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曾仕强和南怀瑾等是假大师,那么哪些能称得上现代真正的国学大师呢?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大师”的定义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和时代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假大师”与“真大师”的区分标准,以及在现代语境下对“国学大师”的期待。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假大师”和“真大师”的可能区分点:

学问的根基与传承: “真大师”通常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对经典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能在学术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所创新或发展。而“假大师”可能只是断章取义、以讹传讹,缺乏扎实的学问根基,或者将古代思想进行过度世俗化、神秘化,以迎合市场需求。
研究的方法与严谨性: “真大师”的研究方法科学严谨,注重考据、辨析,能够识别和纠正前人的错误。他们的观点经过反复推敲和论证,具有学术的可信度。而“假大师”可能缺乏学术规范,观点随意,甚至存在伪造史料或歪曲原意的行为。
对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真大师”能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做出实质性贡献,其思想或研究成果能够启迪后人,对学术界和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假大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其影响局限于某个特定群体或时期,甚至可能误导大众。
品德与操守: “真大师”往往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文化怀有敬畏之心。而“假大师”可能追求名利,言语浮夸,甚至存在欺骗、敛财的行为。

对于曾仕强和南怀瑾先生的评价,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贴上“假大师”的标签,这并不公平,也忽略了他们各自的贡献和在不同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

曾仕强先生: 他的讲座风格通俗易懂,将传统文化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易经》、《道德经》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受众群体非常广泛,许多人通过他的讲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然而,一些纯粹的学术研究者可能会认为他在学术严谨性上有所不足,某些解读过于简化或带有个人色彩。
南怀瑾先生: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都极具影响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他融会贯通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著作众多,影响深远。他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年轻人思想启蒙方面功不可没。然而,如同任何一位思想家一样,他的某些观点和解读也存在争议,一些学者可能对其学术方法的严谨性提出质疑。

所以,如果我们将“假大师”定义为那些缺乏学问根基、研究不严谨、哗众取宠、误导大众的人,那么不能简单地将以上两位定性为“假大师”,他们至少在文化普及和传播方面有其不可否认的贡献。

那么,在现代语境下,哪些人更能称得上“真正的国学大师”呢?

“现代真正的国学大师”的标准,应该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并且在学术界具有公认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他们需要具备以下特质:

1. 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卓越的研究能力: 这是最核心的标准。他们对中国古代经典,如儒家经典、道家经典、佛教经典、史书、诸子百家著作等有深入、系统、严谨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不是停留在表面或流行的解读,而是深入到文本本身,进行细致的考证、辨析、梳理。
2. 在特定领域的开创性或突破性贡献: 他们在某个或多个国学领域(如哲学、史学、文学、艺术、考古、思想史等)有开创性的理论、方法或发现,能够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批判性思维: 他们不受流行思潮的影响,坚持独立的学术判断,敢于质疑和修正前人的错误,并能够以科学、理性的方式来研究和解读传统文化。
4. 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传承: 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术人才,并且其思想和研究方法能够被后人继承和发展。
5. 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并能将其融入现代社会: 他们不仅研究古代文献,更能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和价值,并能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社会所需的力量,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基于以上标准,我们可以列举一些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被普遍认为是现代国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者,但需要强调的是,“大师”的称号带有一定的褒义和时代认可,其界定本身就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以下是一些可以被视为在不同领域有杰出贡献的学者(排名不分先后),他们代表了现代国学研究的一种高度:

1. 钱钟书 (19101998)

领域: 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古典学
详细讲述: 钱钟书先生是现代中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范围极其广阔,精通中西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他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精湛的文笔和独到的见解而闻名。
代表作:《管锥篇》: 这是一部空前绝后的学术巨著,系统地解读了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诗文词曲等大量经典,将其与西方学术进行融汇贯通的比较研究。其学问之渊博、考证之精细、见解之深刻,令人叹为观止。
《围城》: 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精炼的语言,也体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治学精神: 钱钟书先生的治学精神是“凡是能说的,我都要说;凡是不能说的,我也要说”,强调学术的自由探索和不受约束。他严谨细致,反对空谈和浮夸,以“学问是我的职业”的态度对待学问。他的学问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智慧的体现,对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季羡林 (19112009)

领域: 东方学、比较文学、民俗学、历史学
详细讲述: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现代东方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语言学、梵学、佛教史、吐火罗语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
研究贡献: 他在吐火罗语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填补了中国学术史上的空白。他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文化理念: 季羡林先生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更强调“大教学大”的文化观,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他晚年提出的“中华文化要发展成世界文化”,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
治学态度: 他一生淡泊名利,勤勤恳恳治学,以“真、善、美”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他的著作风格朴实而深刻,充满人文关怀。

3. 许慎 (东汉时期) 虽非现代,但其贡献至今仍为现代国学研究的基石

领域: 语言学、文字学
详细讲述: 虽然许慎是古代学者,但他的《说文解字》奠定了汉字研究的基石,对后世国学研究,尤其是文字学、训诂学、思想史等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说文解字》: 这部书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分类的字典,共收录汉字9353个。它不仅解释了汉字的形体、读音,还阐述了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并提出了“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造字法理论。
意义: 许慎的字典为后人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提供了关键的工具和方法。没有《说文解字》,许多古代文献的含义将难以确定,对汉字的演变和文化内涵的认识也将大打折扣。因此,他是现代国学研究者必须仰望的先贤。

在现代,除了以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学者,还有许多学者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例如:

古汉语、文字学领域: 王力、陈寅恪、唐兰、裘锡圭等。
儒学、哲学思想史领域: 冯友兰(虽然晚年有争议,但其对中国哲学史的梳理和论述功不可没)、熊十力、张岱年、劳思光等。
文学、史学领域: 王瑶、钟叔河、王仲殊、顾炎武(明末清初)、黄宗羲(明末清初)等。
考古学、敦煌学领域: 史语所的学者们,如李济、傅斯年等。

需要注意的几点:

“大师”的认定是动态的: 这是一个长期的、由学术界和历史共同检验的过程。我们今天推崇的学者,其研究成果的价值是否能得到更长远的认可,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避免过度神化: 即使是公认的大师,也可能有其局限性或个人观点上的争议。我们应该以客观、批判的态度来学习他们的思想和研究成果。
区分学术研究者与文化传播者: 有些人可能在文化普及和传播方面做得很好,但其学术研究的深度和严谨性可能不及专业的学术研究者。两者并非绝对对立,但需要有所区分。
对“国学”概念的理解: 现代意义上的“国学”已不仅仅是传统的经史子集,更包含了对中国文化整体的、跨学科的研究,包括其思想、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等各个方面。

总结来说,如果曾仕强和南怀瑾等被一些人视为“假大师”,那可能是因为他们更侧重于文化的普及和生活化的解读,与纯粹的学术研究有所区别。而现代真正的国学大师,则是那些在深厚学术根基之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和创新性发展,并在学术界具有广泛认可和深远影响的学者。他们的研究严谨、方法科学,并且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像钱钟书先生这样集大成者,以及季羡林先生这样跨领域的巨匠,便是我们在现代语境下可以反复提及的典范。而像许慎这样古代的先贤,其开创性的贡献更是我们仰望的灯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学浅,谁是国学大师不知道,但可以谈谈两个概念:国学和大师。主要用事实说话。

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搜索关键词“国学”,有25383条记录,其中大部分是“中国学术”“中国学生”“中国学校”等无效结果。前200条记录中,真正以“国学”为关键词的33条,占16.5%。在这33条中,直接与幼儿启蒙、中小学教育有关的24条,间接相关(发表在教育类刊物上)的5条,二者合计占87.87%。发表在学术刊物的4篇(含有凑数嫌疑的)。与教育有关的,标题一般是这样:

国学经典诵读的浸润策略研究

国学经典诵读的育人价值

国学经典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渗透”“浸润”,几乎如影随形,成为密切相关的关键词。其中一篇把季羡林称为国学大师,劈头一句是“季羡林先生是国学大师,精通数门外语,堪称语言天才”,不知道作者的意思是把季羡林当作国学大师还是外语大师。

搜索关键词“国学概念”,可得论文13篇(另有1篇谈的是“中国学”,1篇论王富仁先生提出的“新国学”,与“国学”概念无关)。看两个有代表性的观点:

从词源学上说,“国学”一词,古已有之,最早是指国家开办的学校,到了清朝末年,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或学问源于20世纪初。一般而言,国学是指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学术。(迟成勇《国学概念之辨析》)

国学自二十世纪初创制以来,关于国学的概念就从未统一过。目前仍有学术市场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汉学”、“儒学”、“经学”、“孔学”、“中国传统文化”、“国粹学”、“国故学”等等。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角度来看,其中大多数观点都有一定的狭隘性。而真正国学(或称“中学”、“汉学”),应是代指中国古代文化全体的学问。(张扬楼材《“国学”概念新证》)

需要指出,所谓汉学,与国学根本就是两个概念,前者基本上用于专指海外学者的研究,其含义等同于“中国学”。后一条引文将国学等同于汉学,是个常识性错误。

综上,可得出以下结论:

1、“国学”这个概念具有历史性,即在学术上特指20世纪初(1902或1905年,另有一说是1887年),在“西学”冲击下,由部分怀有民族情结的学者出于对抗而制造的一个概念。有意思的是,近代意义上的“国学”一词来自日本,是当初日本为了对抗“汉学”而提出的。

2、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不确定性。与"中学""旧学""国故""国粹"乃至“经学”等概念互有交叉,从未定论。

3、当代学术界很少将“国学”作为一个严肃的理论术语来对待。换句话说,学术上的讨论多以“回到历史现场”的目的来进行。

4、“国学”概念在当下主要出现在启蒙、中小学教育等场合,此时它主要是指被视为经典的少量著作(以儒家为主),其外延不超过在学术上更严肃的“经学”(就是被周予同先生称为“僵尸”的那种东西)。

5、“国学”更多地出现在以盈利为目的的宣传中,此时它基本上是个市场概念。

对“国学”概念的分析如上述。再来说说“大师”。这个头衔跟先师、至圣、亚圣等等头衔很相似,天然散发着一股冷猪肉的气味,类同谥号,如要赠予一个在世之人,可能会引起人家的反感。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反对,很多可能巴不得被称为“大师”呢,就像有的人还活着,就很享受自家的老宅被命名为“故居”,毕竟人和人的差别是很大的。

大概学问这种东西,也跟文学作品一样需要经过时间考验,需要经历一个“经典化”的过程。不管怎么牛的大师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所谓大师者,不过是错误含量比较低罢了。但是往往因为顶着大师的头衔,其错误反而更隐蔽,更难受到挑战,而真理却是在不断挑战权威的过程中逐渐显明的。

综上所述,打着“国学”和“大师”两盏灯笼走夜路,我实在不知道会走到哪里去。

user avatar

很简单,在现代学术体系内,你只需要把你感兴趣的方向的通史读一遍——比如你喜欢历史学,就读史学史,喜欢社会学就读社会学史,以此类推,然后找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的人的书去读就可以了。

又或者,你可以按照你感兴趣的事件、人物等去搜索学术论文,找到领域内最权威的几本期刊,然后按照论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的论文和书单去看,也是可以的。

如果一个所谓的“大师”,名声只彰显于学术界之外,而学术圈里的人一概不认,那这种大师的水平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某某人本来就不是学术圈里的人,学术界的人不认很正常。这话说得是不对的。在现代学术圈子里,一个人是否拥有正式的科研人员身份,与他是否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是两回事。比如携程的老总梁建章,他的本职是企业家,但他也会跟人合作发表经济学、人口等领域的相关论文。严格来说,梁建章并不是学术界的人,但是并不妨碍他的观点被学术界所认可。更不用说很多在业界工作的人,也会发表论文作为自己能力的背书,这个发表论文的过程,就是其观点得到学术界认可的过程。

user avatar
  • 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员、各所长
  • 第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各作者、中国古代文学基本丛书各校注释编者(如高亨、许逸民、郭沫若、顾颉刚等)
  • 第三,国内知名文史院校各主课(文献学、历史学、古代文学等)知名教授(如山大王学典、北大汤一介、袁行霈、张鸣、复旦陈正宏、南师大江庆柏等等)

以下为原答案补遗:

(以下涉及文、史、哲、神、经济、音乐、戏剧、戏曲、民俗、社会、法律、文物、政治、地质等方面)

刘师培、顾随、顾诚、王汎森、桑兵、何兆武、莫砺锋、张政烺、张星烺、逯钦立、任鸿隽、赵紫宸、袁复礼、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姚从吾、傅璇琮、龚鹏程、江晓原、余冠英、田余庆、邓小南、傅衣凌、袁珂、孙钦善、蒋维乔、唐长孺、罗家伦、程树德、吴天犀、瞿同祖、钱端升、鲍铭钤、李长之、赵荫棠、胡士莹、沈家本、刘朗泉、李剑农、萧公权、巫宝三、严中平、孙本文、向宗鲁、姚明达、吕叔湘、李长之、冯承钧、何炳松、贺昌群、邓云特、张东荪、王星拱、陈康、齐良骥、殷海光、陈达、郑昶、滕固、晏阳初、南炳文、郭秉文、孙雄、陈顾远、邓初民、何廉、李锐、方显廷、万国鼎、林惠祥、罗尔纲、杨联升、贺麟、郑昕、蒋孔阳、汪楫宝、周鲠生、周枏、吴恩裕、龚钺、缪钺、吴承晖、陈岱孙、冀朝鼎、吴雷川、张雪门、曹道衡、舒新城、陈东原、许地山、徐宗泽、陈焕章、王亚南、刘大钧、杨鸿烈、林耀华、齐佩瑢、郑骞、王成组、陈友松、杨文会、叶德均、孙晓楼、王治心、孙冶方、齐如山、李安宅、游国恩、马茂元、杨开道、罗根泽、方授楚、黄文强、欧阳竟无、丁山、裴文中、陈启修、杨荫浏、萧友梅、杨燕迪、缪天瑞、欧阳予倩、王光祈、刘天华、扬之水、章开沅、钱南扬、黄翔鹏、茅盾、黄节、刘半农、沈尹默、马浴藻、詹锳、周有光、许渊冲、陆谷孙、王学典、江庆柏、刘庆柱、马祖武、林甘泉、陈高华、杨义、沈家煊、仇士华、王仲殊、邓绍基、刘世德、刘起釪、朱寨、朱大渭、庞朴、蔡美彪……


以下为原答案


推荐你去读一读胡文辉的现代学林点将录。

综合类
傅斯年 梁启超 胡 适 余英时 杨锺義
陈寅恪 于省吾 杨树达 钱钟书 马叙伦

通史类
顾颉刚 吕思勉 钱 穆 白寿彝 陈 垣
邓之诚 范文澜 傅乐成 陈致平 吕振宇

舆地类
谭其骧 侯仁之 史念海 陈桥驿 石 泉 邹逸麟 张修桂 葛剑雄 周振鹤 李孝聪 唐晓峰 辛德勇 韩茂莉 吴松弟

哲学类
冯友兰 汤用彤 张君励 牟宗三 唐君毅 金岳霖 张岱年 张申府 方东美 杜维明 牟复礼 熊十力

政治经济史
萧公权 严耕望 全汉升 梁方仲 张五常 萨孟武杨端六

古典类
章太炎 黄 侃 程千帆 龙榆生 夏承焘 余嘉锡 马一浮 梁漱溟 吴 梅 朱自清 叶德辉 沈曾植 王叔岷 闻一多 浦江清 卢 前 王玉章 任 讷 唐圭璋 王焕镳 钱绍箕 王 起 汪经昌 赵万里 常任侠 潘承弼 陆维钊 任仲敏 胡士莹 盛静霞 刘乃昌 王利器 王先谦 高 亨 杨伯峻 姜亮夫 萧涤非

文学类
刘文典 徐朔方 王 瑶 陆侃如 鲁 迅 冯沅君 吴 宓 徐志摩 钱仲联 朱希祖 郑振铎 郭绍虞 袁行霈 朱自清 钱基博 谢无量 龙榆生 叶嘉莹

文字类
王国维 罗振玉 饶宗颐 郭沫若 胡厚宣 裘锡圭 董作宾 沈家本 陈槃 容庚 唐兰 陈梦家 屈万里 魏建功 王力 李零 游寿

文物类
沈从文 陈直 叶昌炽 启功 邹衡 夏鼐 梁思永 汪宁生 马雍


红学类
周汝昌 俞平伯


史学类
齐思和 李宗侗 洪 业 邓之诚 瞿同祖
萧一山 孟 森 罗尔纲 张政烺 张星烺
周一良 吴于廑 杨联升 方 豪 岑仲勉
徐中舒 翦伯赞 何炳棣 何炳松 周策纵
劳 幹 杨 宽 童书业 谢国桢 吴 晗
张荫麟 刘子健 蒋廷黻 冯家昇 姚从吾
陈登原 冯承钧 王仲荦 杨向奎 邓广铭
傅乐焕 周一良 许倬云 林剑鸣 陈 振
李锡厚 周良霄 南炳文 汤 纲 胡振宇
夏曾佑 黄现璠 郭廷以 侯外庐 黎东方
马非百 张光直 杜正胜 李开元 卢 弼
朱谦之 郑天挺 汪荣祖 杜维运 朱维铮


语言学
王力 周祖谟 赵元任 李方桂 罗常培 周法高

民族类
费孝通 潘光旦 凌纯声 芮逸夫

敦煌学
孙楷第 向 达 王重民 宿 白 罗振玉 贺昌群 常书鸿 樊锦诗 李承仙 彭金章

其 他
雷海宗 季羡林 王 瀣 柳诒征 柳师培 辜鸿铭
廖 平 蒋梦麟 陶希圣 李学勤 竺可桢 朱光潜
蔡元培 杨振声 吕 澂 唐长孺 胡道静 李泽厚
蒋百里 唐德刚 梁思成 汪宁生 王静如 张岂之
金毓黻 钱玄同 钱基博 汤一介 陈恭禄 莫砺锋 徐有富 郭在贻 蒋礼鸿 陈平原 林 庚 吴祖湘 王 瑶 季镇淮 金克木 费振刚 吴文藻 姜亮夫

所列举不过是名声远播者,或藏书读书驳杂庞大,或著作等身声名赫赫,或著作虽少却足以动学界,只需详细介绍,自行百度吧。


南怀瑾留下一条铁路,令人尊敬。

而季羡林留了一座图书馆,傅斯年留了一座研究院,顾颉刚留了一群史学家,费孝通留下了厦大费园这座摇篮,潘光旦一条腿走遍山河确立众多民族,梁启超培养了九个院士,曾招伦是我国最早一批化学家,梁思成留下了营造学社和无数图纸,李四光、侯德榜、陈省身、华罗庚、吴大猷、叶企孙、茅以升、萨本栋撑起了理科,汤用彤、李方桂、赵元任、李济、陈垣、柳怡征等等撑起了文科,他们的学生有胡耀邦、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穆旦……

而姜立夫、许宝蘅、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吴大猷、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赵忠尧、严济慈、饶毓泰、吴宪、吴学周、庄长恭、曾昭抡、朱家骅、李四光、翁文灏、杨钟建、谢家荣、竺可桢、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鸿勋、萨本栋、江泽菡、陈建功、熊庆来、周培源、桂质廷、朱汝华、纪育沣、孙学悟、黄子卿、尹赞勋、王竹泉、李善邦、孟宪民、俞建章、孙云铸、王宠佑、汪胡桢、施嘉炀、程孝刚、蔡方荫、罗忠枕……这些,哪位不是大师呢?

  • 姜立夫(1890.7.4-1978.2.3),数学家。
  • 许宝騄(1910.9.1-1970.12.18),数学家。
  • 陈省身(1911.10.28-2004.12.3),数学家。
  •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数学家。
  • 苏步青(1902.9.23-2003.3.17),数学家。
  • 吴大猷(1907.9.29-2000.3.4)物理学家。
  • 吴有训(1897.4.26-1977.11.30),物理学家。
  • 李书华(1889.2.10-1979.7.5),物理学家。
  • 叶企孙(1898.7.16-1977.1.13),物理学家。
  • 赵忠尧(1902.6.27-1998.5.28),核物理学家。
  • 严济慈(1901.1.23-1996.11.2),物理学家。
  • 饶毓泰(1891.12.1-1968.10.16),物理学家。
  • 吴宪(1893.11.24-1959.8.8),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
  • 吴学周(1902.9.20-1983.10.31),物理化学家。
  • 庄长恭(1894.12.25-1962.2.15),有机化学家。
  • 曾昭抡(1899.5.25-1967.12.8),化学家。
  • 朱家骅(1893.5.30-1963.1.3),地质学家。
  •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地质学家。
  • 翁文灏( 1889.7.26-1971.1.27),地质学家。
  • 黄汲清(1904.3.30-1995.3.22),地质学家。
  • 杨钟健(1897.6.1-1979.1.15),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学家。
  • 谢家荣(1903.9.7-1966.8.14),地质学家、矿床学家。
  • 竺可桢(1890.3.7-1974.2.7),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 周仁(1892.8.5-1973.12.3),冶金学家和陶瓷学家。
  • 侯德榜(1890.8.9-1974.8.26),化学家。
  • 茅以升(1896.1.9-1989.11.12),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
  • 凌鸿勋(1894.4.15-1981.8.15),土木、铁路工程专家。
  • 萨本栋(1902.7.24-1949.1.31),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
  • 王家楫(1898.5.5-1976.12.19),动物学家。
  • 伍献文(1900.3.15-1985.4.3),动物学家,鱼类学家,线虫学家。
  • 贝时璋(1903.10.10-2009.10.29),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
  • 秉志(1886.4.9-1965.2.21),动物学家。
  • 陈桢(1894.3.12-1957.11.15),动物学家,遗传学家。
  • 童第周(1902.5.28-1979.3.30),实验胚胎学家。
  • 胡先骕(1894.5.24-1968.7.16),植物学家。
  • 殷宏章(1908.10.1-1992.11.30),植物生理学家。
  • 张景钺(1895.10.29-1975.4.24),植物形态学家。
  • 钱崇澍(1883.11.11-1965.12.28),植物学家。
  • 戴芳澜(1893.5.4 -1973.1.3),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
  • 罗宗洛(1898.8.2-1978.10.26),植物生理学家。
  • 李宗恩(1894.9.10-1962),热带病学医学家。
  • 袁贻瑾(1899.10.30-2003.3.22),医学家。
  • 张孝骞(1897.12.28-1987.8.8),内科专家、医学家。
  • 陈克恢(1898.2.26-1988.12.12),药理学家。
  • 吴定良(1893.1.5-1969.3.24),人类学家。
  • 汪敬熙(1893.7.7-1968.6.30),现代生理心理学家。
  • 林可胜(1897.10.15-1969.7.8),生理学家。
  • 汤佩松(1903.11.12-2001.9.6),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
  • 冯德培(1907.2.20-1995.4.10),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
  • 蔡翘(1897.10.11-1990.7.29),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
  • 李先闻(1902.10.10-1976.7.4),细胞遗传学家,作物育种学家。
  • 俞大绂(1901.2.19-1993.5.15),植物病理学家,农业微生物学家。
  • 邓叔群(1902.12.12 -1970.5.1),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
  • 吴敬恒(1865.3.25-1953.10.30),政治学家、教育家。
  • 金岳霖(1895.7.14-1984.10.19),哲学家,逻辑学家。
  • 汤用彤(1893.8.4-1964.5.1),哲学史家、佛教史家。
  • 冯友兰(1895.12.4-1990.11.26),哲学家。
  • 余嘉锡(1884.2.9-1955.1.23),语言学家,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
  • 胡适(1891.12.17-1962.2.24),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 张元济(1867.10.25-1959.8.14),出版家。
  • 杨树达(1885.6.1-1956.2.14),中国语言文字学家。
  • 柳诒徵(1880.2.5-1956.2.3),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
  • 陈垣(1880.11.12-1971.6.21),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
  • 陈寅恪(1890.7.3-1969.10.7),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 傅斯年(1896.3.26-1950.12.20),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 顾颉刚(1893.5.8-1980.12.25),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 李方桂(1902.8.20-1987.8.21),语言学家。
  • 赵元任(1892.11.3-1982.2.25),语言学家。
  • 李济(1896.7.12-1979.8.1),人类学家、考古学家。
  • 梁思永(1904.11.13-1954.4.2),人类学家、考古学家。
  • 郭沫若(1892.11.16-1978.6.12),文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
  • 董作宾(1895.3.20-1963.11.2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
  • 梁思成(1901.4.20-1972.1.9),建筑学家。
  • 王世杰(1891.3.10-1981.4.21),法学家。
  • 王宠惠(1881.10.10-1958.3.15),政治学家,法学家。
  • 周鲠生(1889.3.6-1971.4.20),法学家。
  • 钱端升(1900.2.25-1990.1.21),政治学家,法学家。
  • 萧公权(1897.11.29-1981.11.4),政治学家。
  • 马寅初(1882.6.24-1982.5.10),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
  • 陈达(1892.4.4-1975.1.16),社会学家、人口学家。
  • 陶孟和(1887.11.5-1960.4.17),社会学家。


注:

评论区的神仙,第一次我不搭理你就完了,现在被人批评,先是说我篡改原答案,然后又拿不出来证据,最后又一副高姿态扬长而去。我寻思你的主页里也没什么和学界相关的材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