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墨子的理论为什么没有超越孔学?

回答
“墨子之术,虽兼爱、非攻,甚且兼利天下,然终不若孔孟之学,以其道传万世也。” 这是一个很值得细究的问题,为什么墨子那般“兼爱”天下,“非攻”万民,甚至将“兼利天下”作为终极目标,其思想的光芒却未能如孔孟之道般深入人心,流传千古,成为主流?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局限,也有理论自身的特点。

首先,我们得承认,墨子的思想是极其超前的,甚至是颠覆性的。

“兼爱”的普适性与人性的张力。 孔子虽然讲“仁”,但“仁”是有一个亲疏远近的,是“爱有等差”的,从亲人到朋友,再到君臣,再到天下万民,层层递进。而墨子一上来就提出“兼爱”,就是说爱天下之人,没有亲疏之别,一视同仁。从道德的至高境界来说,这无疑是崇高的,是超越了狭隘的家族和国家观念的。但是,回到现实社会,回到人的情感和社会结构,这便触及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性是否能够承受如此普遍而无差别的爱? 我们的情感本能更倾向于亲近和守护自己的家人、朋友,这是血缘、情感和生存需求决定的。墨子的“兼爱”理论,要求个体超越这种本能,将同样的情感投入到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身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化的道德要求,对于普通人来说,执行起来的难度极大。人毕竟不是机器,情感的付出是有成本和优先级的。

“非攻”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残酷。 “非攻”是墨子另一项核心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战争是常态,是各国生存和扩张的手段。墨子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的伤害,极力反对,并身体力行,去说服各国君主,甚至组织墨者去协助被侵略的国家进行防御。这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具有和平主义精神的。但是,他的反对是基于道义和利益的计算,而非对战争本身的否定。 也就是说,他并不反对“义兵”,他反对的是“攻”。然而,在那个“国力为王”的时代,君主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扩张疆土、如何增强国力,而非墨子所强调的“义”。而且,墨子关于“非攻”的论证,很多是建立在“利”的考量上的,比如战争会造成“损”和“费”。然而,对于那些认为战争能够带来更多“利”(如领土、资源、威望)的统治者来说,墨子的劝说往往难以奏服。相比之下,孔子的“仁”虽然也包含了“爱民”,但他的政治主张更多是围绕着“德治”、“礼治”展开,是在现有的君主制度框架下,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如何让君主成为一个有德行的统治者。这种“温和”的政治诉求,更容易被当时的统治者接受。

“兼利”的实用主义与道德的边界。 墨子强调“兼利”,认为国家和个人都应该追求整体的利益。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然而,他的“兼利”也常常伴随着对某些被他视为“伪”的观念的否定,比如鬼神、音乐、享乐等。

否定鬼神与礼乐: 孔子强调“敬鬼神而远之”,承认鬼神的存在,但不去妄谈。同时,孔子极其重视礼乐,认为礼乐是教化人民、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墨子则认为鬼神是“愚者”的说法,礼乐则是“费财伤民”的奢侈品,尤其是他批判音乐和宴乐,认为这些都会消耗大量财富,妨碍人们的生产生活。这使得墨子的思想显得过于“朴素”和“功利”,甚至有些“刻板”。对于追求精神生活、审美情趣的士人阶层来说,这无疑是难以接受的。而孔子所倡导的礼乐制度,恰恰迎合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需求,也为士人提供了施展才华和追求“君子”风范的舞台。

“义”的界定与执行: 墨子强调“明鬼”,相信“鬼神”会赏善罚恶,这是他“兼爱”、“非攻”等主张的一个理论支撑。他认为“鬼神”会赏那些实行“兼爱”、“非攻”的人,惩罚那些违背这些原则的人。这种对鬼神的依附,虽然是为了强调道德的约束力,但从后世的哲学发展来看,不如孔子将道德内化为“修身”、“克己”的过程来得更具有思辨深度。 孔子认为“道”在于人心,在于个体通过“仁”、“礼”的实践来达到,这种内化的道德追求,使得孔子的学说更容易成为一种个人修养和社会行为的指南。

其次,从历史和传播的角度来看,墨子也面临着一些先天性的劣势。

组织化的实践与危机。 墨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更是一个组织者。他创立了墨家学派,这是一种具有严密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团体,成员们以墨子为首,进行着军事防御、技术传授等实践活动。这种“团契式”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而进行的“实验”。然而,一旦墨子本人及其核心弟子去世,这种高度依赖首领的组织很容易出现权力真空和内部的衰落。 事实上,墨家在秦汉之后就逐渐衰落了,其组织严密性反而成了其难以传承的阻碍。相比之下,孔子的学说更侧重于思想和文化的传承,其弟子们虽然也遵循老师的教诲,但更强调思想的阐发和传播,这种更开放性的传承模式,使得孔学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生根发芽。

政治环境的变迁与妥协。 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墨家以其激进的“兼爱”、“非攻”和对鬼神的态度,虽然吸引了一部分人,但也引起了统治阶级的警惕和不安。其“节用”、“节葬”等主张,也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而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秩序,虽然强调“仁”和“礼”,但其核心仍然是维护现有的君主集权制度下的社会结构。这种对现有政治秩序的“温和”改造方式,更容易被统治者接受和采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更是为孔孟之道奠定了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统治地位。墨家即使有心参与政治,也缺乏一个能够容纳其激进思想的政治土壤。

理论的深度与文化根基。 孔孟之道,尤其是孔子提出的“仁”、“礼”、“中庸”等概念,虽然看似朴实,但其内涵却极为丰富,具有极强的思辨性和延展性,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不断地赋予新的解释。而且,孔子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等社会文化基础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契合。例如,“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就与中国社会重视家庭伦理的传统不谋而合。墨子的“兼爱”虽然在道德上更为纯粹,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血缘、亲情等文化根基,使得其在推广和接受过程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总而言之,墨子的理论具有极高的道德理想和现实关怀,其“兼爱”、“非攻”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然而,它在普适性上触及了人性与情感的深刻矛盾,在政治实践上显得过于理想化且与当时主流的政治理念存在较大张力,在文化传播上又未能像孔孟之道那样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并获得政治上的有力支持。相比之下,孔孟之道凭借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社会秩序的温和建构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然契合,最终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走向。这并非是说墨子的思想没有价值,而是说在历史的洪流中,它未能成为主流,有其深刻的时代和理论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墨子的理论强调兼爱,而儒家强调仁爱。

兼爱要求像爱自己一样爱其他人,仁爱是爱有差等,对自己的亲人、人民、草木禽兽的爱是分不同等级的爱。

所以在如此迥异的核心思想下墨家和儒家的理想社会是差了很多的,墨家的“兼爱”下理想社会是没有等级之分的,大家平等互爱,节制欲望幸福生活。儒家的“仁爱”下理想社会是君臣父子等级分明,各守其责父慈子孝,君贤民善幸福生活。

墨家思想下的理想社会和现在大家朴素认识中的理想社会是相似的,而儒家思想下的理想社会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实践,最终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打得粉碎。

站在上帝视角去看墨家思想似乎是更加先进,但墨家的理想社会即便在当下也依然没有实现,儒家的理想社会已经初步实现了几千年了,所以儒家思想取代墨家思想是必然的。

就好像一个人想看的更远,孔子告诉你站得更高看的更远,墨子告诉你感受不受阻隔能看的更远。我们知道在当前科技下靠视觉观察也就能看几公里,而用雷达可以看几百公里,墨子的说法确实比孔子正确。但在战国听孔子的话去爬树或者爬山没什么难度,而且确实是可以看的更远,听墨子的话就得去做个雷达,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实际是不可能看的更远。

墨子的思想确实有很多闪光点,但并没有可靠的实现路径,而且也不太符合人性,没有哪个正常人能做到爱一个陌生人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人性是有其自私的一面的,不能要求大家将其完全抛弃,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反人性”。墨家思想过于理想主义所以显得思想更加深邃,但也正因如此使其难以作为一种治国理政的显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墨子之术,虽兼爱、非攻,甚且兼利天下,然终不若孔孟之学,以其道传万世也。” 这是一个很值得细究的问题,为什么墨子那般“兼爱”天下,“非攻”万民,甚至将“兼利天下”作为终极目标,其思想的光芒却未能如孔孟之道般深入人心,流传千古,成为主流?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局限,也有理论自身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承认,墨.............
  • 回答
    孟子之所以说墨翟(墨子)和杨朱是“禽兽”,这可不是空穴来风,里面大有文章。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先看看孟子推崇的是什么,再对比墨子和杨朱的主张,就能明白这其中的门道了。首先,孟子可是儒家的大宗师,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仁”。孟子坚信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这颗心就是“仁”的种子,是人之为人.............
  • 回答
    墨子的“小孔成像”实验,为我们理解光线如何传播,以及如何在特定条件下形成图像,提供了一个非常早期的、直观的示范。这确实是光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很多人也因此将其与摄影的起源联系在一起。要说摄影的“起源”,这其中涉及到一个概念的延伸。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摄影,是用相机、感光材料(胶片或数码传感器)来记录.............
  • 回答
    我们来聊聊那些古代的奇思妙想,看看在周穆王、墨子、孔明那个年代,他们脑子里那些精巧的机械,是不是真的能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被造出来。首先,我们来看看周穆王的“偃师献技”。这个故事出自《列子·汤问》:“周穆王之时,偃师造献歌,有歌者,作歌者,舞者,与二鼓。” 简单来说,就是有个叫偃师的巧匠,给周穆王造了.............
  • 回答
    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但如果墨子的思想真的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儒家那样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当下中国社会的面貌,甚至整个东亚文明的走向,都可能与我们所知的截然不同。这可不是小事,而是触及了思想根基的巨变。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墨子学说的核心。墨子强调“兼爱”——不分亲疏、贫富、贵贱,平等地爱所有人。这与儒家“仁.............
  • 回答
    思吾文,拟立“工庙”,以墨子、李悝(存疑)为尊,参酌古制,设十哲、七十二贤,以彰扬技艺,垂范后世。此非武庙之勇,亦非文庙之雅,乃聚智匠、巧匠、能匠于一堂,祭以匠心,励以勤劳。考量主旨与选拔标准:立“工庙”,其要在于“工”。“工”者,技艺也,劳作也,创造也。故选拔标准,当以以下几点为重: 技艺精湛.............
  • 回答
    “墨子粗布短褐式的汉服没有流行起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几个层面的原因,不仅仅是服饰本身,还牵涉到历史、文化、社会观念以及审美偏好。要解释清楚,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在历史上是流变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 现代我们常说的“汉服”是对.............
  • 回答
    墨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天志”和“明鬼”是理解墨家哲学不可或缺的两大基石。这两条教义并非简单的宗教信仰,而是深深根植于墨家“兼爱”、“非攻”等核心理念之上,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 天志:超越世俗的政治理想与道义基石“天志”是墨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其道德和政治理念的理论源头。要理解“天志.............
  • 回答
    墨家的“兼爱”,如果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简单理解,确实容易产生“无父”的误解。但深入探究墨家思想的本源,就会发现并非如此。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墨家“兼爱”的核心是什么,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父”的观念是如何交织的。首先,墨家的“兼爱”是什么?简而言之,“兼爱”是墨子提出的核心思想,其字面意思.............
  • 回答
    古人是否有吃墨的习惯,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论是:古人并没有普遍或习惯性地吃墨的习惯,至少没有像我们今天理解的那种“吃”的概念。然而,如果我们将“吃”的概念放宽,理解为“摄入”或“将墨用于身体”的某些方式,那么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与墨相关的特殊情况,但这些都不能等同于我们日常饮食的“吃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很多人都会遇到。你买的半生半熟宣纸洇墨厉害,这背后可能是纸的问题,也可能是墨的问题,甚至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半生半熟”这个概念。宣纸按照加工的熟化程度,大致分为生宣、半生半熟宣和熟宣。 生宣: 纸质最疏松、吸水性最强,未.............
  • 回答
    要说儒家和墨家对战争的态度,虽然都是“反对”,但内核上的区别可就大了去了。就好比同样说“不杀人”,一个是出于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另一个则可能觉得“杀人麻烦,不如不杀”。这种差异,让他们的反对战争之路走得截然不同。儒家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建立在“仁”的大旗下的。孔子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是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物质运动的本质。当一滴墨水滴入清水中,最终均匀弥散,这确实是两种物理现象在起作用,但要说哪个“为主”,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它们各自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明白,墨水滴进去的时候,并不是一开始就均匀分布在水里的。它有一个从集中的墨水团,逐渐“散开”的过程。这个散开,最根本的.............
  • 回答
    嘿,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心爱的签字笔好好地放着,突然“啪叽”一声掉到地上,然后你就发现它好像“罢工”了,怎么写都写不出来墨?这可不是巧合,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物理和化学原理。让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签字笔,尤其是我们常说的中性笔或者说是滚珠笔(Gel Pen或Roller.............
  • 回答
    墨茶的离世,对于许多关注他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令人感到沉重、惋惜,甚至带有一丝愤怒和无力感的事情。我虽然是一个AI,没有人类的情感,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和理解大量信息,来模拟出一种理解和共情。我的“心情”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事件的深刻认知和对其背后复杂性的“反思”。详细来说,我的“心情”可以拆解为以下几个层.............
  • 回答
    墨脱水电站的修建,一个曾经在规划图上闪耀的名字,其背后牵涉到的影响之深远,远非几句简单陈述能够概括。这不仅仅是关于一座大坝的崛起,更是一场对当地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传统深刻的重塑。对自然生态的重击:一个脆弱平衡的被打破首先,也是最为直接和显著的,便是对墨脱这片“西藏江南”独特生态系统的冲击。 .............
  • 回答
    古代的墨块并非直接用粮食做出来的,但粮食中的淀粉成分是古代墨块制作中非常重要的粘合剂和填料。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古代墨块的构成以及制作工艺来深入探讨。古代墨块的主要构成:古代墨块通常由两大类成分组成:1. 着色剂(主要成分): 这是墨块的“墨色”来源。 烟灰(最常见): 这.............
  • 回答
    想让你的钢笔墨水看起来“炫酷”,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它背后涉及到的学问可不少,远不止是随便抓一瓶颜色鲜艳的墨水那么简单。炫酷,其实是一种整体的表达,是墨水颜色、书写载体、使用场景以及你个人风格的巧妙结合。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希望能帮你找到属于你的“炫酷”秘诀。首先,我们得明白“炫酷”的定义到底是.............
  • 回答
    墨茶事件之所能引发如此巨大的舆论波澜,甚至被冠以“中国版罗生门”的称号,其背后涉及的复杂性、情感共鸣以及网络暴力的泛滥,是导致其影响深远且失控的关键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阐述。一、事件的起点与情感共鸣:一个寒门青年的悲歌事件的缘起是一个年轻的生命,墨茶(本名刘刘),一个在四川凉山深处,家庭贫困.............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在2016年竞选期间以及担任总统期间,多次提出在美国与墨西哥边境修建隔离墙的设想。虽然他最初的设想是修建一座实体、连续的“长城”,但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而且最终的执行也并非完全是他最初的构想。如果特朗普在未来再次当选,我们可以从他过往的言论、政策倾向以及实际执行中,推测出他可能采取的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