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主张“杀人成仁”,是说在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相冲突时抛弃生命选择道德,那去救人属于道德吧?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杀人成仁”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要理解孔子是否赞同“去救人”,我们得先弄明白“杀人成仁”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它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位置。

“杀人成仁”,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有志向、有仁德的人,不会为了苟活而损害仁德,而是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德。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拆解:

1. “仁”是什么?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仁”是核心概念。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善恶判断,而是一种内化的道德情操,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尊重、爱护,是一种对社会秩序和和谐的追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仁的表现。仁,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它关乎个人的品德,也关乎社会的安宁。

2. “杀身”与“成仁”的关系?
“杀身以成仁”并非鼓励自杀,更不是鼓励杀戮。它强调的是一种在极端情况下,为了坚守道德原则,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放弃仁德。这里的“杀身”是“成仁”的手段,是最高规格的道德实践。也就是说,当生命本身与“仁”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比如,一个人为了苟活而出卖了自己的良心,违背了最基本的道德原则,那么他失去了“仁”的根本。而真正的志士仁人,宁可一死,也不能失去这份“仁”。

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如果一个人面临选择,要么出卖他人、背叛原则来保全性命,要么为坚守道义而牺牲生命,孔子认为后者才是真正的“仁”。

3. “去救人”与“成仁”的关系?
现在我们来看“去救人”。救人,毫无疑问,是“仁”的直接体现,是“爱人”的具体行动。当别人处于危难之中,你去救助,这是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这是对生命的尊重,这本身就是“仁”的实践。

那么,“去救人”是否属于“杀身以成仁”的范畴?

这里需要区分两种情况:

“去救人”是有风险的,但不是必然牺牲: 比如,你知道救人有一定危险,但你仍然选择去,这是“见义勇为”,这是“仁”的体现。如果因此牺牲了,那可以说是“杀身以成仁”的一种侧面体现,即为了“仁”的实践(救人)而付出了生命。但它的核心在于“救人”这个行为本身就体现了“仁”。

“去救人”是为了“救仁”,而不是为了“保仁”: “杀身以成仁”强调的是在生命与道德(仁)冲突时,选择道德。而“去救人”是在生命(自己的)与他人生命(或他人利益)之间,选择了他人。这种选择,恰恰是“仁”的主动彰显,是“仁”在生活中的积极应用。

所以,“去救人”本身就是“仁”的体现,它不一定需要“杀身”作为前提,也并非“杀身以成仁”的唯一形式。 事实上,“仁”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善行,救人正是其中最光辉、最令人敬佩的善行之一。

反过来说,“杀身以成仁”强调的是一种“宁可死,不改道”的坚守。 你去救人,是因为你的内心有“仁”,你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实践这份“仁”。如果救人的过程中,你不得不牺牲,那么你就是为了“仁”的实践(救人)而“杀身”。

用更直白的语言来说:

孔子说“杀身以成仁”,不是说“如果你要去救人,那你就得准备好牺牲自己”。而是说,“如果你面临一个抉择:要么为了活命而放弃做人最基本的善,要么牺牲生命但能守住这份善,你应该选择牺牲生命来保全这份善。”

而“去救人”这个行为,它本身就是“善”,是“仁”的积极表现。当你去救人,你是主动地将“仁”付诸行动。如果救人的过程中,你牺牲了,那说明你用生命完成了“仁”的实践。但即便你救人成功,没有牺牲,你的行为仍然是“仁”的体现。

所以,去救人当然属于“仁”的范畴,而且是“仁”非常重要、非常值得推崇的体现。 孔子提倡“仁”,就是希望人们在生活中都能去实践它,去关怀他人,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杀身以成仁”是一种极限的道德要求,它强调的是一种原则的不可动摇。而“去救人”则是一种积极的道德行动,它是在日常生活中展现“仁”的实践。两者并不矛盾,反而可以说是“仁”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前者是“仁”的底线,后者是“仁”的价值。

总而言之,孔子主张“杀人成仁”,是为了强调在生命与道德(仁)之间,道德的至高无上。而去救人,恰恰是“仁”的生动展现,是一种主动的道德实践。如果救人过程中牺牲了,那就是用生命践行了“仁”。如果救人成功,那更是“仁”在生活中的完美体现。所以,去救人,绝对是孔子思想中高度赞扬的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总有有一个合适的环境才能说明问题,毕竟道德对对应的是社会,属于社会学范畴。

既然是社会学

这个问题里只有两个人,这时候他们的身份就不重要。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即便是平等的,也不平等

因为他们信念不同,这就和学渣与学霸差距一样

在一个只能活一个环境下,如果客观条件相同,具有信念的人生存几率一定大于没有信念的人。

比如郑州水灾,有一个困在地下车库五天五夜,被救出来时候,他自己说,在最困难时候,老婆孩子是他活下去唯一信念,最后坚持到获救。

社会是由人群构成,道德是统一文化的人所守护的公共标准。

如果不存在社会,或者是社会人群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组成,那么道德将不复存在。

如果没有道德可以存在的基础,孔夫子困陈蔡时候,不是一样给啥吃啥,哪有那么多食不厌精的穷讲究。形如丧家之犬。

作为社会学儒家学说,他的正义性存在于统一文化社会之中。

就和穿衣服是一个人基本道德认知。

如果一个人困于热带岛屿上,请问他每天穿的得体有什么用?不如赤身露体,还方便下海捕鱼,摸螺蚌。

即便是两个人,也是一样

但是三个人就不同了,至少在大家一起时候,还是要穿衣服的。

而到了三个人以上,即便是下海采集,也会穿上衣服有所顾忌。

而如果这些人都不是一个文化背景,绝大多数人都不穿衣服,你也可以从众,放弃穿衣服。

但是也会有人不从众,他坚持自己道德体系,善于领导众人找到食物。而这样的人就是君。

他公平的待每个人,你自然会听从他的领导,并且愿意为他牺牲。因为你的牺牲带来是更大的收益,你的后代会以英雄子孙而被善待。

反之,你可能就会先杀了这个君,反正他不死你也得死。既然只能活一个,那就活自己。

而这一切,都是需要有统一文化之下的人群才能实现。

如果一开始,就是对立的两个人,可能谁愿意吃人肉,谁更狡猾可以欺骗过对方,谁才能活到做后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杀人成仁”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要理解孔子是否赞同“去救人”,我们得先弄明白“杀人成仁”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它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位置。“杀人成仁”,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有志向、有仁德的人,.............
  • 回答
    关于孔子是否“诛少正卯”,这是一个在儒家经典中争议颇大的话题,并且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虽然《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少正卯的评价,但对于“诛”的具体含义,以及是否真有其事,史学界和儒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解读。首先,我们来看看《论语》中的相关记载。在《论语·阳货》篇中,有这样一段话:“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
  • 回答
    问孔子是否是儒家始祖,以及西周社会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般美好,这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需要分开来看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品味。关于儒家思想的“始祖”:周公与孔子这个问题,其实是个“谁是爷爷,谁是孙子”的逻辑问题。严格来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最重要的一位奠基人,而周公则.............
  • 回答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这绝不是说他主张人们压抑自己的天性,而是要通过内心的约束和外在的规范来达到一种更成熟、更有秩序的生活状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克己复礼”的推崇者,比如孔子本人,往往能在内心深处获得一种真正的释放。首先,我们得明白“克己复礼”到底是什么意思。“克己”,顾名思义,就是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演变。将《礼记》、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视为对孔子主张的“歪曲”,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简单的“歪曲”,不如说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孔子的思想经过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解读、继承、发展,最终形成了与其本源有所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也反映了许多人内心的困惑。为什么在经历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浸润后,我们似乎越来越被物质的光芒所吸引,而曾经的智慧光辉,如老子和孔子所代表的,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占据人们心灵的中心?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转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细细梳理。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
  • 回答
    我理解您对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学副院长孔勇在课程安排和个人发展方面的担忧。您提到的“捞帽子”和“走过场”的说法,如果属实,无疑是对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发展的严重影响。从您提供的信息来看,核心的疑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捞帽子”与教学质量的脱节: 您似乎认为孔勇副院长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个人学术荣誉(.............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不仅仅是“省地方”这么简单。虽然 2.5mm 耳机孔确实更小巧,但市场上主流产品选择 3.5mm 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聊一下:1. 兼容性与通用性:这是最核心的理由 历史沉淀与广泛普及: 3.5mm 耳机接口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从最初的随身听.............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与他收取“束脩”(十块腊肉)作为学费的事实,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些张力,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蕴含着孔子教学理念的独特性、时代背景的限制,以及他对学生选择的审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孔子是否被“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解读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思想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和应用。一、 理解“过誉”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过誉”的含义。如果“过誉”意味着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被不恰当地夸大了,超出了其真实的价值和贡献,那么我们便可以从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道”虽然都指向了人生的根本,但在核心内涵、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精髓。一、 孔子的“道”:中和为体,仁恕为用,教化为本孔子的“道”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仁”为核心,.............
  • 回答
    孔子收徒这件事上,确实存在“束脩”的说法,但这与我们现代理解的“送礼”有很大的不同,也并非是拜师的必要条件。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以及孔子教育的理念。“束脩”的真正含义与背景:“束脩”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
  • 回答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在当时的时代是否算“逆历史潮流”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简单来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逆历史潮流”的,但他的“逆”并非完全消极或不合时宜,而是带有深刻的时代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1. 周礼是什么?2. .............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 回答
    孔子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这确实常常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心胸狭隘,未能洞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细究之下,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仅此而论,恐怕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简化甚至误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孔子为何会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礼崩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道德.............
  • 回答
    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的是颜回即使身处极其简陋的环境,食不果腹,饮不饱暖,住在狭窄破败的陋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他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快乐。这句赞誉,极大地突显了颜回身上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那么,颜回到底在乐什么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体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两位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们的学说如巍峨的山峰,各自矗立,影响深远。孔子提倡的“中庸”,老子倡导的“无为”,听起来似乎泾渭分明,甚至有些许矛盾之处。那么,在面对这两种智慧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又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一下“中庸”与“无为”的内涵。孔子的“中庸”:恰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