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有些女性要求男女平等,但又觉得上嫁理所应当?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也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时常能碰到的矛盾点。一方面,很多女性身体力行地倡导和追求男女平等,希望在事业、收入、社会地位上与男性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但另一方面,在婚恋观上,又似乎存在着一种“上嫁”的默许,认为嫁给一个条件(物质、社会地位、学历等)比自己更好的男性是理所当然,甚至是成功的标志。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觉得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1. 历史与文化的沉淀:男主外,女主内

长久以来,我们的社会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一种传统的性别分工基础上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根深蒂固。男性被期望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他们在社会上拼搏,获取资源和地位。而女性则更多地被置于家庭内部,负责照顾家庭、抚育子女。在这种模式下,“好男人”的标准自然就与经济能力、社会地位挂钩。

即便现代社会,很多女性也在职场上打拼,但家庭责任的分配往往仍然不均衡。很多女性即使在工作中投入大量精力,下班后也可能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婚姻对女性来说,可能不仅仅是情感的结合,还是一种生活保障和资源互补的考量。选择一个经济实力更强的伴侣,某种程度上是在为自己和未来家庭寻求一份“稳妥”的后盾,尤其是在生育和抚养子女的成本越来越高的当下。

2. 社会资源分配的现实: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

尽管我们追求男女平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领域,男女之间的资源分配和机会仍然存在差距。例如,在同等条件下,女性的平均收入可能低于男性,升职加薪的机会也可能受到一些隐性或显性的歧视。此外,一些高薪、高社会地位的职业,可能仍然是男性占主导。

当女性意识到这种现实存在时,她们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那些在这些资源领域占优的男性。这是一种趋利避害的策略,也是一种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毕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一个能提供更好生活条件的伴侣,对很多人来说是现实的选择。

3. “安全感”的驱动:一种隐性的需求

“上嫁”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安全感的追求。这种安全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也包括精神上的稳定和未来的可预测性。一个经济实力强、社会地位高的伴侣,在很多人看来,意味着更稳定的家庭生活,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在突发状况下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尤其对于女性而言,一旦步入婚姻并生育子女,她们的职业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甚至面临中断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一个经济基础扎实的丈夫,能够让她更安心地投入家庭,或者在需要时有能力回归职场。这是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规避,也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另一种体现——她们可能认为自己在家庭和情感上的付出,可以换取伴侣在经济和资源上的贡献。

4. 成功学的渗透与物质主义的抬头

当下的社会,成功往往被过度地与物质财富挂钩。“嫁得好”在很多时候被视为女性人生成功的标志之一,这种观念在媒体、影视剧等传播渠道的影响下,被不断强化。这使得一些女性将婚姻视为实现阶层跃升或获得物质优渥生活的途径。

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对“平等”的理解也可能发生扭曲。她们可能强调在思想、人格上的平等,但在资源和生活方式上,却不自觉地将“更好”的物质条件视为理所当然的婚配标准。

5. 个人选择与价值体系的复杂性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要求男女平等却又倾向上嫁的女性都是虚伪或者矛盾的。每个人的价值体系都是复杂的,受到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个人经历、情感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情境的区分: 有些女性可能是在谈论工作中的权利和机会时强调平等,但在选择伴侣时,她们更看重的是生活品质和未来保障,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她们否定在其他方面的平等。
对“平等”的理解: 有些女性可能认为,男女之间的平等是一种“互补”关系,即在精神和情感上平等交流,但在资源和能力上,一方提供更多是合理的。
个体差异: 也有很多女性,即便家庭条件优越,也依然会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伴侣,或者更看重情投意合。而那些有“上嫁”倾向的,也只是她们个人在权衡利弊后的一种选择。

如何看待?

我认为,看待这种现象,可以尝试以下几个角度:

理解而非批判: 尝试去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是历史遗留、社会现实、还是个人安全感的需求。简单地贴标签或批判,往往会忽略问题的复杂性。
区分不同层面的“平等”: 工作上的公平竞争、人格上的互相尊重,与婚恋关系中的资源互补或选择,可能是不同维度的事情。理解这种区分,有助于更清晰地看待问题。
反思社会结构: 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也暴露了社会在资源分配、性别角色分工等方面仍然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如果社会能提供更均等的机会和更完善的保障,这种“上嫁”的需求或许会减弱。
尊重个体选择: 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尊重每个人的婚恋选择。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来选择伴侣。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折射出了性别角色的演变、社会经济现实的压力,以及个人在寻求安全感和幸福过程中的权衡。将其简单化为“矛盾”或“虚伪”,可能是一种过于片面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它背后的多重原因,并思考如何共同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社会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问问什么是上嫁?

1.我刚毕业的时候,身上不到一千块钱。农村家庭不可能给女儿出钱买房子。家里的宅基地也跟我没关系。

那我是不是嫁给农村最底层光棍都是高攀了人家的宅基地和土地呢?

2.工作后相亲,那些和我同样出身的男生,只因为他们得到了爸妈的投资,早早出首付买了房子,而我啥都没有。

所以他们嫌弃我的家庭帮不上忙,想找个城市女孩。那么我也应该认命,认为我对这些男生是高攀吧?

3.我跟我老公结婚后一起攒钱出首付买了自己的房子,出资比例接近一比一(其实我的稍多些),还款我俩公积金覆盖。但因为我公婆已经给我老公准备了全款婚前房,所以我还是高攀呗。


可是我做错什么了?

我怎么跟谁都是高攀呢?

天生的性别我改变不了,可就因为这个性别,我成了择偶市场食物链最底端。

我有今天,努力+天赋的总和应该都超过123了吧?我自身的能力也远超12。

还有很多农村女孩,未必有我的能力,就因为父母对女儿无需投资的传统观念,她们在择偶过程中倍受歧视。

自己爸妈指望不上(甚至不被爸妈坑都不容易),自己学历一般,可能生个孩子还要丢了工作。

这时候,只是希望找个家境稍好些的男生,不连累下一代(而且完全以自愿为原则),就被人重拳出击了。

上嫁怎么了高攀怎么了,人家老公都乐意得很,轮得到别人打拳。



以上原答案。补充。

1.如果我找另一半索要天价彩礼、房产加名,你们大可以抨击我“把父母重男轻女的不公平推给另一半承担”。

但这份不公平我自己受了,自己买单。所以才会买属于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还要说我“打拳”呢?

2.我没有逼婚,也没有耍心机嫁给比我家条件好的男生。在一起是我老公追的,结婚也是他妈主动找我妈商量结婚订婚的。没有什么理直气壮,而是彼此心甘情愿。

3.我找对象时根本没有奔着“上嫁”的心态,而是努力攒钱,想着哪怕我找个没房的,我自己也能买房,找个有房的,我也不占对方便宜。

我相亲中发生过什么,上条答案已经写得很清楚了。至少我是务实地从可选范围内找个相爱的,而那些男生,没有可选项时,就嫌弃同样出身的女孩了。是谁不切实际?

4.被我拉黑的人,别再自作多情了,我尴尬。

咱们谁在知乎影响大,一目了然,我怎么可能说不过你?只是为了除臭。

user avatar

有些人是不是觉得男女资产相同,工资一样就叫“平”。你好好基于社会现实想想,如果一男一女都有房子,年龄相仿又收入同等,这叫平?

1.给儿子买房子的父母远多于给女儿买房子的父母,就算穷,也会想方设法给儿子买房子。包括独生子女的父母,不是每个独生女的父母都会给女儿买房子,那要同时家境负担得起又思想开明。

2.女人没男人那么好找工作和晋升。

所以当你看到一男一女,都有同地相似价格的房产,又有同地同等的工作收入的时候,其中女方大概率家境比男方要好,学历比男方要高/考试能力比男方要强。

光看面儿上的平,不看看背后是什么样的?你以为你看到的上嫁,就真的是“上嫁”了?嫁娶规则大都如此,难道一直以来男人有那么蠢那么好欺负吗?

user avatar

那就要看怎么定义上嫁了。

是某些男性说的,在男人眼里不看重女性的财产收入,更看重她们的年轻貌美。

也是同一批人认为有钱有才的大龄女孩,在同等经济水平的男人眼里,不如22岁月薪3000的前台小姐姐。

所以啰,前台小姐姐找了个成功人士,就不是上嫁,因为在男人眼里,她可是超过跟成功人士同级的女性的。

让换句话说,按照某些鸡贼男不断贬损大龄单身女性的逻辑看,年轻貌美的小姐姐可是“下嫁”富人,要求平等已经很客气了,一般来说应该供着。

“有钱男人不看重女性财富,跟你同级的男人看不上你,人家更想找个年轻貌美的。”

总不能自己吐出来的话又给吃回去吧。

user avatar

那句话叫什么来着,就是强盗逻辑,打着公平的旗号要求不公平(对她们有利)的待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