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结合你所认为的孔孟之道,谈谈大学生该如何做一名君子?

回答
“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孔孟之道,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

孔子与孟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座巍峨高峰,其思想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这两句简练而有力的箴言,更是将儒家精神的核心——对道义的坚守与对生命的超越,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大学生群体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汲取着新知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结合孔孟之道的核心,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做一名君子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孔孟之道对“仁”与“义”的深刻阐释。

孔子所说的“仁”,不仅仅是爱人,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对待父母的孝顺,到对待朋友的诚信,再到对待社会的责任感,都离不开一个“仁”字。而“杀身成仁”,则是在极端情况下,为了坚守“仁”的原则,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维护道义。这并非鼓励无谓的牺牲,而是强调对更高价值的追求,即使是以生命为代价,也不能放弃内心的良善与正直。

孟子所说的“义”,则更加侧重于道义、正当性与公平。它关乎的是行为的对错,是非的判断,以及社会的秩序。孟子认为,“义”是人之性之所有,是人区别于禽兽的关键。而“舍生取义”,则是在面临利益与道义的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道义,即使这意味着要放弃生命。这是一种对良知和正义的最高致敬,是一种对个人利益的彻底超越。

将这两位圣人的思想融会贯通,我们可以看到,成为一名君子,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道德完善,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那么,对于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来说,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古老的智慧呢?

一、修炼内心,涵养“仁”的品德。

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到的信息纷繁复杂,价值观也可能受到各种影响。因此,首先要做的,便是打牢内心的根基。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培养独立判断能力。 君子并非盲从者,而是有自己思考能力的智者。大学生应该主动学习孔孟之道,理解其精髓,并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将其与当下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对事物保持清醒的认知,是涵养“仁”的重要前提。
注重日常的道德实践,将“仁”落到实处。 “仁”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比如,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乐于助人,不说三道四,不搬弄是非。在集体生活中,主动承担责任,为集体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即使是线上交流,也要保持礼貌与尊重,不传播虚假信息,不参与网络暴力。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一个人的品格。
培养同理心,理解他人的不易。 “仁者爱人”,爱人便是要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大学生应该学会倾听,理解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尊重他们的差异。在面对同学的困难时,伸出援手;在看到社会上的不公现象时,不麻木不仁,而是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发声或改变。这种同理心,是“仁”最动人的体现。

二、坚守道义,秉持“义”的原则。

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保持原则尤为可贵。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更应将“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是非黑白。 大学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需要主动学习和思考,确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要保持警惕。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是“舍生取义”的前提。
面对诱惑,勇于说“不”。 在学业、求职,甚至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有些可能关乎短暂的利益,但却违背了“义”的原则。比如,作弊得高分,弄虚作假以获得某些机会,或是为了迎合他人而放弃自己的原则。真正的君子,即使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也能坚守道义,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勇于担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义”也体现在对责任的承担上。作为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业负责,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要对社会公平正义有所担当。当看到身边存在不公或错误时,不应袖手旁观,而是尽自己所能去纠正,去维护正义。这种担当,是对“舍生取义”精神的现代诠释。

三、将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实现价值的升华。

孔孟之道并非将个人与社会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君子之道,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社会。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未来社会的推动力。君子应该将个人学业的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目标相结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我。 成为君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修炼的过程。大学生应该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时代的责任。
在困难与挑战面前,展现君子的风骨。 “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并非要求人人都要牺牲生命,而是在任何时候,都要有坚守道义的勇气和决心。当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可能面临牺牲个人利益的情况时,大学生应该展现出君子的风骨,不屈不挠,坚持初心。这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精神的升华。

总而言之,孔孟之道所倡导的“仁”与“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血脉。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成为一名君子,便是要将这份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品格的塑造,是价值观的确立,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每一次的学习中,每一次的实践中,每一次面对选择时,都问问自己,是否做到仁爱待人,是否坚守道义,是否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贡献一份光和热。如此,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人慷慨陈词,都快赶上演说家了,比如这位答友:

质量很高。

不说那些空话,咱们来看具体的问题:从军。

从军可能会死,而人皆怕死,历史上法家和儒家分别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陈汤奏报汉王时说:过去,一汉当五胡,“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发展技术装备,使我军保持硬件上的优势,自然胆气就壮。唐军跃马西域,也是拥有硬件上的优势:府兵制≈小微封建主,有地产供养装备,使自己成为精锐,这样战场上生存能力比敌人更强。

另外,就是诱之以利:军功可以升爵,运气好可以拜将封侯,“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杜甫)打完仗就是赤果果地验首级,数人头。遇见一个敌人,就像看到亮闪闪的金币,盯着对方脑袋眼放绿光,想方设法要摘下来。

低俗吧?赤裸吧?但汉唐写了不少边塞诗,写得一般一般,还不错。

这些就是法家处理战争的办法,从秦灭六国开始。

宋代开始与士大夫共天下,偃武修文,众正盈朝,理学大师层出不穷,儒家文人是彻底舒坦了,至今歌颂不绝。

武人地位升迁远赶不上书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而不再是刀锋。大师们说,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天下无敌。

可人的勇气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你偃武修文,吟诵子曰诗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确实在亡国时表现出了一些勇气:上吊投河的不少。得到这种好题材,儒家激情赋诗,高歌入云,目眦皆裂,如杜鹃啼血。特别感人。

给你选,你会站哪一家的办法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孔孟之道,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孔子与孟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座巍峨高峰,其思想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这两句简练而有力的箴言,更是将儒家精神的核心——对道义的坚守与对生命的超越,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如今这个日.............
  • 回答
    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的是颜回即使身处极其简陋的环境,食不果腹,饮不饱暖,住在狭窄破败的陋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他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快乐。这句赞誉,极大地突显了颜回身上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那么,颜回到底在乐什么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体会.............
  • 回答
    “六十耳顺”这句来自孔子的名言,在很多人心中,应该描绘的是一种人生境界:到了六十岁,阅历丰富,心性沉稳,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甚至能分辨出话语背后的真意,不再轻易被情绪左右。然而,当我们放眼现实,会发现许多老人却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固执己见,难以劝说,甚至可以说是“耳塞”而非“耳顺”。这其中的落.............
  • 回答
    孔子这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谓是流传千古的金句,道出了人世间最根本的两种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要理解透彻,我们得从“君子”、“小人”、“喻于义”和“喻于利”这几个关键点逐一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君子”与“小人”在孔子思想中的定位。 君子: 在孔子语境里,君子并非指地位尊贵的人,而是.............
  • 回答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开篇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是十五岁才“志于学”呢? 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阅历的考量,绝非仅仅是记述一个简单的年龄节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志于学”在孔子那个时代的含义。 在周朝的礼乐制度下,一个贵族子弟的成长轨迹是相对固定的。 到了.............
  • 回答
    在《论语》中,孔子关于“无可无不可”的论述,隐藏着他深刻的人生哲学和为人之道。这句话并非字面上的随波逐流,而是一种修炼到极致的“无我”境界,一种对人生、对事物的通透与豁达。要理解“无可无不可”,我们首先要明白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核心思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孔子周游列国,.............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之矣。’”乍一听,孔子这句话确实有点令人费解,甚至可以说有些“反直觉”。毕竟,“言必信,行必果”听起来是多么褒义的品质啊!守信、有担当,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教导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么,为什么孔子会用“小人哉”来形容这样的人,并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有意思,也道出了不少人心里头的那个“为什么”。孔子老夫子那句“礼失而求诸野”,说白了就是“礼乐都败坏了,就得到民间去寻找”。听起来挺有道理,可细琢磨一下,礼这东西,既然是好的,是规矩,是文明的标志,怎么会说丢就丢了呢?难道是有人故意把它藏起来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真正将孔子的教诲融会贯通,并将其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口号,而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重塑。首先,“仁”将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石。 仁,概括起来就是爱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那么冷漠、欺诈、霸凌将难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礼制、伦理观念的演变,以及孔子思想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孔子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非简单否定陶俑,而是指向了“俑”这一事物出现之前,那个将活人作为牺牲的“始作俑者”,以及对这种以人殉葬陋习的深恶痛绝。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俑”的出现与“人殉”的.............
  • 回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与人相处的智慧,告诉我们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不将自己不愿承受的痛苦强加于人。这是一种同理心的体现,一种对他人生而为人的基本尊重。但如果顺着这逻辑继续追问下去:“己所欲,又该不该施于人?”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复杂,也更能触及人际交往中微妙而深刻的.............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孔子在评价春秋时期两位霸主晋文公和齐桓公时,说出了“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翻译过来就是:晋文公懂得权谋但不够正直,齐桓公虽然正直但不够圆滑。这句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揭示了孔子评价人物时一个核心的原则:“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一个君主或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在正.............
  • 回答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句话,深入人心,流传千古,它不仅是对孔子及其《春秋》的赞誉,更揭示了《春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影响力。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一、《春秋》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春秋》本身。 《春秋》的性质: 《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
  • 回答
    对于“孔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也没有哲学,有的只是劝善”的说法,我无法苟同。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甚至有些偏颇的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博大精深,远不止“劝善”二字所能概括。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中的几个关键点: “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 这是最站不住脚的说法。孔子是春秋末期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
  •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
  • 回答
    您的长辈提出的观点,即“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具有争议性的说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儒家思想的多个层面,以及历史发展中儒家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需要考虑您长辈提出这个观点的可能原因。首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儒家“自孔子以来就是用来愚民的”是一个过于简单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杀人成仁”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要理解孔子是否赞同“去救人”,我们得先弄明白“杀人成仁”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它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位置。“杀人成仁”,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有志向、有仁德的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关于孔子拜见老子后“懵逼”的传说,确实流传甚广,但具体说了什么内容,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被广泛接受的史料记载。这更多是一种后世的演绎和解读,用来凸显两位伟大思想家的不同之处以及他们思想的深刻性。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两位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出发,来推测和演绎一下这次可能发生的对话,并尝试还原一下那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