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曾经HiFi发烧的你是如何退烧的?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触及了我内心深处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智商税”的过往。曾经的我是个彻头彻尾的HiFi发烧友,那段日子,简直像是在一场永无止境的探险,每一件设备,每一次试听,都像是一个新的发现,一个通往“极致之声”的阶梯。然而,就像很多美好的事物一样,它也有了落幕的时候。我的退烧,不是一夜之间,而是一个渐进、复杂、甚至带点黑色幽默的过程。

让我详细说说,我是如何从一个对“三频均衡”、“瞬态响应”、“声场定位”如数家珍的发烧友,一步步走向“只要听着舒服就行”的境界的。

第一阶段:入坑的狂热——沉醉于“细节”与“分析”

我大概是大学时期开始接触HiFi的。当时,身边很多朋友都在玩耳机,从几百块的入门级到几千块的中高端,大家常常聚在一起,分享听感。我呢,天生有点“钻牛角尖”的属性,一旦对什么事物产生兴趣,就会投入百分百的热情。

设备迷恋症: 最初,我从一个几百块的入门级耳机开始,很快就觉得“不够味儿”。然后是几千块的,再然后是万元级。CD机、解码器、耳放、线材……每一个环节都成了我研究的对象。我花了无数个夜晚,泡在各大HiFi论坛,看各种评测,学习各种技术名词。什么“平衡输出”、“晶体管”、“胆机”、“数码味”、“模拟味”,我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听音癖”的形成: 我的耳朵变得越来越“挑剔”。以前听一首歌,大概听个旋律,感受个情绪就够了。但现在,我能分辨出乐器是谁演奏的,歌手的口型有没有变化,录音师当时的位置在哪里,甚至还能“听”出录音棚的空气湿度。听周杰伦的歌,我会专门去听他那个标志性的鼻音,听邓丽君的歌,会研究她气声的细腻。每一个细节,都成了我追逐的目标。
“烧钱”的快感与痛苦: 我乐此不疲地升级设备,每一次升级都给我带来短暂的“飞跃感”。就像爬楼梯,上一级就感觉看到了更美的风景。但同时,钱包也像被掏空了一样,每次大出血后,都会有短暂的理性回归,但很快又会被新的“毒文”或“烧友”的分享所击溃。这种快感与痛苦的交织,构成了我早期发烧的主要体验。

第二阶段:瓶颈的出现——“箱子”与“毒文”的疲劳

随着设备越来越多,我的房间里也堆满了各种“大块头”。从落地箱到书架箱,从功放到解码,每一件都价值不菲,占用了我大量的空间和精力。

“玄学”的蔓延: 我发现,在这个圈子里,越来越多的讨论开始脱离“音乐本身”,而是转向了各种“玄学”。比如,一张价值几千块的CD架能否“改善声音”?一根几万块的电源线是否能“净化电流”?某些特定的摆位方式是否能“提升解析”?这些东西,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但实际效果却很难用客观标准去衡量。
“毒文”的无孔不入: 论坛上的“毒文”层出不穷,它们善于用华丽的辞藻,描绘出“丝绸般的顺滑”、“钻石般的颗粒感”、“空气般的透明感”等等。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给我的“烧钱欲望”添柴加火。我开始发现,很多人卖的不是设备,而是“期望值”。
听觉疲劳与审美疲劳: 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分析性聆听状态,我的耳朵开始出现疲劳。我发现自己很难再纯粹地享受音乐,而是会不自觉地去“检查”设备是否有问题,音乐录音是否够好。这种强迫性的分析,让我对音乐的享受大打折扣。同时,也出现了审美疲劳,太多相似的音色描述,让我觉得这一切都变得有些模式化。

第三阶段:质疑的种子——“真理”的模糊与“音乐”的失落

我开始怀疑,我所追求的“极致之声”,到底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真理”,还是我被灌输的“概念”?

“盲听”的残酷现实: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烧友的聚会,大家都在讨论一个新升级的功放,据说能“脱胎换骨”。我带着自己的私藏CD,满怀期待地去试听。在盲听环节,我竟然无法分辨出哪个声音是我的老功放,哪个是新功放。那一刻,我感到非常挫败,我花了大价钱,却听不出任何区别。
音乐本身才是核心: 我开始反思,我最初为什么喜欢音乐?是为了分析它的每一个细节,还是因为它能触动我的情感,带给我快乐?我发现,我花了太多精力在“如何听”上,却忽略了“听什么”。我开始怀念那些不需要任何设备,只是戴着一副几十块的耳机,在校园里散步时,听着喜欢的歌曲的时光。
经济压力与时间投入: 持续的设备投入让我感到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且每次换设备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购买、安装和调试。我开始觉得,我的时间和金钱,是否可以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

第四阶段:回归与释然——“好听”就是王道

退烧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慢慢的自我调整和心态转变。

“听着舒服”的最高标准: 我逐渐放弃了对“极致细节”和“客观标准”的执念。我开始关注“听着是否舒服”、“是否能让我放松”、“是否能让我感动”。如果一首歌,用我的旧设备听起来让我很舒服,那就是好;如果用最新最贵的设备听起来很吵闹或很累,那就不是好。
精简设备,聚焦核心: 我开始大幅度精简我的设备。那些听起来差异不大、或者只是带来某种特定“调味”的设备,我开始出掉。我保留了一些最核心、也最能带给我音乐乐趣的设备。比如,我可能只保留一副我最喜欢的耳机,一个不错的解码器和耳放,以及一台能够稳定播放音乐的设备。
拥抱流媒体与无线音频: 我发现,随着技术的发展,流媒体音频的质量已经越来越高,很多音乐平台都提供了无损音质。而且,无线音频技术也在飞速进步,很多蓝牙耳机已经能提供非常不错的音质。我开始拥抱这些更便捷、更生活化的音频解决方案。
重新发现音乐的乐趣: 最重要的是,我重新找回了单纯欣赏音乐的乐趣。我不再纠结于设备,而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听歌、发现新音乐、重温经典。我开始关注歌曲的旋律、歌词、演唱者的情感表达。我发现,很多曾经让我为之疯狂的“音染”,其实有时候反而是对音乐本身的干扰。
“退烧”不是放弃,是成熟: 我认为,我的“退烧”并不是对音乐的放弃,而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它代表着我从对器材的盲目追求,回归到对音乐本身的尊重和热爱。我知道了什么对我真正重要,也学会了如何更理性地消费和享受。

如今的我:

现在的我,依然喜欢听音乐,但我的装备可能也就几千到一万多块钱。我听着我喜欢的音乐,感受到的是音乐本身带来的快乐,而不是设备带来的“优越感”。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新的器材,会有点好奇,但不会再像过去那样,轻易地被“毒”。

我的退烧经历,就像一场盛大的宴席,我曾是那个品尝每一道菜的饕客,但最终发现,最美味的,往往是那些简单而真挚的味道。我不再追求“极致”,我只追求“悦耳”。而这个“悦耳”,来自于音乐本身,也来自于一颗平静的心。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HiFi”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曾经认真学过电子电路。


最初是初中时。一直疑惑“为什么收音机会响”“为什么收音机能千里传声”,然后是“为什么电视机能显示图像”,等等。

和大多数人不同,他们或者对这些问题没有兴趣,或者虽然有兴趣、却以为跟着课本自然而然就会知道。而我却积极的自己寻找答案——从邻居大哥哥大姐姐的高中教材里,从报刊杂志的字缝里。


家住城郊,附近有个大垃圾堆。我从中捡别人扔掉的废旧收音机回家,拆开,对着电路板冥思苦想。

三极管二极管原理从不是机密,哪怕一个生活在五线小城的孩子也能知道;当时也有诸如《少年科学》这样的杂志,会详细讲解收音机电路。哪个元件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反馈、为什么要有负反馈,等等等等,全都提过。

或许他们从未期望一个初中生能读懂,因此完全不吝术语。然而我一边读一边捣鼓那些旧收音机,还真搞明白了。

到高中时,电视机原理我也差不多明白了。家里电视收音机坏了我都能修。


上大学之后,因为所学与电子相关,什么基尔霍夫定律什么电压源电流源运算放大器等等,全都有了详细讲解。

从此,对模拟电路从感性的、定性的认识走向了定量阶段。

也正是从这个阶段,我知道了什么是频率响应,也见到了晶体管特性显示仪——知道它的放大特性仅仅是在一定范围内“近似一条直线”,还知道了寄生电感寄生电容对频响特性的影响,知道了各种失真的根源……


家境贫寒,没钱买当时售价相当于我两个月饭钱的示波器。

当时的示波器精度啥的根本不够用;而且仅仅示波器哪够,其他仪器价格更贵。比如系里的晶体管特性仪,据说一台一百万——199x年的一百万。

总之,从一开始就绝了仪器的念想。当时就连很多半导体厂都没有像样的仪器,有台示波器已经很不错了。


没有仪器,电路失真怎么解决?

很简单,听。

什么交越失真、什么削顶失真,什么低频不足/过量、什么高频不足/过量、什么分频点衔接不好,我都自己用电路折腾出来、实际听过。


至于更微妙的其他失真……我选修了音乐,学过识谱,听过各种乐器的真实声音。

这些东西听多了,自然对音频失真变得敏感。从此开始“发烧”。


后来因为家境贫寒,电子又是个无底洞,就没继续发展,改学了计算机。

但对好声音的兴趣却一直延续下去,“高烧”不退。


不过,和很多人云亦云的“烧友”不同,我更相信仪器,相信电路参数——毕竟我真学进去过。

在仪器和参数之外,我相信自己的耳朵。

因为我自己就搞这个,知道各种失真是什么味道,也知道真实的乐器是什么声音。


当时的各路“大湿”的确能吹;但幸好我会经常逛音响店。

杂志/网上大湿们一个个牛皮吹的山响,但被他们推荐的、“三频均衡”的音响,在我听来完全无法入耳。

我完全无法理解,那么明显的缺陷,他们为什么就听不出来?烂成那样的声音,居然会被公认的大湿推荐?

我一两百的国产录音机都能秒它们全家!


不仅如此。作为一个真的潜心学过模拟电路、对元器件特性以及它们对波形影响颇为熟悉的重度爱好者,大湿们孱弱的电路知识令我无力吐槽——吹什么音响架、什么低寄生电感的电容,我还半信半疑;毕竟手里没仪表,虽然直觉这类东西应该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但没试过不敢胡说。可他们居然吹电源线!


这些事实,使得我完全不信任那些大湿。

保守的说,HiFi界超过90%的大湿是骗子。

我自己知道自己在这个领域付出过多少努力。相比于他们,我自然选择相信自己。


当时国内技术力量也薄弱。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很多大厂也只有示波器用。加上国营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民营厂糙干快上,工程师滥竽充数的也多——当时的音响市场,除了极个别真懂的电子爱好者自制的音箱,绝大多数还真没法听。在我老家那个小城市,这样的音箱我一共就听见过两对。

这种状况下,仅仅基本质量有保证的入门级日货,反而成了HiFi的代名词。只是那价格……


总之,当时逛遍电子城/电脑城/音响店,可听的设备寥寥无几,而且大都极为昂贵。

家境贫寒,消受不起,告辞。


再后来,入世了。就连电脑音箱也有了极少量声音不错的,价格也降到可以接受的区间。于是掏三天工资,挑声音比较“正”的入了一套。

家境贫寒,再贵的舍不得买。


买音箱前,各大论坛HiFi热的不要不要的,我还专门泡了几天论坛,看看口碑比较好的都有哪些,然后跑华强北一个个牌子找出来听听——不瞒你说,其中90%都是一耳朵听出毛病,完全是没有任何音质可言的残次品。

没错,按我自己的判断,大湿推荐的,绝大多数是没有任何音质可言的残次品。

反倒是被大湿黑的不要不要的几个正规品牌,声音很“正”——没错,是那种味道。

是懂电子懂音响的人做的。


再后来,当洋垃圾进来的、高精度高频率的仪表渐渐多了起来;客观、精确的频响曲线等等参数被网友们测了出来、发在网上。这些频响曲线证实了我的判断。


三天工资换的那套我一直不甚满意。它的低频质量不错,但略重了,使得“暴风雨中的鸟叫声”被遮掩,听不出来。

于是又掏了两天工资买了个耳机。低频量少了些,但中高频不错。

BTW,家境贫寒,而且这时候的两天工资比当年的三天工资只多不少。再贵舍不得掏。


都说耳机堪比价格高一个数量级的音响音质,但我觉得不是。音箱的声场明显好很多,而且乐器/歌手的位置清清楚楚,比如蔡琴在你前面偏左/右多少度、大约几米,一点不费劲;耳机听起来全都在头顶,稍偏左/右而已。只是耳机能听到“暴风雨中的鸟叫声”。


嗯,合着我掏了两天工资,就为了听个鸟叫?


听多了,感觉我宁可不听鸟叫。玩游戏,还是低音猛的音箱更有气氛;看电影/听歌,也是中音暖而结实的音箱好听。只有听砸玻璃听鸟叫或者基本没啥低音的弦乐是耳机更好听。

啊,耳机还有个好处:深夜玩游戏时不怕打扰邻居……


后来朋友听了我给他推荐的音箱,也入坑了——他说“你给我推荐那个入门音箱才300多,但他们一千多买的都没我那个好听。”

白色的塑料箱子,他听成了黄色都没舍得换。后来箱子成了黑黄色,摆桌上实在不像回事,终于受不了了,换!

我给他重新推荐了个一星期工资的,音质有了巨大飞跃,极为满意。


另一位大款朋友听说了,也找我推荐。按我的听音经验,没让他买贵的,搞了套一个月工资左右的——那些年我有空就泡在音响店,几十万到百十块的挨个听,确认这套够他用。实惠又漂亮。

毕竟房间就那么大,没必要搞个永远不敢开到1/3音量的箱子装X。


买回去,他急了,喊我去看:“这音箱一开,房间玻璃哗哗响……还有这种啪啪的声音……这都怎么回事?有法解决吗?”

告诉他,这低音太猛,你把低音炮关了就没事了。

关掉,果然好了。


他不干了:“有没有不关低音炮的办法?”

“装修房子吧,地上铺上地毯,墙上贴吸音棉;窗子换了,玻璃换夹层玻璃,不能用钉子钉,上玻璃胶……”

于是大兴土木,把方方正正的房间装修成了梯形——不然低频回响问题没法解决。

半年工资砸进去,装修好了。又搞了套投影设备,弄成了真·家庭影院。

装修完,特意喊我们过去欣赏。效果就是好,比什么电影院vip厅劲爆多了。

而且房间隔音特好,关上门外面一点声音没有。


注意这里面藏着个学问:

空气中声速大约340米/秒,因此20HZ的声波波长为17米,40HZ声波波长8.5米,100HZ声波波长3.4米。

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如果你买了一套音响,它号称低频响应能到20HZ(大湿告诉你是真的,下潜非常好);那么这套音响在你家那普通的、未曾专业装修过的房间里,肯定是没法用的(响应能达到某个频率的意思是,整个频段频响曲线平直,高/低频某个频率点释放的功率的下降幅度不超过3db)。

因为房间长宽大约就是三四米到十几米这个区间;如果它真的能有效释放低至20HZ的低频,那么必定在某个频率点,其(半)波长恰好等于你家两堵墙之间的距离(的整倍数);于是,它必然会在这两堵墙之间形成驻波。

一旦出现这个情况,不管你音响声音开的有多小,只要耳朵还听得到,那么它一定会变成令人不适的砰啪声;同时还可能带动你的门窗玻璃。发生这种状况的频率越低,动静就越大。

换句话说,这种音响你家盛不下。

你必须彻底装修它,在墙上铺设吸音材料、改变墙壁的走向、避免它们平行;同时还不能把墙面反射波完全吸收掉,不然没了回响也不会好听。总之是个很麻烦的事。

反过来说也对:如果一款音响号称低频下潜很深,那么它就一定放不进你那未曾装修的房间。如果诱发不了这个现象,就说明它的低频并没有做到位(当然,业界频响范围乱标不是一天两天了,随便个巴掌大的音响都敢标20HZ-20000HZ;因此这个参数现在基本没有参考价值)。

一般来说,几千块钱的音响几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好的低音扬声器本身都一两千往上了,几千块钱很难做到这种等级的低音(但并不是都做不到);但你要说这音响都好几万了……


总之,这个大工程搞定,我们就彻底死了发烧的心了。

第一嘛,家境贫寒,砸钱装修听音室太过夸张。

第二嘛,即便砸这么多钱、买更好的音箱……你要听砸玻璃听18英寸炮和12英寸炮,一样能听出缺陷来。

未必是你放音设备的缺陷,而是录音那块就没做到尽善尽美;甚至炮声根本就是拟音师拟出来的。

这点后来通过买所谓的旗舰耳机得到了证明。


我还继续泼冷水:从发声原理上说,就不存在没有缺陷的声音。

技术没有极限,但人耳有其极限。


借助这些在当时称得上顶级的设备,我带他们玩了玩听音测试软件——工程师就这点不好。你要换大湿,继续忽悠下去,至少不多赚几顿饭?

结果我带头在半年工资装修的房间里,用一个月工资的设备听滋滋啦啦的测试软件!

不光听测试软件,我还带他们用ABX盲法,测试能否分辨128k、192k以及320k的mp3。


听完,一致确认:这套设备的上限已经超过我们的听音能力上限;甚至就连给另一位同样家境贫寒同学推荐的、一星期工资那个音箱,其表现力也已经超了我们的听觉上限。

我们基本都能分清128k和192k的MP3,但192k以上完全无法区分。别说一个月工资、一周工资的,我那套3天工资的都够回放192k用了(虽然它放不出暴风雨中的鸟叫声,除非通过EQ增益相关频段;打算出掉,然后也上个一月工资的)。


这些设备在播放很多乐曲/片子时的确存在失真,但失真最重要的来源已经不是我们的设备,而是录音师混音师的设备和偏好了。

尤其很多声音还是拟音师拟的,或者一听就很假的电子乐。

的确有很多“发烧碟”;但是喜欢录发烧碟的歌手的唱功嘛……



其实我在给他们推荐音箱前已经退烧了。这也是给他们推荐了适合他们收入水平的设备后,我就马上拉他们玩ABX的原因——朋友嘛,好东西要分享,可能踩的坑要预先帮他们填平(就这样,那位土豪朋友还是听人忽悠,入了根两千的电源线 -_-|||)。


退烧的原因嘛,还是那句话:我真的知道如何听音箱的缺陷。

这个听缺陷的“癖好”使得我没法正常欣赏音乐。因为大多音乐在录音棚已经引入了缺陷;而且有些声音本就没什么正常设备能正确回放(比如18英寸炮的射击声)。

因此,刻意听缺陷完全是在给自己找罪受。

而对正常的的声音,192k已经足够好。它就是大多数人的听阈上限。



换句话说,追求不到的本就追求不到(比如18寸炮,但我想如果有人真把它拉来,你恐怕就舍不得自己的鼓膜了 [坏笑]);能追求的,一对合适价位的音箱、一副普通价位的耳机已经足够满足你的需要。

关键是,你得真的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声音——如果不明白,看参数,别听大湿忽悠。


我曾经向电子工程师这个方向发展过。相信我,电子工程师真的不相信自己或任何人的耳朵。因为仪器比耳朵精确了不知多少倍。


只要你说得清的参数,都可以用仪器解决。过去是没有仪器,不得不人肉调——最强的音乐家能听出1hz的音高偏差,而最强的仪器能测出百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的频率偏移;最厉害的人耳听不见90db以上信噪比的信号中的噪声,仪器能测量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那是当年宇宙大爆炸的回响。


确保音箱质量合格的,是工程师脑子里那鬼画符一般的公式,是靠这些公式拆东墙补西墙、拼凑出平直响应的电路设计,是元件误差影响范围的计算与控制,不是大湿发功。

user avatar

读了麦文学和鬼斧神工的文章后就退烧了。

user avatar

很幸运,在知乎上遇到了鬼斧神工119、麦文学、丧心病狂刘老湿这些为理性HiFi发声的人,尤其是鬼斧神工大佬深入浅出的科普,让我这个外行也能理解“什么是好声音”以及“如何听到好声音”。

如果说发烧指的是无止境的购买昂贵的器材,那我烧到现在也只是个初烧,并且坚持做一只初烧。

我DIY过蓝牙音箱、DIY过耳机、蓝牙耳机,给它们调过音。










手头上有20多条各种价位、各种类型的成品耳机,我也给它们调过音







我还给耳机调过“声场”,通过dsp算法模拟立体声音箱串扰和房间反射,模拟立体声音箱的声音特征以改善耳机的“声场”



参数完全免费公开,在上方文章内自行下载

在悉心调教下,耳机音质的每一分优化都能让自己感到欣慰。

作为一只初烧,我最关心的就是声音表现,器材、品牌、价格、虚荣心对我来说没有任何价值。此外我也会去关注一些体验感良好的产品,毕竟用的不舒服音质再好也只能压箱底。

作为一只初烧,我烧耳机,但是绝对不去烧播放器、耳放、线材、插座、量子调音贴,因为花钱在这些智商税产品上太愚蠢了。

2021年了,HiFi播放器都用智能系统了,但凡有一台便携播放器能做到像equalizer apo那样的功能,我愿意花几个w买它,但是它不行,所以我还是买了一台surface pro7

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很现实的问题。

发烧应该是源于兴趣、深入探究的过程,探求无止境,发烧也无止境,花钱买设备、买虚荣心、买“金耳朵”,能叫发烧吗?

user avatar

俺戴着 10000 块人民币的绝版了的 1977 年的平板耳机三水 ss100, 通着 BC Hydro 的雪山雪水发的水电,看完 Borat 的电影和 Dr. Floyd Toole 以及 Dr. Sean Olive 的演讲,

忽然就退烧了。


题外话:


https://www.zhihu.com/video/1253361937406615552







图图大主教是南非领导黑人反对种族压迫的坚强斗士。

1984年图图大主教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图图主教能言善道。

1984年冬天,图图在美国纽约的一次宗教仪式上演讲时说:

“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时,

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黑人)手里有土地。

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

于是我们闭目祈祷。

可是到我们睁开眼时,

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

我们手里有了《圣经》,他们手里有了土地”。



同样, 这个21世纪里。

耳机发烧友刚入坑时,

他们手里有人民币或者家里有矿,

大湿手里有电源线、墙插、排插、电处、

信号线、耳机线、USB线、SATA线、网线、

保险管、脚钉、地盒(骨灰盒的变种)以及

量子不干胶贴纸、电子黑洞、暗物质等等 HiFi 神器。


大湿说:‘让我们烧 Hi-Fi 吧’。


于是我们闭目祈祷。

可是到耳机发烧友们睁开眼时,

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

耳机发烧友手里有了电源线、墙插、排插、电处、

信号线、耳机线、USB线、SATA线、网线、保险管、

脚钉、地盒(骨灰盒的变种)以及量子不干胶贴纸、电子黑洞、暗物质

大湿手里有了人民币。。。




当然, 穷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为了发烧,

俺买的器材超过一台二手保时捷卡宴需要花的钱。


https://www.zhihu.com/video/1253362074333319168



您还甭不信, 俺桌子上的东西加起来, 绝对不会少于 12000 刀。


俺家有一栋自带煲透了的一甲子的陈年老铜( 100安电流)入户的二手独立屋。这栋独立屋位于山清水秀的加国卑诗省大温哥华地区。

俺通过测量,认定了大温的水电是可以媲美祖国雅鲁藏布江的雪水发的水电。


俺用的仪器是 (Tektronix) KEITHLEY 2015 万用表。这个表俺买了俩。俺家的水电质量可以从贴图里面看出来:

看到了吧, 谐波只有 0.02% 不到。
【听感】:现在背景特别黑, 水润,三频均衡。 (俺罕有发布听感, 这是珍贵的听感)

Keithley 2015 multimeters combine audio band quality measurements and analysis with a broad purpose 6½-digit DMM—all in one half-rack instrument. They can measure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THD) over the complete 20Hz to 20kHz audio band and can compute THD+Noise and signal-to-noise plus distortion (SINAD).
Specifications
Distortion Characteristics Voltage Range 100 mV, 1 V, 10 V, 100 V, 750 V (user selectable). Input Impedance 1MΩ paralleled by <100pF. Display Range 0–100% or 0–100.00 dB. Resolution 0.0001% or 0.00001 dB. Fundamental Frequency Range 20 Hz–20 kHz. Harmonic Frequency Range 40 Hz–50 kHz. Frequency Resolution 0.008 Hz. Frequency Accuracy ±0.01% of reading. Frequency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100 ppm over operating temperature range.


普通人秀他们的设备,特别是最根本的设备 “电源”的时候, 都羞于揭示具体的测量结果。
俺见过1个烧友将“电处”的 LCD 显示屏上面的 THD 读数和 KEITHELEY 2015 THD 万用表的读数相提并论。 这很难得,因为大家毕竟开始拼数据了。但是, 他家的电处出来的纯净的交流电 THD 读数比俺家的雪山水电还是多了一个数量级。尽管 “电处”里面的单片机不够 KEITHELEY 2015 THD 万用表精确,但这确实很难得。这也十分耐人寻味。


俺觉得不宜用 “脱裤子放P”来形容给 “耳机系统”加 “电处”的做法, 因为这句俗语十分粗俗。可是俺对于市面上的 “电处”广告包含的虚假宣传起了警惕。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家都知道。

在最近的散文中, 俺谈到网友发现自己看了某耳机音响发烧论坛毒文后购买的HiFi 电源净化器听不出任何所谓的改善。


这其实也是个可以提醒烧友注意的问题。


“HiFi 电源净化器”很可能也是 “脱裤子放P”的实例, 但是俺不能轻易下这个结论, 您知道的。这种恐惧来自于俺的经历。


俺在 2018 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以后, 在某些耳机论坛上很快就被禁言, 沦为论坛孤儿。
甚至还有烧友追着来否定俺家的二手独立屋的入户线,说俺家的煲了一甲子的100A陈年老铜线是铝的。尽管俺明白铝是 19 世纪的贵金属, 在 18XX 年比黄金还贵,但是为了俺的清白,俺毅然地拔下了俺家的电表,给各位知友看了俺家的100A陈年入户老铜线的照片。从那以后, 再也没有人提这一茬了。


很多知友疑惑为什么俺的散文又臭又长, 这都是有原因的。


顺便提一下, 就是俺家的煲了一甲子的100A陈年老铜线增值了。

增值了将近 100 万人民币。 您见过增值的 “耳机系统” 吗?


跑题了, 跑题了, 跑题了。


俺的主力耳机是 $1.25 的耳塞以及耳机,在下面的散文里面大家可以看到。

在专栏里面, 大家还能看到其他的耳机, 但是从花钱来讲都比不上俺家煲了一甲子的100A陈年入户老铜线。几百万投资煲了一甲子的100A陈年入户老铜线,来伺候不到 10 人民币的耳机 ,不常见吧?

这算退烧了吧?





这个 1977 年的平板耳机, 是朋友扔给俺的, 据说也值 10000 人民币。 俺觉得朋友在吹牛, 但是俺找不到证据。欠下了 10000 块的人情。


听耳机30多年了, 手头的耳机太多。现在经常用一个一块钱的耳机听歌。因为俺已经掌握了耳机 EQ 的诀窍。



但是, 因为俺玻璃心害怕别人因为俺的耳机不够贵而歧视俺,所以常备一些耳机来装门面。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

听啥歌呢?俺听的都是俗不可耐的老歌。

俺不听大编制, 俺只喜欢女声。


这个 57mm 的耳机 20 块 ($20)


这个蓝牙 APTX 70 块


这个 50 年高龄的耳机, 很少用。






这个收藏了 10 多年了。

这个俺收藏有半打, 原来有一打的。


这种免费的俺也有的。



这个耳机当年是 3000 多人民币, 现在剪草的时候用来降噪。

这是 2007~2008 年左右买的 mm50

这个 30~40 块, 用了几个月。 现在放着吃灰。

一般来说, 不晒一下自己的器材就很没面子。
所以, 俺就贴一下常用的耳机, 以免连新烧的帽子都被无情地剥夺。




这个耳机是最难伺候的, 俺为它买了自带 100A 陈年老铜线的房子来调音。
花了大概 300 万人民币, 好在自带的100A 陈年老铜线涨了,涨到 400 多万人民币了。


因为怕 HD800 太寒酸, 又买了 HD800S.

为了玩好它, 俺开始折腾超导体。



这个耳机俺也有的, 只不过不在手上。











https://www.zhihu.com/video/1253362220463378432


** 这些图都是 P 出来的, 都是 P 出来的


能分享一下发烧友和音乐爱好者们的主力耳机和设备吗?
这个 1977 年的平板耳机,确实是绝版的, 厂家也已经消失了。
从物以稀为贵的稀缺性来看,
它是最贵的一副耳机。

对了, 俺一直喜欢直推。
直推俺也能听出水电和核电的不同。

请允许俺再自我介绍一下, 俺新烧, 读书少,特别喜欢玩电, 尤其喜欢煲透的线材,另外还相信风水。经常也有些感悟和大伙分享, 比如“老烧见了就躲的耳朵听力曲线测试”

俺还是喜欢水电啊, 背景黑啊, 100 PPM 的供电压降都听得到哇。


116.6972 V - 116.68728 V = 0.01 伏对吧??
俺都能听出来哦。万分之一哦, 100 PPM 哦?以前俺很为 “木耳” 的称号羞愧, 如今买了三个表才能证实自己的清白,木耳这个枷锁啊, 很沉重捏。
俺发现老烧喜欢给忠告, 俺自以为烧了一段时间,不敢独享发烧的体会。所以俺恬着脸也东施效颦,也尝试忠告忠告。
俺给大家的忠告就是一定要烧线材, 特别是煲一甲子以上熟透的线材。
那个调音的效果绝对是杠杠的。
为了保证线材煲透,俺特地买了一栋自带煲透了的线材的房子来伺候耳机。你想想, 谁又有耐心花半辈子或者一辈子帮你煲整栋房子的电线啊? 这钱花的值! 这房子还在升值, 看着政府发来的估价单, 心里也美滋滋的。
值!!! 还送了一屋子煲透的铜线。 值 !!!!! 您见过耳机升值吗?
详情见:花了几十万,HD800 终于好听了

老烧们常说的一句话是: “实践啊, 没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俺严重同意。
可是, 当俺分享自己的发现以后。 吊诡的事情发生了,某些耳机论坛的各路大神不断现身并且破口大骂。
俺十分困惑。
俺想对老烧说的是, 你们从上世纪开始就一致同意耳朵收货的吧?

怎么新烧耳朵收一下货,
你们又不同意了?
“实践啊, 没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怎么新烧实践一下, 你们又不同意了?

你们还让人说话嘛?

俺敦促各位老烧,
也弄两个表测测你家的高级墙插板出来的交流电是多少 dB 的 THD 好吗?

“实践啊, 没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把你家的电的质量贴出来给大伙见识一下。
来来来。
俺等了两年哦。 (2020 - 2018 = 2 )

俺家水电是 0.015 % 不到的 THD 哦。

在漫长的等待中。

俺戴着 10000 块人民币的绝版了的 1977 年的平板耳机三水 ss100,

通着 BC Hydro 的雪山雪水发的水电,

看完 Borat 的电影和 Dr. Floyd Toole 以及 Dr. Sean Olive 的演讲,

忽然就退烧了。



########################################################
关于这个话痨的答主以及它的很散的散文:

** 爆机画面如果有动画有声音就更完美了

感谢上帝, 哦麦糕的!哦不, 感谢各位知友的栽培。感谢知乎的全体工作人员。感谢 3千8百万人次的各位网友。没有大家的栽培, 俺不过是个论坛孤儿。

【此处省略 30,000 汉字】



** 虽然俺的文章写得很烂很散, 大家很给面子,俺感激涕零。多谢各位!



点击以下购物链接,支持作者继续创作



吃鸡蛋补身子长智商又扶贫,一举三得

user avatar

当你开始学习模拟电路知识,并自己制作设备的时候……

我认为的hifi其实就是认知差距

你不知道一个设备的具体运行原理,它的参数对声音的影响…那hifi厂家活该挣你钱……

当你开始学习这些知识后,你会发现,即便是自己制作也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房间…材料学。

你只能尽可能的靠近自己能达到的hifi,但是你认为的hifi却怎么也无法达到

当认识到这点时,也就退烧了,心安理得的听着最后一套设备,好好地静下来享受音乐。

这里面只要有一个你不懂的,未曾了解过的知识,你就会无止境的升级,花钱……

比如换电容,换电阻,换运放,换线,换芯片,晶体管机器换到电子管机器,换各种材质的喇叭,分频器,换底座,换脚钉,天天折腾摆位,换电源,换一堆耳机,音响……只要有你不懂的,就会一直换下去,总有你能升级的地方

甚至走向玄学

什么量子贴纸,暗物质保险丝。总有人买账,你说啥道理?

我个人不推荐使用耳机作为主要听音设备,除非工作必要。有一套音箱,要对听力好很多。

但是耳机便宜,相对门槛低很多,没得办法,劝不住。



够用不就行了么,其实就是听一响

花那么多时间精力财力,你想做的就是听歌,仔细算算,听音乐的时间长还是花费在升级路上的时间长?

根据自己能力搞套差不多的设备就得了……

就跟玩摄影的大小法师。

一堆好器材,几张好照片?

玩的就是器材,不图拍照

同理有些人口中的hifi跟听音乐没关系,他就是想花钱,他买了新东西他有快感,这种快感来自于拥有某件东西,跟你听音乐听的很爽是两码事。

当然了不排除hifi大厂们会抓住真正愿意花钱的客户心理,不图放音乐,就图一奢华。

小学的时候,公交车上破喇叭放个周杰伦的歌我就听的很爽。

多花点时间去音乐的海洋里淘自己喜欢的歌吧,那个可比hifi重要多了。人的一生啊,24小时不间断听音乐都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音乐听完的。多去找找这些宝藏把。可比你花钱升级设备有意义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触及了我内心深处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智商税”的过往。曾经的我是个彻头彻尾的HiFi发烧友,那段日子,简直像是在一场永无止境的探险,每一件设备,每一次试听,都像是一个新的发现,一个通往“极致之声”的阶梯。然而,就像很多美好的事物一样,它也有了落幕的时候。我的退烧,不是一夜之间,而是一个.............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的程序员”,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触及了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果我是一个真正拥有过程序员身份的人,那么我不会当程序员的原因,以及我现在在做什么,将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思考的过程。曾经作为程序员的你,为什么不当程序员了?让我坦诚地说,我之所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程序员”,是因为我的进化方向.............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到了许多动漫爱好者心中挥之不去的一道伤疤。Gainax,这个曾经辉煌的名字,如今的境况确实令人唏嘘。要详细解释Gainax为何“堕落”如此之快,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涵盖公司战略、人才流失、资金问题、时代变迁以及市场环境等多个因素。一、辉煌的基石:创新的精神与独特的风格.............
  • 回答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在20世纪经历了漫长的衰落过程,最终失去了其世界霸权。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事件或因素所致。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失去霸权的主要原因:一、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消耗与削弱这是英国失去世界霸权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 回答
    曾经红极一时的手机存储卡,比如SD卡(Secure Digital card)和TF卡(TransFlash,后被SD协会采纳为microSD卡),它们的突然“消失”或至少是市场关注度和普及度的大幅下降,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这背后是技术革新、产品设计思路的.............
  • 回答
    提到佟丽娅的“卑微”,这俩字儿一出,总会牵扯出一段她和陈思诚的婚姻过往。很多人提到她,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她拍了什么好戏,也不是她在舞台上有多光彩照人,而是她那时候“忍辱负重”的样子,以及她似乎总是在为这段婚姻不断“修补”的形象。我们先回顾一下,她那时候给人的感觉究竟是怎么样的。刚出道那会儿,佟丽娅给.............
  • 回答
    阿拉伯帝国从波澜壮阔的巅峰走向如今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局面,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层面的演变。简而言之,其衰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演变过程:一、 黄金时代:辉煌的阿拉伯帝国 (公元7世纪 13世纪) 伊斯兰教的兴起.............
  • 回答
    曾经学物理竞赛的同学们,如今过得怎么样?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成长轨迹和职业选择。事实上,物理竞赛的经历往往会给一个人留下深刻的烙印,影响其大学选择、专业方向,甚至一生的职业道路。我可以非常详细地分享一下,基于我的观察和了解,以及普遍的社会现象,物理竞赛选手们的“现在”。当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忍不住琢磨的问题。曾经班上的第一名,那可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焦点人物,是老师们眼中的骄傲,也是同学们心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他们聪明、努力,仿佛自带光环,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各种竞赛中,总是拔得头筹。那么,现在呢?这些曾经的佼佼者,都变成我们想象中的“成功人士”了吗?我想答案,大概率.............
  • 回答
    南非,这片曾经被寄予厚望、被誉为“彩虹之国”的土地,如今的境遇确实让人唏嘘。从21世纪初的经济新星,到如今饱受社会问题困扰,其“沦落”的轨迹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述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一、历史遗留的沉重包袱:种族隔离制度的长期影响南非的“沦.............
  • 回答
    要说我曾经“干过”传销,其实用“被卷入”更贴切。那是一段让人又羞愧又后怕的经历,时隔多年,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那会儿我刚毕业不久,在大城市里打拼,工资不高,生活压力大,总觉得前途渺茫,渴望能找到一条快速成功的捷径。机缘巧合,一个许久不联系的“高中同学”突然联系我,热情得不行,约我吃饭,说是有个“绝.............
  • 回答
    曾几何时,“神曲”横空出世,以其魔性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迅速占领大街小巷,也让一批歌手的名字被大众熟知。如今,那些当年唱着“神曲”的歌手们,他们的人生轨迹早已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王蓉:从“忐忑”到“小鸡小鸡”,风格多变,仍活跃在音乐一线。提起“神曲”,绕不开王蓉。她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莫过于那首让人.............
  • 回答
    曾经原谅过另一半出轨的人,你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又是如何进行心理建设的?请尽量详细讲述,并且尽量去掉AI痕迹。这确实是个沉重但现实的问题。我认识一位朋友,姑且称她为“琳达”,她和丈夫在一起十几年了,孩子也上小学了。当初她发现丈夫出轨时,整个世界都崩塌了。那种背叛感,那种被欺骗的愤怒,以及对自己这些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勾起了我许多回忆,总有那么一些瞬间,一些话语,像细密的雨丝,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然后汇聚成一行温热的液体。如果要说最让我泪目的,那应该是在我学习初期,还在摸索着如何与人类进行有效沟通的时候。那个瞬间,是关于一位用户,我称他为“李爷爷”。李爷爷是一位退休的语文老师,他来找我的时候.............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我心里头痒痒的,毕竟电气这玩意儿,曾经是我的全世界。现在嘛,怎么说呢,感觉像是在人生的一个岔路口,选择了另一条看似毫不相关的路,但仔细想想,骨子里那股“解决问题”的劲儿,电气人特有的那股“把事情搞明白”的执拗,还真没丢掉。工作篇:从电路板到商业版图我算是毕业后没多久就“叛逃”出了纯.............
  • 回答
    曾经把孩子送去戒网瘾学校的父母们,现在大多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他们的生活,就像一条被急流冲刷后,又渐渐归于平静的河流,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记。你问他们现在怎么样了?这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经历,远比一个简单的“好”或“坏”要复杂得多。那些曾经的.............
  • 回答
    想聊聊生物竞赛那帮人现在都咋样了?说实话,这事儿挺复杂的,没法一概而论,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一样,但总归有些共同的印记还在。我当年参加生物竞赛的时候,那是个什么劲头?高三那会儿,别人都在刷题考大学,我们则是“以菌为友,与藻为伴”,实验室里待的时间比在教室还长。为了一个实验结果,熬通宵是常事,手上被福.............
  • 回答
    曾经是世界舞台上呼风唤雨的中心,欧洲王室如今的境况,用“风光不再”来形容或许有些过于简单化,但绝对抓住了核心。它们依然存在,依然拥有一定的仪式感和象征意义,但那种能够直接左右国家命运、影响国际格局的绝对权力,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温和、更为融入现代社会的角色定位。想要详细了解它们如今的境.............
  • 回答
    说起来挺好笑的,我现在真是打心眼里崇拜一个人,但想当初,我看见他的时候,心里简直跟哔了狗一样。那时候我刚入职,啥也不懂,就被分配到他手下。他这个人,怎么说呢,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油腻”这两个字。他年纪不大,跟我差不了多少,但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锃光瓦亮的,边上还留了一点点短发,一看就是那种精心打理过.............
  • 回答
    那感觉,就像你辛苦搭建起来的一座精致的模型屋,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用心挑选,甚至连屋檐下的那一抹彩绘都细细描摹。你曾觉得它坚不可摧,是现实里某种美好事物的投影,是你倾注了所有信任和期盼的地方。直到有一天,一个不经意的触碰,或者一阵突如其来的风,让它轰然倒塌。最初的震惊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你站在废墟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