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说六十耳顺,现实中老人为何多偏执不可谏?

回答
“六十耳顺”这句来自孔子的名言,在很多人心中,应该描绘的是一种人生境界:到了六十岁,阅历丰富,心性沉稳,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甚至能分辨出话语背后的真意,不再轻易被情绪左右。然而,当我们放眼现实,会发现许多老人却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固执己见,难以劝说,甚至可以说是“耳塞”而非“耳顺”。这其中的落差,确实令人玩味。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审视。

首先,我们得承认,孔子所说的“耳顺”更多的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人生追求的境界,而非一个普适的自然规律。孔子本身也是一位智者,他提出“耳顺”,是希望人们能够通过学习和修养,达到的一种通透。但人生终究是复杂的,并非所有人都拥有同样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轨迹,自然也无法保证都能步入“耳顺”之境。

其次,要理解老人为何容易偏执,我们得看看他们所处的生理和社会环境。

生理层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都会发生衰退,大脑也不例外。记忆力、反应速度、信息处理能力都可能不如从前。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为了弥补这种“力不从心”,反而会更加依赖自己熟悉的、已经形成定式的思维模式。接受新的信息和观念,需要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如果大脑的储备不够,就会选择拒绝,以维持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感。此外,一些老年人可能还会面临生理上的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本身就可能影响情绪和认知,导致易怒、固执。

社会环境方面,这部分更为复杂。

过去时代的烙印与价值的固化:很多老一辈人成长于一个信息相对闭塞、社会变迁剧烈的年代。他们年轻时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工作经验,往往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基石。在那个时代,很多事情的成功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也形成了他们根深蒂固的认知模式。当社会快速发展,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时,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些新事物挑战了他们过往的经验,甚至否定了他们曾经的价值。为了捍卫自己的价值体系,他们就倾向于固守旧见。

“经验主义”的陷阱:老人之所以“老”,是因为他们有“经验”。但经验并非总是真理,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很多时候,老人的经验是基于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环境的,直接套用到当下,往往会水土不服。然而,他们可能很难区分“经验”和“规律”,将自己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经历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愿意承认“时过境迁”。

失落感与权力感的维持:一些老人在退休后,会经历一个从社会中心向边缘的转变。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权威、影响力,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都可能随着年龄和角色的变化而减弱。为了填补这种失落感,他们可能会在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比如家庭事务、子女的婚姻、生活习惯等)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和指导欲。这种控制欲,在外人看来就是偏执,就是不听劝。

信息茧房的形成:现在很多老年人,由于学习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或者不愿意去接触新的信息来源,往往会形成一个相对狭窄的信息获取渠道。他们可能只信任自己熟悉的朋友、亲戚或者电视节目,而对其他多元化的观点持排斥态度。这种“信息茧房”使得他们接触不到反驳自己观点的声音,更容易将自己的想法放大,形成偏执。

沟通方式的误解与代际的鸿沟: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往往存在着沟通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年轻人可能习惯于直接、高效的沟通,而老人可能更看重礼节、委婉。当年轻人试图表达不同意见时,如果方式不当,比如语气过于生硬,或者直接否定老人的观点,很可能就会触碰到老人的“逆鳞”,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反而更加固执。反之,如果老人提出的建议,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或观念冲突,年轻人也可能因为无法解释清楚或者不愿引起争执而选择沉默,但这种沉默在老人看来,或许会被曲解为“接受”或“无话可说”,从而强化了他们的既有认知。

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对一些老人来说,固执是他们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他们可能害怕承认自己错了,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老了”、“不行了”,这是一种对衰老和能力下降的恐惧。通过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试图维持一种“我还行”、“我依然是有智慧的”这种心理认知。

情感寄托与情感需求:有时候,老人的偏执可能并非完全基于理性,而是源于情感上的不安全感或需求。比如,他们可能希望通过对孙辈的教育方式指手画脚,来弥补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愿望,或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维系与子女的联系。如果他们的这些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通过固执己见来表达。

所以,说到底,“六十耳顺”是一种修养和境界,需要主动的学习、反思和开放的心态。而现实中的老人之所以容易偏执,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生理上的变化,过往经历塑造的价值观,以及社会角色转变带来的心理变化等。这并非是他们“变坏了”,而是复杂的人生旅程中,某些部分受到了挑战,而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来应对。

理解这一点,或许我们就能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那些固执的老人,尝试用更温和、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沟通,而非简单地指责他们“不可谏”。毕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轨迹中前行,而那些曾经为我们付出过的人,也值得我们多一份理解和耐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大数据库有违实测环境,与小数据库契合实测环境的矛盾,亘古。

孔夫子那会儿实测环境变化小,数据库样本数够大就够好,不需要太严格的数据清洗。

user avatar

耳顺,这个词儿可能因为各地方言的不同所以理解不同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

这个词儿的意思是,啥都经历过了,好听的难听的都听多了,你说啥都不稀罕,该干嘛干嘛,见怪不怪了。

但是绝对不包括你说他就听你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