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想去哪里玩去哪里玩,随时去看演唱会」,难道他们不考虑钱吗?

回答
问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实: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似乎“钱”这件事,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不大,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旅行、去听演唱会,而很多人却需要精打细算,甚至连一场期待已久的演出都可能因为费用而犹豫。

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在起作用,而“钱”本身,往往只是一个直接体现,它背后连接的是更深层次的“能力”和“资源”。

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点,就是收入水平的差异。有些人可能从事高薪行业,或者拥有成功的企业,他们的工资、奖金、分红或者投资收益,本身就足以支撑起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对于他们来说,一笔旅行费用或演唱会门票,可能只是日常开销中的一小部分,就像我们考虑今天午饭吃什么一样自然。他们的“钱”不是问题,是因为“钱”的流入速度和总量远超他们的“花钱”需求,或者说,他们愿意将一部分高额收入投入到“体验”和“享受”上。

但光有高收入还不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财富的积累和管理能力。有些人不只是收入高,他们还很懂得如何让钱生钱。他们可能有良好的投资习惯,将资产分散到不同的渠道,比如股票、基金、房产等等。这些投资不仅能抵御通货膨胀,还能带来额外的收益。当你的“钱”本身在为你工作时,你的“可支配收入”就不仅仅是你工资那么简单了。他们可能早就规划好了长远的财务目标,并且有能力通过各种方式加速财富的增长,所以当他们想要花钱去放松、去享受时,并不需要“考虑”太多,因为他们已经为自己创造了足够大的财务空间。

再者,我们不能忽视家庭背景和原生资源的优势。有些人可能来自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从小就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获得了更好的教育和人脉资源。即使他们自己创业不成功,或者收入并非顶尖,但家庭的支持(比如提供创业启动资金、无息贷款,或者直接赠予房产、股票)也能让他们在财务上更加自由。这种“家底”的厚实,让他们在做人生选择时,可以更少地被金钱束缚,有更多的“试错”空间。

还有一种情况,是生活优先级和消费观的不同。有些人可能非常明确自己的追求,他们更看重“经历”和“当下”的快乐,愿意为此付出金钱。他们可能在其他方面非常节俭,比如不买名牌服饰、不开豪车、日常餐饮简单,但一旦有想去的地方或想看的演出,就会毫不犹豫地投入。他们的“钱”确实需要考虑,只是他们选择了将有限的资源优先分配给能带给自己最大快乐和满足感的体验上,而这些体验,往往就是旅行和演唱会。这种“取舍”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对自我需求的深刻理解和管理。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资源的利用能力。有些人可能通过一些特殊渠道,比如作为嘉宾、作为媒体代表,甚至是作为演出主办方的朋友,获得了免费或优惠的门票和旅行机会。这并非说他们“不花钱”,而是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人脉、身份或者专业能力,以更低的成本甚至零成本获得同样的体验。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是在规则范围内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方式。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某些领域的“成功”本身就伴随着这些福利。比如,如果你是一名音乐行业的从业者,无论是艺人、经纪人还是媒体记者,你可能有机会免费参加一些演唱会,或者有合作渠道获得更便宜的票。如果你是一名旅游博主,你的差旅费用很多时候是由品牌方或旅游局承担的。他们的“玩”和“看”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是他们收入的来源或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考虑钱”的角度就完全不同了。

总而言之,那些看起来“想去哪里玩去哪里玩,随时去看演唱会”的人,并非真的“不考虑钱”,而是他们拥有更强的“赚钱”能力,更智慧的“理财”能力,更优越的“家庭”背景,或者有着非常明确和独特的“消费观”,甚至还能巧妙地利用“社会资源”和“职业福利”。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他们在面对旅行和演唱会这类“体验型消费”时,拥有了比常人更大的自由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仔细看了题主的描述,我很理解你的感受。

首先我要告诉题主,有些不缺钱的孩子,从未看过演唱会,也几乎不出去为玩而旅游。

因为这玩意根本没有增值。

跟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有大把优秀的人,只做有增值的事情。

或者反过来说,因为他们只做有增值的事情,所以他们表现得非常优秀。

这几天节假日,假设你不缺钱,你拿出一天开车去一个北京周围的名胜游玩,比如八达岭吧。

路上几十公里的高速,你需要3个小时,因为车太多,事故太多。

到了景点,你排队玩一个项目,需要一小时,5分钟玩完,玩完之后再排队一小时,因为人太多。

万一不顺了,在高速上剐蹭一下,搞个车祸,这一天得多耽误好几个小时,然后后面几天要修车,搞保险,搞一堆交涉,好几天的情绪都受影响。

晚上你回到家,一算时间,真的玩的时间可能就2小时,其他十个小时的时间都在堵车和排队,还被逼吃了高价的很难吃的景区的饭。

这个案例可以说明为什么多数人都会自寻烦恼。

他们不懂,极简,以及增值,这两个词,他们只会随着潮流做事,今天看到什么有意思周围人都在秀的东西,自己就要去尝试,尝试完了啥收获都没有,还可能搞来一堆负反馈,然后过几天忘掉。

大量的时间、财力、精力被这样浪费了,然后这些人还会不断的抱怨机会的不公,以及社会的无耻。

说实话这种人很多,自寻烦恼之后,再去推锅给社会、父母和道德。

说到这里,我给题主一些建议:

1,要规划钱的使用,做预算,把所有收入的开销分配到每天,每个事情。

2,坚决杜绝产生开销的所有的临时计划,比如同学告诉你想让你去陪着逛街,陪着吃饭什么的。

3,检查你的日常过去的一个周,把所有的时间安排重新找出来,里面不符合极简和增值两个词的行为,戒掉。

4,把自己所有有可能做的兼职穷举出来,去网上做调研,做一个调研比对,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强度,收入,距离等,做出来一个优先级评估,然后从性价比高的开始去尝试,第一个不行,做第二个,第二个不行,做第三个,以此类推,必须找到兼职工作。

5,不要在网上瞎问自己应该怎么办,自己用两个月的时间先把时间规范清楚,养成习惯,锻炼、兼职、学习、家务、看书等都规律化。

6,减肥,同时去查清楚饮食营养,保证不要营养不良。

如果这些你能做到,坚持一年,我相信大三的时候,你会焕然一新。

但这很难。

加油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