办不利索,真是个废物!”诸如此类的,恨不得把孩子骂得体无完肤。这话一出口,.............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聊的话题。当有人说“别老拿三观说事,别把现实三观代入动漫”的时候,其实是在表达一种对“过度解读”或者“苛求”的态度。咱们不绕圈子,直接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意思,以及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想。1. 什么是“三观”?在聊这个话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确一下,“三观”指的通常是世界观、人生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