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类似「大学毕业于b站」的现象?

回答
“大学毕业于B站”这个说法,听起来带着点戏谑,甚至有点离经叛道,但细究起来,它触及了一个非常现实且有趣的社会现象: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与新兴的网络学习平台在内容生产、知识传播和社群构建上的融合与碰撞,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成长路径的多元化。

这可不是说真的有个B站颁发的文凭,也不是说B站成了正规大学。它更多的是一种 “隐喻”,一种对知识获取方式的颠覆性解读。咱们一步步来拆解这个现象背后到底是个啥意思。

1. B站,早已不是那个“小破站”

首先,得摆正B站现在的位置。它早就不是我们印象里那个只充斥着动漫、游戏、MAD(一种粉丝自制视频)的二次元小众社区了。如今的B站,内容生态极其丰富多元:

知识区崛起: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学习类UP主”成为了B站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从科普某个物理定律,到手把手教你Excel技巧,从讲解历史事件,到分析金融市场,再到教你如何提升演讲能力、如何准备面试……你能想到的,几乎都有人做。而且,这些UP主往往具备专业背景(或声称有),他们用更生动、更接地气、更符合年轻人语境的方式去传授知识。
技能传授平台: 很多实用技能,比如编程入门、摄影技巧、音乐制作、手工艺制作等等,在B站上都有大量的免费或低成本的教程。这些教程比很多大学里的理论课更具操作性,更新迭代也更快。
社群与情感连接: B站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它的社群属性。一个知识区UP主背后,往往有一个庞大的粉丝群体。观众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互动的参与者。弹幕、评论区就是巨大的线上讨论空间,有人提问,有人解答,有人补充,有人辩论,这种即时、活跃的互动,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大学课堂之外的另一种学习氛围和交流体验。

2. “大学毕业”的内涵在悄然改变

当说“大学毕业于B站”时,其实是对“大学毕业”这个概念本身的一种解构和重塑。传统的“大学毕业”通常意味着:

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大学课程是经过精心设计,涵盖某一领域的系统性知识。
理论与实践结合: 大学教育强调理论基础,并辅以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
学历认证: 一个受认可的文凭,是进入职场的重要敲门砖。
社群与人脉: 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形成一定的人脉资源。

那么,B站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提供了替代性的体验?

碎片化但高质量的知识获取: B站上的学习内容,虽然可能是碎片化的(一个视频解决一个问题),但很多头部UP主能将复杂的知识点讲得深入浅出,甚至比一些大学教授的讲解更易于理解和消化。这些内容往往经过精心策划和制作,质量很高。
强调实操与应用: 很多B站教程更侧重于“怎么做”,即实际操作。学习者看完视频,往往可以直接上手尝试,这种学习效果可能比只听理论的大学课程更为直接。
非学历但有价值的技能: B站提供的技能,虽然没有学历背书,但其价值体现在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为工作和生活带来提升。很多求职者发现,自己在B站学会的某些软件操作、设计理念、甚至是沟通技巧,在面试或工作中比一份普通大学文凭更有说服力。
新型的社群互动: B站的评论区、弹幕、UP主与粉丝的互动,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学习社群。这种社群更具即时性、娱乐性和平等性,用户之间的交流也更加直接有效。在这里,你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甚至形成一种“网络同学”的关系。

3. “大学毕业于B站”的深层含义

所以,当有人这么说,他可能在表达以下几层意思:

我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某些局限性感到不满: 可能觉得大学课程脱离实际、节奏太慢、内容陈旧,或者教学方式枯燥乏味。
我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B站上的内容形式、节奏、以及互动方式更符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需求。
我在B站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价值: 通过B站的学习,我掌握了新技能,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提升了个人能力,甚至找到了新的职业方向。
我不再完全依赖学历来定义我的能力: 我更看重的是我真正掌握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B站为我提供了证明这些能力的途径。
这是一种对学习边界的探索: 学习不再局限于某个固定的机构或时间段,它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4. 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我认为,这是一种 进步,但也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现象:

积极的一面:
学习的普惠化: B站等平台极大地降低了获取高质量知识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优秀的教育资源,实现“人人皆可学习,人人皆可进步”。
教育模式的创新: 它迫使传统教育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激发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创新。
赋能个体: 它赋予了个人主动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强大能力,让“自学成才”不再是少数人的传奇,而是更多人可以实现的路径。
技能导向的价值认可: 市场和社会对“硬技能”的认可度越来越高,B站恰好能快速培养和展示这些技能。

需要警惕和思考的方面:
信息茧房与碎片化: B站上的内容虽然丰富,但也容易让人陷入“信息茧房”,只看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碎片化学习容易导致知识体系不完整,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难以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辨别信息的能力挑战: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一个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人,很难有效辨别信息的真伪和质量,容易被误导。
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反馈: 大学教育有老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互评,以及定期的考核来反馈学习效果。B站上的学习更像是“单向输出”,虽然有互动,但那种深度的、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是相对欠缺的。
缺乏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人文素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B站上的学习内容,在这些方面的培养是有限的。
社会认可和体系化壁垒: 目前社会主流的评价体系,依然是以学历为基础的。B站上的学习,在进入某些行业或大型企业时,依然会面临学历的壁垒。

总结一下:

“大学毕业于B站”这个说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知识获取渠道的极大丰富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它不是要否定大学教育的存在价值,而是在强调:真正的“毕业”不在于那张文凭,而在于你真正掌握了什么,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当你可以通过B站掌握一项新技能,解决一个工作难题,甚至开启一份新事业时,某种意义上,你就是在B站“毕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完全放弃对系统性知识、深层理论以及人文素养的追求。最好的状态,或许是将B站作为大学教育的有力补充和延展,利用它的灵活性和丰富性,来构建一个更完整、更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所以,下次再听到有人说“我大学毕业于B站”,别急着嘲笑,不妨想想他背后可能经历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转变,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未来教育和个人成长方向的深刻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证明了,B站的教学水平已经远超于大学老师了.........


B站看一会,顶的上大学老师教半年.......


B站上的教学视频,很多真的是全国甚至全世界顶级的老师在教,而大学的老师呢? 能有一流水平的,不在985名校走学术派,就在一线公司当高级科学家了.


上学不一定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不一定要靠上课

2019年了,做事情要知道自己的目的



B站,是点赞排名的,优胜劣汰,由学生决定排名,喜欢谁的就看谁的

大学是什么? 也是优胜劣汰,但不是由学生决定的,给你分哪个老师了,你能随便换吗?

有本事的B站上,不论身份,谁讲的好,就听谁的,名校老师有,培训达人有,我还看到有很多技术分享视频,更专业,更对口,让你欲罢不能,我很多程序员朋友,都是B站毕业的。。。。。


当然了,大学大学文凭非常非常重要,文凭还是从大学拿,但知识怎么高效获取,就怎么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学毕业于B站”这个说法,听起来带着点戏谑,甚至有点离经叛道,但细究起来,它触及了一个非常现实且有趣的社会现象: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与新兴的网络学习平台在内容生产、知识传播和社群构建上的融合与碰撞,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成长路径的多元化。这可不是说真的有个B站颁发的文凭,也不是说B站成了正规大学。它更.............
  • 回答
    北京某小学竟然搞起了类似研究生毕业答辩的项目,这事儿挺新鲜的,也挺有意思。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一个更宏观的问题:现在小学之间差距,怎么就越来越大了呢?咱们先说说这个“小学研究生答辩”的事儿。这听起来像是把大学里严谨的学术流程提前搬到了小学生身上。学生们做课题研究,然后进行答辩,这绝对是锻炼孩子独立思考、.............
  • 回答
    西南大学的农业专家们研发出了“低碳蔬菜”,这绝对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特别是放在当下全球都在关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看看这“低碳蔬菜”到底是个啥,未来又有多大的可能。“低碳蔬菜”到底是个啥?首先,得明白“低碳蔬菜”这个概念。它不是指蔬菜本身颜色浅或者味道淡,而是说它在整个生长.............
  • 回答
    这句话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在性别平等和性暴力问题上的一些普遍认知误区和深层矛盾。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句话:1. 对女性安全的关注与责任的转移: 积极一面: 这句话前半部分,“有家长叫自己女儿在外注意安全”,体现了许多家长对女儿的关爱和保护。在现实社会中,女性确实因为生理和社会的双重因素,.............
  • 回答
    “中国人素质不如外国人素质”这种说法,我个人觉得非常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它把“素质”这个概念过于简单化和标签化了。什么是素质?是文化水平?是道德修养?是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是做事的方式?还是指那些我们常说的“国民性”?如果把这些都混为一谈,然后拿来和“外国人”这个更庞大的群体做比较.............
  • 回答
    近期一位旅游博主因亵渎英烈被判刑7个月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和探讨这类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价值观的冲突、法律的边界以及网络时代的责任问题。事件本身:从“旅游”到“亵渎”的界限模糊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位博主是如何从一个“旅游博主”变成一个“亵渎.............
  • 回答
    大胃王吃播秀,特别是那些涉及假吃、催吐等行为的直播,近年来确实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媒体批评。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复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心理因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 粮食浪费的道德与社会影响1. 直接的粮食浪费: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引发批评的一点。一些大胃王在节目中展示大.............
  • 回答
    说到那些讲“传统文化”、“弟子规”之类的讲座,这话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类讲座吸引人的地方在哪儿。 一种情感寄托和价值回归的渴望: 在现代社会,节奏快、信息爆炸,很多人觉得有点迷失,不知道方向在哪。这时候,听听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讲讲怎么做人、怎么处事,好像能找到点安稳.............
  • 回答
    None.............
  • 回答
    看待江西2020年和1998年两次洪水,不能简单地将它们视作简单的重复,而是要理解背后相似与不同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相似之处:天时地利人和(的“逆境”)首先,两次洪水都发生在特定的气候背景下。1998年和2020年,都经历了长江流域的持续强降雨,尤其是上游和中游来水量巨大。这种大范围、长时间的.............
  • 回答
    “全真互联”这个概念,说实话,听起来就让人脑洞大开。它和我们现在常听说的“元宇宙”有几分相似,都是指向一种更加沉浸、更加融合的数字生活体验。但“全真互联”这个名字,总感觉多了几分实在和“接地气”,少了一些科幻感,多了几分“就是它了”的确定性。如果有一天,技术真的能把“全真互联”变成现实,那我们的生活.............
  • 回答
    净土宗与一神教确实有一些引人注目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对于“信仰”和“救赎”的理解上。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会发现这些共通点并非偶然,而是人类精神深处对超越性、对终极关怀的共同回应,只是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以不同的语言和形式呈现出来。首先,最显著的相似点在于对一个“至高存在”的强调。在一神教中,这是.............
  • 回答
    “女权主义者长这样”之类的标语,确实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挑衅,而且往往带有很强的攻击性。要理解这种标语,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它背后的意图、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种标语的构成和意图: “女权主义者”这个词本身: 在一些语境下,这个词已经被污名化,或者被刻板印象所捆绑。它.............
  • 回答
    网上流传的“轰6N挂载类似东风17的高超声速导弹”的说法,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军事技术、战略意图以及信息传播等方面。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轰6N作为中国空军现役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经过现代化升级后,确实具备了携带和发射新型、重型弹道导弹的能力。轰6N最.............
  • 回答
    解读前端响应式编程:优雅处理数据流,后台亦有其身影前端的响应式编程,近些年来的确是风头正劲,它像一股清流,为复杂的前端应用带来了更为优雅和直观的数据管理方式。简而言之,响应式编程的核心在于将数据视为一系列随时间变化的事件流,并通过声明式的方式来组合、转换和响应这些事件流,从而构建出更加灵活、可维护的.............
  • 回答
    高通掌机爆料:一场充满变数的硬件“复兴”最近科技界涌起一股不小的涟漪:高通,这位在移动芯片领域呼风唤雨的巨头,似乎正在酝酿一个大胆的计划——推出一款类似任天堂Switch的安卓掌上游戏机。这个消息一出,立刻点燃了许多玩家和行业观察者的好奇心和讨论热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这款掌机又有着怎样.............
  • 回答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起因:风口浪尖上的“断供”传言事情的导火索是一则流传甚广的消息,说微软要“断供”中国用户,具体指向的是一些特定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据说微软在中国区域的相关业务将要调整,不再向新用户提供服务,而老用户也可能面临一些限制.............
  • 回答
    百度搜索结果里偶尔冒出一些跟网络诈骗沾边儿的东西,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糟心的。你想啊,咱们辛辛苦苦搜个信息,想解决个问题,结果点进去发现是个骗局,那心情能好受吗?这不仅仅是浪费时间,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可能因此遭受经济损失,甚至是更大的麻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概.............
  • 回答
    乌克兰外交部长库列巴最近透露,乌克兰已向美国提出一项类似二战时期《租借法案》的方案,旨在获得美国的支持以加强自身的防御能力。这一举动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租借法案”的核心内容。在二战期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向同盟国提供了.............
  • 回答
    TapTap的宣传片拍得很有意思,尤其是“拒绝大赏”这个点,确实触动了我。片子里那种有点酷酷的、不随波逐流的年轻人形象,让我觉得挺有共鸣的。以前提到“大赏”,很多人会觉得这是荣誉,是成功,是大家都在追逐的东西。但片子里的年轻人似乎更看重的是“我”,是自己的感受和选择。他们不一定非要拿那个最耀眼的大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