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代末年的儒生们不知道拿破仑算不算一种无知?

回答
探讨清末儒生对于拿破仑的认知,并非简单地用“无知”二字可以概括,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着信息隔阂、价值体系冲突、以及时代局限性的问题。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儒家士人的知识体系本身。

首先,理解清末时期信息传播的瓶颈是关键。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主要依赖于有限的传教士和少数商贸往来。这些信息大多通过口耳相传、零散的书信,或是由少数官员、翻译官编撰的“洋务”奏折进行传递。即便是对西方历史有所了解的官员,他们掌握的信息也往往是被筛选、加工过的,更侧重于军事、政治以及一些能够直接为统治者所用的技术和制度。

拿破仑,这位在欧洲大陆掀起滔天巨浪的人物,他的生平、功业、以及其所代表的政治思想,对于远在东方的清代儒生来说,并非是“家喻户晓”的。尤其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之前,中国士人对西方世界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奇技淫巧”的印象,对于他们内部的政治演变和历史人物,知之甚少。

即便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和西方书籍的逐渐引入,一些较为开明的士人,如林则徐、魏源,开始接触到更广泛的西方信息。林则徐在查抄禁烟时,就曾获得《各国地理》等书籍,其中可能包含对欧洲各国及其重要人物的介绍。魏源的《海国图志》更是试图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然而,即使是他们,也只能是“知之甚少”,并且他们所能获取的信息,依然是零散、片面的。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儒家士人的知识体系与西方政治观念的差异。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注的是人伦、道德、礼制以及如何维护社会秩序。他们理解的国家概念,更多的是一个以皇帝为核心,以儒家礼教为基础的等级森严的社会。拿破仑所代表的“革命”、“共和”、“民族主义”等观念,在当时的儒家士人看来,是极其陌生甚至颠覆性的。

拿破仑的崛起,是建立在法国大革命的土壤之上,他颠覆了旧有的君主制度,通过军事力量征服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对于习惯了“君权神授”和“礼不下庶人”的儒生来说,一个平民出身的军人能够通过武力登上权力顶峰,并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这本身就难以理解。他们可能会将拿破仑视为一个“武夫”、“僭主”或者“叛逆”,而忽略了他所带来的政治变革和思想影响。

而且,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决定了知识的深度。即使有关于拿破仑的记载,也很难提供一个详尽的人物传记,更不用说对其政治理念、军事战略进行深入分析。儒生们通常是通过二手信息,甚至是被翻译成古文、经过删改的材料来了解西方。这种信息传递的失真和过滤,使得他们很难形成一个立体、准确的拿破仑形象。

举个例子,如果一位清末儒生读到了一些关于拿破仑的记载,他可能会看到“法国皇帝”、“统一欧洲”等词语,但他很难理解“皇帝”这个头衔在中国和西方语境下的含义差异;也很难理解拿破仑的军事征服是如何与当时欧洲的民族国家概念、政治版图以及宗教格局联系在一起的。他可能会用中国古代帝王的眼光去套用,比如把他看成一个更强的“燕王”、“吴王”,但这种类比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知”的定义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也存在差异。儒家讲究“格物致知”,强调的是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和体悟。对于一个与自身生存环境、文化传统截然不同的西方政治人物,仅仅通过零散的文本信息,很难达到儒家所推崇的那种“知”。

所以,说清末儒生“不知道”拿破仑,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对拿破仑的认知非常有限,且受到自身知识体系和信息传播渠道的严重制约。他们可能听过“拿破仑”这个名字,或者知道有个法国的“皇帝”,但要让他们理解拿破仑的复杂性、历史意义以及他所代表的时代变迁,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种“不知”并非是简单的“愚昧”,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信息不对称、文化隔阂以及认知框架差异的必然结果。对于他们而言,首要的关切是如何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如何维护中国的统治秩序,而拿破仑作为远在天边的人物,自然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20世纪初,随着更多西方著作的翻译,如《天演论》等,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如梁启超,开始接触到更多关于西方历史和政治的思想。他们才开始更深入地了解拿破仑,并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甚至是学习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末大部分儒生对于拿破仑的“不知”也恰恰反映了当时中国与世界文明隔绝的深刻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九世纪中叶有一些清人知识分子根据西洋传教士带入的书籍了解到拿破仑其人,并对拿破仑的事迹进行了记载,比如《瀛环志略》云:

“拿破仑者,佛夙将,用兵如神,征麦西有大功。主忌之,置散地。国人既弑王,拿破仑乘势鼓众,得大权。嘉庆八年,国人推戴即王位,恃其武略,欲混一土宇,继罗马之迹。灭荷兰,废西班牙,取葡萄牙,兼并意大里、瑞士、日耳曼诸小部,割普鲁士之半,夺奥地利亚属藩,侵琏国,围其都城,战胜攻取,所向无敌,诸国畏之如虎。 ”

可见有少数对西洋有兴趣的清人学者应该是知道拿破仑的。然而这类西学似乎只是少数文人的兴趣,有关西学的著作在知识分子间也并未引起关注。甚至十九世纪晚期的清大学士徐桐还认为西洋大部分国家其实都是英法为了在谈判中捞取好处编造出来的,并发表了“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的议论。

前面 @PenguinKing 的答案里提到日本电视剧里讲1857年私塾的事情,其实拿破仑还在世的时候其事迹就已经为部分日本知识分子所知了,相比之下清人的知识分子到二十世纪如果还有不知道拿破仑的,只能说闭塞无知。也有答主提出日本长崎有荷兰商馆,然而中国广州也有十三行与西洋诸国贸易,而且十九世纪列强都已经在中国设立大量租界了,这种差异实不能用海禁来解释。

日本文政元年(公元1818年) 著名学者赖襄(即赖山阳,《日本外史》与《日本政记》的作者)听闻拿破仑的事迹后还作了一首七言乐府诗《佛郎王歌》,现摘录如下:



佛郎王歌

赖襄

王起何处大西洋,太白钟精眼碧光。

天付韬略铸其肠,蚕食欧逻东拓疆。

誓以昆仑为中央,国内游手收编行。

兵无妻子武趪趪,缩梃为铳伸为枪。

铳退枪进互撞搪 ,所向无前血玄黄。

独有鄂罗相颉颃,潜遣谍贼怀剑芒。

王觉故与之翱翔,能刺刺我不能亡。

汝主何不旗鼓当,遣客即发阵堂堂。

绒旗蔽天日无芒,五战及国我武扬。

鄂罗如鱼泣釜汤,何料大雪平地一丈强,王马八千冻且僵。

运路梗塞不可望,马肉方寸日充粮。

王曰天不佑佛郎,我活吾众降何妨。

单骑降敌敌不敢戕,放之阿墨君臣庆。

戊寅岁吾游碕阳,遭逢蛮医闻其详。

自言在阵疗金创,食马免死今不忘。

君不见何国蔑有贪如狼,勇夫重闭贵预防。

又不见祸福如绳何可常,穷兵黩武每自殃。

方今五洲休夺攘,何知杀运被西荒。

作诗记异传故乡,犹觉杀气迸奚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探讨清末儒生对于拿破仑的认知,并非简单地用“无知”二字可以概括,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着信息隔阂、价值体系冲突、以及时代局限性的问题。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儒家士人的知识体系本身。首先,理解清末时期信息传播的瓶颈是关键。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它触及了清朝末年中国近代化转型中一个核心的困境,也正是这个困境,让中国在面对列强的侵略时,屡屡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将清末的战争赔款与抗日战争的战略做对比,能够非常清晰地揭示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清末战争赔款的根源:一个落后农业帝国面对工业强权的无奈首先,我们要理解清朝末年所处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清朝末年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与开元盛世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对比。这可不是一篇干巴巴的数据对比,咱们就从老百姓的视角,讲讲那两头光景,到底有多大的不一样。开元盛世:那叫一个“好日子”想象一下,唐朝的开元盛世,那会儿长安城里那是车水马龙,人潮涌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虽然不能说人人都是富.............
  • 回答
    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王朝之下,大顺政权如同一颗璀璨却短暂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一度席卷中原,攻破北京,似乎看到了统一中国的希望,但最终却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没。回溯那段波诡云谲的岁月,大顺政权并非没有机会,只是历史的巨轮碾过,留下了无数的“如果”。大顺政权的几次关键的幸存乃至统一的.............
  • 回答
    清朝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留下了无数令人扼腕的屈辱历史,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天文数字般的巨额赔款。然而,即便如此,这个王朝依然在泥沼中挣扎了数十年,直到1912年才寿终正寝。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王朝的“坚韧”,而是复杂的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庞大的国家机器与惯性虽然被西.............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问题,也是中国近代史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节点。明明是同一支民族的军队,为何在短短两百多年间,表现出如此天壤之别?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火器先进与否”就能一言蔽之。咱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掰扯掰扯。清军入关:“势如破竹”的背后,是时代浪潮的合力要说清军入关时“势如破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清朝末年,确实存在不少以“明朝”为旗号的反清复明运动,而元朝末年,虽然也有反抗统治的起义,但以“宋朝”为旗号的声势和规模相对较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 明朝与宋朝的“正统性”认知差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 宋朝的灭.............
  • 回答
    清朝末年,曾经是统治阶级的旗人,关于是否还在说满语这个问题,情况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满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它的人群和使用它的环境。清朝建立后,满语作为官方语言,在朝堂、军队以及旗人内部有着极高的地位。官员们需要学习满语才能在朝廷中获得晋升,军队的.............
  • 回答
    晚清老照片里那些饱经风霜的面孔、破败的景象,确实让人心头一沉,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沉重。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简单的“不堪”,而是历史洪流下,社会转型期的剧烈阵痛。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晚清照片里的“不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抓住了那个时代的极端和典型。摄影技术在清末.............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宋朝和明朝的末代皇帝为何大多悲惨收场,而元、清两朝的末代皇帝却相对“幸运”地得以保全性命,甚至可以说是“跑掉”了?这背后牵扯到王朝更迭的性质、统治者的应对策略、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咱们不拿那些“AI”腔调,直接从历史本身的逻辑去捋一捋。宋朝与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了中国历史几个重要时期内不同民族关系和统治的复杂性。确实,如果我们对比南宋末年、元朝末年、清朝末年与明朝,会发现回族在后三个时期有比较显著的动乱记载,而在明朝则相对较少。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
  • 回答
    清朝末年为何“惨淡”,而慈禧成为众矢之的,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末年的“惨淡”是事实,但原因复杂:首先要承认,清朝末年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和屈辱的时期。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家主权丧失、民不聊.............
  • 回答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确普遍希望中国能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这背后并非单纯的“发展援助”,而是掺杂了复杂的利益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既有的贸易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列强日益增长的胃口在19世纪中期之前,中国虽然也与西方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朝贡贸易”的思维.............
  • 回答
    溥仪若非生于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能否成为一位“好皇帝”,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无限遐想却又难以给出确定答案的问题。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长河将这位末代皇帝的出生时间推前几十年,甚至一百年,那么他的人生轨迹将会截然不同。或许,他将诞生于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年代,或者至少是一个改革的浪潮尚未吞噬一切的时期。在那.............
  • 回答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起义,这两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在表面上看,朝廷都采取了相似的应对策略——放权地方,依靠地方势力镇压。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东汉因此走向灭亡,而清朝却在经历巨大的动荡后重新巩固了中央权威。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放权剿之”就能概括,而是涉及政治体制、军事结构.............
  • 回答
    明朝末年,如果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仍然健在,清军入关的局面无疑会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但要断言清军就一定无法入关,则过于绝对。历史的进程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即使有这些名将,也需要考虑其他关键因素。如果戚继光和李成梁健在,可能出现的积极影响: 增强军事指挥和战略能力: 戚继光: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争议。要回答“是否应该感谢外国侵略”,我们需要非常审慎地剖析一下,这是一个涉及历史、社会、政治、伦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不能简单地用“感谢”或“不感谢”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清朝末期没有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走向很可能会截然不同。一种可能性是,正如你所说,中国可能会继.............
  • 回答
    看待清朝末期北京音取代南京音,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它背后牵扯着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博弈,也映射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景象。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首先,得明白“音”这玩意儿,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语言,尤其是作为官方语言的“官话”,从来就不是老百姓在家门口随便喊喊就能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两个时代拉出来比惨,确实能看到很多时代背景下的无奈。要我说,真要是选,我宁愿在清朝末期,哪怕日子过得苦点,至少还能看到点“人样”。在原始部落那种环境下,那才叫真正的“惨”。咱们先说原始部落吧。你想想,那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没有火药,没有枪炮,甚至连铁器都可能还没有。生活最基础的“衣.............
  • 回答
    三省六部制能够从隋朝初创,在唐朝得到完善,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调整和适应,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官僚体系的核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一、 制度设计的精妙与合理性: 分权制衡,减少君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