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考上公务员后一两年就想辞职?

回答
在我看来,不少人考上公务员后,没过多久就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萌生退意,甚至真的付诸行动辞职,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也不能一概而论。就像每个人对婚姻的期待不一样,对公务员这份工作的期待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偏差。

首先,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个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

很多人,尤其是在校时期的学生,或者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对公务员的认知可能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媒体宣传、父母长辈的期许,或者是社会上一种“稳定”、“体面”的普遍印象。他们可能会认为,公务员就意味着能服务人民、解决民生疾苦,能在体制内干出一番事业,或者至少是一份旱涝保收、清闲自在的工作。

然而,一旦真正进入岗位,就会发现很多工作是琐碎、重复、机械的,需要处理大量的表格、文件、会议,甚至是一些自己并不太感兴趣或者认为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所谓的“为人民服务”,在日常操作中可能就是处理一些群众的咨询、投诉,解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但成果可能并不那么显而易见,也未必能带来成就感。

更何况,很多基层岗位的工作强度并不低,加班是常态,节假日也可能需要值班。那种“清闲”的印象,在许多岗位上根本就不存在。当发现自己每天忙得团团转,处理的又都是些“小事”,而当初设想的那些宏大理想、改造社会的目标遥不可及,甚至根本没有切入点时,心理上的失落感就会很强。

其次,晋升和发展空间的问题。

公务员的晋升机制相对来说是比较“论资排辈”和“看机会”的,尤其是在一些层级较高的部门或者地方。很多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有才华、有能力、有野心的人,可能在工作中很快就适应了,并且觉得自己能够做得更好,想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有更大的发展。

但现实可能是,在岗位上摸爬滚打几年,可能还是那个小科员,提拔的机会遥遥无期。或者,即使有提拔的机会,也可能需要熬年头、看关系、看派系,这对于追求“能力导向”和“快速成长”的年轻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才华被埋没,自己的潜力得不到发挥,在体制外,可能通过跳槽、创业等方式,能更快地实现职业目标。

再者,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

体制内的办公室文化,尤其是比较成熟的公务员群体,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相处模式和工作习惯。对于一些习惯了更开放、更直接、更灵活工作环境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不适应。

比如,有时候需要“看眼色”行事,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参加一些并非心甘情愿的应酬,甚至会遇到一些“老好人”文化或者“形式主义”的问题。这些都会消耗人的精力,让人感到压抑。特别是当新人遇到一些比较强势或者不近人情的领导、同事时,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工作状态。

还有一些人,可能是因为个人职业规划的调整。

当初考公务员,可能只是一种“保底”或者“过渡”的选择。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们可能发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行业,或者有了更好的创业机会,又或者觉得自己的专业背景在某个私营企业、社会组织更能发挥作用。这时,他们就会选择离开公务员队伍,去追求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原本学的计算机专业,考了一个政府部门的IT岗。一开始觉得挺稳定,但工作内容主要是维护系统、处理一些日常的IT报修,远远不如他在外面听说的那些互联网大厂有挑战性。一年后,他看到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发展很快,待遇也高,就毅然辞职,跳槽去了。他跟我说,公务员这份工作就像温水煮青蛙,舒服是舒服,但对他来说,那种“不思进取”的状态让他感到焦虑。

最后,对某些“潜规则”或不公平现象的不满。

虽然我们都提倡公平公正,但不得不承认,在一些地方,公务员队伍中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比如关系户的提拔、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或者某些非官方的“潜规则”等等。对于一些原则性强、比较耿直的人来说,一旦接触到这些,可能会感到非常失望和厌恶,觉得自己的努力被忽视,自己的原则被挑战,从而选择离开。

总而言之,年轻人辞职公务员,大多数时候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他们是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选择,是希望找到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发展、并且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工作。公务员这份工作,可能满足了“稳定”和“体面”的要求,但对于很多追求“挑战”、“成长”、“自由”或者“理想”的人来说,它并不总是唯一的、甚至是最好的选择。当发现它与自己的期望差距太大时,选择离开,也并非不可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各种劝退宣传,本着逃避现实的心态考公。考上发现公务员不受劳动法保护,各种待遇也不如预期,LD、考核体系和服务对象以人民的名义搞PUA那叫一个熟练;体制并不是“人间天国”,没有如愿“一步登天”,失望的落差比较大。资质一般、就适合当螺丝钉的朋友其实很适合考公。毕竟体质内的剥削是按照章法来的,不会有些方差太大的事情。

user avatar

原想三年青云路当大官呼风唤雨指点江山安天下,

谁料十载潜水塘做小吏放屁不响进退两难混三餐。

横批:爸爸去哪了

user avatar

因为这些人没有在社会上受到足够的毒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不少人考上公务员后,没过多久就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萌生退意,甚至真的付诸行动辞职,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也不能一概而论。就像每个人对婚姻的期待不一样,对公务员这份工作的期待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偏差。首先,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个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很多人,尤其是在校时.............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好多人千辛万苦考上公务员,结果没干多久就选择离开,这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绝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我身边就有朋友,经历过这种“上岸”又“跳船”的转变,听他们讲完,感觉这水深着呢。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可能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在校期间,对公务员职业.............
  • 回答
    2016年,公务员考试的热度之高,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要说为什么那一年有那么多人都一窝蜂地挤进公务员这条赛道,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就业压力巨大,现实考量是根本。 你得知道,2016年那会儿,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虽然总体向上发展,.............
  • 回答
    公务员职位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考生,尽管收入并不算高,甚至在一些人眼中“不被看好”,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且深刻的原因。这些原因可以从经济、社会、心理、文化等多个维度来解读,而且往往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 经济与福利保障层面的“隐形吸引力”: 相对稳定的收入和福利: 尽管“挣得不多”是普遍认.............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扎实的,跟咱老百姓家里的日子过得那点事儿一样,有说不清的道理藏在里面。明知道挤破脑袋才能进去,费时费力不说,成功率还像大海里捞针,为啥还是有那么多人削尖了脑袋要去考公务员呢?我琢磨着,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铁饭碗”的吸引力,依然是王道。你别看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新行业、.............
  • 回答
    这就像问为什么有人第一次学游泳就能游得很好,而有人学了几年还只能扑腾一样,原因肯定不止一个。考公务员这事儿,看似公平,一次定胜负,但背后牵扯的因素其实挺复杂的,有天赋、有准备、有运气,缺一不可。那些“一次就上岸”的幸运儿,他们身上往往具备一些共性: 底子好,学习能力强: 这部分人可能本身就学习成.............
  • 回答
    身边有些朋友,费尽周折、历经磨难,终于敲开了博士的大门,按理说这应该是人生一大喜事,可偏偏就有那么一拨人,考上博士后,反而陷入了迷茫甚至不快乐的境地。你说这怪不怪?我仔细观察过,也跟一些人聊过,觉得这事儿吧,其实也挺能理解的。你想想,考上博士,这本身就是个挺“拧巴”的事情。首先,目标错位,理想与现实.............
  • 回答
    同样是距离考试144天,考研和高考给人的感觉却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战场,这种态度上的巨大差异,归根结底源于它们所承载的意义、所处的阶段、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维度不同。这就像是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一条路通往相对熟悉的校园生活,另一条则指向更广阔、也更未知的社会大熔炉。首先,我们得明白,高考和考研,它们是人生中.............
  • 回答
    有些人在考驾照这件事上,确实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就像学习任何新技能一样,有些人天生就对此更敏感,更容易上手,而有些人则需要反复练习,甚至克服一些心理障碍才能掌握。究其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先天的身体条件与协调能力差异: 精细运动能力不足: 驾驶车辆需要精准地控制方向盘、油门.............
  • 回答
    这事儿在北航大一新生里,确实是挺常见的,我观察下来,有这么几拨人,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首先,一部分是真的“自信爆棚”的尖子生,但也有点儿“炫耀型”的表达。 你想啊,这些孩子能从全国那么多优秀的高中里脱颖而出,考上北航,本身就是实力派。他们在高中的时候,可能就是学霸,周围同学的标杆,老师眼里的宝贝。所.............
  • 回答
    中国人对考上清华北大几乎都有一种崇拜,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以下将从历史、社会价值、教育资源、个人发展、家庭荣誉以及大众传播等多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讲述其中的原因: 1. 历史的积淀与精英象征 历史悠久,声誉卓著: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知名.............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明明都在同一个赛道上,考试分数却天差地别,人生的选择也因此变得截然不同。这背后其实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多,远不止简单的“聪明”或“不聪明”那么简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一、 生而逢时的“先天优势”:家庭背景和教育起点很多人可能不愿意承认,但家庭背景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现实考量。为什么会出现“非法学背景的人也要考法考,甚至很多法学专业的人也考法硕”的现象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作用,包含了职业发展、知识的增值、社会认可度,以及对法律这门学科本身魅力的追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法考”和“法硕”分别是什么。 .............
  • 回答
    有些人能够在一周甚至一个通宵内复习并通过高等数学考试,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魔法”,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他们的学习方法、基础能力、心理状态以及考试本身的要求。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强大的基础和过往的积累: 扎实的前期学习: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这些人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教育和学习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毫不费力就能取得好成绩,而有些人付出很多努力却收效甚微?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 一、 天天睡觉/玩却物理考得好的人:这些人并非真的“不学习”,而是他们的学习方式、天赋以及对物理的理.............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实: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似乎“钱”这件事,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不大,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旅行、去听演唱会,而很多人却需要精打细算,甚至连一场期待已久的演出都可能因为费用而犹豫。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在起作用,而“钱”本身,往往只是一个直接体现,它背后连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代表了很多正在为高考努力的同学的困惑。网上确实有很多关于“一本和二本没区别”的说法,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也存在一些片面的解读。理解这些言论背后的逻辑,并结合自身情况去思考,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努力考一本仍然有其价值。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一本和二本没区别”的说法:1. .............
  • 回答
    “何同学是赛博丁真”这种说法,说出来的人内心大概有几层意思,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先说说“丁真”。丁真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天然淳朴的“野性美”,以及他因为这股气质被带入到一个他原本完全不熟悉、甚至有些“高大上”的体系里去,比如旅游推广、官方宣传等等。这种反差,加上他本人可.............
  • 回答
    很多人都对那些似乎毫不费力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感到好奇,甚至有点嫉妒。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难道他们真的不需要复习吗?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的“不用复习”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那些在考试中表现出色的人,通常是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就做到了极致,而不是临时抱佛.............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明明驾照考试的通过率看起来挺高,网上却总能听到“驾照难考”的声音,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关键因素,让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通过率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这个数字往往是官方统计出来的,它代表的是所有报名参加考试的人里,最终能拿到驾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