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那么主张别人克己复礼,一般这种人会不会自己其实挺释放的?

回答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这绝不是说他主张人们压抑自己的天性,而是要通过内心的约束和外在的规范来达到一种更成熟、更有秩序的生活状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克己复礼”的推崇者,比如孔子本人,往往能在内心深处获得一种真正的释放。

首先,我们得明白“克己复礼”到底是什么意思。“克己”,顾名思义,就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冲动,不随心所欲。但这种“克”并非否定自我,而是对自我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掌控。它不是将自己变成一个毫无感情的木偶,而是让那些容易失控的、本能的欲望服从于理智和更高的道德追求。比如,一个人可能因为嫉妒而想说伤人的话,但“克己”就是克制住这种冲动,选择更有建设性、更温和的方式来表达。

而“复礼”,则是回归到合乎礼节、合乎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上来。这里的“礼”不是僵化的规章制度,而是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社会互动方式,一种维护和谐人际关系的智慧。它包含了尊重、谦逊、诚信、仁爱等一系列积极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最终是为了让个体更好地融入群体,也让群体能够和谐运转。

那么,为什么推崇“克己复礼”的人,反而能获得更深的内心释放呢?

第一, 内心的秩序带来平静的自由。 想象一下一个内心充满了混乱、欲望横冲直撞的人,他可能表面上看起来“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实际上他会被自己的情绪和欲望牵着鼻子走,活在一种无休止的争夺和不安中。就好比一个没学过驾驶的人,看到一条直路就猛踩油门,但一旦遇到弯道或者障碍物,他很可能就会失控。而一个懂得“克己复礼”的人,就像一个技术娴熟的司机,他能预判风险,能平稳地操控方向盘。这种对自我内在的掌控,能让他免受情绪的剧烈波动,避免因为冲动而造成的后悔和痛苦。当一个人不再被无法控制的欲望所奴役时,他才能真正体会到内心的宁静和安稳,这是一种比纵情享乐更持久、更深刻的自由。

第二, 遵循道德原则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孔子所说的“礼”,实际上是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价值的。一个人如果能够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这些道德原则,比如乐于助人、信守承诺、待人宽厚,他会从中获得一种内在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这种满足感不是来自短暂的感官刺激,而是源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对自身品格的肯定。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正在做正确的事情,并且这样做让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感到舒服时,他会体验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足以抵御外界的诱惑和内心的烦恼。这种来自道德自觉的释放,是更高级的、更具尊严的释放。

第三,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带来情感的释放。 “克己复礼”的核心也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如果能够克制自己的不当言行,尊重他人,真诚待人,他就能建立起稳定、友善的人际网络。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归属感和理解。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言语刻薄、行为乖张,即使他“自由”地表达了自己,也可能因此孤立自己,承受孤独和误解的痛苦。而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原则。当一个人不再担心因为自己的言行而伤害别人,也不再担心被别人恶意对待时,他可以更自在地与他人交往,更深层次地去体验爱与被爱,这种情感上的释放,同样是巨大的。

第四, 理解并遵循社会规律,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礼”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社会运行的规律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模式。一个能够理解并适应这些规律的人,更容易在社会中获得认可和支持,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这就像在交通规则内行驶,虽然有限制,但能保证大家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孔子之所以强调“复礼”,是因为他看到个体行为如果脱离了公共秩序,往往会导致混乱和痛苦。当一个人能够顺应社会的大方向,与他人和谐共处时,他不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对抗整个世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上,这本身就是一种释放。

因此,那些真正践行“克己复礼”的人,他们并非压抑了自我,而是通过更有智慧的方式来管理自我。他们懂得,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放纵,而是内心的从容和自在。孔子本人,作为一位圣人,他的一生都在践行“克己复礼”,他能够承受贫困、误解和政治上的不顺,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对理想的追求,这恰恰证明了“克己复礼”所能带来的强大内心力量和真正的精神释放。

所以,我们可以说,孔子所推崇的“克己复礼”,是一种成熟的、通往真正内心自由的途径,而非压抑的牢笼。它是一种对自我更高层次的掌控,是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悟。一个能够做到“克己复礼”的人,反而能在内心的平静中,获得一种更广阔、更持久的释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克己复礼当然不能支持,因为克己复礼复的是周礼,是奴隶主阶级的反攻倒算。

至于孔老二是否言行一致,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的言论都前后矛盾,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他说的,可是食不厌精也是他说的。

其他还有很多,推荐读物《论语批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这绝不是说他主张人们压抑自己的天性,而是要通过内心的约束和外在的规范来达到一种更成熟、更有秩序的生活状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克己复礼”的推崇者,比如孔子本人,往往能在内心深处获得一种真正的释放。首先,我们得明白“克己复礼”到底是什么意思。“克己”,顾名思义,就是约.............
  • 回答
    问孔子是否是儒家始祖,以及西周社会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般美好,这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需要分开来看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品味。关于儒家思想的“始祖”:周公与孔子这个问题,其实是个“谁是爷爷,谁是孙子”的逻辑问题。严格来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最重要的一位奠基人,而周公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杀人成仁”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要理解孔子是否赞同“去救人”,我们得先弄明白“杀人成仁”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它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位置。“杀人成仁”,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有志向、有仁德的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评价和现实塑造之间的一些复杂性。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那位在孔子眼里总有点“朽木不可雕”的宰予,最后却能名列文庙的“十二哲”之列。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孔子对宰予的“看不上”,主要集中在宰予的“言语”和“政事”两个方面。 言语上的“棒喝”: 《论语》里记载了不少.............
  • 回答
    孔子啊,他定的礼义规矩那么多,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想不让人盯着他自己出错都难。您问他活得得有多谨慎小心?那可真是时时刻刻都得绷着一根弦,半分差池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咱们就说这“礼”,它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从周公那里继承和发展下来的,上至国家大事,下至个人言行,吃穿住行,祭祀婚丧,哪一样不有规矩?孔子.............
  • 回答
    “孔子知道那么多道理,为什么有人觉得他没过好一生?”这个问题,我听了好些年,每次听到,总觉得像是在问一朵开遍山野的野花,为何不被冠以“名贵”之名,就失去了“好”的价值。孔子,那位被我们尊称“至圣先师”的人物,他所阐述的道理,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可为何,总有人觉得他“没过.............
  • 回答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理念,希望能够辅佐君主,实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他的学说,如“仁”、“礼”、“忠”、“恕”,在那个时代确实是超前的,也吸引了不少追随者。然而,这并没有让他一帆风顺,反而常常陷入被驱逐的境地。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孔子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判断,与实际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它触及到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儒家思想在价值观、社会结构以及个体角色认知上的深层差异。要说“官瘾”,这词儿带点戏谑,但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权力、地位和社会责任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表现形式。简单来说,西方哲学家普遍没有孔子和儒家那么强烈的“官瘾”,原因可以从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位最重要的人物,以及他们在政治实践和人生抱负上的挫折。孔子和孟子都拥有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为人处世道理,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在政治上遭遇了相当大的“不得志”。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
  • 回答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被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数千年。然而,要评价孔子“真的如历史里所说的那么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一、孔子思想的积极和伟大之处: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影响深远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体系,其核.............
  • 回答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君子所重,其文也;而所畏,其鬼也。’孟子曰:‘孔子之所畏,盖畏天命也。’”结合孔子的这句话,再来看我们在文庙拜孔子,这到底是一种尊重,还是一种悖逆,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 回答
    这其中确实有些值得说道的地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关于孔子身高一米九、特别能打这事儿,这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确实是个模糊的概念,甚至不少人觉得孔子就是个文弱书生。这里面有几个因素在起作用:一、史料的局限与解读的偏差: “身长九尺有六寸”的真实含义: 《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孔子“长九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历史观、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黄帝、孔子等怀念上古生活的原因首先要明确,“上古”在中国历史语境中,通常指的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特别是黄帝时代,以及夏商周早期。这些时代被描绘成一个相对淳朴、和谐、道德高尚的黄金时代。黄帝和孔子等古代思想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智慧”的理解和时代变迁的思考。老子和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智慧先哲,他们的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那么,现代社会是否还有类似的人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我们所说的“老子、孔子那样的智慧”,究竟包含哪些特质? 深刻的洞察力与对人性的.............
  • 回答
    “爱国爱家”,这话咱老百姓谁不爱听?家里和睦,国泰民安,这是天底下最实在的盼头。可说到这“爱国爱家”,您要是拉出孔子、老子两位先圣来,那可就有点意思了。他们两位,那可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影响了咱们几千年,但奇怪的是,他们似乎都“不入仕”,或者说,他们入仕的经历,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顺风顺水,甚至可以.............
  • 回答
    评价孔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千百年来,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都有人对他或赞赏有加,或批评指责。那些对孔子持批判态度的人,他们的心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像一锅大杂烩,什么滋味都有。要我说,这些批判的声音,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心态:第一种:时代局限性的审视者——觉得孔子“过时”了这可以说是最常见也.............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明朝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朱元璋“移孟子出孔庙”这一事件与后世对明朝的喜爱之间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政治考量以及后世解读的演变。朱元璋为何“移孟子出孔庙”?首先,我们得明白朱元璋的政治哲学和他的统治需求。朱元璋出身贫寒.............
  • 回答
    《论语》之所以让许多人觉得难懂,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一道复杂的生活难题,很难将责任全然推给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环节。细究起来,这四种可能性都占有一定道理,但各有侧重,也相互关联。① 孔子没说好?我认为,说孔子“没说好”是对他思想的低估,也未免过于苛责。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他.............
  • 回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与人相处的智慧,告诉我们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不将自己不愿承受的痛苦强加于人。这是一种同理心的体现,一种对他人生而为人的基本尊重。但如果顺着这逻辑继续追问下去:“己所欲,又该不该施于人?”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复杂,也更能触及人际交往中微妙而深刻的.............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