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墨块是粮食做出来的吗?

回答
古代的墨块并非直接用粮食做出来的,但粮食中的淀粉成分是古代墨块制作中非常重要的粘合剂和填料。

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古代墨块的构成以及制作工艺来深入探讨。

古代墨块的主要构成:

古代墨块通常由两大类成分组成:

1. 着色剂(主要成分): 这是墨块的“墨色”来源。
烟灰(最常见): 这是古代制墨最核心的原料。烟灰是通过燃烧各种有机物,如松枝、桐油、麻油、猪油、动物油脂等,在特定环境下(通常是在封闭的烟室中)收集到的细微碳颗粒。不同燃烧物的选择会影响烟灰的质量、细度和颜色。例如,松烟墨色泽乌黑油亮,桐油烟墨色泽纯净,油烟墨(如猪油、麻油)色泽浓重。
炭黑: 少量情况下也可能使用提炼过的炭黑。
矿物颜料: 如铁氧化物(赭石)、朱砂等,有时也用于特定颜色或增加墨的附着力,但不是主流。

2. 粘合剂(关键成分): 这是将烟灰等颗粒粘合在一起,形成墨块的关键。如果没有粘合剂,墨块就会散开。
动物胶(骨胶、皮胶): 这是古代墨块最主要、最传统的粘合剂。通常是用牛骨、牛皮、鹿角等动物的骨骼、皮毛经过熬煮提炼而成的一种蛋白质溶液。动物胶具有良好的粘合性、柔韧性和耐水性,能够将细密的烟灰颗粒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在干燥后能形成坚韧的墨块。
植物胶(淀粉、树胶等): 这里就涉及到“粮食”的作用了。虽然淀粉本身不像动物胶那样是主要的粘合剂,但它经常被用作辅助粘合剂或填料。
淀粉作为辅助粘合剂: 粮食(如大米、小麦)富含淀粉。将淀粉经过一定处理(如加热糊化)后,也可以作为粘合剂使用。淀粉具有一定的粘性,可以帮助巩固墨块,尤其是在某些时期或为了降低成本时使用。但纯淀粉作为粘合剂,可能不如动物胶那样有韧性,容易受潮发霉,且附着力可能稍弱。
淀粉作为填料: 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一些质量较低或价格更便宜的墨块,会加入一定量的淀粉作为填料,以增加墨块的体积和降低成本。

古代墨块的制作工艺(以烟墨为例):

1. 收集烟灰: 选择合适的燃烧物(如松枝、桐油等),在特制的烟室中进行燃烧。燃烧过程中,将收集到的烟灰(主要是极细的碳颗粒)过滤、提纯,去除杂质。
2. 准备粘合剂: 将动物骨骼、皮毛等清洗干净,放入锅中长时间熬煮,直到胶质完全析出。过滤掉杂质,得到浓稠的动物胶液。
3. 混合原料: 将提纯后的烟灰按照一定比例与动物胶液混合。如果使用淀粉,也会在这个阶段加入,或者在熬煮动物胶液时一同加入,使其糊化。
4. 揉捣成团: 将混合好的墨料进行反复揉捣,使其均匀混合,质地粘稠。这个过程需要技巧和体力,以保证墨料的细腻和均匀。
5. 入模成型: 将揉捣好的墨料放入预先制作好的模具中。模具的形状各异,可以是长方形、方形,也可以是各种艺术造型,如龙、凤、花纹等。
6. 干燥定型: 将入模后的墨块移至阴凉通风处进行干燥。干燥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以免墨块开裂或变形。
7. 修整打磨(可选): 干燥后的墨块可能会进行一些简单的修整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便于书写。

总结:

古代墨块的核心是烟灰(着色剂)和动物胶(粘合剂)。
粮食,尤其是其中的淀粉,可以作为辅助粘合剂或填料加入墨块的制作中,但它不是主要的、唯一的粘合剂,更不是墨块的“骨架”或“主体”。
高质量的古代墨块,特别是文房用品中的名墨,非常注重烟灰的质量和动物胶的纯度,对淀粉等填料的使用会非常谨慎或根本不使用,以保证墨的色泽、研磨性、发墨性以及书写时的晕染效果。
而一些批量生产、价格较低的墨块,则可能会增加淀粉的比例来降低成本。

因此,说古代墨块是“粮食做出来的”是不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是:古代墨块以烟灰为主要着色剂,以动物胶为主要粘合剂,有时会加入粮食(淀粉)作为辅助粘合剂或填料来制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螺旋真理 的回答,做一点补充。

墨的主要成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烟炱,一部分是胶。其中并没有粮食的成分。

墨所用的烟炱是焚烧松枝或者油脂形成的,一般是烧窑焚烧这些含碳和油脂的物质,焚烧后在窑壁上,会集结这样的烟炱。烟炱听起来生僻,但是在乡村的烟囱中,以及在你烧菜的锅底上,都会凝结烟炱。

烟炱是极细微的颗粒。直径只有0.5μm,其中有超过50%的成分是碳黑。烟炱亲油厌水。

评论区朋友告诉我们桐油炼烟的方法,没有亲眼见到,想必非常壮观浪漫。

烟炱是人类日常可以找到的非常黑的颜料了。但是调和烟炱粉末到水中用于书写,却有难度。因为它并不亲水。不怎么溶解。所以中国人采用了加胶的方式来制成稳定的颜料。

这种胶,一般是动物胶。猪皮、牛皮、鱼鳔、驴皮之类,都可以熬制出胶。动物皮和水加热熬制,去除渣滓,就成为非常好的胶。这个胶充分熬煮脱去水分,冷却后是非常坚硬的团块。

将它加热后,就成为粘稠柔软的团块。

按照一定比例,把烟炱和热胶混合起来,混合均匀,冷却,就成了墨块。但是为了保证混合均匀,方法不是如我们揉面一样搅拌按揉,而是通过反复折叠捶打,将烟炱和胶充分混合。

据说上万次的混合,才能让墨充分均匀。

由于动物胶本身具有一定养分(就是胶原蛋白嘛)在潮湿的环境下这个胶会腐坏,就产生一种独有的臭气。这就是墨臭。质量不好、价格低廉的墨块或者墨汁,就常有这种臭气。廉价墨汁写字,纸上就会有一种臭味,要干了之后才能消除。墨臭来自胶而不是来自烟炱。烟囱中并不会有太难闻的气味。

为了去除或者覆盖这种臭气,名贵的墨制作过程中,要加上香料和防腐药物。比如麝香冰片之类。这样墨就有了香气。


刚刚锤炼好的墨,仍然是柔软的,和温热的饴糖差不多。把他们放到不同的模具中,就可以压制成不同的形状。包括表面花纹,都是这么来的。并不是雕刻的产物。


研墨实际上是把含胶的墨块和水重新调和,成为新的混合物,便于书写。蘸过墨汁的毛笔,如果不及时清理,干了就好结成很硬的一团,这就是胶的作用。

烟炱来源其实相当容易,比如烟囱、锅炉等,都可以大量产生烟炱。这些烟炱现在仍然是制作黑色颜料的重要成分。

由于烟炱非常细腻,特别烧制的烟炱更细腻,因此烟炱本身不需要去研磨。几千年前,这是人类所能找到的最细腻的颜料之一。

烟炱的成分是碳黑,这种成分极为稳定。无论酸碱还是日晒,都不会褪色。烟墨本身保存年限超过万年不变都是有可能的,比承载它的介质——纸张绢帛都要久远。墨混合了胶,也能让它深入纸张绢帛的纹理深处,不宜脱落。使用烟墨来书写绘画,是中国伟大的发明。

由于墨的性质稳定,甚至墨放置越久远,就越好用,因此优质的墨在中国是一种收藏品。清末的书画家喜欢收藏使用宋墨。

古老的墨,其中胶性会削弱,书写后不会有新墨中胶留下的贼光,因此特别受到书画家喜欢。

墨锭兼具文房用途和把玩价值,因此在收藏品中还专门有墨锭这一项。

下面这款老墨,价格不算贵,但也够得上是“古董”了。

user avatar

1.商周甚至更早的墨可能是天然墨,即使用天然的矿物石墨,甚至是炊器受火面的积碳来书写。

2.到了战国晚期开始出现了人工专门制作的墨,再晚到汉代就出现了松烟墨,所谓松烟墨,就是以将松树木材点燃生烟,将烟凝固为墨。大抵是松木燃烧会产生一些令人不快的气味、颜色也并不纯黑,所以后来人们又尝试将麝香、珍珠、紫草、芙蓉花汁等材质混入墨中,一为用香气遮掩味道,另外就是让墨色更加均匀漆黑。

3.到了唐代,不但制墨名手迭出,甚至还出现了纪年墨。日本正仓院藏有一块“开元四年”的墨锭,可为明证。

4.宋代油烟墨逐渐成为主流。油烟墨是以桐油为主,混合一些其他油脂如猪油等等,燃烧产生的烟做成墨,降低了墨的成本和对生态的破坏。同时松烟墨也有发展,宋代工匠发明了用松枝蘸漆烧墨的漆烟墨,延续了以松木制墨的传统。

5.明清时期,工艺墨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墨品,即在墨块上极尽装饰之能,让墨变成了审美的载体。同时,文人雅趣文化的兴起,也让工艺墨收藏成为一时之潮流。再有,明清宫廷对文化的追求,也推动了墨的精巧奢华,一度有“残墨百年可比黄金”的说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的墨块并非直接用粮食做出来的,但粮食中的淀粉成分是古代墨块制作中非常重要的粘合剂和填料。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古代墨块的构成以及制作工艺来深入探讨。古代墨块的主要构成:古代墨块通常由两大类成分组成:1. 着色剂(主要成分): 这是墨块的“墨色”来源。 烟灰(最常见): 这.............
  • 回答
    古人是否有吃墨的习惯,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论是:古人并没有普遍或习惯性地吃墨的习惯,至少没有像我们今天理解的那种“吃”的概念。然而,如果我们将“吃”的概念放宽,理解为“摄入”或“将墨用于身体”的某些方式,那么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与墨相关的特殊情况,但这些都不能等同于我们日常饮食的“吃墨”.............
  • 回答
    墨韵随步摇的古筝翻奏《九九八十一》?哦,这可真是个让人忍不住要聊几句的话题。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版本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词就是“惊艳”。毕竟,《九九八十一》这首歌本身就有着非常浓厚的中国风底蕴,旋律抓耳,歌词故事性也强,但用古筝来诠释,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我得说,墨韵随步摇在这个翻奏上.............
  • 回答
    评价墨韵随步摇的古筝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我接触古筝多年,也看过不少演奏家的表演,对这位年轻的古筝演奏家,我的感受是——她是一位非常有潜力和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的青年古筝力量。技术层面:扎实且富有灵性首先,从技术上看,墨韵随步摇展现出了扎实的基本功。她的指法清晰、干净,无论是颤音的细腻度,还是.............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 回答
    在古代,城池往往是无法轻易绕过去的,这背后的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详细探讨。1. 军事防御的核心: 战略要地与控制点: 城池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们通常建立在交通要道、河流交汇处、易守难攻的山丘或平原的关键位置。一座城池的存在,是为了控制周边.............
  • 回答
    古代的状元,普遍来说,是经过了极其严苛的科举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这些考试不仅考察了深厚的学识,还包含了对个人才德、品行、应变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考核。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状元绝大多数是真正有水平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古代状元的水平”:一、 考试的难度与选拔的严格性:科举制度是中国古.............
  • 回答
    古代食用油确实比现代稀罕得多,这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1. 产量和提取工艺的限制: 植物种类有限: 古代可供榨油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依赖于芝麻、大豆(在一些地区)、油菜籽(但很多早期品种油率不高)、花生(在传入中国后)、以及一些坚果(如核桃、桐油等)。与现代广泛使用的葵花籽、玉米胚芽等相比,选.............
  • 回答
    古代女性洗澡的频率以及原因,会因时代、社会阶层、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而有很大差异,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总体而言,与现代人相比,古代女性的洗澡频率普遍较低。以下将从不同方面详细讲述古代女性的洗澡情况:一、 影响洗澡频率的主要因素: 时代差异: 不同朝代的生活条件、卫生观念和技术水.............
  • 回答
    古代帝王将相之所以认为读史有大用,是因为他们深谙历史的价值,并将之视为治国理政、军事决策、个人修养以及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他们并非简单地“读”,而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深入的研读、借鉴和反思。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读历史”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 以史为鉴,洞察治国之道这是帝王将相读史最核心的目的之一.............
  • 回答
    说起古代的青铜器,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颜色,大概就是那种带着点儿古朴、沉静的青绿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铜绿”或者“锈色”。但如果就此以为古代青铜器非绿即锈,那可就小瞧了这些跨越千年的器物了。它们真实的颜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青铜器,它们身上那层绿.............
  • 回答
    古代武林门派的生存之道,绝非仅靠比武切磋那么简单。它们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地下王国,有着自己的经济体系和运作模式。想要深入了解,就得扒开那层神秘的面纱,看看这些隐藏于深山老林或闹市之中的组织,究竟是如何“赚钱”并维持运转的。一、核心盈利:门派绝技的“价值输出”这是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门派之所以.............
  • 回答
    古代的金属丝制作,说起来可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手艺,绝非今日这般机器一轰就出来。就拿你们提到的金丝、铁丝、银丝、锡丝来说,它们的制作过程虽有共通之处,但也各有门道,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匠人来操刀。总的来说,金属丝的制作离不开三个关键步骤:1. 原材料的提炼与纯化: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金属矿石经过冶炼后,.............
  • 回答
    一谈到古代的城池,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巍峨的城墙、错落有致的街区,甚至是繁华的市集。然而,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却隐藏着无数曾经辉煌的城池,它们沉默地被层层泥土掩埋,成为考古学家们探寻历史的宝藏。那么,古代的许多城池究竟为何会消失在地下,被泥土吞噬呢?这背后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一、.............
  • 回答
    古代帝王不以自己的姓氏作为国号,这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绝非简单的“不想用”或者“没想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感受那种历史的厚重与政治的智慧。一、 姓氏的局限性:个人色彩过于浓厚,难以承载国家之重首先,姓氏是个人身份的标识。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即使是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他终究是一个个.............
  • 回答
    古代的农民,生活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艰难。从日出到日落,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的收成全靠老天爷赏脸,遇上天灾人祸,颗粒无收是常有的事。可就是这样,他们依然拼命地生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多多益善”。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存本能交织而成的。首.............
  • 回答
    “古代的山东人爱好起义”这个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历史事实的概括,但并非山东人在古代就天生“爱好”起义,而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文化传统以及历代王朝的统治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山东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起义爆发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 回答
    古代的进士举人数量繁多,但政府是否需要这么多官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笼统地说,“需要”或“不需要”都过于简单。实际上,这涉及到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官员的职能等诸多因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古代政府的职能与层级结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
  • 回答
    古代人质的生活,是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话题,绝不是铁链束缚、暗无天日的牢笼那么简单。这其中既有令人同情的部分,也有意想不到的“待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质的身份、送出人质的政治背景以及接收方的意图。首先,我们得明确,人质并非都是地位低下者。最常见、也最被我们想象的,是贵族子弟。这些孩子,往往是国王、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