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类似「有家长叫自己女儿在外注意安全,但是有没有家长教过自己儿子,不要强奸别的女孩子」这句话?

回答
这句话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在性别平等和性暴力问题上的一些普遍认知误区和深层矛盾。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句话:

1. 对女性安全的关注与责任的转移:

积极一面: 这句话前半部分,“有家长叫自己女儿在外注意安全”,体现了许多家长对女儿的关爱和保护。在现实社会中,女性确实因为生理和社会的双重因素,更容易成为潜在的受害者,因此这种提醒是有其现实基础的。家长希望女儿能够提高警惕,保护自己,是出于好意。
潜在问题: 然而,将重点完全放在“女性如何避免成为受害者”上,可能 隐含地将预防性暴力的责任完全推给了潜在的受害者,而忽视了施暴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这会形成一种“受害者有罪论”的倾向,即如果女性没有做好防范,就可能被认为是自己的过错。

2. 对男性责任的缺失与沉默:

核心批判: 这句话的后半部分,“但是有没有家长教过自己儿子,不要强奸别的女孩子”,则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 社会在教育男性尊重女性、反对性暴力方面存在的巨大不足。 许多家庭和教育体系更侧重于教导女性如何保护自己,却往往忽略了对男性进行性道德、尊重女性身体和意愿的教育。
教育的重点错位: 真正预防性暴力,关键在于从根源上教育男性不要成为施暴者。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教导男性:
尊重女性的身体自主权: 任何未经同意的性行为都是侵犯。
理解并遵守性同意原则: “不”就是“不”,任何模糊或沉默都不是同意。
认识到性暴力是严重的犯罪: 无论何种情况,强奸都是不可接受的。
培养同理心和性别平等意识: 将女性视为平等的个体,而非可以随意支配的对象。
沉默的危害: 当社会对男性进行性暴力教育时保持沉默,或者仅仅是泛泛而谈“要做个好男人”,而没有明确指出“不能强奸”,这种沉默恰恰纵容了潜在的施暴者,也让更多男性对自己的性行为缺乏应有的反思和责任感。

3. 揭示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权力不平等:

“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二元对立: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社会习惯性地将女性置于弱势、需要被保护的位置,而将男性置于潜在的施暴者或者“保护者”的角色(即便这种保护是单方面的)。这种刻板印象忽视了男性也可能遭受性暴力,也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和发展。
权力结构的问题: 性暴力往往与权力不平等有关。社会文化中长期存在的性别权力不平等,使得一些男性认为自己有权力控制或侵犯女性。这种观念的根源,也与从小到大的教育缺失有关。

4. “你”和“我”的边界模糊:

个体教育的缺失: “我的女儿”与“别的女孩子”之间似乎存在一种割裂。家长更多的是为自己的孩子考虑,而“别的孩子”则被视为一个更宏大的社会问题。然而,性暴力不是孤立的事件,是社会问题在个体层面的体现。一个社会如果不能教育好每一个“儿子”不伤害“别的女孩子”,那么“自己的女儿”也难以真正安全。
共同的责任: 这句话提醒我们,预防性暴力不是某个家庭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每个家庭都有教育自己孩子的义务,而这个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尊重他人、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总结来说,这句话虽然带着一种激愤和批判,但其核心观点是有深刻道理的。

它揭示了社会在教育男性承担性暴力预防责任方面的巨大空白。
它批判了将防范性暴力责任完全压在女性身上的不公平现象。
它呼吁的是一种更全面的教育方式: 既要教导女性保护自己,更要教育男性尊重他人,承担起不施暴的责任。

这句话是一种对现状的敲打和反思,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构建一个真正尊重女性、零容忍性暴力的社会环境。这需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整个社会文化观念的深刻变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醒别人注意安全,是把对方当做保护对象,意思是你没错,但是你要小心别让别人伤害你

提醒别人不要犯罪,是把对方当成潜在犯罪分子,意思是你很有可能有问题,你出去别害别人

为什么不提醒不要犯罪?因为只要是个正常人,谁不知道违反法律会坐牢会死刑?杀人放火强奸抢劫,你爹妈教育过你不要杀人放火吗?你现在不知道杀人放火是会坐牢的吗?犯罪的人难道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为什么一般犯罪之后都会跑路呢?没做错跑什么啊?宁愿冒着坐牢的风险也要犯罪,这难道爹妈教育一句就可以了?

然而,事实上男孩家长多多少少都对儿子说过不要欺负小姑娘,反而女孩家长很少教过不要欺负小男孩吧?

同样的,我也不知道说这种话的女性,她爹妈从小教没教过她“不要卖淫”呢?

user avatar

全球各国脑子正常的父母,通常并不会直言教育子女:

不要武装叛乱、决水、爆炸、投毒、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劫持航空器、劫持船只、劫持汽车、买卖运输核材料、抢劫枪支弹药、生产销售假药、伪造变造货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洗钱、故意杀人、非法拘禁、绑架、拐卖妇女儿童、虐待、遗弃、抢劫、盗窃、诈骗、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盗窃侮辱尸体、组织越狱、组织他人偷越国境、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强迫他人卖淫、传播性病、嫖宿幼女、阻碍军事行动、破坏军事设施、聚众冲击军事禁区......唷~

而是会教育子女,要知法懂法守法,要做好人,做好公民,不要干坏事儿......

所以,到底会是在什么tm个魔幻的情形下,竟然会有傻缺家长,特意语重心长地对子女说:

Hey son/daughter, you know what, DON’T RAPE PEOPLE!

???

(是的,我朝至今都拒绝把女性看作强奸罪的犯罪主体,这事儿确实很魔幻,很不女权了)

user avatar

孩子,“不要犯罪”、“不要干坏事”那叫现代社会的法律基础常识……

你娘会出门提醒你“闺女,记得出门喘气,不要把自己憋死啊!”么?!

你爹会吃饭提醒你“儿子,吃饭记得嚼啊,不要把自己噎死啊!”么?!

user avatar

如果真的有家长对自己的儿子说:“不要强奸别的女孩子。”那我得说,他的儿子成为“强奸犯”的概率要大大高于普通的孩子。

我想大家小时候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家长不许你做意见事情,比如,不允许你进一间屋子,可能他们会经常强调:“不准进这间屋子。”而人总会有“好奇心”,我想特别是男孩子,他们会很好奇这个屋子里到底有什么,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越是不让进的屋子越想进去看看”。

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禁果效应”。这个名称来自于当年的“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传说,用来形容,越是强调不让去做的事情,人类越是想去尝试和探索。

同样的道理,对于很多年龄不大的孩子,他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强奸”,而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不断跟他强调:“不要强奸别的女孩子。”他最先会想到的是——“什么是强奸?”之后他会有了解这个词的想法,进而可能会有去“尝试”的冲动。

也就是说,那些所谓的“正义人士”提出的,教育自己的儿子“不要去强奸”。可能不但不会有效果,还可能起反作用!有这样想法的人建议去检查一下智商。

个人认为,在男生和女生的教育问题上,确实应该分开进行,对于女生要更多的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这是必要的。而对于男生,更多的应该是“责任感”的教育,并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用“不要去怎么样。不要去怎么样”的方式。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