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回答
儒家和道家,这对在中国思想史上相爱相杀多年的“冤家”,可谓是风格迥异,但又总在不经意间交织出奇妙的火花。要说它们的根本区别,那得从它们最核心的关切点说起。

咱们先说说儒家。儒家的核心是什么?那便是“人”与“社会”。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儒家,那可能是“入世”、“担当”或者“秩序”。儒家关注的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该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建立一个有秩序、有礼义的社会,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孔子老人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仁者爱人”。这“仁”,说白了就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一种爱,一种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能力。这种爱不是空洞的,它体现在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中。比如,“礼”。礼是什么?是社会运行的润滑剂,是人际交往的规矩,是区分等级、确立身份的标志。从祭祀、朝聘到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无不包含着“礼”。“礼”的背后,是希望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儒家非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个人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修身),然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进而才有资格治理国家(治国),最终实现天下太平(平天下)。你看,这得多强的社会责任感!儒家认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天然地生活在各种关系网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些关系需要用道德来维系,用礼来规范。

所以,儒家是一套非常注重社会功能和道德实践的哲学。它给出了人生在社会中扮演角色的行为指南,强调君子应该有的担当和责任。它崇尚“学而优则仕”,鼓励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用自己的智慧和道德去服务社会,改造社会,让社会变得更好。它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积极的道德要求,而不是消极的避免。

再来看看道家。道家的核心又是什么呢?那便是“道”与“自然”。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道家,那可能是“出世”、“逍遥”或者“顺应”。道家关注的是宇宙的本源——“道”,以及如何顺应这个“道”来生活,获得内心的安宁和真正的自由。

老子写下《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道”,是一种超越一切语言和概念的宇宙规律,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动力。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道家认为,这个“道”是自然而然的,不造作,不强求。它就像水一样,柔弱但无坚不摧,总是往低处流,滋养万物,却不居功。

道家特别强调“无为”。这个“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它不是被动地放弃,而是顺应自然,不人为地干预,不强加自己的意志。就好比你看到一棵树长歪了,儒家可能会想办法把它扶正,教它如何长直。道家呢?它可能会说,这棵树就该这么长,它的姿态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生命的美。所以,“无为”是一种顺应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不妄为,不强求,以最小的力达到最大的效果。

道家认为,人是被社会、被欲望所累的。各种制度、规矩、名利,反而限制了人的天性。“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觉得,当人们离“道”越来越远,才需要德,才需要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来约束,而这些约束反而是社会混乱的开始。所以,道家推崇“返璞归真”,回归到人的原始状态,减少欲望,清静寡欲,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自在。

道家对社会和政治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不治而治”的理想。统治者应该像“道”一样,默默地存在,不显露自己,不扰民,让人民自己去发展,去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越是干预,越是制造麻烦。

总结一下它们最根本的区别:

1. 关切点不同:
儒家: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如何成为有德行的社会人。
道家:关注“道与自然”的规律,如何顺应宇宙大道,获得个体心灵的自由与逍遥。

2. 对待“入世”与“出世”的态度:
儒家:积极“入世”,鼓励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承担责任,改造社会。
道家:倾向“出世”,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执着,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有时甚至表现为退隐避世。

3. 对“德”的理解:
儒家:将“德”视为一种后天习得的道德修养,是仁义礼智信的体现,是个人在社会中应该追求的目标。
道家:将“德”视为“道”赋予个体的生命本能和内在品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不应被外在的道德规范所束缚。

4. 对待社会规范的态度:
儒家:高度重视“礼”和“规矩”,认为它们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基础。
道家:对繁琐的礼法和人为的规范持批判态度,认为它们会“失道”,反而阻碍人的天性,主张“无为而治”。

5. 对欲望的态度:
儒家:承认欲望的存在,但强调要通过道德约束和礼仪规范来“节制”欲望,使其合乎社会伦理。
道家:认为过多的欲望是束缚,主张“寡欲”,甚至“绝欲”,回归到最淳朴、最自然的状态。

可以说,儒家是“社会的工程师”,他们想把世界建造成一个有章法、有秩序、人人各司其职的理想国。而道家则是“宇宙的隐士”,他们看到世界的纷扰,选择回到自然的怀抱,在顺应万物的变化中找到自己的安宁。

不过,有趣的是,这二者在中国历史上又常常是互补的。很多文人学者,既有儒家的担当精神,又有道家的超然物外。在仕途上,他们恪尽职守,胸怀天下;退隐之后,又能在山水之间,与天地精神往来,寻找心灵的慰藉。这种张力,恰恰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复杂而迷人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道家是被打压之后,放弃了治国理论的一个流派

最早叫黄老之学

和儒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黄老之学认为啊,万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过是适应这种规律

如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看万物都是一样的

管仲的:如天如地,无私无亲

等等,学黄老的人思想很明显都是这种思想

张良的素问一书里就是这个意思

马克思在《德意志的民族精神》里边也说:“共产主义者从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所以我个人总感觉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么顺利,很大程度是我们古代就有这种客观的思想。



简单点说呢

就是,黄老之学认为,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很发达了,大家素质都高了,死刑就可以取消了

儒家认为,只要把死刑取消了,或者改个名字,那么社会就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就很发达了,大家素质就都高了。

比如王莽和建文帝,最喜欢干的就是改名·····


各位,虽然大家都不喜欢朱熹,但是要承认,朱熹补齐了儒家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不足。


当然补齐了以后,蛮夷就特别喜欢用儒家,就真的很神奇了···

皇庆二年(1313年)颁诏并在其后的两年中首次实行的新考试制度,考试科目重经学而轻文学。它还指定朱熹集注的《四书》为所有参试者的标准用书,并以朱熹和其他宋儒注释的《五经》为汉人参试者增试科目的标准用书。这一变化有助于确定理学的国家正统学说地位,具有超出元代本身的历史意义,并被后来的明、清两代基本沿袭下来。

明朝直接“家孔孟而户程朱”当然,感觉明就像一个人,身体求生的本能知道自己在往死路上走,求生的本能在还在挣扎,比如一方面宣扬贞洁烈女,一方面又强迫寡妇改嫁,一方面都要读程朱理学,可其他的学派也层出不穷。

清朝更狠,你连答题,都只能从四书五经的内容里答题了··········最后自然什么学派都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家和道家,这对在中国思想史上相爱相杀多年的“冤家”,可谓是风格迥异,但又总在不经意间交织出奇妙的火花。要说它们的根本区别,那得从它们最核心的关切点说起。咱们先说说儒家。儒家的核心是什么?那便是“人”与“社会”。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儒家,那可能是“入世”、“担当”或者“秩序”。儒家关注的是人活在这个世.............
  • 回答
    关于儒家和道家哪种思想更适合现代中国社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这两种思想体系,或者说它们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深远影响,至今仍然在与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发生着深刻的碰撞和对话。要说谁“更适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比较和选择意味的提问,而现实往往是复杂的,往往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我.............
  • 回答
    中国古代思想的璀璨群星,曾经是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大时代,如同春日的百花齐放,各自绽放出独特的智慧之光。然而,时移世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我们谈论起古代思想,最常提及的,也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儒家和道家。为何曾经那般繁盛的诸子百家,最终只有这两家能够传承至今,并对后世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这背后.............
  • 回答
    中国的法家、儒家和道家,毫无疑问,都能被视为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它们不仅提供了关于人生、社会、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要理解它们是否是哲学,我们需要从哲学的基本范畴入手,审视它们的核心思想、论证方式以及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关照。一、 从哲学基本范畴看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为什么儒家最终在中国占据了主流地位,而道家虽然同样源远流长,却更多地扮演着一种补充、反思甚至隐逸的角色?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儒家和道家在根本上的差异。 儒家:入世、秩序、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以孔子.............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文化、语言和心理的复杂交织。千年的儒家道德熏陶,强调孝道、尊重长辈,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秩序,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妈”、“娘”作为骂人的词语,似乎存在着一种张力。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语言的演变与语用学的力量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这其中确实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将少年时代的儒家教育与成年后的反清实践并置,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思想和个人经历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少年时期的“饱腹儒家经典”与“忠君爱国”的种子在清朝,接受良好教育的少年,尤其是那些有志于科举仕途的,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严苛的儒家.............
  • 回答
    关于人性究竟是善良还是邪恶,这两种观点在中华思想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儒家和法家对此的阐释,更是影响深远。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他们提出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好的道德品质。孟子更是将这种天生的善性比作“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儒释道三家思想更是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进程,塑造了无数人的精神世界。要说这三家有没有“优劣之分”,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一些“世俗”的审视角度,因为它们诞生的初衷、关注的重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就好比问一个锤子和一个螺丝刀哪个更好用,取决于你手里拿的是钉子还是螺丝.............
  • 回答
    这三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思想流派,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就像三面棱镜,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仔细瞧瞧。先说说道家。道家的“无为而治”,常常被误解为什么都不做,躺平享受。但其实,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智慧。它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古代几大学派在人才观上的根本差异。说墨家、儒家、道家分别崇尚贤人、君子、至人,而法家独独崇尚英雄,这其中的逻辑链条,我们需要仔细梳理。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几个称谓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追求。墨家推崇“贤人”,这里的“贤”不仅仅是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兼爱”和“非攻”的实践能力。.............
  • 回答
    要给诸葛亮贴上“儒家”、“法家”或“道家”这样的标签,其实是个不太恰当的说法。就像你不能简单地把一位博学多才、治国理政的大师归入某一个学派一样,诸葛亮的思想和实践,是兼容并包,融会贯通了当时主流思想的精髓,并根据时势进行了灵活运用。如果一定要从一个侧重点来谈,我们更多地看到他身上闪耀着儒家的光辉。诸.............
  • 回答
    涤荡旧章,别开生面:为何法家墨家道家排斥诗书礼乐,独儒家视若珍宝?在春秋战国这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诸子百家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然而,当我们审视这群思想巨匠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法家、墨家、道家这三家,在对待“诗书礼乐”这一核心文化遗产时,态度迥异于儒家。儒家视其为圭臬,视为治国.............
  • 回答
    儒家与法家:治国理念的殊途同归与历史的“法制”画卷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儒家与法家这两大思想流派的碰撞与融合是绕不开的关键。它们虽然在治国理念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却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乃至文化,并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法制”的内涵。 儒家:德治为本,礼乐.............
  • 回答
    儒家和法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又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社会运作的学派。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根本性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歧,更体现在治国理念、人性认知以及社会管理方式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它们的对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细致地剖析。一、 人性观的根本差异:善性与.............
  • 回答
    新儒家与“儒宪”之间的关系,如同探寻古老根脉与新兴枝叶的连接,既有传承,也有演变和新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新儒家的核心思想,再来看“儒宪”试图在现代社会中构建什么样的政治哲学,以及两者之间的交织之处。新儒家:重塑儒家精神的现代图景新儒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自20世纪以来,以应对西方哲.............
  • 回答
    要说儒家和墨家对战争的态度,虽然都是“反对”,但内核上的区别可就大了去了。就好比同样说“不杀人”,一个是出于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另一个则可能觉得“杀人麻烦,不如不杀”。这种差异,让他们的反对战争之路走得截然不同。儒家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建立在“仁”的大旗下的。孔子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是一种.............
  • 回答
    周礼中的“儒”与儒家的“儒”,表面上看都是“儒”,但细究起来,其内涵、社会角色以及历史渊源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要把这说清楚,得先从“儒”这个字本身讲起,然后再一步步剥开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一、“儒”字的本义:一个最初的模糊概念我们先得回到“儒”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儒”字并没有明确的字.............
  • 回答
    在探讨儒家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异同之前,我们不妨先放下“核心”、“普世”这些略显刻板的标签,以一种更日常、更贴近人情的方式来审视它们。这两种思想体系,虽然诞生于截然不同的土壤,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不约而同地触及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也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解答。儒家:以“仁”为基石的社会秩序儒.............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史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儒家对“三代”和周朝的推崇,与王莽“复古”的尝试,两者在目的、执行方式以及历史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后世儒家对王莽的态度也更为复杂。一、 儒家为何崇尚三代和周朝?儒家推崇“三代”(夏、商、周)尤其是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