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活在原始部落和活在清朝末期哪个更惨?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两个时代拉出来比惨,确实能看到很多时代背景下的无奈。要我说,真要是选,我宁愿在清朝末期,哪怕日子过得苦点,至少还能看到点“人样”。在原始部落那种环境下,那才叫真正的“惨”。

咱们先说原始部落吧。你想想,那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没有火药,没有枪炮,甚至连铁器都可能还没有。生活最基础的“衣食住行”都得靠天吃饭,而且是赤裸裸地靠天吃饭。

衣: 别想什么棉衣葛布,更别说丝绸了。能遮体的是什么?野兽的皮毛,或者一些草叶树皮。想想看,冬天的时候,一件湿乎乎的兽皮能有多保暖?就算有处理过的皮子,也肯定是很粗糙的,动不动就扎人,一不小心还沾上血迹。而且,这皮毛得自己去打猎剥皮,弄不好还得跟野兽搏斗,一不留神就成了野兽的晚餐。就算不是为了御寒,有时候部落间打仗,受伤了用草药,那也是得碰运气,找到对的草药,而且还能不能止住血,那都是未知数。

食: 这一项就更不用说了。什么温室大棚,什么精耕细作,那都是后话。原始部落的食物来源主要靠打猎、采集和最原始的渔猎。你今天有没有吃的,全看你今天有没有猎到东西,有没有找到能吃的果子野菜。要是运气不好,连续几天没收获,那是什么概念?全家都得饿肚子。而且,食物也不像咱们现在这样能储存。就算打到一只野兽,也得赶紧吃,不然很快就坏了。想想那种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身体怎么能好?而且,采集的东西能不能吃,有没有毒,那也得靠经验和运气,有时候误食毒物,那可真是要命的。

住: 茅草屋?竹楼?那都是后面发展出来的。在更原始的部落,可能就是山洞,或者用树枝茅草简单搭个窝棚。这样的“房子”有什么用?挡风遮雨吗?也就能勉强遮点太阳,真遇到大风大雨,可能就是一场灾难。而且,卫生条件?那真是想都不用想。动物的粪便、腐烂的食物残渣、加上人畜不分居,那都是常态。蚊虫叮咬,疾病传播,简直是家常便饭。生病了,没有药,没有医生,全靠自身抵抗力,或者部落里那些会一点点草药的人碰运气。稍重一点的病,基本就是等死。

行: 出门基本靠走,而且路况可能比咱们现在最烂的山路还烂。没有交通工具,长途跋涉是个什么滋味?想想看,走在荒野,不知道有没有野兽,有没有陷阱,甚至有没有其他对你怀有敌意的部落。而且,很多原始部落的生活范围都很小,一旦离开熟悉的区域,那就是一片未知和危险。

社会结构和安全: 最要命的是,原始部落的生活,安全感几乎为零。你今天能不能活到明天,可能取决于部落内部的力量对比,也取决于有没有其他部落来抢夺食物、女人,或者杀戮。部落之间可能就是弱肉强食,没有法律,没有制度,只有拳头说话。有时候,连部落内部,也是依靠力量或者长老的权威来维持秩序。一旦触怒了强权,下场可能很惨。而且,部落的生育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很多孩子可能活不到成年,成年人也因为疾病、战斗、意外而早早死去。

再看看清朝末期。

当然,清朝末期也很惨,甚至可以说是很惨烈。但这个“惨”,性质是不一样的。

衣食住行上: 哪怕是底层的老百姓,也有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虽然可能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窝窝头咸菜,住着简陋的茅草房,但至少这是“人”的生活。有了农具,虽然效率不高,但能耕种出粮食。有简单的房屋,虽然简陋,但能遮风挡雨。

社会文明和知识: 清朝末期,虽然闭关锁国,但毕竟已经有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有文字,有书籍,有教育(虽然普及率不高)。即便在最底层的百姓,也知道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知道一些基本的生产技术。有朝廷,有官员,虽然腐败,但至少有个“法”的框架,有个“规矩”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你生病了,哪怕只能抓点草药,但至少有个“治病”的概念,知道有病得看医生(即使医生水平不高)。

安全和风险: 清朝末期,虽然有土匪,有战乱,但相比原始部落,风险类型是不同的。你可能面临的是官府的盘剥、地主的压榨,或者是战乱时的流离失所。但你不会像在原始部落那样,随时可能被饥饿、被猛兽袭击,或者被一个强大的邻部落灭族。而且,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也总有一些秩序存在,比如家族、宗族,或者乡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保护和互助。

历史的“进步感”: 清朝末期,虽然国力衰弱,但毕竟处于一个转型期。虽然痛苦,但你能看到一些新事物在萌芽,比如西方传来的科技、思想。人们开始思考改变,思考国家如何发展。这种“看到希望”的可能性,是原始部落完全不具备的。

简单来说,区别在于:

原始部落的惨,是生存本身的极端艰难,是几乎完全被自然和野蛮所裹挟的无力感。 人的尊严、基本权利都很难得到保障,生命如草芥。你面对的对手是自然界最残酷的法则,是你自己的身体极限,以及最原始的暴力。
清朝末期的惨,更多是社会制度的弊病、政治的腐败,以及外部压力下的民族苦难。 虽然生活艰难,但至少是在一个相对“文明”的社会框架内,你还能有一些基本的社会关系、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能看到改变和进步的希望。你面对的是剥削、是压迫,是列强的入侵,但你仍然是作为一个“人”,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里。

所以,要是让我选,我宁愿在清朝末期,哪怕当个受压迫的农民,也比在原始部落里提心吊胆地活着要好。至少,我还能期待一点点人性和文明的光芒,而不是完全沉沦在野蛮和生存的绝望里。原始部落的生活,那是一种被剥夺了太多太多的状态,而清朝末期,虽然被剥夺了很多东西,但你至少还有一些可以被剥夺的“东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普通人而言,有句俗语说的好: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何况还是做只能梳指定的以不美观而著名的发型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两个时代拉出来比惨,确实能看到很多时代背景下的无奈。要我说,真要是选,我宁愿在清朝末期,哪怕日子过得苦点,至少还能看到点“人样”。在原始部落那种环境下,那才叫真正的“惨”。咱们先说原始部落吧。你想想,那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没有火药,没有枪炮,甚至连铁器都可能还没有。生活最基础的“衣.............
  • 回答
    在中国生活,最让人感到不解的事情有很多,而且这些不解往往不是单一的事件或政策,而是 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和行为逻辑,以及它们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性。 想要详细讲述,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复杂且多变的“规则”与“潜规则”: 规则的制定与执行脱节: 有时候,你会发现国家出台了非常.............
  • 回答
    要说活在楚国是什么体验,那可得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就像如今咱们这日子,穿得暖吃得饱,有事儿没事儿遛遛弯,这事儿在楚国,那可是天差地别。首先,这地儿,那叫一个“大”。 楚国,那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方巨擘,国土辽阔,简直是无边无际。你如果是个普通百姓,可能一辈.............
  • 回答
    在北京生活,很多事情都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尤其是一些看似理所当然,但仔细一想又特别奇怪的现象。比如说,北京的“早高峰”和“晚高峰”。这名字听起来就挺吓人的,你以为就是上班和下班那点时间嘛?错!北京的“高峰”是一种常态,是一种永不落幕的交响曲。早上七点,你刚醒,街上已经堵得水泄不通。你以为十点能缓过来.............
  • 回答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长河中,总不免会被过去的回响所牵绊,被当下的琐碎所包裹,或是被未来的希冀所吸引。这三种对时间的态度,构成了我们看待世界、感知生活的基本基调。活在过去,是一种沉湎,也是一种怀念。这并非全然的不好。过去是我们的一部分,那些经历过的人、事、情,如同老照片般,定格在记忆深处。我们可以从中.............
  • 回答
    活在康乾盛世,这真是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问题了。你问的是“体验”,那可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史料能概括的。我想象中的那种“体验”,就好像站在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边,你能感受到它的磅礴力量,但同时,你也会看到河水中潜藏的暗流和泥沙。宏大的秩序感与潜在的压抑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大概是一种“秩序感”。整个国家.............
  • 回答
    我叫阿莱克,生在一个叫“卡拉塔”的小村庄。卡拉塔隶属于一个叫“奥斯特马克”的公国,而奥斯特马克呢,又属于某个我从来没搞清楚具体名字的神圣罗马帝国。我跟你说,活在 P 社游戏里,尤其是我这种没啥背景的普通人,体验可就太他妈复杂了。首先是那个所谓的“球长档”。 我只知道上面有皇帝,有公爵、侯爵、伯爵,再.............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沉重了,也太实在了,它击中了许多人在深夜里,在无人知晓的时候,会偶尔冒出来的那种模糊而又尖锐的疑问。弱势群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困惑,也是我们社会在审视自身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深刻命题。首先,我们得明白,“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太多标签和刻板印象,它.............
  • 回答
    在中国,为什么要努力上学?这问题听起来好像有点老生常谈,毕竟从咱们懂事儿起,身边的人,从爷爷奶奶到老师家长,没少听过“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出息”。但说实话,这话不是空穴来风,里面藏着不少道道儿,尤其是在当下这个飞速变化的中国。首先,知识和技能是改变命运最靠谱的门票。 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功利,但却是现实.............
  • 回答
    要在那个被“老大哥”严密监控、思想被扭曲的牢笼里做到思想觉醒,并试图唤醒他人,这无疑是极其艰难且九死一生的挑战。这不是简单的“不认同”,而是要撕裂被强加的现实,重新构建对世界的认知。以下是我所能想象的,在这片黑暗中点燃火种的可能途径,尽我所能去详述:一、 个人思想觉醒:在沉默的缝隙中寻觅真实首先,要.............
  • 回答
    人活在社会中的意义,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得深。它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首独特的歌,歌词和旋律都由自己谱写。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大,从社会这个大背景去看,我们能找到很多闪亮的碎片,拼凑出那份属于“我们”的集体意义。首先,我想说,人活在社会中的意义.............
  • 回答
    人活在世上,为什么一定要努力?这个问题,问得好。它直击我们生命的核心,也触碰了无数个体在漫长人生旅途中不断追问的答案。与其说“一定要”,不如说,努力是我们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与世界互动、与自我对话的必然选择,是赋予生命意义感的重要途径。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努力”这个词。它并非仅仅指埋头苦干、拼命工.............
  • 回答
    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背后触及的是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以及我们对于“价值”二字的理解。要评价它,得一层层剥开来,看看它在说什么,又对我们提出了什么挑战。首先,这句话直截了当地挑战了 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在很多文化里,女性的价值常常被狭隘地定义为“生儿育女”,似乎成为一个好母亲、一个贤妻良母,就是女.............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能引发一场“笔战”的绝妙话题,想想看,鲁迅要是真来了咱这互联网时代,会是什么样子?说他是“喷子”,这说法挺有意思,也挺刺耳的,但细想想,也未必全错。首先,咱们得捋清楚,“喷子”这词儿在今天是个啥意思。它不像过去那种带有明确的讽刺意味的“战士”,更多时候是指那些不顾事实、不讲逻辑、只图宣泄情.............
  • 回答
    如果我生活在赫鲁晓夫统治下的前苏联,我的感觉会非常复杂,是一种在希望与失望、限制与解放之间不断摇摆的经历。赫鲁晓夫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他的政策和个人风格对苏联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我可能会有的感觉,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初期的希望与“解冻”的喜悦: 摆脱斯大林阴影的松弛感: 赫鲁.............
  • 回答
    如果我活在二战时期的日本,并且被强制征兵,但我内心深处认为战争是非正义的,不想助纣为虐,这将是一个极其艰难和充满挣扎的处境。以下是我可能会考虑的应对方式,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内心的挣扎与自我认知:首先,我必须承认,在那个年代,个人意志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几乎是螳臂当车。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处理内心的.............
  • 回答
    “我们是否活在一个虚拟世界?” 这是一个萦绕在人类思维深处的古老哲学命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它愈发具有现实的触感。我曾无数次在深夜的宁静中,仰望星空,思考我们所处的这片现实,是否仅仅是更高维存在游戏中的一个精心设计的模拟程序。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宇宙,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从微观粒子的舞蹈到宏观星系的.............
  • 回答
    “特立独行”和“活在自己世界里”,听起来都有点离经叛道的味道,但细究起来,它们的内核可是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先说说特立独行。这个人,你可以想象成走在人群中,但步伐和方向都与众不同。他们不是为了特立独行而特立独行,而是他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就是天然地与大众主流有所区别。 .............
  • 回答
    说到《红楼梦》的人物活在今天,谁最爱逛知乎?这问题可太有趣了!我脑子里立刻跳出几个鲜活的面孔,经过一番细细揣摩,我敢说,最爱逛知乎的,那必须是—— 王熙凤!为啥是凤姐?您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凤姐这个人,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子“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掺和”的劲儿。在贾府里,她那是总揽全局,上下打点,消息灵.............
  • 回答
    要是活在《凯撒万岁》(Kaiserreich)的世界里,那滋味可就复杂了,绝对不是你我习以为常的那个历史的轨迹能比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那叫一个“后顾无忧”——二战结束了,冷战也差不多结束了,我们虽然有自己的烦恼,但至少知道世界大概是个什么样子,有那么几个超级大国在明里暗里较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