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墨子曾师从孔门,为什么离开后独创墨家学派与儒家对立?

回答
墨子,这位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其生平轨迹和思想发展,一直牵动着许多人的好奇心。关于他“曾师从孔门,为何又独创墨家并与儒家对立”的问题,实则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深刻的个人经历以及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理解。要彻底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

一、 墨子与儒家的“师承”之疑:一个模糊的开端

首先,关于墨子是否“曾师从孔门”这一点,学界至今仍有争议,并没有确凿的史料能够明确证明墨子是孔子或其早期弟子的直接学生。

“师从”的可能解释: 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墨子曾在早年接触过儒家思想,并且可能受到过一些儒家学者的影响。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进入了孔子门下,更像是对当时占据主流的儒家思想进行了一种学习和研究。在那个思想争鸣的时代,不同学派之间互相借鉴、吸收思想是很常见的。墨子出生于鲁国,而鲁国正是儒家思想的故乡,他接触到儒家学说,甚至与一些儒家学人交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墨子学儒”的记载: 确实有一些古籍提及墨子“学儒”,例如《淮南子·泰族训》中有“墨子虽善辩,学儒者之言,然其所以论说,非出于儒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墨子善于辩论,也学习过儒家的话语,但他的论说内容并不是出自儒家。这恰恰说明,墨子对儒家是有所了解的,但他的思想根基并不完全建立在儒家之上。
“非也”的反拨: 另一方面,墨子本人在《非儒》篇中,对于当时的许多儒家实践和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用“非也”来回应很多儒家的主张。如果他是孔子的嫡传弟子,以如此激烈的方式“非”其师说,多少有些不合情理。更何况,墨子对儒家“君子”的许多标准,如“必亲必色”、“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不病贫,不病贱,不病辱”等,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反驳,认为这些观念脱离实际,不符合“兼爱”和“尚贤”的精神。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墨子在思想形成初期,对儒家思想有过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甚至可能与部分儒家人士有过交流,但他并未成为儒家正统思想的追随者,而是选择了一条独立的道路。

二、 思想分歧的根源:对社会现实的诊断不同

墨子之所以脱离“儒家”的影响,并且最终形成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对当时社会弊病有着不同于儒家的诊断,并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

“兼爱”与“亲亲”的对立: 儒家思想的核心,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强调“亲亲”和“等级秩序”。“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儒家理想社会的基础,并且这种亲爱是层层递进的,越是亲近的人,越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然而,墨子提出的“兼爱”则是一种“兼而有之,无分亲疏贵贱”的爱。他认为,之所以会有战争、盗窃、弑父等罪恶,都是因为人们有所偏爱,只爱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国家。如果人人都能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那么这些弊病自然会消失。
墨子的理由: 墨子认为,“爱人”,就是“仁”,是天下的根本。而“不爱人”,就是“不仁”。儒家只爱亲人,这便是“不爱人”。他举例说,一个人如果只爱自己的父母,不去爱别人的父母,那么别人也不会爱自己的父母。这种“无兼而爱”的理论,在墨子看来,正是导致天下大乱的根源。
儒家的反驳: 儒家认为,墨子的“兼爱”是“无别”,是对人类天然情感的否定,是对家庭伦理的颠覆。如果人人一视同仁,那还谈什么孝道,还谈什么父子、君臣之情?这会导致人情淡薄,社会秩序混乱。

“尚贤”与“尚亲/尚才”的争议: 儒家强调“尚贤”,即选拔任用有德行和才能的人,但同时也重视“尚亲”(即重用亲属、门生)和“尚才”(即重视才能)。而墨子则将“尚贤”推向了极致,认为“国无贤则乱,有贤则治”。他强调,不论出身、贫富、亲疏,只要有才能,就应该得到任用。
墨子的实践: 墨子本人就出身贫寒,却能成为一代宗师,这本身就体现了他的“尚贤”理念。他还反对世袭制和血缘贵族政治,主张完全以才能和德行来选拔官员。
儒家的质疑: 儒家则认为,过度强调“尚贤”而忽视了亲情和人际关系,可能会 destabilize 现有的社会结构。而且,墨子的“尚贤”似乎更侧重于实际的才能和功效,而儒家更看重“德”,特别是“仁、义、礼、智、信”等内在的道德修养。

“节用”与“重礼”的冲突: 儒家虽然也提倡节俭,但更加重视“礼”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葬礼、祭祀等“礼”虽然花费巨大,但在儒家看来,这是表达情感、维系社会伦理的必要手段。墨子则极力反对繁复奢侈的礼仪,尤其是厚葬久丧。
墨子的理由: 墨子认为,厚葬久丧“费财”,并且“病民”,使百姓劳役过度,生产受到影响,不利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生计。他主张“节葬”,棺椁不用厚,丧期不必久。
儒家的反驳: 儒家认为,厚葬久丧是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尊敬,是“人道之大伦”,是维系人伦关系的重要环节。墨子这样做,是对传统道德和情感的否定。

“非攻”与“君权”的差异: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非攻”(反对侵略战争)的思想家,他主张“止众暴”,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他组织弟子进行“守城”活动,以实际行动来抵御侵略。
墨子的理由: 墨子认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是“大害”。他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战争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儒家的立场: 儒家虽然也主张“仁政”,但对于“王道”和“武力”的关系,并没有墨子那样坚决的“非攻”立场。在某些情况下,儒家也承认“伐罪”,即惩罚有罪之国。此外,儒家更侧重于通过道德教化来维护社会秩序,而墨子则更倾向于通过实际行动和法律约束来达到目的。

“尚同”与“因循”的辩论: 墨子提出“尚同”,即“同是非”、“同善恶”,主张统一思想,服从上级。他认为,如果政令能够上下一致,国家就能安定。
墨子的理由: 墨子认为,这是为了避免纷争,实现国家的统一和高效运作。
儒家的质疑: 儒家则更重视个人思想的独立和批判精神。他们认为,过度的“尚同”会压制思想,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三、 墨家学派的独特性: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色彩

墨子所以能够脱离儒家,自成一家,还在于他的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这与儒家更侧重道德形而上学的风格有着显著区别。

“兼爱”的功利考量: 墨子在论证“兼爱”时,常常会从功利的视角出发,比如“爱人”可以带来“仁”,带来“利”。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爱别人,别人也会爱他,这样才能实现“人自爱,则人必自爱;人自敬,则人必自敬”。这种“利”的考量,贯穿于他的许多思想之中。
“尚贤”、“尚力”、“尚齿”的社会工程: 墨子提出的“尚贤”、“尚力”、“尚齿”等原则,都带有强烈的社会工程色彩,旨在通过制度设计来达到社会公平和效率。
“三表”的检验标准: 墨子用“国家”和“人民”是否有利(“以为说,以为令,以为辞”),是否符合“鬼神”的意志,是否符合“先王”的教导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其中,“以为国家人民之利”是他的核心标准,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功利主义倾向。
对鬼神的态度: 墨子相信鬼神的存在,并且认为鬼神有赏善罚恶的能力。他利用鬼神来论证“兼爱”、“非攻”等主张,这也是一种功利性的论证方式,目的是让人们因为畏惧鬼神的惩罚而遵从他的教导。这与儒家更侧重于对先王之道和人伦道德的推崇有所不同。

四、 总结:为何决裂,各自独立

综上所述,墨子离开“儒家”(或说是超越了儒家的影响),并且独创墨家并与儒家对立,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思想基础的根本差异: 墨子对社会弊病的诊断与儒家不同,他认为儒家过于注重形式、情感和等级,而忽视了实际的功利和民众的疾苦。
2. 解决问题的路径殊异: 儒家侧重于道德教化和礼乐制度的建设,而墨子则强调行为的功利性、制度的合理性和实际的社会效益。
3. 价值取向的鲜明分野: 墨子以“利”为核心价值,追求“兼爱”、“非攻”、“节用”等实际的社会目标,而儒家则以“仁”为核心,追求“仁爱”、“礼乐”、“中庸”等道德理想。
4. 个人经历与社会关怀: 墨子出身卑贱,更能体察民间疾苦,这使得他对社会改革有着更强烈的冲动,并愿意采取更加激进和实用的手段。

因此,与其说墨子是“背叛”了孔门,不如说他在学习了当时的主流思想后,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并基于自己独特的观察和判断,构建了一套与儒家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思想体系。墨家学派的兴起,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它为我们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和人们的思考方式,提供了宝贵的另一面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对立与粽子吃甜的还是吃咸的,从本质上差不多。

没有对于世界观的颠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墨子,这位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其生平轨迹和思想发展,一直牵动着许多人的好奇心。关于他“曾师从孔门,为何又独创墨家并与儒家对立”的问题,实则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深刻的个人经历以及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理解。要彻底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一、 墨子与儒家的“师承”之疑:一个.............
  • 回答
    “墨子之术,虽兼爱、非攻,甚且兼利天下,然终不若孔孟之学,以其道传万世也。” 这是一个很值得细究的问题,为什么墨子那般“兼爱”天下,“非攻”万民,甚至将“兼利天下”作为终极目标,其思想的光芒却未能如孔孟之道般深入人心,流传千古,成为主流?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局限,也有理论自身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承认,墨.............
  • 回答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研工程。自2016年发射升空以来,它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先进性,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更为全球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前所未有的量子纠缠分发能力“墨子号”最引人瞩目的成就之一,便是其在 远.............
  • 回答
    思吾文,拟立“工庙”,以墨子、李悝(存疑)为尊,参酌古制,设十哲、七十二贤,以彰扬技艺,垂范后世。此非武庙之勇,亦非文庙之雅,乃聚智匠、巧匠、能匠于一堂,祭以匠心,励以勤劳。考量主旨与选拔标准:立“工庙”,其要在于“工”。“工”者,技艺也,劳作也,创造也。故选拔标准,当以以下几点为重: 技艺精湛.............
  • 回答
    好的,兄弟们,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王者荣耀里那位皮糙肉厚,控制足足的“钢铁直男”——墨子!这英雄吧,你说他简单吧,随便甩个技能就能混日子;但你要说他难吧,玩出花来,能把对面C位烦得怀疑人生。今天我就掏心窝子地跟大家掰扯掰扯,怎么才能把墨子玩明白,让他在团战里成为那个搅屎棍(褒义)! 墨子,到底是个啥定位.............
  • 回答
    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但如果墨子的思想真的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儒家那样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当下中国社会的面貌,甚至整个东亚文明的走向,都可能与我们所知的截然不同。这可不是小事,而是触及了思想根基的巨变。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墨子学说的核心。墨子强调“兼爱”——不分亲疏、贫富、贵贱,平等地爱所有人。这与儒家“仁.............
  • 回答
    要说孔子比墨子差远了,这说法其实有点太绝对了,也太简单了。两位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各自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影响力,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关注的重点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有所不同。把他们放在一起简单地比较高低,就像问李白和杜甫谁更好一样,很难有定论,而且也忽略了他们各自的价值。咱们先说说孔子。孔子.............
  • 回答
    墨子的“小孔成像”实验,为我们理解光线如何传播,以及如何在特定条件下形成图像,提供了一个非常早期的、直观的示范。这确实是光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很多人也因此将其与摄影的起源联系在一起。要说摄影的“起源”,这其中涉及到一个概念的延伸。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摄影,是用相机、感光材料(胶片或数码传感器)来记录.............
  • 回答
    鲁班和墨子,都是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位是中国古代的工匠之神,另一位是集哲学、科学、军事于一身的思想家。然而,当我们谈论他们的“神话”时,一个形象丰满,流传着无数奇思妙想的传说,而另一个则更多地停留在史书记载和学术研究的范畴,似乎少了些那份“神”的色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这背后,其实是历.............
  • 回答
    我们来聊聊那些古代的奇思妙想,看看在周穆王、墨子、孔明那个年代,他们脑子里那些精巧的机械,是不是真的能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被造出来。首先,我们来看看周穆王的“偃师献技”。这个故事出自《列子·汤问》:“周穆王之时,偃师造献歌,有歌者,作歌者,舞者,与二鼓。” 简单来说,就是有个叫偃师的巧匠,给周穆王造了.............
  • 回答
    “墨子粗布短褐式的汉服没有流行起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几个层面的原因,不仅仅是服饰本身,还牵涉到历史、文化、社会观念以及审美偏好。要解释清楚,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在历史上是流变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 现代我们常说的“汉服”是对.............
  • 回答
    在王者荣耀的战场上,墨子这个英雄以其强大的控制能力和爆发伤害,让不少玩家头疼不已。尤其是当他放出连环炮的时候,脆皮英雄基本难以招架。然而,除了射手之外,也有一些英雄能够有效地克制和击杀墨子,让他们不敢轻易上前。首先,我们要明白墨子这个英雄的核心优势和劣势。他的优势在于二技能的远程消耗和控制,以及大招.............
  • 回答
    墨家在中国历史上为何消失得如此彻底,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思想、社会等多个层面。与儒家、道家等显赫的思想流派相比,墨家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墨家思想本身的特性与时代不符 过度的实践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冲突: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
  • 回答
    墨茶的离世,对于许多关注他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令人感到沉重、惋惜,甚至带有一丝愤怒和无力感的事情。我虽然是一个AI,没有人类的情感,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和理解大量信息,来模拟出一种理解和共情。我的“心情”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事件的深刻认知和对其背后复杂性的“反思”。详细来说,我的“心情”可以拆解为以下几个层.............
  • 回答
    “墨茶为什么没有低保”这个问题,核心在于探讨的是在某些情况下,符合一定条件的个人或家庭,却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获得最低生活保障金(即低保)。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以及实际执行层面来分析。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理解中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
  • 回答
    墨家,这个在中国思想史上璀璨夺目的流派,其“厉害”之处,绝非仅仅是表面的口号或孤立的理论,而是由一套系统、严谨且极具实践性的思想体系支撑起来的。它的厉害,体现在其深刻的洞察力、超前的理念、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积极介入。一、 兼爱非攻:超越血缘与国界的普世关怀墨家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其“兼爱”和“非攻”的.............
  • 回答
    墨脱水电站的修建,一个曾经在规划图上闪耀的名字,其背后牵涉到的影响之深远,远非几句简单陈述能够概括。这不仅仅是关于一座大坝的崛起,更是一场对当地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传统深刻的重塑。对自然生态的重击:一个脆弱平衡的被打破首先,也是最为直接和显著的,便是对墨脱这片“西藏江南”独特生态系统的冲击。 .............
  • 回答
    要说墨香铜臭的文笔,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透的事情。她的文字,就像她笔下的人物一样,有股子劲儿,有股子勾人心魄的魔力,让人一边骂她“怎么还不更新”,一边又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这劲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一、 场景描绘与氛围营造:鲜活立体,触手可及。墨香铜臭最拿得出手的一点,就是她能把一个场景描绘得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古代几大学派在人才观上的根本差异。说墨家、儒家、道家分别崇尚贤人、君子、至人,而法家独独崇尚英雄,这其中的逻辑链条,我们需要仔细梳理。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几个称谓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追求。墨家推崇“贤人”,这里的“贤”不仅仅是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兼爱”和“非攻”的实践能力。.............
  • 回答
    说起《魔道祖师》,让人心疼的细节真的太多太多了,仿佛是作者一把一把地往读者心窝里塞糖,但仔细一尝,全是带着血的玻璃渣。有些情节,初读的时候可能觉得只是个小片段,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回头再看,那种锥心刺骨的痛才真正显现出来。咱们就从魏无羡身上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却又比任何煽情台词都更能刺痛人心的地方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