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

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性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文化水平低下的社会背景与精英思想的传播:

1. 信息传播的垄断与稀缺性:
文字的稀缺与掌握者极少: 在先秦时期,文字是一种昂贵且难以获得的资源。识字率极低,能够阅读、书写和理解复杂文本的人,几乎都集中在贵族、士大夫阶层,以及少数从事官府记录、祭祀等职业的专业人士手中。
口耳相传的局限与变形: 尽管口头传播是当时主要的信息流通方式,但如果没有文字作为载体和校验,口耳相传的内容很容易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形、遗失甚至添油加醋。而能够记录和系统整理思想的“精英”就显得尤为重要。
缺乏大众媒体: 没有印刷术,没有大众报刊,没有互联网。思想的传播主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少数抄本的流传。这种情况下,掌握文字和思想系统的精英,就成了信息传递的关键节点。

2. 教育资源的集中与精英阶层的学习:
“学在官府”到“有教无类”的过渡: 春秋时期,教育最初是贵族垄断的,所谓“学在官府”。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虽然是教育思想的革新,但实际实施中,能够接受教育的仍然是那些有条件(经济、家庭背景)的“士”。
精英阶层成为思想的主要受众和传播者: 这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士”阶层,本身就是思想的积极探索者和接受者。他们通过与先哲的直接交流、学习其著作(如果有的话),然后将这些思想内化、发展,并进一步传播给同阶层的人。

3. 思想的深刻性与大众接受度的矛盾:
哲学思想的抽象与复杂: 孔子、老子、庄子等先哲的思想,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深刻的哲学内涵。这些思想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逻辑思辨能力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才能理解。
大众的生存压力与日常关注: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的生活重心往往在于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如农业生产、徭役、战乱等。对形而上的哲学思辨的兴趣和能力,自然会受到限制。因此,精英阶层对这些思想的接受和传播,更具可能性。

4. 思想的“精英化”倾向与历史的筛选:
文本的保存依赖于精英: 能够被抄录、保存并流传下来的思想,本身就经过了一层“精英的筛选”。那些能够写成文字、结构严谨、有系统性的思想,更容易被当时的读书人重视和保存。而那些零散的、口语化的、未被整理的思想,即使曾经流行,也更容易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学而优则仕”的驱动: 在古代社会,“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仕”。能够掌握并运用先进的思想(包括政治、伦理思想)的士人,更容易在政治舞台上获得成功。这使得那些与治国平天下相关的思想(如儒家)更容易被精英阶层接受、学习和推广。

二、 辩证看待“大众文化水平低”的作用:

然而,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大众文化水平低”的决定性作用,或者说,仅仅将其归因于此是不全面的。

1. 思想本身的价值与生命力:
思想的普适性与启发性: 孔子等先哲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价值性和对人类普遍问题的关怀。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触及了人性的根本和社会的永恒主题,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思想的解释与阐发: 精英阶层在传播这些思想时,也进行了大量的解释、阐发、注释和引申,使其更易于被当时的社会环境理解和接受。例如,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荀子对礼法的强调,都使得儒家思想更具说服力。

2. 社会政治环境的支持与塑造:
汉朝对儒家的独尊地位的确立: 孔子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思想史的主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是一种政治力量对思想的推崇和固化。一旦某种思想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其传播和影响力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提升,甚至超越其思想本身的传播障碍。
思想与政治的结合: 许多先哲的思想都与政治和治理紧密相关。当政治统治者发现某种思想能有效地维护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时,他们就会积极地推广和支持。这种政治需求,是思想传播的强大驱动力。

3. 精英的自觉选择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士人的文化自觉: 尽管大众文化水平低,但作为知识分子的“士”,他们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和学习热情。他们将继承和弘扬先贤的思想视为自己的使命,并为此投入巨大的努力。
道德感召与榜样作用: 先哲的道德实践和人格魅力,也是其思想得以传播的重要因素。他们的言行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能够感召后世的追随者。

结论:

总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与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一说法,可以看作是解释其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侧面和必要条件,但并非全部原因,也不能被视为充分条件。

更准确地说,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低下 构成了一个“信息传播的低门槛化、知识垄断的集中化” 的社会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掌握知识和文字的精英阶层,成为了思想的主要载体、解释者和传播者。 他们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推广,确保了先哲思想的系统性和延续性。同时,先哲思想本身的深刻价值、后世精英的不断阐发、以及政治环境的扶持,共同作用,才使得这些思想最终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并历久弥新。

可以理解为,大众文化水平低,使得精英能够更容易地掌握和塑造话语权,也为他们的思想传播提供了一个相对清晰的“受众目标”(即同阶层的士人),并减少了来自大众文化的直接挑战和稀释。但思想能否长久流传,最终还是要看其思想本身的质量、后人的加工以及社会政治环境的接纳程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白景往

邀,粗略扫了一眼之前的答案,貌似都在群情激昂地都在讨伐题主啊,不正面回答问题打感情牌这叫耍流氓,要不就是扯到后世政治扶持巴拉巴拉,可是人家题主问的是“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扯后世干什么?不懂装懂这种风气并不好,放在这个题目里,答题的人既没有对商周历史有足够的知识,更没有理解到先贤圣人究竟伟大在什么地方

下面是答题时间,题主问的“孔子等先哲”,人数太多了,这里我就只以孔子为例说明

“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的确可以说孔子时期的大众文化水平较低,当然这是有原因的。周是封建制政治制度,在建国初期社会分割非常严重,贵族与平民几乎没有任何产生交集的机会,类似于西方庄园经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关系就是庄园主与奴隶,知识材料被贵族一手垄断,当时也没有学校这种机构,祖先留下来的学识都是家族内部流传。不是因为愚民政策,而是觉得平民没有学习的必要,安心耕好地就行了。如果你想要自学成才呢,不好意思,没有书,当时文字的用途只有一项,就是祭祀,刻在甲骨礼器上面,事实上,贵族之中能家藏书卷也没多少,贵族们的教育也只是以口头传授

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僵硬的社会结构开始大幅度改变,初中课本上说过,周代的宗法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天子及诸侯的君统,或卿大夫的宗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嫡子或庶子则分封他处,自行开宗或称小宗。周天子为“天下之大宗”,分封国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对本族为大宗,卿大夫亦然。大宗百世不易,小宗五世则迁,因为“小宗五世则迁”,到了春秋时期贵族繁衍数代,大多数贵族血统的庶孽降为平民,原有贵族互相传授的学术,随之传入民间,从而学术大盛,百家争鸣,民智始开。春秋时期主要的学问家,基本都是被削爵的原贵族,如孔子,孟子,都是如此

在孔子时代中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文字书写工具大为改善,书籍(竹书)的制作成本降低,古代学术,个人经验,思想言行等等,至此均可以著书立作,也使布教传道更为便利

孔子是叔梁纥野合庶子,叔梁纥死后被宗母施氏赶出家门,虽然因为兄长残疾继承了父亲的空头爵位,但成长与贫民无异,年轻时季氏宴请贵族,孔子也去赴宴,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后来孔子也曾感叹说“吾少也贱”,所受教育皆得于外租颜襄所助,特殊的身份及年少的经历让孔子成为了当时社会贵族阶级与平民之间的绝佳桥梁

孔子出身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也是天下文化的中心,韩宣子使鲁时,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孔子授业布道是在30岁以后,当时周景王去世后诸子夺位,天下大乱,人心不古,孔子自幼受周礼熏陶,自此下决心以周礼仁义的思想来纠正当时纷乱的社会环境,开办书院,不论贵贱广收门徒

不论贵贱广收门徒八个字,自孔子开始身体力行,正因为孔子接受贵族教育思想超脱凡人,三岁丧父饱尝民间疾苦,社会动荡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皆丧失信仰寡廉鲜耻,孔子才有机会下此决心,题中所说

“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在孔子之前,所谓的精英思想压根就没有什么“传播和保留”的渠道,正是由于孔子及其门徒周游列国不懈地谆谆布道,这些一直压缩在贵族圈子的思想才得以在民间播下种子,从而开花结果,到战国时期才有如此多出身民间的精英人物呼风唤雨,“学圣”一名,孔子当之无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
  • 回答
    关于孔子及其弟子是否具有“黑帮性质”的说法,在学术界并没有普遍认同的观点。这种解读更像是一种新颖的、带有现代隐喻的视角,用以理解先秦时期特殊社会背景下的师徒关系和政治运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种可能性,并分析为何秦始皇“焚书坑儒”在这一框架下可能被解读为“打黑”。孔子集团:一个“文武兼备,纪律.............
  • 回答
    孔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可是咱们中华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至今仍然有许多人在学习和传承。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姓什么呢?孔子的姓,叫做 孔。听到这个答案,可能会有人觉得有点理所当然,毕竟我们现在都称呼他为孔子。但有意思的是,这“孔”姓在先秦时期,并不是一个.............
  • 回答
    曾仕强先生之所以认为老子对中国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孔子更为深远和广泛,这背后有着非常耐人寻味的观察和思考。这并非是说孔子不重要,恰恰相反,孔子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其影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老子的智慧,特别是《道德经》所蕴含的哲学,更像是渗透到中国人骨子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历史观、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黄帝、孔子等怀念上古生活的原因首先要明确,“上古”在中国历史语境中,通常指的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特别是黄帝时代,以及夏商周早期。这些时代被描绘成一个相对淳朴、和谐、道德高尚的黄金时代。黄帝和孔子等古代思想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对历史和智慧的认知。当我们说“更厉害”时,可能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学问的深度、思想的原创性、对后世的影响力,甚至是个人品德和修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聊聊。首先,从思想的原创性和深度来看,老子和孔子无疑是站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巅峰。老子,作为道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于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的敏感神经。要回答为什么韩国人“偷”中国文化,但却对满清的一些元素,比如辫子和旗装,似乎没那么“上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文化交流和学习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所谓“偷”,更多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背后可能包含.............
  • 回答
    孔子的“差等相爱”理论,其核心在于理解人与人之间情感亲疏、责任轻重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处理人伦关系。要说它如何处理自爱与孝亲的冲突,那得先拆解一下这个理论的精髓,然后再看看它是如何巧妙地斡旋在这些可能出现的张力之中的。首先,得明白孔子所说的“差等相爱”,不是冷冰冰的等级划分,而是基于人最根本的情感联.............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孔子和鬼谷子,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被誉为“圣人”和“谋圣”,但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也就注定了他们各自所能“出”的人物类型和影响力范围的不同。首先,我们得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 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是孔子思想中看似矛盾,但實際上卻有著深刻內在邏輯的關鍵點。要理解孔子為什麼一方面提倡普及教育,鼓勵人們學習,另一方面又主張維護周朝的等級制度,我們需要從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他的核心思想以及他對社會的理想藍圖來理解。首先,我們要看到孔子生活的時代——春秋時期。這是一個禮崩樂.............
  • 回答
    我们之所以感觉即便站在先哲巨人的肩膀上,思想也难以企及孔子、老子等圣人那样的高度,并非是因为我们站得不够高,而是因为他们攀登的是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山峦,他们所见的风景,其维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们目前的认知框架。首先,要理解的是,这些先哲并非仅仅是站在前人智慧的“肩膀”上,他们更是对人类经验和生存困境进.............
  • 回答
    .......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利益”与“命运”的殊死搏斗,是群体性心理、历史惯性以及权力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明末勋贵外戚和民国孔宋大家族,他们并非天生就抱着“两败俱伤”的心态,而是被一系列因素一步步推向了那个无法回头的境地。1. 利益的“固化”与“不可分割性”:想象一下,一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掌握着某个行业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不同国家在文化输出策略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日韩在文化产业上的成功,以及中国在文化推广上的侧重点,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咱们不妨深入聊聊这其中的门道。日韩的文化输出:精准打击,盈利导向日韩在文化输出上的策略,可以用“精准”、“市场化”、“盈利化”来概括。它们.............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与他收取“束脩”(十块腊肉)作为学费的事实,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些张力,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蕴含着孔子教学理念的独特性、时代背景的限制,以及他对学生选择的审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孔子是否被“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解读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思想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和应用。一、 理解“过誉”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过誉”的含义。如果“过誉”意味着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被不恰当地夸大了,超出了其真实的价值和贡献,那么我们便可以从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道”虽然都指向了人生的根本,但在核心内涵、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精髓。一、 孔子的“道”:中和为体,仁恕为用,教化为本孔子的“道”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仁”为核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