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从硬性指标上来说是质量是很高的,主要是几个原因,首先小冰河期有所减轻,气候回暖导致作物生长条件转好,其次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相较于明末都有较大改善,对水旱蝗的治理能力有了提高,最后是减税,鼓励移民实川(张,明,清,匪多次图川以及后来的平三藩四川基本上成白地了)等政策客观上短时间缓解了许多地方的农业压力。至于人们津津乐道的什么美洲作物的引进什么的至少在康乾时期并没有起太大作用,但后期对中国人口增长和食谱的丰富有着巨大贡献。
为什么不贴出出处啊?
因为贴出出处大家就知道这是清朝初期的事情了,
清朝初期的圈地历史还用谣者说吗?
天下尽人皆知!
包衣头皮痒痒君不是不知道出处,
但是故意不说,
这样才能移花接木,断章取义的清黑,
让读者感觉好像有清一朝一直是这样的。
险恶吧?
有这心思不如多看点历史,
少造点谣!
也为社会正能量出点力。
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头皮痒痒家族的传承者顶礼膜拜的民科大师那转帖而来的。
这位民师就给出了这些数字,
它的师父没有给出出处,而它竟然有了出处?
意外不意外?
能把原文截图发出来吗?
能把相互关联的文字记载截图发出来吗?
头皮痒痒君顶礼膜拜的民科大师没有写明出处,也没有原文截图,
我看过所有回复,这位民师最后也没有说出自何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没有任何原文截图。
很搞笑吧?
当时有人的予以评价:
看看,在一些清黑口脸是什么样?
人家要证据,这不是很正常吗?
要证据就是无理取闹?
这简直是愈加其罪何患无辞!
这是论历史,不是写科幻小说,可以天马行空,
没有可靠的论据,你怎么能结出正确的论点呢?
清初圈占之地,本以无主官庄赏卖田地等为主,然清史稿食货志称顺治四年圈顺直民地百万九千余顷,不知是否确实,八年以圈地妨民,谕令前圈者悉数退还,而其数仍在十五万顷左右,较之明季,虽尚稍少。然此项庄田,由民户 承租已久,不啻私人产业,一旦被圈,不知将来陷于何种情况,其恐慌自不待言。且所圈之地,不见得原是旧日庄屯,观畿辅通志田赋一门,各县田地,多有被圈后所余无几者,如大兴县原额田一千九百余顷,只余九十九顷,宛平田三千余顷,只余二百余顷,良乡田二千九百余顷全数圈占,固安田四千八百余顷,余三百余顷,永清田五千余顷,只余三百余顷,通州田七千余顷,只余七十余顷,三河田六千余顷,全数圈占,武清田二千余顷,只余四十顷,宝坻田六千八百余顷,只余五十七顷,宁河田一千九百余顷,均圈占,昌平二千八百余顷只余二顷,顺义田二千四百余顷,均圈入,蓟州田四千三百余顷,只余七十顷,……则许多冤枉的民田也被侵占(注),当无问题。
且清史稿分明说:“顺治八年帝以圈地妨民,谕令前圈占者悉数退还,十年又令停圈拨;然旗退荒地,与游牧投来人丁,仍复圈补,又有因圈补而并圈接壤民地者。”更为的证。
——纪庸《清初圈地考》
明武宗时期整个皇家私有地产,总计可达五万三千多顷。
其中的大部分土地,是兼并夺占农民的土地而来。
皇帝开辟、建设了皇庄,自然达官贵人乃至僧侣、地主们都纷纷仿效,用各种手段兼并土地。
例如,皇室王公、勋戚采取“请乞”的方式,“名曰请乞,实则强占”。
更严重的是在请得土地之后,又把庄田外围的沃土也一概吞没。
例如,吉王请田3800顷,其侵占“比之原额,已过数倍”。
勋戚王源乞地27顷,但吞没民产达1220顷。
在占田的过程中,他们强夺农民的产业,烧毁房屋,铲平坟墓,砍伐树木,逼得很多人逃离家乡。对于所属的佃户,向其征收每亩5分、七分至2钱的银租,甚至任意进行人身迫害。
有的地主乡绅,又把一部分土地投献给勋戚皇室王公,做他们的亲随和庄头,助纣为虐,倚势欺压乡民。
皇帝大量设置庄田和皇室王公、勋戚与地主豪绅勾结侵夺民产,已成为明朝中叶北方地区土地兼并的显著的特点。
皇帝,皇室、豪门所夺占的土地,都是良田沃土,而留给农民的土地大部分是瘠薄之田。
弘治二年(1489年)统计,顺天府的各项庄田共计320座,占地3.3万余顷,到了正德十六年(1521年)蔓延至北直隶的庄田已达20.9万余顷。
从明朝中叶以来,皇室、贵族豪门所占的土地,纳税很少,甚至不纳税,而是把税粮转嫁到民众身上。
皇帝建立的皇庄是不纳税的,
皇室贵族豪门所占的土地,纳税很少,甚至不纳税,而是把税粮转嫁到民众身上。
明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耕地总计850多万顷,征收税粮2900多万担;弘治十五年,全国耕地减至422万多顷,征收税粮近2700多万担。——《明会典》。
明朝百姓所缴纳的田税总额几乎没有减少。
而皇庄的管理者,打着主人的旗号,与当地土豪劣绅、地痞无赖勾结在一起,剥削佃户,欺压庄田周围的民户。
被欺压的民众,若有反抗,便被抓捕拷打直至被打死。
在江浙,地主豪绅的土地“阡陌连亘”,或“一家而兼数家之产”。农民“佃富人田,岁输其租”,每亩所得不过数斗,而地租却1石2斗到1石3斗,“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者”。所借贷的利息又有“一倍至五倍者”。
在福建,官绅和住在城市的大地主多占有大量的土地,他们与官府狼狈为奸,向农民“多取田租,倍增债息”。一般农民则有田无几,大部分沦为佃户。
在江西,土地的兼并尤为激烈,“豪右”之家多招募流民为雇工和佃户,任意拷打吊杀。
正统时,凤阳等处的军官占田有多至“千余亩者”,陕西等处的军官占田有多至三四十顷者。
成化、弘治年间,顺天、保定二府的屯田被侵占了4万余顷。
大同、宣化二府的屯田被侵占了无虑数十万顷。
军官在各地不仅广置庄田、私役屯军,而且还专擅水利、侵夺民利。
在屯田大量被兼并的情况下,军屯制度破坏了,军户也大量逃亡,他们的命运与农民同样悲惨。
“凡民间撑驾舟车,牧放牛马,采捕鱼虾之利,靡不刮取。”——《明史·食货志》。
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历朝历代的末期都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但是像明末爆发的农民起义这样极其仇恨明朝皇室还是非常罕见的。
他们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杀戮明朝皇室,掘明皇室的祖坟(掘坟那是多仇恨啊),无论男女老幼都是予以屠杀,非常残忍,可见仇恨之极。
这在中国古代历史是极其少见的。
为什么会这样?
明朝朱家这样的统治竟然还有为其涂脂抹粉的?
还有点良心吗?
1、在大清统治下,我老家阿卡林省算是倒了大霉了,本来的文教大省,私塾关的没剩几个文盲率直线上升,曾经在带明临川上万童生考秀才的壮阔景色再也看不到了,连县志都修的粗制滥造。———————————————————————————
真是笑死人了,
历史白丁头皮痒痒从来都不少见。
这位白丁头皮痒痒是江西人,
有明一朝一共出了90位状元,
状元里来自江西的状元占其中的四分之一。
多吧?
有清一朝一共出了114位状元,
而江西就出了三位状元。
曾经“状元冠天下”的江西,为何落得如此难堪?
反差太巨大了。
要知道清朝的科举制度完全延续明朝的科举制度,
原因很简单,不是江西读书人水平不行了,
而是其它地区的水平大幅提高了。
清朝取代明朝以后,
当时的中国经济重心开始逐渐转移到江南地区,
丝绸、茶叶等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很大开发,制造业兴盛起来了,而种植业却落后了。
靠种植业为主的江西经济实力逐渐落后,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甚至超越了江西一带,加上江西本来就存在人多地少的弊端,考取功名更是难上加难。
经济条件发达了,自然读书人就多了,在明代名噪一时的江西考生,只得望尘莫及,当年在考场的锐气也大不如前了。
据相关史料统计,清朝时期,江苏、浙江一带的状元合计49名,两省就占了去过的一半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江西在科举之路上越来越“低调”,再无当年“状元冠天下”的风范。
简单来说一切都跟经济相关。
而头皮痒痒君竟然把锅甩给清朝,
也证明了其不过是一个历史白丁而已。
2、在广大汉人百姓眼里,即使是吴三桂这个大汉奸也比噠清的统治好的多,湖广总督蔡毓荣报告:“闻浦圻(湖北,今仍名)。一带山中百姓,俱行蓄发,交通逆贼,今大兵进剿,前有贼营,后有逆民,殊为不便。”《文献丛编增刊》(一),48页。又据兵部侍郎温岱报告:“吴三桂贼兵未到,而江西等省人民,反叛于建昌、饶州等地,抗敌满洲官兵。”《康熙起居注》康熙十八年八月二十九日。从这以后,各省特别是叛军所到之处,都有大量的汉人百姓参加。连康熙自己也承认:吴三桂起兵以来,“各省兵民,相率背叛”这种情况,和清军入关时如同在敌国中没有什么两样。------------------------------------------------------------------
既然在广大汉人百姓眼里,即使是吴三桂这个大汉奸也比清的统治好的多,
哪么中国大江南北为什么没有全民响应吴三桂?
那时清朝初期人口也接近一亿人口左右了,
要知道,清朝满人也就是百八十万人,
八旗兵也就是十几万人,
当年吴三桂造反,清朝全境烽烟四起,
康熙都到了没有八旗兵调遣了,
康熙都可以说别说八旗兵了,啥兵都没有了,
当时是集中北京地区的八旗家奴上万人了,
临时组织一支拼凑而成的军队去平叛。
如果按照这位谣者的尬吹说法,
清朝的历史早就应该在康熙的时候结束了。
可事实呢?
康熙依靠谁平叛吴三桂了?
还不是清朝广大的汉人吗?!
清朝抵挡住吴三桂初期的攻势,
之后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再后清军开始反击阶段,
清军所到之处很多地区不也是纷纷归降吗?
看看传教士们是怎么如实暴露康乾时期的民不聊生的:
出使中国的马戈尔尼在日记中写到:
“所经每个省的农民大都一贫如洗。就是那些受雇到船上来伺候大使及其扈从的人,情形也强不了多少。我们把吃不完的残羹剩饭以及不要的旧衣物送与他们时,每次他们都如获至宝,然后跪地磕头,千恩万谢,甚至感激涕零。北京城内屋宇老旧,街道狭窄、肮脏,平时灰尘扑面,一下雨便满地泥泞,沿街到处是行乞讨饭的乞丐,人们衣衫褴褛,面容枯槁,城内居然有大片大片的荒地,不是长满蒿草就是房屋坍塌已成废墟。”
英国人斯当东和巴罗都提到:
“中国官员对于吃饭真是过于奢侈了。他们每天吃几顿饭,每顿都有荤菜许多道。”与底层的普遍贫困强烈对照的,则是上层社会生活的豪奢。虽然底层社会中很少发现脸色红润的人,但政府高官中却不乏胖人,这些达官贵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吃。”
斯当东说,他在中国所见到的房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大富之家,一种是贫寒人家。“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河的两岸,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也有很少一些高大、油漆装饰的房子,可能是富有者的住所。很少看到中等人家的房子。在其他国家里,富有者和赤贫之间,还有着许多不同等级的中等人家。”
弃婴随处可见,道路两旁、河道中央、垃圾堆上,随时都有可能露出一只苍白的小手。巴罗说:“在京城一地每年就有近9000弃婴……我曾经看见过一个死婴的尸体,身上没有系葫芦,漂流在珠江的船只当中。人们对此熟视无睹,仿佛那只是一条狗的尸体。”
新增: 一群小孬孬清粉在我底下叫嚣马戈尔尼因为没有得到乾隆的许可通商,所以他说的话都是编瞎话丑化满清。这真是即无逻辑,有无知的信口开河!马尔戈尼做为英国的代表,最主要的目的还有了解当时中国的真实实力,为未来英国的全球扩张侵略方针打下基础,美化或丑化满清对于当时的英国都没有任何实际的战略好处。下次烦请满清粉理性点,想事情全面点,别老跟闭关锁国义和团逢洋必反未开化似的。
新增:在策划鸦片战争的过程中,马戈尔尼使团中13岁的小斯当东,已经是英国下议院议员,爵士。正是他在下议院竭力鼓吹,力主鸦片战争。猜猜看他为什么这么有底气?
生不如死的体验,有愿意当辫子奴的吗?
地方官员们经常制造民族间的隔阂和冲突。当时有人指出:“向来地方官偏袒汉民,凡争讼斗殴,无论曲直,皆抑压回民”,以致往往因很小的事故造成流血的冲突,官方乘机“派兵剿洗”回民(见清代张集馨的《临潼纪事》)。清朝官方材料还供认,宁夏一带官吏在执法时有意压抑回民,“回杀汉者,抵死;汉杀回者,令偿殓葬银二十四两”(见清代杨毓秀《平回志》卷三)。到了受欺侮压迫的回民聚众闹事时,官方立刻实行残酷的镇压。例如在同治二年(1863年),清朝将领多隆阿在大荔附近攻打回民聚居的羌白堡,“堡破时,堡中老弱妇女哭声震天,尽屠杀无遗”(见清代杨毓秀《平回志》卷一)。
政府坚持闭关锁国,仇外排外倾向严重,破坏国际友谊。1784年广州港,休斯夫人号船长入港时放礼炮庆祝,炮手操作失误炸死两个清国人。按照《大清律》这种非故意造成人员死亡的,不会判死刑。但乾隆皇帝就明确谕旨:“夷人来至内地,理宜小心恭顺,益知守法”,既然成了杀人嫌犯,“自应一命一抵,若仅照内地律例,拟以杖流,则夷人鸷戾之性,将来益无忌惮,办理殊属错误……嗣后,如遇民夷重案,务按律定拟,庶使夷人共知畏罪奉法,不至恣横滋事,地方得以宁谧。”就是说,外国人杀害中国人的一律从严,必须偿命。所以当英国人看到炸着人了,吓得藏了起来。南海县衙门派翻译管英国东印度公司交涉要人,英国东印度公司表示这事故确实是误伤的,但炮手担心被处死,躲起来了。并且这船是散装跟东印度公司无关,建议直接管船大班史密斯要人。结果第二天,船大班史密斯就被清衙门五花大绑抓走了。另外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馆通往码头的道路已经被官兵封锁,广州通往黄埔的交通业已切断。“休斯夫人”号事件本来是中英之间的冲突,到头来法国、荷兰、丹麦、美国的商馆也全都被官兵围了起来。最后英方被迫交出船员,清朝廷直接处以死刑,实际上在清朝即使判死刑,清朝对死刑的终审,也有繁复的审批程序,需要逐级上报审核,一拖几个月,甚至累年。迅速处死船员,不符合《大清律例》的法条规定和程序实操的大原则。最后清政府还“邀请”外国人前来观看行刑。
此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嘉庆道光朝。1821年,一艘美国商船停泊广州码头,美国水手德兰诺瓦在黄埔港水域购买水果时“嫌少索添”,与商贩郭梁氏起争执,德兰诺瓦不依不饶用陶罐砸中郭梁氏的头,导致其几天后死亡。当时美方既不关押德兰诺瓦,也不依法主动将他交给中国政府,后因中方采取强制措施,美方才被迫将德兰诺瓦交给中国官府关押,但又不想让中方治罪,强辞夺理称德兰诺瓦“无罪”。清朝政府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呢?在10月14日提讯德兰诺瓦,在“案无遁饰”、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判定德兰诺瓦犯斗殴杀人罪,在10月28日“照例绞决,以彰国宪”。“化外人犯罪者,开依律拟断”。按照清朝法律,这名水手很快就被绞死。
最大的笑话,糠稀和写诗老人在的时候是盛世,别侮辱盛世这个词了。
满清误我华夏三百年。
开元盛世才是真盛世
看见这个问题,让我想起知乎也有个问题就是活在永乐盛世是什么体验,当然立马就知道这就是各黑话题了。下面也有很多人回答了到底康乾盛世是什么情况,最早这个盛世是怎么来的?古代盛世最早指的是上古时期比如《慰志赋》就是,还有尧舜之盛世在古书里经常出现,在汉朝盛世这个词更像是一种理想世界非现实向往。
《三国志.吴书.张竤传》自古有国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
说的很清楚“盛世”很难达到,魏晋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人开始拿盛世赞扬当朝。
国内对于康乾盛世看法也存在争议
用“盛世”吹嘘自己且在官方层面上是大清自己,从康熙到乾隆远超清以前历朝历代。甚至到了左宗棠清人还说自己活在“盛世”可见“盛世”一词在清代已经变成一种舔词
还有“盛世”这个词并非学术概念,只是文学赞誉之词。说完“盛世”这词就贴下活在这样一个“盛世下”情况
只能说不告诉你这是“盛世”时期,还以为是王朝末世。
清朝的每一朝(指每个皇帝在位)都是盛世,活在康乾盛世什么体验,参考慈禧当政,因为这时期叫同治中兴,还有一个说法叫同光中兴。
请看清朝皇帝谥号:
1、努尔哈赤:承天广运神功圣德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2、皇太极: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3、顺治: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4、康熙: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5、雍正: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6、乾隆: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7、嘉庆: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8、道光: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9、咸丰: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10、同治: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11、光绪: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每一个都是高大全,哪有什么清廷腐败?
醒醒吧,哪里有什么康乾盛世,历史上的盛世就没有超过30年的(欢迎大家纠正)。康雍乾三朝加起来140年了,严重违反历史规律。
少看辫子戏了好吗?
康熙 庙号清圣祖,宫斗赢家的那位儿子封的,这庙号直追孔子了,然而事实上,康熙在封建历代皇帝中排名十名开外了,他的爷爷皇太极都比他强多了。至于乾隆,起码20名开外了,还自封十全老人。活在今天的我们压根不知道清朝人多能吹多能跪舔,反正皇帝是天,其余皆奴才。曾经看过清朝官员吹道光皇帝的词,说道光可以媲美李世民,大清国力超盛唐,有兴趣可以搜一下。
我记得有一位美籍华人史学家唐某评价清朝:清朝对中国最大的贡献是献上了大东北的土地。如果这个史学家人品没有问题的话,结论就是,康乾时期出了个小小的盛世,参考各朝建国初期,生产力恢复,与民休息。
至于有些评论说清朝人口多能体现盛世的,那是和土地政策有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下诏:“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意思是说,从康熙五十一年之后出生的人不再额外征收丁税了,将丁税的总数固定在康熙五十一年;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又进一步将康熙五十一年固定的丁税平均分摊到了土地税之中,不再以人口作为收税的标准,加上一些放宽户籍管理、解放劳动力的配套措施,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史称“摊丁入亩”。
从此以后,人口与土地分离,地主不得不实事求是用地交税,农民生孩子也放得开了,“黑户”数量大大减少,最终导致人口迅速增加。
八旗大爷,给点吃的吧……
大家应该听说过1942年河南的饥荒吧!康乾盛世那段时间,最盛的时候都会有1942年那样的饥荒,其他时间就别提了
清粉又使出绝招了----辨不过就拉黑!
@上国柱司马懿
刚又发现这位把人拉黑了还在那问。。我拉黑你然后再反驳你,你回答不了=我赢了。。赢麻了
后面本来要回复的:裹小脚是民间自发的局部行为,统治者可没有强迫全民裹脚,更没有由统治者颁行过什么裹脚令、下令“留脚不留头、留头不留脚”这种东西。
结果发现被拉黑了。。。
267年,硬是凑出十个没杀的人----我带清杀人=宠爱,没杀=容人之量。。。无论杀不杀,你的命的解释权都在我带清手里。。。。。。
历史上哪个王朝把人全杀光了?哪个王朝几百年时间拿不出没杀的十个人?
刚好顺便回答一下正题吧,这就是活在“康乾盛世”的体验:
《清史稿》:
康熙元年,吴川大饥。
二年,合肥饥。
三年春,揭阳饥。秋,交河、宁晋饥。
四年春,曹州、兖州、东昌大饥。夏,惠来饥。秋,怀远饥。冬,乌城饥。
六年,应山饥。
七年,无极大饥。
十年夏,海盐大饥。秋,临安、东阳大饥。
十一年,永康、峡江、大冶饥。秋,遂安、汤溪大饥。
十二年,乐亭大饥。
十三年春,兴宁、镇平、京山大饥。
十四年,东光饥。
十五年春,大冶饥。夏,连平饥。
十六年春,嘉应州大饥。夏,郧县、郧阳、郧西大饥。
十七年秋,曲江饥。
十八年春,真定府属饥。夏,兴宁、长乐、嘉应州、平远饥。秋,无为、合肥、庐江、巢县、博兴、乐安、临朐、高苑、昌乐、寿光大饥。冬,满城饥。
十九年春,江夏大饥。夏,大同、天镇饥。冬,万泉、遵化州、沧州饥。
二十年夏,儋州、永嘉饥。
二十一年春,桐乡饥。冬,信宜、真定、保安州饥。
二十二年春,宜兴饥。秋,单县饥。
二十三年春,济宁州、剡州、费县饥。秋,巴县、江安、罗田饥。
二十四年春,沛县饥。
二十五年秋,恭城大饥。冬, 城大饥。
二十六年,博兴大饥。
二十七年秋,蔚州饥。
二十八年春,高邑、文登饥。夏,潜江大饥。秋,龙门饥。
二十九年夏,黄冈、黄安、罗田、蕲州、黄梅、广济饥。秋,襄垣、长子、平顺饥。
三十年春,昌邑饥。秋,顺天府、保安州、真定饥。
三十一年春,洪洞、临汾、襄陵饥。夏,富平、盩厔、泾阳饥。秋,陕西饥。
三十二年夏,庆阳饥。秋,湖州饥。
三十三年,沙河饥。
三十四年,毕节饥。
三十五年夏,长宁、新安、 城饥。秋,大埔饥。
三十六年夏,广宁、连平、龙川、海阳、揭阳、澄海、嘉应州大饥。秋,庆元、龙南、潜江、酉阳、江陵、远安、荆州、郧西、江陵、监利饥。
三十七年春,平定、乐平大饥,【人相食】。夏,济南、宁阳、莒州、沂水大饥。
三十八年春,陵川饥。夏,婺源、费县饥。秋,金华饥。
三十九年秋,西安、江山、常山饥。
四十年,靖远饥。
四十一年春,吴川大饥。夏,沂州、剡城、费县大饥。冬,庆云饥。
四十二年夏,永年、东明饥。秋,沛县、亳州、东阿、曲阜、蒲县、滕县大饥。冬,汶上、沂州、莒州、兖州、东昌、郓城大饥,【人相食】。
四十三年春,泰安大饥,【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东平大饥,【人相食】;武定、滨州、商河、阳信、利津、沾化饥;兖州、登州大饥,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县、高密、胶州大饥,【人相食】。
四十四年,凤阳府属饥。
四十五年春,汉川、锺祥、荆门、江陵、监利、京山、潜江、沔阳、郧县、郧西饥。
四十六年秋,东流、宿州饥。
四十七年,平乡、沙河、钜鹿饥。
四十八年春,无为、宿州饥。夏,沂城、剡城、邢台、平乡饥。秋,武进、清河饥。
四十九年,阜阳饥。
五十年,通州饥。
五十一年,古浪饥。
五十二年春,苍梧饥,死者以千计。夏,长宁、连平、合浦、信宜、崖州、柳城饥。
五十三年春,阳江饥。冬,汉阳、汉川、孝感饥。
五十四年夏,临榆饥;遵化州大饥,【人食树皮】。
五十五年春,顺天、乐亭饥。
五十六年春,天台饥。
五十七年,广济饥。
五十八年春,日照饥。夏,静宁、环县饥。
五十九年春,临潼、三原饥。夏,蒲县饥。
六十年春,平乐、富川饥。夏,邢台饥。秋,咸阳大饥。冬,兖州府属饥。
六十一年夏,井陉、曲阳、平乡、邢台饥。夏,蒙阴、沂水饥。秋,嘉兴、金华饥。冬,怀集饥。
雍正元年夏,通州饥。秋,嘉兴饥。
二年春,蒲台大饥。夏,乐清、金华、嵊县饥。冬,英山饥。
三年夏,顺德、胶州饥。冬,惠来饥。
四年春,嘉应州饥。秋,澄阳江饥。
五年冬,江陵、崇阳饥。 七年,寿州饥。
八年夏,肥城、武城饥。冬,铜陵大饥。
九年春,肥城大饥,死者相枕藉;莒州、范县、黄县、招远、文登饥。夏,章丘、邹平大饥。冬,济南大饥。
十年,崇明、海宁饥。
十一年冬,上海、嘉兴饥。
十二年秋,武进大饥。
十三年秋,庆远府属大饥。冬,垣曲饥。
乾隆元年夏,海阳饥。
三年秋,平阳饥。
四年春,葭州饥。夏,砀山饥。
五年,巩昌、秦州、庆阳等处饥。
六年,甘肃陇右诸州县大饥。
七年春,山阳饥。夏,宜都饥。秋,亳州饥。
八年春,南昌、饶州、广信、抚州、瑞州、袁州、赣州各府大饥。夏,天津、深州二十八州县饥。
九年,高邑大饥。
十年,正定、赞皇、无极、 城、元氏等县饥。
十一年春,沾化饥。夏,庆云、宁津饥。
十二年,曹州、博山、高苑、昌乐、安丘、诸城、临朐饥。
十三年春,曲阜、宁阳、济宁、日照、沂水饥。夏,福山、栖霞、文登、荣成饥,栖霞尤甚,【鬻男女】。
十四年春,安丘、诸城、黄县大饥,【饿殍载道】,【鬻子女者无算】。
十五年秋,广信饥。
十六年春,福山、栖霞饥,民多饿死。夏,南昌、广信饥。冬,建德饥。
十七年春,全州饥。夏,同官、洵阳、白河饥。冬,房县饥。
十八年春,庆元饥。秋,郧县饥。
十九年,罗田饥。
二十年,溧水、通州饥。
二十一年春,青浦、东流、湖州、石门、金华饥。夏,沂州、武城饥。冬,济南府饥。
二十二年夏,博白饥。秋,掖县饥。
二十三年春,翁源、苍梧饥。夏,日照饥。
二十四年秋,陇右诸州县大饥。
二十五年,平定、潞安、长子、长治、和顺、天门饥。
二十六年,江夏、随州、枝江饥。
二十七年春,济南饥。夏,枣强、庆云饥。
二十八年夏,永年、永昌大饥。
二十九年秋,东光大饥。
三十年春,桐庐饥。秋,吉安、广信、袁州、抚州饥。冬,威远饥。
三十一年,济南、新城、德州、禹城饥。
三十二年冬,池州大饥。
三十三年夏,沂水、日照大饥。
三十四年,溧水、太湖、高淳饥。
三十五年,兰州、巩昌、秦州各属大饥。
三十六年夏,会宁、肥城大饥。秋,新城、宁陕 饥。
三十八年秋,文登、荣成饥。
三十九年秋,秦州、镇番大饥。
四十年,溧水、武进、高邮、南陵大饥。
四十二年秋,陆川饥。
四十三年,全蜀大饥,【立人市鬻子女】;江夏、武昌等三十一州县饥。
四十四年春,南漳、光化、房县、随州、枝江饥。夏,秦州属饥。
四十五年秋,江陵、保康饥。
四十七年,滦州、昌黎、临榆饥。
四十八年春,黄县饥。秋,绥德州饥。
四十九年春,葭州饥。夏,来凤饥。
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随州、枝江大饥,【人食树皮】。夏,章丘、邹平、临邑、东阿、肥城饥。秋,寿光、昌乐、安丘、诸城大饥,【父子相食】。
五十一年春,山东各府、州、县大饥,【人相食】。
五十二年,临榆大饥。
五十三年秋,文登、荣成饥。
五十四年夏,宜都饥。
五十五年秋,禹城饥。
五十六年,邢台等八县饥。
五十七年,唐山、宁津、武强、平乡饥,民多饿毙。
五十八年春,常山饥。
五十九年,清苑、望都、蠡县饥。
六十年春,蓬莱、黄县、栖霞饥。夏,麻城饥。
哈哈,何谓盛世。跑马圈地,文字狱,打压屠杀汉人,成天拖着条大辫子当奴才这就是盛世。生不如死的盛世。。糠乾盛世吃糠喝稀,盗光闲丰鸦片成瘾。瓷禧佛爷割土卖地,宣桶大帝投效东瀛。。。八国列强无不怀念俺大清国。(斤钱熟尾,祸乱华夏。乾坤逆转,山河崩溃。倒行逆施,认洋为父。卖土割地,役奴百姓。泱泱中华,列强横行。鸦片成风,病夫东亚。国土沦陷,租界遍地。厚耻无耻,天照康德。余毒未尽,遗祸至今)。
令人失望的中国见闻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马戛尔尼让人把一个世纪以来欧洲出版的有关中国的书都买齐了。一路上,他都在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中国的著作。
当时的欧洲流行着一股“中国风”。有钱人把花园布置成中国园林的样子,宫殿里挂着中国图案的装饰布,就连英国女王本人也喜欢穿中国服装。
国家富庶,人民安乐,文明高度发达,没有教会的钳制,到处都是自由的空气。“中国君王身边都是文人,在人民苛求的目光注视下,文人的意见,甚至是责备他都认真地听取……”刚刚摆脱中世纪泥沼的欧洲人,将中国想象成了一个理想社会。可是,到达中国的第一天,眼前的一切就令马戛尔尼一行大失所望。
首先让英国人震惊的是中国普通百姓惊人的贫困。使节团总管约翰·巴罗看到,农舍“大多破烂、肮脏,相当吃惊。破旧的房屋,有的用半烧制的砖,有的用泥土修造,屋顶用稻草或芦苇搭盖,有的茅屋四周有泥墙,或者用粗制的芦苇、高粱秆围起来,其中一般住着两三代人,还喂养牛、猪、鸡和其他家禽。”
人们的衣着也十分简陋、单调。“普通百姓戴大草帽,穿蓝色或黑色的棉袍,宽棉裤,厚粗鞋,有时是用草做的。有些人穿粗棉袜,有的人则光腿。大多数人全身真正只有一条衬裤。”
乾隆皇帝曾下旨令沿途地方官好好招待英国人。船到大沽口外,两名地方官送来许多食物,包括20头小牛、100头猪、100只羊、1000只鸡、3000个南瓜,以及许多果品时蔬,足够600人吃一周。由于许多猪和鸡在运送途中碰撞死去,英国人“不屑地把它们弃之入海,但中国人忙着把它们捡起来,洗干净,用盐腌上”,等过年再吃。
中国人对食物的热情,给巴罗留下深刻印象。他在《中国行纪》中记录,由于食物不易获得,“吃饭”成了老百姓见面打招呼的日常用语。“南方几省的老百姓,打招呼的话是:ya fan(即用饭),吃过饭了吗?中国老百姓希望享受的最大乐趣就是吃饱饭。”
中国船夫一天只吃两顿饭,主食包括一点米饭,蔬菜和炒过的葱。英国人常把吃不了的食物送给中国船夫。他们总是千恩万谢,甚至连英国人喝剩下的茶叶,都要过来,煮开接着喝。
中国普通百姓生活虽然困苦,但他们却总是带着愉快善意的面容。巴罗写道:“他们彼此间的融洽态度给人好感。天真、纯朴的样子显示他们内心的幸福和满足。”使团雇佣的水手总是高高兴兴的。划船时,为了确保行动一致,他们唱着统一的劳动号子,歌声中充满了振奋和快乐。
在马戛尔尼看来,中国百姓是一群极其吃苦耐劳、快乐活泼的人。然而,官吏们总是任意处罚和凌辱他们。英国使团刚到定海,地方官为了给他们寻找领航员,将一群样子极可怜的人押进大堂。其中两人因为有过航海经历,被征为领航员。他们跪着求长官放过他们。如果他们带领使团船队去天津,就不能养家糊口了。可是任此二人如何哀求,长官仍不为所动,命令他们在一个时辰之内上船。
从通州到北京的一路上,纤夫们的惨状更让使节团成员唏嘘。当时已是枯水季,船只无法在运河中行驶,船户和纤夫们不得不用绳子拉着巨大的船只在河道中前行。据巴罗记载,纤夫是“从河畔村庄强征来干这苦力活的。通常的做法是在船到达前,派人趁天黑突然把这些可怜的家伙从床上叫起来。但满月的日子,一般休息的时间推迟,大家有了警觉,所以当官员派遣的役吏到达,可能被拉差的人都躲藏起来,因此除震耳的锣声、号角声和爆竹声外,我们时时听到那些不愿拉纤的人挨杖和受鞭打的惨叫声。”
节选新华网
什么体验?生不如死的体验,岱清虐待士绅?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本来懒得截图,有的包衣奴非得死犟。
数据来源 雍正畿辅通志
良乡县,原额田亩2918顷24亩,圈占2918顷24亩,剩余民地0亩,圈占比例100%。
三河县,原额田亩6327顷74亩,圈占6327顷74亩,剩余民地0亩,圈占比例100%。
宁河县,原额田亩1901顷67亩,圈占1901顷67亩,剩余民地0亩,圈占比例100%。
顺义县,原额田亩2480顷88亩,圈占2480顷88亩,剩余民地0亩,圈占比例100%。
平谷县,原额田亩1124顷3亩,圈占1123顷48亩,剩余民地55亩,圈占比例99.95%。
昌平州,原额田亩2888顷7亩,圈占2885顷93亩,剩余民地2顷77亩,圈占比例99.90%。
宝坻县,原额田亩6890顷64亩,圈占6832顷69亩,剩余民地57顷95亩,圈占比例99.16%。
密云县,原额田亩2733顷43亩,圈占2480顷88亩,剩余民地25顷52亩,圈占比例99.07%。
通州,原额田亩7439顷77亩,圈占7365顷65亩,剩余民地74顷12亩,圈占比例99%。
武清县,原额田亩2625顷94亩,圈占2585顷1亩,剩余民地40顷93亩,圈占比例98.44%。
蓟州,原额田亩4348顷68亩,圈占4278顷5亩,剩余民地70顷63亩,圈占比例98.38%。
香河县,原额田亩3162顷14亩,圈占3093顷3亩,剩余民地68顷84亩,圈占比例97.81%
大兴县,原额田亩1909顷63亩,圈占1811顷3亩,剩余民地98顷33亩,圈占比例94.84%
对比明弘治十五年(1502)时,北直隶官民田共26971393亩,其中官田5392000亩,占19.99%,民田21579393亩,占80.01%。
仅1772年至1788年的乾隆文字狱,所列的两千三百二十种禁书和其他三百四十五种部分取缔的书中,只有四百七十六种幸存,不到所列数的18%,而这还是发生在印刷术业已普及的情况之下。
在大清统治下,我老家阿卡林省算是倒了大霉了,本来的文教大省,私塾关的没剩几个,文盲率直线上升,曾经在带明临川上万童生考秀才的壮阔景色再也看不到了,连县志都修的粗制滥造。
在广大汉人百姓眼里,即使是吴三桂这个大汉奸也比噠清的统治好的多,湖广总督蔡毓荣报告:“闻浦圻(湖北,今仍名)一带山中百姓,俱行蓄发,交通逆贼,今大兵进剿,前有贼营,后有逆民,殊为不便。”《文献丛编增刊》(一),48页。又据兵部侍郎温岱报告:“吴三桂贼兵未到,而江西等省人民,反叛于建昌、饶州等地,抗敌满洲官兵。”《康熙起居注》康熙十八年八月二十九日。从这以后,各省特别是叛军所到之处,都有大量的汉人百姓参加。连康熙自己也承认:吴三桂起兵以来,“各省兵民,相率背叛”这种情况,和清军入关时如同在敌国中没有什么两样。
有兴趣的可以对比一下葡萄牙人眼里的明代中国,天差地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