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有教无类,为什么用十块腊肉当学费,来过滤穷苦百姓子弟?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与他收取“束脩”(十块腊肉)作为学费的事实,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些张力,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蕴含着孔子教学理念的独特性、时代背景的限制,以及他对学生选择的审慎考量。

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 “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

首先,我们要理解“有教无类”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不收任何费用、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入学”。它的核心在于:

打破阶级和出身的限制: 在孔子之前的时代,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的特权。普通百姓很难接触到正规的教育。孔子推行“有教无类”,意味着他打破了这种壁垒,只要有求学的意愿和一定的条件,无论其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他的教诲。 他不看重学生的家庭背景,而是看重他们学习的资质和品德。
关注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品德: 孔子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可造之材”,即那些有学习能力、有志于提升自己、追求道德修养的人。他相信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潜能,关键在于能否得到引导和培养。
并非完全免费的公共教育: 孔子当时并非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支持的免费公共教育系统。他以个人名义兴办私学,是一种以师徒关系为核心的教育模式。

二、 “十块腊肉”的学费及其意义

“束脩”作为学费,在当时有着多重含义和作用:

1. 象征性的价值,而非经济的门槛:
“束脩”的由来: “束脩”字面意思是“一束干肉”,通常指十条。在古代,腊肉是比较贵重的物品,但十块腊肉对于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来说,并非无法负担的重负,更不像现代意义上的高昂学费。
“投名状”和诚意: 送上“束脩”是学生向老师表达的学习的诚意和决心。这是一种仪式性的“投名状”,表明学生愿意遵循老师的教导,付出努力来学习。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到:“子贡曰:‘君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不也,君子之于其所不解,则如之何?’子贡曰:‘……子之授徒也,何以束脩?’子曰:‘束脩,子路不远。’” 通过子路送上十块腊肉就能被孔子收下,说明这是一种最低限度的礼节和表示。
对学生价值的初步判断: 孔子借由这笔象征性的学费,可以初步判断学生的家庭是否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支撑其长期的学习。虽然不是经济上的绝对门槛,但也排除了那些连这笔基本费用都无法承担,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的极度贫困者。

2. 维持师生关系的成本和责任:
师徒生活的支撑: 在孔子的时代,老师教授学生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生活上的照顾、品德上的熏陶。虽然学费不等于现代的学费和住宿费,但这笔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补贴师生的日常开销,例如老师备课、学生食宿(如果寄宿的话)等。孔子周游列国,生活也并不富裕,需要学生一定的支持。
学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如果完全免费,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只是抱着玩票的心态来学习,不珍惜学习机会。收取费用,即使象征性,也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价值,增加他们学习的投入度和责任感。

3. 筛选学习者的一个侧面考量:
并非绝对过滤穷苦百姓: 孔子虽然有“有教无类”,但他也需要识别出那些真正有志于学习、有潜力提升的人。送上“束脩”本身就是一种“主动”和“主动付出”的体现。那些完全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付出哪怕一点点努力的人,自然会被筛选掉。
关注学业的持续性: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孔子可能也考虑到,那些连这笔象征性费用都无法支付的家庭,其子女是否能够长期脱离生产,专注于学业,也是一个实际问题。这并非有意为难穷苦人家的子弟,而是对学习投入的一种现实考量。
“唯女子与小人为伍,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也强调过对学生的选择。他希望培养的是能够担当大任的君子,因此会对学生的品行和资质有所考察。收取“束脩”也是一种初步的筛选机制,确保能够进入他课堂的学生,至少是具备一定学习动机和基本条件的。

三、 时代背景的制约

缺乏国家教育体系: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教育体系。教育是个人行为,是老师根据自己的理念和能力来开展的。
经济水平和教育理念的结合: 当时社会经济水平不高,物质匮乏。孔子在践行“有教无类”理念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教育活动本身的经济可行性。他不是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总结来看:

孔子“有教无类”并非与收取“束脩”相矛盾。收取十块腊肉作为学费,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具有以下几个层面的意义:

象征性: 表达学生的学习诚意和决心。
经济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师徒双方能够维系长期的学习关系。
筛选机制: 初步筛选出有学习意愿和一定支付能力的学子,确保学习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价值体现: 让学生懂得教育来之不易,珍惜学习机会。

孔子并非要用高昂的学费来过滤穷苦百姓,而是通过一种象征性的经济投入来考察学生的诚意、决心和学习的持续性。这是一种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时代,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和师生关系的稳固,所采取的一种务实的教学方式。他真正希望的是,那些有心向学、品德高尚的年轻人,无论贫富,都能获得学习的机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可以说,“有教无类”是他的教育目标和精神,“束脩”是他在实践中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一种具体手段和筛选机制。两者结合,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刻性和实践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昨天我重发了一个三国群众记录曹操家族暴政的帖子。评论区有几位朋友对汉代工人的识字情况产生了疑问:




其实汉代识字率较其他王朝更高是学术界普遍共识。从一些史料细节中可见一斑。

《汉书》: “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考古证据也很多。除了亳州曹家墓以外,还有内蒙古的“居延汉简”。其中有大量戍边军士写就的家书,很多军士出身并不高。

比如这个因为没有保暖衣物希望回家的小兵。

还有这个因为父母生病要求退役的小兵(有点暗啊)。


还有军士随性作诗,抒发胸怀(这位应该是个将军,但文武双全的将领自古也很少见)。

而最关键的证据是下面的《论语》和《孝经》,甚至还有零碎的《仓颉篇》。这种基础性的书籍对于高级军官来说基本毫无意义,它们是供士兵们扫盲用的。



因为这些在边关抵抗外族入侵的辛苦军士会在军闲时读书习字,甚至学习经典,所以才有足够的文化水平写信求假作诗。哪怕身上的衣服尚不足以御寒。


汉代平民识字率如此之高,究其根源,便是儒家的“有教无类”思想的体现。孔子虽然是“有教无类”的思想的提出者,但他的大道未能被当时列国所采用。而汉代作为首倡儒家信仰的大一统朝代,它对儒家思想的调整远远小于后世的魔改,其精华部分能得到比较完整的贯彻实施。

简而言之,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底是什么意思,汉朝政府才是最好的阐述者。就像马克思主义之于我们现代一样。

汉朝政府除了在全国开设“书馆”、“学馆”、“书舍”等蒙学机构,帮助群众快速入门外,各地还有专门供人晋级求知的“经馆”。在“经馆”和政府部门附近,汉朝政府为了彰显教化,还将儒家经典刻于石碑之上,供来往的群众免费瞻仰观看。汉代既是一个尚武的时代,也是一个尚文的时代。

另外根据南朝沈约的说法,汉代退休官员会主动担负起家乡教书育人的重担。他们不排斥那些“小人”(底层百姓),公平地给所有群众扫盲讲学。

《通典》: 顷自汉代,本无士庶之别,自非仕宦,不至京师。罢公卿牧守,并还乡里,小人瞻仰,以成风俗。且黉校棋布,传经授业,学优而仕,始自乡邑,本於小吏幹佐,方至文学功曹,积以岁月,乃得察举。人才秀异,始为公府所辟,迁为牧守,入作台司。汉之得人,於斯为盛。

这种离官转向教育事业的做事风格,完全就是孔子的翻版。

正是由于汉代平民快速学习需求,文字必须去贵族化。于是汉朝的“简体字”出现了,这就是汉隶。

而平民习字又意味着全社会对文化知识的巨大需求,人们急切需要便宜轻柔的文字载体。于是纸张应运而生。

《后汉书蔡伦传》: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实际上东汉蔡伦只是纸张的改进者而已,早在西汉时期纸张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下图在我国敦煌一带出土的西汉宣帝时期的原始纸张,至今字迹清晰可辨。

由此可见,“有教无类”的思想不仅成为了我们汉人的信仰,更让全世界人受惠。这才是真正的微言大义。

汉代儒家教育最后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发展到可以产生学生运动的程度。桓帝时期,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了太学生们的支持和响应,引发极大的社会影响。这和北大学生为蔡元培请愿之事几乎如出一辙。

《后汉书·皇甫规传》: “诸公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讼之,会赦,归家”

《资治通鉴》: “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

《后汉书·陈蕃传》:“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

(额,好像最后这次学生运动有点生猛...)

后来汉献帝刘协流落京外,缺少官员扶持。他便抛去门阀之见,直接对平民进行“科举”。

《后汉书献帝纪》: 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诏曰:“孔子叹’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

这些参加考试的儒生里,有些人哪怕年过六十也依旧“长委农野”。可见他们的身份非常低,就是些有文化的老百姓,最多不过下等寒门。而献帝的选才标准是“依科”,用广义的“科举”指代毫无问题。

除了科举制的萌芽,献帝还进一步复兴了汉代太学,要知道这会他还在李傕郭汜的夹缝中勉强求生啊。

冬十月,太学行礼,车驾幸永福城门,临观其仪,赐博士以下各有差。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超越时代的制度苗头和这批难得的寒士官员,为什么在史料中不见经传呢?

《后汉书伏后纪》: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

呀!原来是伟大的魏武帝把他们杀绝了啊!

而曹操拿出的那泡“唯才是举”,有没有明确的科考体制呢?

很遗憾,不仅没有,曹操还把汉代本身的考试制度都给废了。

《三国志华歆传》: 三府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歆以为“丧乱以来,六籍堕废,当务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经盛衰。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若有秀异,可特征用。患于无其人,何患不得哉?”帝从其言。

这是曹丕上任时,华歆王朗钟繇三个人就要不要恢复孝廉的考试一事召开的会议记载。很明显,这场讨论是在默认曹操时代没有考试的前提下进行的。王朗钟繇这两个混子还很不赞成恢复考试。

《典略》:锺繇、王朗等虽名为魏卿相,至於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

(感谢淮水之虎提供的史料)

我对华老狗力排众议恢复考试的态度比较欣赏,但他把“六经堕废”推到“丧乱”的头上也是扯淡——妈的我汉皇在李傕郭汜的手上还还能组织考试草创临时学校,曹阉统一北方那么久会没有能力建设出基本的学术体系?唬人不打草稿?

曹操废掉了真正的人才考核体制,只是在要求推举人把推举标准往“才”的方向偏,但什么是“才”,有多少“才”,完全取决于推举人本身。就像欧阳修的《朋党论》,他把官员分成君子小人,建议君王亲君子远小人,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居然是靠他的个人意见判断。

这显然是一种非常荒唐的事。奶茶妹妹凭健美操上清华,也是百分百的唯才是举。可见问题不出在唯才还是唯德上,而出在“是举”上。

没有考试的曹操是用什么方法给士子们按“才”分类的呢?答案是九品制。

《三国志鲁肃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宋书》: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

至于曹丕的九品中正,不过是在父亲的基础上加个中正官,让中央门阀碾压地方门阀而已。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变动。

但国家还是需要有信仰的。为了能替代儒家的思想空缺,曹操从四方网罗了大量奇人。这些人有的会治病,有的会跳大神,比空洞的政治口号更受百姓爱戴。抛弃道德信仰的曹操掌控了他们,就能从另一个层面去掌控百姓们的心。

《博物志》:魏武帝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四方之术士,如左元放、华佗之徒,无不毕至.....总十六人,魏文帝、东阿王、仲长统所说,皆能断谷不食,分形隐没,出入不由门户。左慈能变形,幻人视听,厌刻鬼魅,皆此类也。《周礼》所谓怪民,《王制》称挟左道者也....

魏时方士,甘陵甘始,卢江有左慈,阳城有郄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善辟谷不食,悉号二百岁人。凡如此之徒,武帝皆集之于魏,不使游散。

这些奇人里牛鬼蛇神一大堆,华佗大概是其中唯一一个正常人。他和这些乌七八糟的玩意实在谈不来,便想着请假跑路。结果被曹操拷打至死。

217年,曹操在邺城设立学宫。他的学宫不仅没有教授儒学的记录,反倒让道士们对群众灌输房中术。群众反响热烈,竞相报名学习,连太监也不例外。

《三国志 武帝纪》:天子命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五月,作泮宫。

《典论》:颍川部俭能辟谷,饵伏苓。甘陵甘始,亦善行气,老有少容。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并为军吏。初,俭之至,市伏苓价暴数倍。……左慈到,又竞受其补导之术,至寺人严峻,往从问受。

原本应该讲儒家正法的学宫,曹操却用它传播宗教邪说。其授课内容都是“喝尿壮阳”之类的奇谈怪论。

《后汉书方术列传》: 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者,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甘始、元放、延年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

有没有觉得微信群里的谣言变得智慧起来了?

另外这里我们要划一下重点: 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

对此我想说,虽然我很讨厌曹操,但给他老人家提供一点壮阳药材还是义不容辞的。

在曹操建立学宫之前,虽然也有统治者痴迷道术,但从未有人带领道士们集中办学并面向社会教授异术。魏晋玄学的妖风之所以能大起于世,其实都是曹操喝尿喝出来的。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试图拨乱反正,重归儒家,勉强盖了间百人小太学,但也只是流于形式,聊胜于无。曹叡虽然一度扩大学校规模,试图扭转主流文化的颓势,最后却沦落为权贵子弟的游乐场。到曹芳时代,魏国更是启用王朗的经论为主流学说,让他的门生故吏主持教育事业——还记得这哥们生前曾建议废除考试吗。

“魏晋风骨”,就此粉墨登场。

《三国志·高堂隆传》: 数年,隆等皆卒,学者遂废。

《三国志引魏略》:“至太和、青龙中,中外多事,人怀避就。虽性非解学,多求诣太学。太学诸生有千数,而博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无能习学,冬去春来,岁岁如是。百人同试,度者未十。是以志学之士,遂复陵迟,而末求浮虚者各竞逐也。正始中,有诏议圈丘,普延学士。是时郎官及司徒领吏二万余人,虽复分布,见在京师者且万人,而应书与议者略无几人。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饱食而退。

随着倭鬼的玄学狗屎取代汉朝的儒家统治,一个属于全民文化的时代也自此走到了尽头。


user avatar

孔子开的不是扫盲培训班,孔子开的是高级公务员考试培训班。

春秋时期报名高级公务员考试,需要祖上三代都是当官的

孔子说你只要给我交十条腊肉我就教你,包教包会,礼官起步,不过退全款。但不保证本地就业,培训期间要跟着我去全国到处找岗位,你要有心理准备。

这叫“有教无类”,所以才叫进步。

而且市场口碑确实很好,培训品质有保障。

十条腊肉都给不起的,估计字都不认识,你让他学高级公务员考试的东西有啥用?怕不是周游列国时就饿死了,还不如去学农业机械操作。

至于质问孔子为啥不开扫盲培训班的。

咱且不说那个年代搞扫盲培训有没有用,现不现实。

你咋不去基层奉献一下呢?我们这儿正缺人呢,基层永远不嫌人多,多少人现在还在为不能24小时喝到干净的水发愁呢,要干的事多着呢。

工资?编制?

这么伟大的事业你居然好意思要工资要编制?有没有点觉悟啊,题主就不能学学那些真正的英雄?


春秋时期吃肉真没那么难,汉朝农民平均一户有100多亩地,这还不算大片的荒山草地,春秋更不必说,那年代没有农机,靠畜力耕种这么多地是很难的。

所以那时候农民都是一半地种庄稼,一半地养羊顺便还能休耕养地。

有几十只羊,10条腊肉会拿不出吗?

中国是从明朝开始,因为人口激增出现了一个显著的食肉量下跌,以及用人力淘汰畜力,淘汰灌溉设备等,这也是“内卷”这个词的起源。

所以不要用晚清时的食肉量刻舟求剑去衡量春秋时代肉的珍贵性。

user avatar

因为现代人对古代人充满了优越感,以为古代人连肉都吃不起。

事实上,古代人不是吃不起肉,而是因为保鲜技术的限制,所以没有办法保持新鲜肉类的持续供应。

春秋时期,整个中原大地,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拢共千把两千万人,山上跑的,水里游的,哪里不是肉啊?

东北刚开发的时候,春夏跑河里去,一棒槌下去就能浮上几条鱼。漫山遍野的傻狍子,蠢得自己跑过来给你打。

再说现在非洲8亿人口呢,人家怕没肉吃?

中国人民后来吃肉难,是土地经过数千年的开发,人口远远超过了土地的承载上限的原因。

讨论历史问题,不能太主观,也不能刻舟求剑嘛。

user avatar

真正的穷,不是物质上的困窘,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卑劣。

就如同这个提问,这种傲慢乖戾的语气,所显示的那样:


因为我穷,所以你就欠我的。

因为你是圣人,所以你就应该把恩惠无条件地白给我。

这就是流氓逻辑啊。


如果束脩真的是为了筛人,那么,筛的,就是这种人。


十块腊肉值多少钱?

这很难考证。但是常理推断,不高不低。


既不是三五百万的天价学费,也不是三毛两毛的白菜价。

而是,一个普通人家,咬咬牙、踮踮脚,可以拿出来的数额。


如果,孔夫子真的拿这个数额来筛人,那么,他筛掉的,就是提问者这种……

只想白嫖的人。


只想白嫖的人,你给他白嫖的机会,你当他会好好珍惜?

不可能的。


孔子看重的,不是那几块腊肉。孔子是鲁国司寇,这点世面没见过?

孔子看重的,是弟子为了学习,愿意把腊肉舍出来的,这么一颗向学、好学的心。


给自己打个小广告!

抖音『国文小夫子』给孩子挑最好的书!


bilibili『国文小夫子』《老子》视频持续更新中!

我的所有灵感,都在知乎这里!

user avatar

古代你得有个姓,才叫民

没有姓的,就是牲口,比如你是某个城里的著名企业家----某皮鞋厂厂长

你以为你叫黄鹤,实际上你叫“鞋带”,你哥哥叫“猪皮”,等到你死了,你儿子可以继承你的“鞋带”的名字···

就连大家说穷的叮当响自娱自乐被夸奖的颜回,说是:竹筒子当碗盛饭,用瓢喝水,但他人穷志不穷,安于其乐,

但是人家也是:曹姓,颜氏,名回,

也是一个落魄贵族


说白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如果不分‘贵贱’的一视同仁,大家凭本事说话,其结果便是有背景的学生毕业后事业一帆风顺、有所成就;没有背景的学生,要么学无所用、要么成为水果贩子快递小哥。

那么,孔子就算把你教育出来,又有什么用处呢?这教育资源就浪费了,

尤其对家庭境况不佳、急需孩子挣钱的贫困家庭来说更是如此。

这样下去会出乱子的,你给了下层上升的视野,又不让他们上去,哪怕你天天对着他们说“克己复礼”他们也克不下去啊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让他们知道世界的美好,这也是为他们好···


用简单点的话说,就是儒家的“礼”不是礼貌不是礼节,是一种类似印度的等级制度

你是周天子你可以老树盘根、观音坐莲、老汉推车、一王二后、泰山压顶、火车便当、蟾蜍滑石····

你是诸侯你就只能用老树盘根、观音坐莲、老汉推车、一王二后、泰山压顶

你是士大夫你就只能用:老树盘根、观音坐莲、老汉推车

你是个有一个“姓”的平民,你就只能老树盘根

如果你连姓都没有,属于“会说话的牲口”这个级别,那就只能传教士用到死

而且!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这些就是

你是个黔首奴隶,你不是人,那么关于老树盘根这些东西,你看都不要看、停也不要听、问也不要问、想都不要想!!!!!


这就是我上边提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让他们知道世界的美好,这也是为他们好···”

就跟最近整治短视频平台上各种炫富视频一样


儒家讲究的是礼,是平稳,是大家各安其位,你是什么阶级你就按照什么阶级来生活

千万不要想着阶级提升和阶级跃迁

不要问,想都不要想

这样才能回到“三代自治”,万世不移


而过滤那些连“姓”都没有的穷鬼,也是这个原因

要知道,在赵过让天下亩产增加一倍、推广番薯一辈子的老头被乾隆封为举人,天下产出已经数倍与孔子时代的时候

彭老总有次请一个大爷当向导,完了以后为了表示感谢请他吃了顿饭,桌子上有个肉菜,这大爷都哭了,一问才知道这是这辈子第二次吃到肉,第一次是清朝时候帮官老爷抬轿子抬的好,官老爷赏了一份肉菜,里边有薄薄的几片肉。

在生产力已经很发达的时候,穷困人家还是吃不上肉,那么能生产力更低下的古代,能拿出来十条肉的

那怎么也得是小地主之家或者是厅级干部落魄子女啥的。(注,有人提出来以前人少,可以打猎,但是我们看贝爷和德爷在荒无人烟,物种丰富的地方都饥一顿饱一顿,德爷更是三天饿九顿就知道,打猎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就连游牧民族,大部分人也很少吃肉,主食也是糜子之类的植物,因为种植业获得的食物,是远远超出打猎和放牧的,古代一个猎人打猎就要占据几个山头了,一个几十人的小游牧部落就要方圆十几里地的牧场。就是这个原因)

这是一种过滤

不然让这些“皮鞋”、“鞋带”、“鞋垫”们学会了知识,知道了上层居然还可以用“老树盘根、观音坐莲、老汉推车、一王二后、泰山压顶、火车便当、蟾蜍滑石····”这么多的姿势

时间长了,他们能安于现状?!

怎么可能

那就会出乱子的

我们的统治就不稳了

所以不能教


大规模搞教育,不怕大家翻身闹事的

那是土共时期搞夜校了,讲两个笑话,我一个朋友的长辈,因为是女性,所以虽然是地主家的小姐,居然识字还是在土八路办的夜校里才认得字

一个是印度现在识字率最高的邦和女性识字率最高的邦,都是印度共产党执政过的喀拉拉等几个邦

一个是苏联不行了,英国大学就又开始高学费了·······苏联没了,就更惨了······英国一个女性大学生,身高身材学历都不错,一晚上也才咳咳···我什么都没说··

一个是大清孔子像,儒家正统,保留儒家解释权

user avatar

古代的腊肉应该是自己养的猪自己晒的。

user avatar

宗法制度时代,出身太低,就算你识字懂文化,也会被嘲笑是个无氏之野人,结果只能当一个种地的农夫。

这样反而会造就出一个,洪秀全。

user avatar

颜回是公认的孔子门下成就最高的学生,也是公认的孔子门下最穷的学生,孔子形容为“一箪食一瓢饮”。但最穷的颜回从宋国娶了老婆生了孩子、城内田地10亩、城外田地50亩,一生读书讲学不参与农业生产。按照现在标准来看,这可能不算大富大贵,但绝对跟穷不沾边。王公贵族,拿10块腊肉求学,这孔子可不就是有教无类嘛。颜回这样的没落贵族,家里只有60亩地,这样的穷人收来当学生可不就是做慈善嘛。


评论区很多人质疑颜回的身份,更新补充一下:颜家是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后代,受封与『颜邑』,所以姓颜。颜回的爸爸颜路是鲁国卿大夫,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都是中等规模的诸侯国,在文化和政治上甚至是一流大国。,颜家是标准的、没有任何疑问的贵族。


孔子同情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不是因为这看起来多悲惨,仅仅因为孔子是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人,没错,这个成语是孔子发明的。当时有人当着子路的面评价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听说后,说这个批评他的人是隐士。但这些不算重点,如果对孔子的思想有一些了解,就会明白孔子的重点其实不是颜回的食物,而是颜回的餐具。颜回用的餐具不合“礼”




古希腊民主政治超前,人人选票。下面300万“真无私奉献”的奴隶养着10万拿选票的人,那可不就轻轻松松民主。


孔子生活在奴隶制社会。

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不算人。


孔子不仅没有跳出时代的局限性,反而一生都在与破坏奴隶制的行为作斗争,一生都在尝试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赤裸裸的等级制度,准确的说礼乐制度是一套完整的“规矩”。吃饭用鼎、用釜、用甑还是用鬲,用鼎的话用什么材质的、得用多大的鼎、用几个鼎,出门步行、驾车还是坐车、驾的车用几匹马拉,穿什么材料的衣服,用几组编钟、每组多大,根据阶级出身和血统都有详尽的规定,既不能高于规定,也不能低于规定。春秋后期已经有地主阶级兴起的苗头了,孔子不满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感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


(穿衣这块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古罗马、古埃及、西藏、商周、美洲,古今中外的奴隶不约而同的选择“赤身”,也就是奴隶连穿衣的资格都没有。冬天冷怎么办,汉代以前,黄河流域没有现在这么冷,那时奴隶的保暖方式是把加热后的泥土装在麻、藤编织的袋子里 ,挂在身上取暖。

奴隶在当时到底什么身份,礼乐制度下社会分10个等级: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皂是现在的公务员,隶僚仆台四层统称奴隶,孔子和孔子的爸爸身份都是大夫。)


孔子不收平民和奴隶为徒弟,就像现在不让猫狗牛羊上学一样自然,它是一种时代认知的关系,不是其他有的没的。学校让学生穿统一制服、坐凳子、坐姿端庄,这些要求并不是为了给猫狗入学设置门槛,学校压根就没想过要让猫狗入学,纯粹是为了营造一种学习的秩序和仪式。


颜回早逝,不知道什么原因,颜回逝世的时候他家更穷了,要下葬了只有棺却没有椁,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了帮颜回买椁,孔子说:“我儿子死的时候也是只有棺没有椁,我总不能徒步走路而把车子卖了替他买椁,因为我曾经位居大夫的行列,照礼是不可以步行的”

user avatar

孔子这个教育学家的名头是后来人给封的,文圣是历届中国政府授予的称号。

而他本人活着的时候,就是个庶出的贵族子弟,家道中落,生活困难。一辈子都想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都是喜欢听他高谈阔论,谈到工作的时候就没下文了。

孔子一辈子颠沛流离,带着自己的学生走南闯北,自我感觉一事无成。

儒家学说是战国时期无数伟大的思想结晶之一,但在当时,甚至不如道家学说,老子的名头更大。

要不是秦朝开创2000多年王朝制度,孔子不见得就会比墨子、韩非子更突出。

也就是说,孔子有今天的名声全靠这2000多年的推广,这后面的一切荣誉他自己未必就能想到。

孔子过着艰苦的生活,一肚子学问,凭着自己传授知识收钱,天经地义。

为什么后来的人要尊崇他是世界第一的教育家?

就是因为他要收费。

收费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不要钱的教育,那就是快乐教育。

老师饿得走不动道,就这样教书还不收钱,你说他能教出个啥?

教育收费这种行为是什么?

那就是职业化。教师是一个正经职业。

好老师就该有好收入,高级教授就该开好车。

你说孔子这样的教育家,能挣钱哪点不对?

现在很多国家搞免费教育,这个基础是因为有国家财政埋单,靠纳税人的收入来供养整个教育行业。实际上并不免费,这笔费用也不小。

而在战国时期,就那个时代,谁管你这个事情。

正因为孔子开头了,他收学费,而且不断传播这个观点,才使得中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很兴旺,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因为当老师还是有搞头的。

很多人当不了官,但是可以凭着自己的学问开馆授学,过着受人尊敬又有收入的生活,给社会输送人才。

哪怕是现在,提高教师收入也是个呼声很高的话题,总想着教师要为人民服务,这其实不现实。

而当时的孔子,就必须要面对现实。

他不收学费,自己就没饭辙。

什么以爱发电,当时孔子就没想过这些,他就认为自己是专业的,有这个技术,能培养人才,凭什么不该收费?

你骂他,当时还有人骂他,瞧不起孔子的人多的是。

孔子这个四处碰壁的大学问家,早就对当时的社会没什么信心,先渡过眼下的难关再说。

具体到当时,孔子就对混乱的战争不断的战国时代不满,复周礼就希望天下太平,没有这么多的诸侯争霸。

大家都好好过日子不行吗?

孔子四处给这些国君讲自己的治国之道,根本没人听,也没人重视他,他的衣食住行都要自己想办法。

从政是他的理想,迫于无奈才干教书这个活儿。

他就认为自己是专业的,有这个资格收费。根本没有想到后人会怎么说他。

这就是职业化教育,一直沿用到今天。

也别说今天有人对他这一套有意见,就算他的弟子实际上也有意见。

孔子教书收费这件事主要来自《论语》这本书。

而《论语》就是孔子的学生记录孔子曾经说过的话。

而他的学生们是不是将孔子说过的话全部都收录了呢?

那肯定未必。有些话要收录下来,有些话要为尊者讳,也未必会记录。

但是对于孔子收学费这件事,说得这么清楚,恐怕也是这些学生们觉得老师忒狠了点,心里有意见,给他曝个光,这也有可能。

总之受教育就要付出代价,不收费或者少收费的教育,最后培养不出人才。

好的学校收费贵,有贵的道理。

不收费放鸭子的学校,你愿意去吗?

人性本来如此,光凭着人民教师这个称号,行不通。

每个人都想多挣钱过好生活,工资再多都不嫌,为什么要苛责2000多年前的孔子呢?

他也曾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


孔子升任鲁国代理臣相之职以后,齐国使出了离间计,派人给鲁定公和季桓子送来了八十名美女和三十乘良马。季桓子欣然笑纳并因此三日不理政务。孔子对季氏和鲁定公十分不满,感到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一气之下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如果把孔子看成是一个官迷的话,在鲁国的这一段当官的经历,当然是大有收获。

这也是和这个题目认为孔子有教无类一样,认为孔子就是个官迷。

孔子有什么资格对季氏和鲁定公十分不满?他只要好好工作,啥话也不说,顺着国君的意思办事,以孔子的学问,享尽一生荣华富贵,最后风光大葬,毫无问题。

为什么孔子会混到收学费这个地步,认为自己一生一事无成?

孔子想要的就是恢复周天子的时代,天下共一主,没有这些始作俑者的诸侯相互争斗,搞得民不聊生。

他想要的工作是帮助有德之君,四海一统。

这也就是独尊儒术的由来。

然而,封建之下,这样的主张就是和贵族为敌,都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封邑之内,自己就是王。因此贵族十分反感孔子这个人。陶俑祭祀的背后,就是彻底否定周天子的标准,要自己搞一套。善恶之分绝不是表面看起来这么简单。

这份工作谁给他了?

就像你和岳飞隔着时空对话,岳飞说:“可恨未捷身先死,我的理想一样都没有实现。。”

你撇着嘴说:“你不错了,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当代人称民族英雄。这还有什么可叹息的?这叫做没实现?”

你看重的官,是名声。岳飞看重的是理想。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user avatar

儒家在诸子百家中本来就是空谈大师,在当时春秋战国时期混的实在不怎么样。

当然,孔子干过很多实事,但与当时的诸子百家比就不够看了。

我们如今之所以认为儒家学说最丰富,是因为其后人对儒家学说的丰富。

后世王朝之所以奉儒家为尊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空洞,所以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包装成儒家的思想。儒家大成者程朱理学,可以说是儒家正式走向不归路的巅峰,从此受腐儒影响的历朝官场,这些文人就没消停过。

要说思想,诸子百家实际上都有。但不同的是,人家不但能和你谈大道理,还能和你谈实际实施方法。

贴一段孙武的《孙子兵法·火攻篇》大家感受一下,可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下马定乾坤: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前两段手把手教你放火,后一段却又劝诫你:战争不过是一种手段,一种必要但不可轻易动用的手段: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战争造成的后果是巨大的,不可轻易发动。所谓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像这种篇章结构,在《孙子兵法》中随处可见,就算你不需要上战场打仗,如果能理解孙武本人的劝诫,也会有一种豁然顿悟的感觉。

user avatar

你报个地址,让穷人免费来你家打地铺。以实际行动揭露孔老二嫌贫爱富,贪图肉干的本质。

user avatar

你要是清清楚楚知道孔夫子实为天下第一师,却打心眼里连几斤腊肉的学费都舍不得交。

那是真的没救了。

这是何等的看轻自己……

你一辈子都值不得几斤腊肉吗??

user avatar

从子路受牛与子贡熟人的故事,可以看出孔子是提倡有偿付出的。说难听一点 可以为自己牟利,说高尚一点 可以为后来人打个样 有利可图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这件事,学问才能更广的传播。我们假设孔子人格高尚 不收学费,他的学生 他的竞争对手 未必能全都如此高尚,那么孔子所能帮助的只有那一小撮人。

假设孔子是一个普通人,以教学生来牟利,这也无可厚非。孔子他首先是个人 至圣先师的身份是后来人吹上来的。

生于春秋季世 ,从论语的诙谐,到春秋的认真,堕三都的壮志,鲁君未赐祭肉的失落,困于陈蔡之间的自嘲,道不行而浮于海的绝望,我认识的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矛盾,身为殷商后人而推崇更符合仁的周礼,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保守,认为在礼崩乐坏的季世,恢复周礼是最好的选择;他先进,作为私学制度的源头之一,他影响最大,教导出了性格各异的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冉求,,,总之我认识的,是一个凡人!有理想,会犯错,会失落,会犹豫,老年大彻大悟,想做点事情的普!通!人!

user avatar

孔子是圣人,不是神仙,也要吃饭。

user avatar

你投胎回去按你现在的地位也就是个奴隶,你以为你当得上百姓?你也配有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与他收取“束脩”(十块腊肉)作为学费的事实,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些张力,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蕴含着孔子教学理念的独特性、时代背景的限制,以及他对学生选择的审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首先.............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以及为什么他门下七十二贤人中,我们找不到明显的“三代贫农”身影,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教育的性质、以及当时社会结构的复杂性。首先,咱们得明白“有教无类”是啥意思。它并不是说孔子不收穷人,或者只收有钱人。它的核心意思是打破出身的界限,只要你愿意学习,有.............
  • 回答
    孔子将人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这似乎与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些矛盾。但仔细探究,我们会发现这并非是对人天生资质的简单划分,而是孔子对人不同发展阶段和学习能力的观察,而“有教无类”则恰恰是对他教育理念的根本性阐述。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孔子所说的“上智”、“中人”和“下愚”。 上智(上等智慧者).............
  • 回答
    孔子在强调“礼乐”教化与宣扬“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之间,表面上看似乎存在一种张力,但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二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孔子完善的教育和治国理念。礼乐制度:秩序与教化的基石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周朝礼乐制度开始衰微,社会动荡不安的春秋时期。他深感人心乖戾,道德沦丧,因此,他将“礼”.............
  • 回答
    “有教无类”的帽子只戴在孔子头上是不是很无耻?少正卯和孔子不是共用一批学生的么?提到“有教无类”,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孔子。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子曰:‘有教无类。’”孔子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伟大奠基者,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深远。然而,将“有教无类”这顶帽子仅仅戴在孔子头上,.............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与“朽木不可雕也”这两句话,初听之下,似乎确有几分矛盾。一个是广纳贤才,不分出身贵贱;另一个又是直言有人天生资质平庸,难以教化。这桩公案,历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并非那么简单就能一笔带过。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两句话放在孔子思想的整体框架下理解。首先,我们来看看“有教无类.............
  • 回答
    各位街坊邻居,家里装修的朋友们,我这梁上打了几个孔,想请大家帮我瞅瞅,看看有没有啥不对劲的地方。说实话,这事儿我也挺挠头的,毕竟涉及到承重,心里总有些不踏实。我这梁是客厅和阳台之间的一根横梁,看着挺结实的。之前想着把电视挂墙上,所以找了个师傅来打孔。师傅打孔的位置大概在梁的中间偏下一点,离着梁的两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孔子是否被“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解读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思想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和应用。一、 理解“过誉”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过誉”的含义。如果“过誉”意味着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被不恰当地夸大了,超出了其真实的价值和贡献,那么我们便可以从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道”虽然都指向了人生的根本,但在核心内涵、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精髓。一、 孔子的“道”:中和为体,仁恕为用,教化为本孔子的“道”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仁”为核心,.............
  • 回答
    孔子收徒这件事上,确实存在“束脩”的说法,但这与我们现代理解的“送礼”有很大的不同,也并非是拜师的必要条件。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以及孔子教育的理念。“束脩”的真正含义与背景:“束脩”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
  • 回答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在当时的时代是否算“逆历史潮流”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简单来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逆历史潮流”的,但他的“逆”并非完全消极或不合时宜,而是带有深刻的时代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1. 周礼是什么?2. .............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 回答
    孔子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这确实常常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心胸狭隘,未能洞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细究之下,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仅此而论,恐怕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简化甚至误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孔子为何会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礼崩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道德.............
  • 回答
    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的是颜回即使身处极其简陋的环境,食不果腹,饮不饱暖,住在狭窄破败的陋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他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快乐。这句赞誉,极大地突显了颜回身上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那么,颜回到底在乐什么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体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两位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们的学说如巍峨的山峰,各自矗立,影响深远。孔子提倡的“中庸”,老子倡导的“无为”,听起来似乎泾渭分明,甚至有些许矛盾之处。那么,在面对这两种智慧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又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一下“中庸”与“无为”的内涵。孔子的“中庸”:恰到.............
  •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
  • 回答
    要说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名人,这话说得稍微有些笼统。更准确地说,他们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那个变革动荡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孔子比老子稍微年长一些,两人大概率是见过面的,甚至有过交流,这在史书中也有所提及。之所以《论语》被我们现在人认为“浅显易懂”,而《道德经》则显得“晦涩艰深”,这背后有几个很重要的原.............
  • 回答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被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数千年。然而,要评价孔子“真的如历史里所说的那么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一、孔子思想的积极和伟大之处: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影响深远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体系,其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