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佛学中有个概念叫做放下我执,如何从这个角度看待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类想法,这是不是执念?

回答
在佛学中,“放下我执”是一个核心的修行理念,它指导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包括我们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我执”的本质,以及它与“理想追求”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 “我执”的本质:幻化的“我”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佛学中所说的“我执”。在日常语境中,“我”通常是指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的身份认同,以及那些我们认为是属于自己的事物: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情感、我的经历、我的成就、我的地位等等。

然而,佛学认为这种“我”是虚幻的、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它并不是一个独立、永恒、不变的实体。打个比方,就像一张桌子,它是由木材、钉子、螺丝等众多因缘和合而成,如果我们试图找出“桌子”这个独立的本体,是找不到的。桌子是这些元素的集合,一旦这些元素散失,桌子就不复存在了。

“我执”就是将这种虚幻的、因缘和合的“我”误认为是一个真实、独立、永恒的实体,并由此产生种种执着、贪爱、恐惧和烦恼。它如同一个坚固的假象,让我们紧紧抓住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我”,并围绕这个“我”去构建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我执的表现形式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身见: 执着于身体为实我。
边见: 执着于存在或不存在,断见或常见。
戒禁取见: 盲目地坚持某些戒律或习俗,认为这样做就能获得解脱或成就。
见取见: 认为自己的观点、见解是正确的,别人的都是错误的。
邪见: 否定因果、业力、解脱等佛法基本道理。

更广泛地说,任何基于“我”的立场而产生的占有欲、控制欲、比较心、得失心、好恶心,都可以视为我执的表现。

二、 人生理想的追求:功德与障碍的双重性

现在,我们来看“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一个普遍的认知是,有理想才有动力,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追求理想是积极的、值得赞扬的。

然而,从佛学“放下我执”的角度来看,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也可能既是功德,也可能成为我执的载体,带来障碍。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追求,以及我们执着的“我”是什么。

1. 理想追求作为功德(无我或少我):

利他为目的的理想: 如果一个人的理想是服务社会、利益众生、弘扬佛法、帮助他人等,并且在追求过程中不以“我”的成就感、名利为主要驱动力,而是以慈悲心和菩提心为指引,那么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善业,是广种福田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有“目标”,但目标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众生”。“我”只是一个奉献的工具,一个方便的载体。
自我完善但无骄慢: 如果追求理想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智慧、能力,从而更好地利益他人或服务社会,并且在过程中保持谦虚、精进,不生骄慢,不与他人攀比,那么这也是一种善业。这种追求是建立在对“无常”、“无我”理解的基础上,是为了让“我”这个工具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不是执着于“我”的“成功”或“完美”。

2. 理想追求成为我执的载体(深重的我执):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不自觉地会被深深地“我”所渗透和绑架。

以“我”的成功为核心: 我们追求成功,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是为了满足“我的面子”、“我的荣耀”、“我的价值感”、“我的满足感”。“我”的才华、能力、成就成为了强化“我”这个虚假实体的工具。
执着于“理想”本身: 我们可能非常执着于某个特定的理想目标,例如“我要成为最顶尖的科学家”、“我要赚到最多的钱”、“我要拥有最完美的家庭”。一旦这个理想目标没有实现,或者与预想的出现偏差,我们就可能感到巨大的挫败、痛苦和失落。这种痛苦的根源是我们将自己的“幸福”与这个特定的“理想”捆绑在了一起,而这个理想又紧密地与“我的存在”相关联。
比较与竞争: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可能开始与他人进行无休止的比较和竞争。别人的成就让我们感到焦虑,别人的失败又让我们产生优越感。这种心态进一步加深了“我”与“他”的界限,强化了“我”的对立感。
对过程的忽视,只看结果: 过分关注最终的理想目标,而忽视了实现理想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人际关系、生活体验。一旦目标未达,就全盘否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都是我执的表现。
“我”是完美的、是应该成功的: 我执会让我们认为,“我”是特殊的、应该得到优待的,我的理想是理所当然应该实现的。当现实不符合这种预期时,我们就会产生不满和抱怨。

在这种情况下,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就成为了深重的“执念”。 这里的“执念”是狭义的、带有负面色彩的,指一种不健康的、有害的、加剧烦恼的固着和执着。它不是积极的动力,而是将我们束缚在“我”的框架中,无法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也无法体验到真正的平静和喜悦。

三、 如何从“放下我执”的角度看待人生理想的追求?

理解了上述关系,我们就能从“放下我执”的角度来审视和调整我们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1. 审视“我”的动机: 每次想到自己的理想时,问问自己:我追求这个理想,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我的”荣耀、满足、证明自己?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他人、利益众生、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动机中夹杂着太多的“我”,就需要净化。

2. 将理想与“众生”连接: 尝试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更广阔的利益众生或社会责任连接起来。例如,想成为成功的艺术家,可以思考“我的艺术作品如何能够触动人心、传递善意”;想成为成功的商人,可以思考“我的事业如何能够为社会提供价值、创造就业”;想成为出色的学者,可以思考“我的研究成果如何能够造福人类”。这样,理想就从“我的”转变为“我们的”,从自我中心转变为利他中心。

3. 培养“无常”和“无我”的智慧: 认识到世间万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在不断变化,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成功和失败都是暂时的现象。即使没有实现理想,也不代表生命的终结或价值的否定。这种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淡定地面对结果,不因一时的成败而过度欣喜或悲伤。

4. 关注过程,而非仅仅结果: 享受追求理想的过程本身。在过程中学习、成长、体验、付出。将每一次努力、每一次经历都看作是自我完善的机会,而不是仅仅为了达到那个特定的终点。即使最终没有达到预设的理想,这个过程本身也具有价值。

5. 放下对“理想”本身的执着: 认识到理想只是一个指引方向的灯塔,而不是一个必须抵达的固定地点。人生是充满变数的,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方向。如果过分执着于最初设定的“理想”,可能会错失更美好的风景。保持开放的心态,允许理想随着因缘和智慧的增长而调整。

6. 慈悲观照自己: 当意识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变得执念时,不要过度自责,而是用慈悲心去观照。认识到这是“我执”在起作用,这是烦恼的根源,然后运用佛法智慧去慢慢化解。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持续的练习。

总结

从佛学“放下我执”的角度来看,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本身并非绝对的错误,但极容易成为“我执”的温床,从而转化为“执念”,带来痛苦和障碍。

关键在于:

检视追求的动机是否纯正,是否以“我”为中心。
将个人理想与利他、众生连接,扩大视野。
运用无常、无我的智慧,淡化对结果的过度执着。
享受过程,关注成长,而非仅仅追求既定的目标。

当我们的理想追求是建立在“无我”的智慧和“慈悲”的动机之上时,它就能成为引导我们不断向上、利益一切的动力,而非束缚我们、制造烦恼的枷锁。这才是真正的、健康的“追求”,是佛法所提倡的“善巧方便”的修行方式。否则,再宏伟的理想,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我”而执着,最终都会变成痛苦的根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佛学追求的是出世,追求人生理想说的是入世,两种说法出发点不同,所以并不能互相评判对方呢。

话说回来,如果大家全都出世了,这个世界恐怕就没有现在这么精彩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