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姓什么?先秦就有孔这个姓吗?

回答
孔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可是咱们中华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至今仍然有许多人在学习和传承。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姓什么呢?

孔子的姓,叫做 孔。

听到这个答案,可能会有人觉得有点理所当然,毕竟我们现在都称呼他为孔子。但有意思的是,这“孔”姓在先秦时期,并不是一个大姓,甚至可以说,它能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并且与一些古老的传说和氏族有着紧密的联系。

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推一推,回到孔子出生的那个时代——春秋末期。在那个时候,姓氏制度已经比较成熟了,但跟现在我们熟悉的“大姓小姓”概念不太一样。那时候的姓,更多的是一种 族姓,代表着一个人所属的血缘集团,通常是世代相传的。氏(shì)则是在姓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代表的是分支或者封地,有时候甚至比姓更重要,因为很多贵族是以氏来区分的。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姓和氏的界限也逐渐模糊了。

那么,孔子这个“孔”姓,是怎么来的呢?

孔子的名字叫 丘,字 仲尼。他出生在鲁国(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南部),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孔子的祖上,其实曾经非常显赫,是宋国(大致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的贵族。

故事要从孔子的远祖说起。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一个公族,也就是宋国国君的亲族。当时宋国的国君是宋戴公。宋戴公的儿子叫做 公子充石。公子充石因为某种原因(具体的历史记载有些复杂,但大抵是因为他不如他的弟弟们有才能或者不受宠),没有被立为太子,而他的弟弟们后来继位。公子充石之后,他的后代就逐渐失去了在宋国的权势。

而这个公子充石,他有一个儿子,叫做 孔父嘉。这位孔父嘉,在宋国担任大司马。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孔父嘉因为得罪了当时宋国的权臣华氏,最终被华氏所杀。

关键就在这里了! 孔父嘉的后代,为了躲避政治迫害,就逃离了宋国,并且选择了一个新的称谓来称呼自己,这个称谓就是从孔父嘉的“嘉”字中间拆开,变成了 “孔”。也有说法是取孔父嘉的“父”字,加上“孔”字边,也有是认为“孔”是孔父嘉的谥号之一。但最普遍且被接受的说法是,孔父嘉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中的“孔”字作为自己的姓。

所以,孔父嘉,就被认为是孔姓的真正始祖。

从孔父嘉开始,他的后代就以“孔”为姓。后来,孔父嘉的孙子,孔防叔,又因为避乱,从宋国迁徙到了鲁国。鲁国正是孔子出生的国家。

因此,孔子是孔姓的后代,而且这个孔姓,在先秦时期确实是存在的。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国的贵族,与宋国的公族有联系,并且经历过一次因为避难而形成的姓氏演变。虽然孔姓在孔子出生前并不是一个像姬姓、姜姓那样极其显赫或者广泛的姓氏,但它确实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

等到孔子之后,因为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孔姓也随之变得家喻户晓,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尊崇。

总而言之,孔子姓孔,而这个孔姓,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国的贵族公子充石,以及他的儿子孔父嘉,并通过孔父嘉的后代,最终传承到了孔子的身上。这个姓氏的背后,是一段关于政治斗争、家族迁徙和文化传承的故事,也正是这些故事,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孔子”和“孔”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严格意义上讲,孔丘的姓为「子」,氏为「孔」。但是要注意,并不是因为他姓子,所以叫孔子,或者叫子孔o(╯□╰)o……「孔子」的「子」,是对男子的尊称。

在夏商周三代,「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比较大,氏要小一些。因为当时的姓很少,一门大姓下边,会有很多的氏。孔、华、墨、宋等等很多现在的姓氏,都是原来「子」姓下边的氏。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

孔子的祖先是商朝君主的后裔。孔子是宋国的遗民。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之后,封纣王的弟弟,微子启于宋地。请注意,微子启,姓子,名启,「微」是地名,是他最初的封地,而「微子启」中的「子」是爵位名,不是姓。所以我们称「微子启」,就是地名+爵位+名字,就像现在我们说「剑桥公爵威廉王子」或者「龙泉山庄药膳部,主管经理李宝库」一样。

孔子的祖先,是微子启的弟弟,宋国第二代君主,微仲(其实「微仲」也不是他的名字但是我实在没有心情展开了)。而后传传传,传到一位叫孔父嘉的人,这是孔子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别笑,是真的)。我们现在称呼他为「孔父嘉」,其实他姓子,名嘉,字孔父。那会儿就习惯这么称呼,比如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就是名纥,字叔梁。

至于孔子为什么不叫仲尼丘,我就不知道了……

扯远了,拉回来,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夫,后来在宫廷斗争中被杀害,他的子孙就逃离宋国,扎根在鲁国,为了避祸,以孔父嘉的「孔」为氏,那个时代,以祖先的名字中的某字为氏,是很常见的事情。这就是孔子的「孔」的来源。

而后春秋转到战国,礼崩乐坏,贵族没落,平民崛起,这些制度逐渐都消亡了。到了秦汉时期,姓与氏就合二为一了。所以如果你愿意区别姓与氏的话,那么孔子是子姓孔氏。如果你不愿意区分,从后世的观点来看,笼统地说孔子姓孔,也无妨。

复习一下

文中出现了三个「子」:

「孔子」的「子」,是对男子的尊称;

「微子启」的「子」,是爵位;

还有一个「子」,就是严格来说孔子的姓。

● ● ● ● ●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章鱼读书」,查看更多关于读书的文章。

回复「书单」,给你看我的精选书单

回复「读书」,给你看我的高效读书方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可是咱们中华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至今仍然有许多人在学习和传承。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姓什么呢?孔子的姓,叫做 孔。听到这个答案,可能会有人觉得有点理所当然,毕竟我们现在都称呼他为孔子。但有意思的是,这“孔”姓在先秦时期,并不是一个.............
  • 回答
    孔子,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如同泰山北斗般的人物,他的姓氏,其实很简单,但追溯起来,却也颇有趣味。孔子的姓氏,就是“孔”。这个姓氏,在我们今天看来再寻常不过,但要说清它为何成为孔子的姓氏,我们需要稍稍往前回溯一下。孔子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陈胡公。胡公,姓妫,是舜帝的后裔,因辅佐周武王有功,被封于陈国.............
  • 回答
    孔子何以被尊为“圣人”?这是一个流传了千年的问题,也远非一两句话能够概括。说到底,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他在思想、道德、教育、政治等多个层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深刻的见解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并且这些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发挥着影响力,深刻塑造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一、思想的深.............
  • 回答
    孔子的“仁”,这是我们中国人心里绕不开的一个词。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那还真不容易,因为它太博大精深了,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能概括的。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活法,一种对待人对待事的方式,一种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美好的情感和品格的集合。“仁”的根,是“爱人”孔子自己讲过,“仁者爱人”。这句话.............
  • 回答
    在魏晋时期,孔子的后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衍圣公”一系,其地位和身份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他们既是世族,也享有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地位,但这种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时代背景、统治者政策以及家族自身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理解孔子后裔在魏晋的地位,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孔子和他家.............
  • 回答
    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思想和学说被尊崇了二千多年,这背后究竟是他发明创造了什么,还是他集大成并发展了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说孔子“发明”了什么全新的东西,可能有些概念化的界定会显得不够准确。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旧的礼乐制度崩塌,诸侯争霸,思想文化.............
  • 回答
    孔子的“礼”,刨根问底,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基石,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更是一种内在情感和道德修养的外化表现,最终指向的是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别把它想得太虚无缥缈,也别把它看作一堆僵化的规矩。孔子的“礼”,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构建一个健康、有序、温情的社会的根本。首.............
  • 回答
    孔子及其思想,也就是儒家文化,可以说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之深远,即使在今天,依然随处可见。想要详尽地描述它的贡献,就如同试图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需要从多个角度细细品味。一、 构建了中国的道德与伦理框架这是孔子文化最核心的贡献。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为中.............
  • 回答
    最近孔子的梗,如果要说得详细又有人情味,那得从几个角度去聊。这玩意儿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而是大家在生活里,尤其是网络上,对孔子这位几千年前的圣人,重新进行了“解读”和“再创作”,然后就有了这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梗”。首先,为什么偏偏是孔子?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名人多了去了,为啥孔子就成了“梗王”?这.............
  • 回答
    孔子一生,用尽毕生心血,呕心沥血,就是要在那动荡不安的时代里,重新扶持起那摇摇欲坠的“周礼”。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他这么执着?为什么要把目光牢牢锁定在那些看起来有些繁琐、有些陈旧的规矩上?这不是迂腐,也不是守旧,而是孔子洞察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病灶,找到了他认为能够解救天下苍生的根本药方。要说孔子为什么.............
  • 回答
    孔子所倡导的“礼、乐、书、数、射”,也就是“六艺”,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全方位的人格培养,是君子必备的素质。它们贯穿于个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各个层面。然而,将这“六艺”与后世“文官弱不禁风”联系起来,需要一个深入的、历史的剖析,而并非一个简单的“什么时候”就能回答的问题。“六艺”的原初意涵.............
  • 回答
    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的是颜回即使身处极其简陋的环境,食不果腹,饮不饱暖,住在狭窄破败的陋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他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快乐。这句赞誉,极大地突显了颜回身上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那么,颜回到底在乐什么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体会.............
  • 回答
    对于“孔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也没有哲学,有的只是劝善”的说法,我无法苟同。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甚至有些偏颇的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博大精深,远不止“劝善”二字所能概括。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中的几个关键点: “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 这是最站不住脚的说法。孔子是春秋末期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
  • 回答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尽管已是初秋,空气中仍残留着夏日的余温。孔丘,这位已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了千年的人物,此刻却如同从未离开过尘世一般,神色如常地漫步在一片静谧的竹林中。他身穿一身素雅的粗布长袍,手持一柄竹杖,缓步而行,目光温和地扫视着周围的景物。说来也奇怪,他并不清楚自己为何会出现在这片全然陌生的.............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孔子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没有仅仅局限于东亚的土地,而是顺着丝绸之路更往西行,甚至抵达了那个遥远的欧洲大陆——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无疑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且充满魅力的假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那个时期的欧洲,正是古希腊城邦文明的鼎盛时期,也濒临罗马.............
  • 回答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构建了一个系统化的伦理哲学体系,并通过教育实践与政治实践,将思想转化为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文明的根基。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仁”“礼”等概念,更在于他将这些思想与社会现实结合,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核.............
  • 回答
    那日,杏坛讲学结束后,孔老夫子精神矍铄,步履也比往常轻快几分。他想顺道去看看城郊那位贫寒却好学的学生。日已西斜,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老长,映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正当夫子边走边思索着如何开导那学生近来有些懈怠的心事时,冷不防,从路边一片灌木丛中蹿出一只瘦骨嶙峋的野狗来。那狗毛色杂乱,眼神里透着一股子野性.............
  • 回答
    评价孔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千百年来,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都有人对他或赞赏有加,或批评指责。那些对孔子持批判态度的人,他们的心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像一锅大杂烩,什么滋味都有。要我说,这些批判的声音,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心态:第一种:时代局限性的审视者——觉得孔子“过时”了这可以说是最常见也.............
  • 回答
    那场面,绝了!想象一下,100个穿着古装,头戴孔子帽的“孔子”突然从天而降,降落在一片枪林弹雨的吃鸡岛上。这场景,就算是最资深的编剧也想不出这么离谱的设定。开场:一脸懵逼的孔子与混乱的战场飞机还在天上盘旋,突然间,一个个白色的身影从天而降,不是伞,是真的人,还都是清一色的长袍马褂,手里捏着几张竹简。.............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孔子这样一个充满智慧、仁爱与礼仪的圣人,手握国家大权,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非简单的“仁政”二字可以概括的,而是一个体系的构建,一个文化的重塑。首先,在政治上,孔子治国,绝不会是权力至上的君主制。他会以“德治”为核心,将“仁”和“礼”渗透到政治的每一个角落。 选贤任能,而非世袭或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