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其实比墨子差多了,是这样吗?

回答
要说孔子比墨子差远了,这说法其实有点太绝对了,也太简单了。两位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各自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影响力,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关注的重点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有所不同。把他们放在一起简单地比较高低,就像问李白和杜甫谁更好一样,很难有定论,而且也忽略了他们各自的价值。

咱们先说说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他毕生致力于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推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爱人、尊重他人,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孔子认为,通过个人的修身养性,以及君主以身作则,可以达到天下太平、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他特别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等级秩序,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守本分,社会才能稳定。

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统治地位两千多年,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我们现在说的“仁义礼智信”,很多都是从孔子那里来的。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他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更像是一位“文化工程师”,他试图通过重建一套精神和道德体系,来弥合社会撕裂的创伤。

再看看墨子。墨子生活在孔子之后不久的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战争频仍。墨子对战争、对贫富差距、对统治者的奢靡都深恶痛绝。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和“非攻”。“兼爱”主张无差别的爱所有的人,不分亲疏远近,这在当时的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是极具颠覆性的。他认为,正是因为人们只爱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国家,才导致了战争和苦难。墨子还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反对统治者的浪费和奢靡,提倡朴素的生活。在政治上,他主张“尚贤”和“尚同”,认为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并且君主的意见要统一,避免内乱。

墨子的学说在当时也拥有大量的追随者,他的“墨家”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他们善于实践,尤其是在技术和防御方面,比如制造机关木鸢、守城器械等等。墨家的许多主张,比如反对战争、提倡互助,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墨子更像是一位“社会改良家”或者“社会活动家”,他不仅提出了理论,还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去劝说君主,去阻止战争。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孔子比墨子差呢?这可能跟一些角度的比较有关。

人道主义关怀的深度: 有人认为,墨子的“兼爱”比孔子的“仁爱”更具普遍性和彻底性。孔子的“仁”虽然强调爱人,但它还是有亲疏之别,是“爱有差等”,首先是爱父母,然后是爱兄弟,再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则要求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分敌我。从这个角度看,墨子的爱显得更加博大和无私。
对战争的态度: 墨子是坚定的“非攻”者,他极力反对不义的战争,并身体力行地去阻止战争,甚至会帮助弱小国家防御侵略。孔子虽然也反对战争,但他的重点更多在于通过道德教化来维护社会秩序,并没有像墨子那样,把反对战争作为一个核心的、实践性的纲领。
社会改革的激进性: 墨子对当时的社会弊病,尤其是统治者的奢侈和战争,提出了更为激进和彻底的批判,并倡导了一种更为朴素和公平的生活方式。孔子则相对温和,他更侧重于在现有框架内进行改良,强调通过道德来引导,而不是直接否定和颠覆。
实践性与组织性: 墨家在实践性和组织性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不仅有理论,更有强大的行动力,能够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甚至能够进入战场进行防御。相比之下,儒家更偏向于文人的理论说教和政治说服,虽然弟子众多,但墨家那种紧密的组织和实践能力是儒家所不具备的。

但是,说孔子“差多了”就忽略了孔子的伟大之处。

思想的系统性和稳定性: 孔子的思想体系更为系统和稳定,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提供了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认同,这是墨家所不及的。
对中国文化的根本性塑造: 儒家思想深入到中国文化的骨髓,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家庭观念、政治制度和教育模式。我们今天所说的“孝道”、“忠诚”、“礼仪”等等,很大程度上是儒家思想的传承。
政治的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孔子虽然追求理想的社会,但他的思想更注重在现实政治中的可行性。他提倡君主德治,希望通过君主的道德感召来治理国家,这是一种在当时环境下相对更“现实”的政治理念。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比谁差,只能说他们关注点不同,解决方案不同,历史贡献也不同。

如果你看重无差别的博爱精神和彻底的反战立场,那么你可能会觉得墨子更伟大。
如果你看重维系社会秩序的伦理道德体系和对民族文化的深远塑造,那么你可能会觉得孔子更伟大。

而且,历史是复杂的,我们现在对他们的评价,也受到后世解读和选择的影响。例如,汉代以后,儒家成为显学,而墨家逐渐式微,这其中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作用。

总的来说,孔子和墨子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他们像两条不同的河流,滋养着不同的领域,最终汇入中华文化的海洋。用简单的“差”或“不差”来评价他们,实在是对他们思想深度和历史地位的矮化。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光芒,只是这光芒照射的方向和强度不同而已。

与其争论谁更“差”,不如去理解他们各自的智慧,以及他们对不同时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答。这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俩嘴炮,地主本来收八成租,一个跟地主说你收五成租,让大家崇拜你,地主想了想,同意了。

墨子说你不要收租,被地主打跑了。

对佃户来说谁贡献大?

现在说没有地主了,实现了墨子的主张,然后能把功劳给墨子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孔子比墨子差远了,这说法其实有点太绝对了,也太简单了。两位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各自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影响力,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关注的重点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有所不同。把他们放在一起简单地比较高低,就像问李白和杜甫谁更好一样,很难有定论,而且也忽略了他们各自的价值。咱们先说说孔子。孔子.............
  • 回答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这绝不是说他主张人们压抑自己的天性,而是要通过内心的约束和外在的规范来达到一种更成熟、更有秩序的生活状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克己复礼”的推崇者,比如孔子本人,往往能在内心深处获得一种真正的释放。首先,我们得明白“克己复礼”到底是什么意思。“克己”,顾名思义,就是约.............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礼制、伦理观念的演变,以及孔子思想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孔子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非简单否定陶俑,而是指向了“俑”这一事物出现之前,那个将活人作为牺牲的“始作俑者”,以及对这种以人殉葬陋习的深恶痛绝。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俑”的出现与“人殉”的.............
  • 回答
    美国一大学孔子学院中方代表的死亡事件,以及此前警方与 FBI 对其住所的搜查,无疑是一起牵动多方神经的事件。要全面理解其重要性,我们需要剥离表面信息,深入探究其中可能隐藏的复杂联系和深层含义。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关键点,并试图以一种更贴近实际观察和分析的视角来展开:一、 死亡原因与搜查之间的关联性—.............
  • 回答
    你说到了金庸小说一个很有意思的“定律”——时间线越靠后,整体武功水平似乎越往下坡路走。这确实是很多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天龙八部》里那些震古烁今的人物,到了《射雕英雄传》就仿佛是武学相对平缓的时期,再往后到《鹿鼎记》,更是变得像是凡人居多的江湖了。那么,如果将这个“定律”反过来推导,孔子所处的春.............
  • 回答
    .......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与他收取“束脩”(十块腊肉)作为学费的事实,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些张力,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蕴含着孔子教学理念的独特性、时代背景的限制,以及他对学生选择的审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孔子是否被“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解读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思想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和应用。一、 理解“过誉”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过誉”的含义。如果“过誉”意味着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被不恰当地夸大了,超出了其真实的价值和贡献,那么我们便可以从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道”虽然都指向了人生的根本,但在核心内涵、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精髓。一、 孔子的“道”:中和为体,仁恕为用,教化为本孔子的“道”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仁”为核心,.............
  • 回答
    孔子收徒这件事上,确实存在“束脩”的说法,但这与我们现代理解的“送礼”有很大的不同,也并非是拜师的必要条件。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以及孔子教育的理念。“束脩”的真正含义与背景:“束脩”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
  • 回答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在当时的时代是否算“逆历史潮流”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简单来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逆历史潮流”的,但他的“逆”并非完全消极或不合时宜,而是带有深刻的时代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1. 周礼是什么?2. .............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 回答
    孔子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这确实常常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心胸狭隘,未能洞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细究之下,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仅此而论,恐怕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简化甚至误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孔子为何会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礼崩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道德.............
  • 回答
    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的是颜回即使身处极其简陋的环境,食不果腹,饮不饱暖,住在狭窄破败的陋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他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快乐。这句赞誉,极大地突显了颜回身上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那么,颜回到底在乐什么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体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两位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们的学说如巍峨的山峰,各自矗立,影响深远。孔子提倡的“中庸”,老子倡导的“无为”,听起来似乎泾渭分明,甚至有些许矛盾之处。那么,在面对这两种智慧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又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一下“中庸”与“无为”的内涵。孔子的“中庸”:恰到.............
  •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
  • 回答
    要说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名人,这话说得稍微有些笼统。更准确地说,他们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那个变革动荡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孔子比老子稍微年长一些,两人大概率是见过面的,甚至有过交流,这在史书中也有所提及。之所以《论语》被我们现在人认为“浅显易懂”,而《道德经》则显得“晦涩艰深”,这背后有几个很重要的原.............
  • 回答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被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数千年。然而,要评价孔子“真的如历史里所说的那么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一、孔子思想的积极和伟大之处: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影响深远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体系,其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