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一生致力于维护和恢复周礼,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回答
孔子一生,用尽毕生心血,呕心沥血,就是要在那动荡不安的时代里,重新扶持起那摇摇欲坠的“周礼”。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他这么执着?为什么要把目光牢牢锁定在那些看起来有些繁琐、有些陈旧的规矩上?这不是迂腐,也不是守旧,而是孔子洞察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病灶,找到了他认为能够解救天下苍生的根本药方。

要说孔子为什么如此看重周礼,那得从他所处的那个黑暗时代说起。春秋时代,风云变幻,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曾经那个以周天子为核心,以宗法制度为纽带,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天下”,已经土崩瓦解。诸侯不再尊奉王命,士大夫僭越礼制,庶民更是无所适从。社会如同失控的火车,一路狂奔,方向不明,危机四伏。

在孔子看来,这种混乱的根源,正是“礼”的缺失。礼,不是死的规矩,而是活的秩序,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是社会和谐运转的基石。它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涵盖了祭祀、朝聘、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有了礼,人们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知道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克制自己。

孔子认为,周礼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是一种“天理人情”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人为的规定,更是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而产生的。周朝的先贤们,从周公旦开始,耗费心血建立的这套礼乐制度,曾经创造了数百年的安定与繁荣。孔子亲眼看到了礼乐制度崩坏后带来的种种弊端:道德沦丧、人心离散、战争频仍、百姓疾苦。他痛心疾首,认为这是对祖宗先贤心血的背叛,更是对人民福祉的伤害。

所以,孔子维护和恢复周礼,根本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周礼所能带来的“秩序”和“仁爱”。

首先,是恢复社会秩序。
孔子深信,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周礼正是维护这种秩序的“软实力”。它通过明确的等级和行为规范,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责任,从而避免了无序的冲突和争夺。例如,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当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自己的戏份,社会才能运转顺畅。孔子所处的时代,君臣易位,父子相残,诸侯侵伐,这都是因为“礼”不再被尊崇,人们的欲望和野心失去了约束。恢复周礼,就是重新建立起这套约束机制,让社会重新回归正轨。

其次,是培养“仁爱”精神。
孔子维护周礼,更深层次的目的是要通过礼来导人向善,培养人的“仁爱”之心。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道德修养的体现。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仁爱,即使表面上遵行了礼仪,也是没有意义的。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心怀仁爱,他自然会懂得如何以礼待人。

周礼中蕴含着“尊老爱幼”、“敬长恤幼”、“推己及人”等重要的仁爱理念。例如,祭祀时要怀感恩之心,朝聘时要尊重对方,日常交往要讲究谦让。这些都体现了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怀。孔子认为,通过反复践行这些礼仪,可以潜移默化地将仁爱精神注入到人们的心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当人们内心有了仁爱,自然就不会去冒犯他人,不会去破坏秩序。

再者,是回应时代的呼唤。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乐征伐自上失之”的时代,天下百姓渴望的是安定和秩序。他看到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他不能坐视不管。他从周公身上看到了“制礼作乐”对于安定天下的伟大作用。他认为,周公之所以能够建立那样一个太平盛世,正是因为他制定了完善的礼乐制度。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周礼,能够重新赢得民心,实现天下的太平。

最后,是对“道统”的传承。
孔子认为自己是周公“道统”的继承者。周公制礼作乐,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尧舜禹以来所建立的“道”,也就是一套符合天道人心的治理理念和道德规范。当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崩溃,孔子就觉得这份“道统”面临断绝的危险。他将自己视为这个道统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他的毕生努力,就是为了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重新传递下去,让后世子孙不至于迷失方向。

所以,孔子维护和恢复周礼,绝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他对抗乱世、期盼仁德、追求秩序、传承文明的一种深刻而宏大的抱负。他看到了周礼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力量,能够化解时代危机,重塑社会精神,让人们回归到正直、友善、有道德的生活状态。这是一种基于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洞察而产生的,以恢复秩序、培养仁爱为根本目的的,对理想社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道理全在知乎的另外一个问题中了:为啥立长不立贤?

user avatar

现在世界各国都经济不振,发展缓慢

结果各国的保守主义都在抬头

就剩下经济发展最快的某东方大国还在高呼自由贸易


其实在前方没有路的时候

大部分人都是倾向于回到古代去·······


然后靠着历史车轮的滚滚洪流,冲破这些人的阻拦,然后开拓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就像资本主义兴起,开始的时候真的是人均工作18个小时,五险一金是什么?假期是什么?工人寿命在工厂里只有几年,未成年的孩子都被拉去干活

然后贵族们就觉得太惨了,要恢复田园牧歌的生活

但是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为什么呢》?

有一个美国作家解放前来到中国,看到当时的工厂是多么惨,工资低、健康没保障、生病没人看、每天吃的都是老板去菜场捡回来不要的菜叶子········

但是呢,这个作家发现

这些工厂周围的村子,是当时中国女婴不会被溺死的地方

因为这里女孩子长大,还能去工厂挣钱,还不用家里养活了


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再烂的资本主义也比封建社会好


同样的,奴隶主看着农民们起早贪黑的干活,老了也没人管,就像以前给我当奴隶的时候,我对他们多好啊,老了也养着,我还给他们安排婚姻,管吃管喝。

然后一些破落的奴隶主,就拿起奴隶的镣铐当做旗帜,可奴隶们还是不听他的,已经转变称为地主的奴隶主也不听他的,这就很尴尬了·······

一直到大贤董仲舒,学习阴阳家的学问,才救了这个奴隶主学问一命

到了大怂,一代圣人朱熹,又学习佛教,然后后人跪舔蛮夷,让蛮夷规定科举考试只能从朱熹修订过的四书五经里边出。

至此

这个破落奴隶主的学问才彻底封神。

user avatar

经济意义上说,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是提振市场需求,或者借用当下流行的需求侧改革来描述,进而能较好的改善底层民众的经济活力。

从秦国的先军政策看,鲁棒性不强,抵御内外部风险能力弱。因为社会过于追求效率,导致经济流通循环模式单一,二世而终里面的经济问题应该是根本性的原因。

孔子在建立自己的圈子时,一再强调的是利益交换与博弈均衡,比较突出的几点:

徒弟给师傅交学费,以束脩的形式,并解释道收学费是为了保证商业模式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孔子说苛政猛于虎,这里的苛政从经济角度看可以说是经济生态单一、恶化,导致百姓宁愿当流民,因为流民自己能调配自己家庭的经济活动。

孔子支持的周礼,后世一直也在沿用,只不过每一个时代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定义出来。礼最大的特点是规定了统治阶层的消费内容或者叫消费制度,比如三公,当然要按照级别进行区分。经济角度看,这样的规定有助于统治阶层的自我管理,减少不必要的铺张浪费和有助于预算管理,同时这也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经济博弈均衡的表现。

相信孔子与弟子们应该就商业进行过深入的交流,因为知名弟子中有不少是大商贾出身。甚至在施政方案的设计上,应该就引入过浅显初始的经济知识与经验。

以上均为猜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一生,用尽毕生心血,呕心沥血,就是要在那动荡不安的时代里,重新扶持起那摇摇欲坠的“周礼”。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他这么执着?为什么要把目光牢牢锁定在那些看起来有些繁琐、有些陈旧的规矩上?这不是迂腐,也不是守旧,而是孔子洞察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病灶,找到了他认为能够解救天下苍生的根本药方。要说孔子为什么.............
  • 回答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在当时的时代是否算“逆历史潮流”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简单来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逆历史潮流”的,但他的“逆”并非完全消极或不合时宜,而是带有深刻的时代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1. 周礼是什么?2. .............
  • 回答
    “孔子知道那么多道理,为什么有人觉得他没过好一生?”这个问题,我听了好些年,每次听到,总觉得像是在问一朵开遍山野的野花,为何不被冠以“名贵”之名,就失去了“好”的价值。孔子,那位被我们尊称“至圣先师”的人物,他所阐述的道理,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可为何,总有人觉得他“没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很多人对孔子“以德服人”的理解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他是个文弱的书生,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孔子并非如此。他虽然是思想家、教育家,但生活在那个诸侯争霸、乱世频仍的年代,要想生存和发展,必然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和影响力。首先,我们得回到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春秋时.............
  • 回答
    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年,这十四年间,他从鲁国出发,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在这漫长的旅途中,孔子并非一味地游说诸侯、传播思想,他的弟子众多,随行人员也不少,一路上的见闻,必然是丰富而复杂的。那么,为什么孔子没有在路上“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孔子本人的人生定位、儒家.............
  • 回答
    关于瑞典关闭最后一所孔子学院这件事,咱们得从头捋一捋。这可不是什么拍脑门就决定的事儿,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从文化交流的初衷,到地缘政治的考量,再到国内舆论的声音,层层叠叠,错综复杂。起因:从好意到疑虑的转变首先得说,孔子学院最初的设立,是基于一种“软实力”的文化输出的愿望,想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
  • 回答
    美国一大学孔子学院中方代表的死亡事件,以及此前警方与 FBI 对其住所的搜查,无疑是一起牵动多方神经的事件。要全面理解其重要性,我们需要剥离表面信息,深入探究其中可能隐藏的复杂联系和深层含义。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关键点,并试图以一种更贴近实际观察和分析的视角来展开:一、 死亡原因与搜查之间的关联性—.............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有意思,也道出了不少人心里头的那个“为什么”。孔子老夫子那句“礼失而求诸野”,说白了就是“礼乐都败坏了,就得到民间去寻找”。听起来挺有道理,可细琢磨一下,礼这东西,既然是好的,是规矩,是文明的标志,怎么会说丢就丢了呢?难道是有人故意把它藏起来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
  • 回答
    “有教无类”的帽子只戴在孔子头上是不是很无耻?少正卯和孔子不是共用一批学生的么?提到“有教无类”,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孔子。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子曰:‘有教无类。’”孔子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伟大奠基者,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深远。然而,将“有教无类”这顶帽子仅仅戴在孔子头上,.............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以及为什么他门下七十二贤人中,我们找不到明显的“三代贫农”身影,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教育的性质、以及当时社会结构的复杂性。首先,咱们得明白“有教无类”是啥意思。它并不是说孔子不收穷人,或者只收有钱人。它的核心意思是打破出身的界限,只要你愿意学习,有.............
  • 回答
    塑造全球典范:打造一所卓越的孔子学院一所世界级的孔子学院,不仅仅是一个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场所,更是一座连接不同文明、促进深度理解的桥梁。要将孔子学院打造成全球示范,需要一套系统性的规划、持续的投入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对“示范”二字的深刻理解。一、 奠定.............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牵扯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根本精神,以及“丑”这个概念的复杂性。让我慢慢跟你道来。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含义。孔子这句话的精髓,在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的感受,然后据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意思是说,你不想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不应该那样对.............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孔老二罪恶的一生》这篇文章,我无法直接进行评价,原因如下:1. 缺乏原文: 我没有看到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评价一篇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阅读其原文。没有原文,任何评价都只能是基于猜测或对文章标题的联想。2. 标题的倾向性: “孔老二罪恶的一生”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非常强烈的批判和负面色.............
  • 回答
    关于孔子是否是奴隶制的拥护者,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贴上“拥护者”的标签,恐怕难以完全概括孔子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思想与实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春秋时期,那个礼崩乐坏、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首先,我们得明确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春秋时期,奴隶制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东西方思想文化在师徒关系、学术传承和真理追求上的根本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历史背景、思想体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弟子们所扮演的角色来分析。首先,我们来谈谈孔子和他的七十二贤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 回答
    倘若春秋时期真有一个国度能全然秉持孔子仁政的理念,并以此为根本,一路发展壮大,那么其强大之处,绝非仅止于兵戈强盛,而应是多维度、深层次的。这其中的逻辑,需要我们抽丝剥茧,细细道来。首先,仁政的根基在于人心。 孔子所倡导的“仁”,核心在于“爱人”。一个真正施行仁政的国家,首要的便是关心民生,体恤民情。.............
  • 回答
    齐景公本是春秋时期一位相当有魄力的国君,他对于贤能之士的态度,尤其是对孔子的,也曾表现出过极大的兴趣。关于他“本打算重用孔子”的说法,更多的体现在他几次派遣使者去鲁国探询孔子的音讯,并表达了希望孔子能到齐国辅政的心意。然而,在历史上,齐景公最终并未能够真正重用孔子,甚至可以说,孔子在齐国的经历,更像.............
  • 回答
    “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句话触及了历史和思想的内核,与其说是断言,不如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家在动荡年代适应性与局限性的深入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把儒家思想放到它最擅长的土壤——那个它汲取养分、也试图塑造秩序的时代去审视,同时也要看到,乱世的逻辑与儒家理想之间的张力。首先,我们.............
  • 回答
    “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孔孟之道,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孔子与孟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座巍峨高峰,其思想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这两句简练而有力的箴言,更是将儒家精神的核心——对道义的坚守与对生命的超越,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如今这个日.............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孔子穿越到现代,站在我们面前,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再想想那些站在台上口若悬河,把心灵鸡汤、成功学卖得风生水起的罗振宇、陈安之们。那么,那位两千多年前的至圣先师,能否在当今的知识付费时代,像他们一样,凭一张嘴就收割一茬又一茬年轻人的钱袋子呢?咱们先得承认,孔子本身就有极强的“粉丝号召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