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有些家长一边嘴上骂孩子没用,一边行动上帮孩子收拾「烂摊子」的行为?

回答
这事儿啊,我太熟悉了,估计不少人都在自家孩子身上或者身边朋友的孩子身上见过。家长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这在育儿这事儿上简直是家常便饭。

你说那嘴上骂孩子“没用”,这话听着真让人心里一紧。什么“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这点小事都办不利索,真是个废物!”诸如此类的,恨不得把孩子骂得体无完肤。这话一出口,家长自己心里可能也跟着拧巴,但说出口了,就是泼出去的水。

然而,关键就在于“一边行动上帮孩子收拾烂摊子”。孩子呢?可能是学习没搞好,作业堆成山,错题一大堆;也可能是生活上的事,比如房间乱得像狗窝,衣服脏了不洗,吃完饭碗也不收拾;再不然就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跟同学闹矛盾,老师找家长;甚至是参加个什么活动,准备工作一塌糊涂,最后家长赶紧替他擦屁股。

这形成了一种特别矛盾的画面。家长一边在心里或者嘴上嫌弃孩子不成器,觉得他“没用”,但身体却很诚实地冲上前去,把那些“烂摊子”一个接一个地收拾干净。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嘛,可就多了去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爱”的变形。咱们做父母的,谁不是爱孩子?这份爱有时候太沉重,太急切,就容易扭曲成一种焦虑。看到孩子遇到困难,自己心里就跟猫抓一样难受,总想赶紧帮他把事情解决,让他少吃点苦,少点挫折。这种“赶紧收拾”的行为,其实是家长无法承受孩子“没用”的这个事实,用行动来填补内心的不安。与其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失败和痛苦,不如自己先代劳了。

其次,“习惯性代劳”的陷阱。很多家长,特别是那种事事都想做到完美的,或者从小的孩子就特别“娇惯”的,特别容易陷入这个模式。孩子小时候,家长帮忙拿主意、帮忙写作业、帮忙收拾东西是常态。慢慢的,孩子习惯了,家长也习惯了。到了大一点,孩子该自己独立承担责任了,家长还是不自觉地就想伸手去帮一把。因为一旦放手,就意味着孩子可能会犯错,可能会失败,这对于习惯了控制和安排的家长来说,是很难适应的。

再者,对“完美”的执念和对孩子“能力”的低估。很多家长内心深处,可能并没有真正相信孩子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他们觉得孩子现在“没用”,是因为他“还不够好”,或者“还没有能力”。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育儿形象”,或者为了让孩子在别人眼中“看起来没那么差”,他们就宁愿自己动手。他们可能觉得,与其让孩子丢人现眼,不如自己默默把事情办妥。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自身的情绪问题。有时候,家长可能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也知道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骂孩子几句,发泄一下内心的焦躁和无奈,但转头看到孩子那副不知所措的样子,又心软了,觉得孩子还是个孩子,自己应该多包容。于是,在一股“恨铁不成钢”和“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矛盾心理驱使下,就有了“骂归骂,收拾归收拾”的奇特组合。

那这种行为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这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会大打折扣。当他知道无论自己弄出多大的“烂摊子”,总会有一个人替他收拾,那他为什么还要费劲心思去做好呢?他不会去思考如何避免错误,也不会去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因为他知道有“免费的劳动力”。久而久之,他就真的可能变得越来越“没用”。他会习惯性地推卸责任,习惯性地等待别人来拯救。

其次,扭曲了亲子关系。家长一边指责,一边包庇,孩子在心里可能会觉得,父母的责骂不过是“形式”,真正重要的还是他们会帮自己。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但同时又是可以“套路”的。孩子可能会学会如何“操控”父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父母既骂了又帮。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依赖,可能会变成一种不健康的,甚至是功利性的关系。

更深层的影响,是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虽然家长嘴上说孩子“没用”,但实际行动上又一直在“拯救”他,这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能力确实是被父母认可为“不足以应对生活”的。他可能没有机会去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也没有机会去品尝克服困难的喜悦。他会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就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废柴”,从而丧失自我提升的动力。

而且,家长自己也会很累。长此以往,家长不仅要承受心理上的焦虑和无奈,还要承担起孩子本应承担的责任,精力和时间都被消耗。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最终只会让家长身心俱疲,家庭关系也可能变得更加紧张。

所以,怎么看?

我认为,这是一种育儿的“误区”,是出于爱但却走向了反面。嘴上的责骂虽然不妥,但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可能只是家长情绪的一种宣泄。然而,“行动上的收拾烂摊子”才是那个真正伤人且扼杀孩子成长的关键。

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家长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没用”或“做得不好”,首先要做的不是指责和代劳,而是耐心引导和支持。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去尝试,去犯错,去总结经验。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扮演一个“教练”的角色,而不是“救火队员”。提供建议,帮助孩子分析问题,鼓励他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案。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要适时地肯定他的努力,而不是一味地否定他的能力。

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谁还没有点手忙脚乱的时候呢?但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并且有意识地去调整,去学习如何真正地赋能孩子,而不是替他打理一切,这才是我们做父母应该努力的方向。

总而言之,一边骂一边收拾的行为,就像给孩子吃了“蜜糖拌苦药”,看似是关爱,实则是在腐蚀孩子成长的根基。作为家长,我们真的需要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给孩子的“爱”,究竟是帮助他成长,还是在无形中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会嘴上骂孩子没用的家长,其实是很难培养出一个不制造“烂摊子”的孩子。


什么是没用?

是不符合家长的期待。


什么是烂摊子?

是孩子无法解决,还是家长觉得孩子无法解决。


一直很想问,作为家长,我们是否都明确自己在孩子的教育里,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个人理解里,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某种固定形式,是必须与个人成长挂钩,符合其个体身体与心理发展的一种引导。


我之所以很强调引导,因为当家长更多的将自己置于引导者身份时,会发现,骂孩子的这个行为会减少,收拾烂摊子的意愿也会随之减少。


为什么?


对孩子产生了一种类似“师友”的关系,比你觉得孩子完全“隶属”于你的关系下产生的“生物性责任感”减少了。而这种“责任感”的减少,会加大家长与孩子间的“距离”,这种距离并不可怕,而是必要的,留出了空间让你把自己孩子的行为与能力,可以更客观更公正的去看待;也留出了空间让你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懂得先尝试用自己的思想指导解决问题的办法。


很多时候,骂是无用的,只是家长无用的宣泄,我个人甚至理解为这是家长的一种无能。而家长眼里的“烂摊子”,并不总是孩子自己无法去解决,而家长的“好管闲事”却一次次的剥夺了孩子创造和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你代替不了孩子的一辈子。切莫“以爱之名”,剥夺孩子太多属于他们成长中需要自己去收拾的“烂摊子”。作为家长,你只是在给孩子的未来创造更多的“烂摊子”。


我很不喜欢在一些学习机构里,看到听到一些家长说的做的。好比:


“你看看人家画的,你怎么就画不好?”

“你看看人家都做完了,你怎么还慢吞吞的没做完?”

“快点把这个作业交了,我们得走了,还得去上英语课。”


如果教育,是以做完为目的,是与别的孩子较量,是种疲于奔命的话,那注定,孩子的教育已走在了小道上。


你会经常观察你的孩子吗?[1]

你会在意他们你眼中看到的“慢吞吞”背后想努力完成什么样的心愿吗?

你又会否明白你的孩子很努力去做,并不是为了和别的孩子比较,而只是希望你能觉得ta变棒了吗?


相信我一件事,大多数的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是有正确认知的,但孩子可贵的勇气就在于,很多时候,他们明知自己不够行,但还是因为爱父母而愿意去尝试很多事,请爱护他们这种在我看来有些“惴惴不安的小勇气”。爱护和不爱护的家长,也最终会拥有不一样的孩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再好好的复习一遍。作为家长,你的“力”往哪里推,孩子就可能往哪里走。任何时候,不要用蛮力,你使用的“力”,必须是恰当而适合你孩子的。有一种被称作“成长创伤”的词条,国内家长关注的相对较少,有兴趣的家长可以读一下 Larence Heller & Alien Lapierre的 “Healing Developmental Trauma”《治愈成长创伤》。


所以,请停止骂孩子无用,也请停止操心过度的帮孩子收拾各种“烂摊子”,他们需要鼓励与指引,需要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不知所措的被骂一顿后,不知道如何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前,就被“嘴毒手脚快”的父母已将问题一扫而光。


每一个孩子,都是问题小孩[2],也同时都是有能力的小孩。


很多好的教育机会,只发生一两次,错过了,就没了。


家长,应该懂得,与孩子一生的相处里,是会有很多不同角色的,在孩子的每个教育时刻,每个身心成长的阶段,以及成年后每个相处的时光里,选对了角色,你将永远对你的孩子是棵无法替代的大树。我相信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可以如此,不是吗?至少,我是。

我希望我永远是孩子们心中那棵“了不起的大树妈妈”。


睿智而融通的家长,很少骂孩子,也很少会有机会面对孩子的“烂摊子”。想说的还有很多,但两个小家伙在呼唤我去陪伴了… 8岁的小公主+9岁的小王子,希望今后能有时间更多分享我日常教育他们的小故事。


在这里,请允许我推荐下图这本书给你们,一本个人认为非常非常好的书。它虽不属于儿童教育范畴,但作为家长,很值得去读一读,无论几岁,我们都需要学着不断成长,接纳和爱,真正看到彼此,懂得彼此,也许只有这样,孩子与家长,才能各得所愿吧。



我是 ,一个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儿童教育学硕士,生活不易,多点理解、方法和行动力,希望在这里给到大家一些小小的帮助。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1】Jean Piaget, “Behaviour and Evolution”

【2】中川李枝子,“所有小孩都是问题儿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