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曾仕强先生认为老子对中国人的影响是超过孔子的,为什么呢?

回答
曾仕强先生之所以认为老子对中国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孔子更为深远和广泛,这背后有着非常耐人寻味的观察和思考。这并非是说孔子不重要,恰恰相反,孔子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其影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老子的智慧,特别是《道德经》所蕴含的哲学,更像是渗透到中国人骨子里的某种精神底色,一种潜移默化的生命哲学。

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究曾仕强先生的这个观点:

一、 思想的根基与精神的土壤:

孔子: 孔子主要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体系,强调仁、义、礼、智、信,关注个人如何在社会中立足、如何尽责、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他的思想是建构性的,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刻影响了教育、政治、家庭等方方面面。我们可以说,孔子为中国人搭建了社会的“骨架”和“行为准则”。

老子: 老子则更进一步,他探讨的是“天”与“道”的根本,以及“人”如何顺应“自然”之道,如何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是本体论的、是形而上的,关注的是生命的本质、存在的规律,以及如何获得内心的安宁与自由。老子讲“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种更根本的处世智慧。它不是教你“怎么做”,而是告诉你“如何成为”,如何与天地万物同频共振。这种思想,更像是为中国人提供了精神的“土壤”和内心的“呼吸”。

曾仕强先生认为,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对“天人合一”的追求,这种根源性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老子所启发的。即使很多中国人未必深入研读过《道德经》,但老子关于“顺应”、“自然”、“无为”的朴素观念,已经悄然融入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中。

二、 “无为”的智慧与“退让”的美德:

孔子的“为”: 孔子强调积极入世,强调君子“当仁不让于师”,鼓励人们努力进取,有所作为。这是一种主动的、面向世界的姿态。

老子的“无为”: 老子则提倡“无为而无不为”。这并非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妄为,不违背自然规律而为。这种“无为”是一种更高的“为”,是一种不争而能胜的智慧。它教会中国人一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当面对强大阻力时,中国人常常会选择一种迂回、等待、顺势而为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硬碰硬。这种“能屈能伸”的生存智慧,很多时候都能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甚至获得长远的胜利。

曾仕强先生在讲解中国人的处世之道时,经常会提到这种“内敛”、“含蓄”、“审时度势”的特点,而这些特质,都与老子“无为”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关联。在很多情况下,老子的“无为”比孔子的“有为”更能解释中国人在具体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模式,尤其是在面对困境和权力斗争时。

三、 精神的寄托与心灵的慰藉:

孔子的“礼”与“仁”: 孔子的思想是建立在秩序和责任之上的,它提供的是社会性的规范和道德的指引。当我们遇到社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时,我们会想到孔子,想到如何做一个“君子”,如何遵守“礼仪”。

老子的“自然”与“超脱”: 而当我们感到人生疲惫、心灵受伤,对现实的种种不如意感到无力时,老子的思想往往能提供一种心灵的慰藉。他告诉我们,很多烦恼源于我们不顺应自然,源于我们的过度追求和执着。通过“知足”、“知止”、“归于自然”,我们可以在混乱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这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老子思想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

曾仕强先生认为,中国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对“返璞归真”的渴望,都有一种希望摆脱世俗羁绊、获得精神自由的愿望。这种愿望,恰恰是老子的智慧所能满足的。即使在激烈的现实竞争中,中国人依然会保留一份“乐天知命”的豁达,一份“随遇而安”的从容,这都离不开老子思想的滋养。

四、 文化基因的深层编码:

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更像是塑造了中国人的“外在行为”和“社会身份”,而老子则更像是渗透了中国人的“内在精神”和“生命态度”。这种内在的精神和生命态度,往往更加顽固,也更加难以被外在的改变所动摇。

孔子的思想,在不同的朝代,会因为政治需要而被解读和应用,甚至有时会“被矫枉过正”。但老子的“道”,却是一种更纯粹的、更根本的哲学,它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中国的文化空气中,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对苦乐的感受,对生死的态度。

例如,中国传统医学、养生之道、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乃至一些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的方式,都能看到老子“道法自然”、“虚静”、“柔弱”等思想的影子。即使是一些不信奉道教的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老子哲学观的影响。

总结来说,曾仕强先生认为老子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能超过孔子,并非否定孔子的伟大,而是强调老子思想在中国人精神层面、生命体验以及处世智慧上的那种更深层、更广泛、更具“基因”式的渗透。 老子教会我们如何在顺应自然中找到力量,如何在无为中实现有为,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这种智慧,可以说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他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待生命、对待世界的方式。这是一种更“柔韧”的、更“深邃”的、更不易察觉却又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倒也不能说错,绝圣弃智,返璞归真,一直处于于婴儿期的老百姓比受儒家影响的士大夫多了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