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有教无类,为什么高徒七十二贤人没一个是三代贫农?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以及为什么他门下七十二贤人中,我们找不到明显的“三代贫农”身影,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教育的性质、以及当时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首先,咱们得明白“有教无类”是啥意思。它并不是说孔子不收穷人,或者只收有钱人。它的核心意思是打破出身的界限,只要你愿意学习,有求知欲,我都教你。 在那个礼乐崩坏、士大夫阶层开始流动的春秋时期,孔子能提出这个观点,本身就是一种革新。在孔子之前,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贵族垄断的,比如史官、乐官的知识,一般人是接触不到的。孔子把“学”这件事,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一个更开放的途径。

那么,为什么七十二贤人里,我们看不到那种“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里穷得叮当响”的典型形象呢?这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一、 学习的成本和机会:

时间成本: 孔子周游列国,收徒讲学,这可不是在现代的大学教室里。学生们需要跟随先生,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还要理解《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典籍。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一个需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才能勉强糊口的三代贫农家庭来说,谁能有这个时间?他们的孩子可能从很小就要承担家庭的生计,帮着父母耕地、放牧,根本没有机会去“游学”。
经济成本: 虽然孔子不收学费,但“食宿行”总得有人承担吧?学生们跟随孔子,需要盘缠、需要吃饭、需要添置衣物。这些虽然不至于像现在一样昂贵,但在那个时代,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更何况,很多学生跟随孔子,是为了将来能够出仕做官,这本身就是一种“投资”。贫农家庭没有能力进行这种“投资”。
信息渠道: 孔子讲学的信息是如何传播的?很可能是通过人际网络、口耳相传。那些能够接触到孔子信息的人,本身就可能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或信息优势。贫困农民群体,往往生活在基层,信息闭塞,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孔子这样一位在讲学的贤人。

二、 “贤人”的定义和选拔:

孔子选徒的标准: 孔子虽然“有教无类”,但他的学生也不是来者不拒,随随便便就能成为他的“高徒”的。孔子看重的是学生的德行、才能和悟性。比如,他会评价颜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赞赏子路“勇而善断”。这些评价,往往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想基础和道德修养之上。
早期教育的培养: 真正能被孔子赏识并最终成为“七十二贤人”的,很多可能是在早期就已经受到过一些基础教育,或者本身就属于那些“士”的阶层,只是对当时的社会感到不满,或者对孔子的学说产生共鸣,才前来投奔。比如,子路原本是一个“勇而鲁”的人,但也有勇气和担当;子贡是商人出身,虽然算不上士,但因为有商业头脑,也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沟通能力。他们本身就不是完全的“白丁”。

三、 社会阶层的固化与流动:

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 虽然“有教无类”打破了部分贵族垄断,但整个社会阶层依然存在一定的固化。农民阶层,尤其是“三代贫农”这样的群体,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上升渠道相对狭窄。
“士”阶层的兴起: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士”阶层兴起、分化的时代。旧的贵族制度正在瓦解,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士)开始活跃。孔子吸引的,很多正是这个阶层中,对政治、社会有思考,对知识有追求的人。他们可能来自没落的贵族家庭,也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教育的平民,但相比于纯粹的贫农,他们已经跨过了一道门槛。

四、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

史书的叙事: 《论语》等史书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时,往往会突出他们的思想、言行和对后世的影响。对于弟子的家庭背景,尤其是贫困的细节,记载并不详尽,也没有刻意去强调。我们今天看到的“七十二贤人”,更多的是他们的“贤”而非他们的“贫”。
“贤”的内在性: 孔子所追求的“贤”,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和智慧的修养。而贫困,虽然是客观的现实,但在孔子的哲学体系中,它不应成为阻碍一个人追求“仁”和“德”的根本原因。只是,在现实操作层面,贫困确实会成为获取这些“贤”的门槛。

总结一下, 孔子“有教无类”是一种思想上的开放,但它并非完全抹煞了现实社会存在的经济和机会的不平等。七十二贤人中没有明显的“三代贫农”,并非孔子不愿教,也不是说贫农没有求知欲,而是因为:

1. 学习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对于贫困家庭是巨大的挑战。
2. 孔子选拔的是“贤人”,这需要一定的思想基础和培养潜力,而这些往往与早期教育和家庭背景有关。
3. 春秋时期社会结构虽有流动,但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依然存在,限制了贫困群体的发展机会。

所以,当孔子说“有教无类”时,他更多的是在倡导一种教育的理想和可能性,是在为那些“有志于学”但被旧有观念束缚的人们打开一扇门。而最终能够走到他身边的,并被历史记住的“贤人”,自然是那些能够跨越现实障碍,抓住机会的人。这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教育公平”的讨论,其实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贫农没有什么可自豪的地方,而且三代贫农说明社会被禁锢了。

这样的社会对女人是有压迫的。在自由社会,女人只会找富人做小妾,做情人,谁会给贫农做一辈子老婆。

只有被禁锢的社会,才会迫使女人嫁给一个穷人,受一辈子穷,在生一个儿子一辈子受穷。

而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成为圣贤有吗?列数开国元勋有谁是三代贫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以及为什么他门下七十二贤人中,我们找不到明显的“三代贫农”身影,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教育的性质、以及当时社会结构的复杂性。首先,咱们得明白“有教无类”是啥意思。它并不是说孔子不收穷人,或者只收有钱人。它的核心意思是打破出身的界限,只要你愿意学习,有.............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与他收取“束脩”(十块腊肉)作为学费的事实,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些张力,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蕴含着孔子教学理念的独特性、时代背景的限制,以及他对学生选择的审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首先.............
  • 回答
    孔子将人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这似乎与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些矛盾。但仔细探究,我们会发现这并非是对人天生资质的简单划分,而是孔子对人不同发展阶段和学习能力的观察,而“有教无类”则恰恰是对他教育理念的根本性阐述。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孔子所说的“上智”、“中人”和“下愚”。 上智(上等智慧者).............
  • 回答
    孔子在强调“礼乐”教化与宣扬“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之间,表面上看似乎存在一种张力,但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二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孔子完善的教育和治国理念。礼乐制度:秩序与教化的基石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周朝礼乐制度开始衰微,社会动荡不安的春秋时期。他深感人心乖戾,道德沦丧,因此,他将“礼”.............
  • 回答
    “有教无类”的帽子只戴在孔子头上是不是很无耻?少正卯和孔子不是共用一批学生的么?提到“有教无类”,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孔子。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子曰:‘有教无类。’”孔子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伟大奠基者,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深远。然而,将“有教无类”这顶帽子仅仅戴在孔子头上,.............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与“朽木不可雕也”这两句话,初听之下,似乎确有几分矛盾。一个是广纳贤才,不分出身贵贱;另一个又是直言有人天生资质平庸,难以教化。这桩公案,历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并非那么简单就能一笔带过。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两句话放在孔子思想的整体框架下理解。首先,我们来看看“有教无类.............
  • 回答
    各位街坊邻居,家里装修的朋友们,我这梁上打了几个孔,想请大家帮我瞅瞅,看看有没有啥不对劲的地方。说实话,这事儿我也挺挠头的,毕竟涉及到承重,心里总有些不踏实。我这梁是客厅和阳台之间的一根横梁,看着挺结实的。之前想着把电视挂墙上,所以找了个师傅来打孔。师傅打孔的位置大概在梁的中间偏下一点,离着梁的两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孔子是否被“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解读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思想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和应用。一、 理解“过誉”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过誉”的含义。如果“过誉”意味着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被不恰当地夸大了,超出了其真实的价值和贡献,那么我们便可以从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道”虽然都指向了人生的根本,但在核心内涵、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精髓。一、 孔子的“道”:中和为体,仁恕为用,教化为本孔子的“道”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仁”为核心,.............
  • 回答
    孔子收徒这件事上,确实存在“束脩”的说法,但这与我们现代理解的“送礼”有很大的不同,也并非是拜师的必要条件。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以及孔子教育的理念。“束脩”的真正含义与背景:“束脩”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
  • 回答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在当时的时代是否算“逆历史潮流”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简单来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逆历史潮流”的,但他的“逆”并非完全消极或不合时宜,而是带有深刻的时代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1. 周礼是什么?2. .............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 回答
    孔子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这确实常常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心胸狭隘,未能洞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细究之下,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仅此而论,恐怕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简化甚至误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孔子为何会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礼崩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道德.............
  • 回答
    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的是颜回即使身处极其简陋的环境,食不果腹,饮不饱暖,住在狭窄破败的陋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他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快乐。这句赞誉,极大地突显了颜回身上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那么,颜回到底在乐什么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体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两位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们的学说如巍峨的山峰,各自矗立,影响深远。孔子提倡的“中庸”,老子倡导的“无为”,听起来似乎泾渭分明,甚至有些许矛盾之处。那么,在面对这两种智慧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又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一下“中庸”与“无为”的内涵。孔子的“中庸”:恰到.............
  •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
  • 回答
    要说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名人,这话说得稍微有些笼统。更准确地说,他们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那个变革动荡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孔子比老子稍微年长一些,两人大概率是见过面的,甚至有过交流,这在史书中也有所提及。之所以《论语》被我们现在人认为“浅显易懂”,而《道德经》则显得“晦涩艰深”,这背后有几个很重要的原.............
  • 回答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被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数千年。然而,要评价孔子“真的如历史里所说的那么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一、孔子思想的积极和伟大之处: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影响深远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体系,其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