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说六十耳顺,现实中老人为何多偏执不可谏?

回答
“六十耳顺”这句来自孔子的名言,在很多人心中,应该描绘的是一种人生境界:到了六十岁,阅历丰富,心性沉稳,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甚至能分辨出话语背后的真意,不再轻易被情绪左右。然而,当我们放眼现实,会发现许多老人却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固执己见,难以劝说,甚至可以说是“耳塞”而非“耳顺”。这其中的落差,确实令人玩味。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审视。

首先,我们得承认,孔子所说的“耳顺”更多的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人生追求的境界,而非一个普适的自然规律。孔子本身也是一位智者,他提出“耳顺”,是希望人们能够通过学习和修养,达到的一种通透。但人生终究是复杂的,并非所有人都拥有同样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轨迹,自然也无法保证都能步入“耳顺”之境。

其次,要理解老人为何容易偏执,我们得看看他们所处的生理和社会环境。

生理层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都会发生衰退,大脑也不例外。记忆力、反应速度、信息处理能力都可能不如从前。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为了弥补这种“力不从心”,反而会更加依赖自己熟悉的、已经形成定式的思维模式。接受新的信息和观念,需要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如果大脑的储备不够,就会选择拒绝,以维持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感。此外,一些老年人可能还会面临生理上的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本身就可能影响情绪和认知,导致易怒、固执。

社会环境方面,这部分更为复杂。

过去时代的烙印与价值的固化:很多老一辈人成长于一个信息相对闭塞、社会变迁剧烈的年代。他们年轻时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工作经验,往往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基石。在那个时代,很多事情的成功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也形成了他们根深蒂固的认知模式。当社会快速发展,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时,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些新事物挑战了他们过往的经验,甚至否定了他们曾经的价值。为了捍卫自己的价值体系,他们就倾向于固守旧见。

“经验主义”的陷阱:老人之所以“老”,是因为他们有“经验”。但经验并非总是真理,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很多时候,老人的经验是基于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环境的,直接套用到当下,往往会水土不服。然而,他们可能很难区分“经验”和“规律”,将自己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经历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愿意承认“时过境迁”。

失落感与权力感的维持:一些老人在退休后,会经历一个从社会中心向边缘的转变。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权威、影响力,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都可能随着年龄和角色的变化而减弱。为了填补这种失落感,他们可能会在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比如家庭事务、子女的婚姻、生活习惯等)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和指导欲。这种控制欲,在外人看来就是偏执,就是不听劝。

信息茧房的形成:现在很多老年人,由于学习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或者不愿意去接触新的信息来源,往往会形成一个相对狭窄的信息获取渠道。他们可能只信任自己熟悉的朋友、亲戚或者电视节目,而对其他多元化的观点持排斥态度。这种“信息茧房”使得他们接触不到反驳自己观点的声音,更容易将自己的想法放大,形成偏执。

沟通方式的误解与代际的鸿沟: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往往存在着沟通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年轻人可能习惯于直接、高效的沟通,而老人可能更看重礼节、委婉。当年轻人试图表达不同意见时,如果方式不当,比如语气过于生硬,或者直接否定老人的观点,很可能就会触碰到老人的“逆鳞”,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反而更加固执。反之,如果老人提出的建议,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或观念冲突,年轻人也可能因为无法解释清楚或者不愿引起争执而选择沉默,但这种沉默在老人看来,或许会被曲解为“接受”或“无话可说”,从而强化了他们的既有认知。

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对一些老人来说,固执是他们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他们可能害怕承认自己错了,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老了”、“不行了”,这是一种对衰老和能力下降的恐惧。通过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试图维持一种“我还行”、“我依然是有智慧的”这种心理认知。

情感寄托与情感需求:有时候,老人的偏执可能并非完全基于理性,而是源于情感上的不安全感或需求。比如,他们可能希望通过对孙辈的教育方式指手画脚,来弥补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愿望,或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维系与子女的联系。如果他们的这些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通过固执己见来表达。

所以,说到底,“六十耳顺”是一种修养和境界,需要主动的学习、反思和开放的心态。而现实中的老人之所以容易偏执,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生理上的变化,过往经历塑造的价值观,以及社会角色转变带来的心理变化等。这并非是他们“变坏了”,而是复杂的人生旅程中,某些部分受到了挑战,而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来应对。

理解这一点,或许我们就能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那些固执的老人,尝试用更温和、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沟通,而非简单地指责他们“不可谏”。毕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轨迹中前行,而那些曾经为我们付出过的人,也值得我们多一份理解和耐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大数据库有违实测环境,与小数据库契合实测环境的矛盾,亘古。

孔夫子那会儿实测环境变化小,数据库样本数够大就够好,不需要太严格的数据清洗。

user avatar

耳顺,这个词儿可能因为各地方言的不同所以理解不同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

这个词儿的意思是,啥都经历过了,好听的难听的都听多了,你说啥都不稀罕,该干嘛干嘛,见怪不怪了。

但是绝对不包括你说他就听你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六十耳顺”这句来自孔子的名言,在很多人心中,应该描绘的是一种人生境界:到了六十岁,阅历丰富,心性沉稳,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甚至能分辨出话语背后的真意,不再轻易被情绪左右。然而,当我们放眼现实,会发现许多老人却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固执己见,难以劝说,甚至可以说是“耳塞”而非“耳顺”。这其中的落.............
  • 回答
    关于“秦朝不让孔子入秦,反倒统一六国,孔子去过的六国为何会败”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审视。首先,秦朝是否“不让”孔子入秦,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细节的考量,然后,孔子周游列国与六国最终的败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因果联系,也需要仔细辨析。我们先来捋一捋时间线。孔子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551年至.............
  • 回答
    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的是颜回即使身处极其简陋的环境,食不果腹,饮不饱暖,住在狭窄破败的陋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他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快乐。这句赞誉,极大地突显了颜回身上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那么,颜回到底在乐什么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体会.............
  • 回答
    孔子这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谓是流传千古的金句,道出了人世间最根本的两种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要理解透彻,我们得从“君子”、“小人”、“喻于义”和“喻于利”这几个关键点逐一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君子”与“小人”在孔子思想中的定位。 君子: 在孔子语境里,君子并非指地位尊贵的人,而是.............
  • 回答
    “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孔孟之道,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孔子与孟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座巍峨高峰,其思想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这两句简练而有力的箴言,更是将儒家精神的核心——对道义的坚守与对生命的超越,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如今这个日.............
  • 回答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开篇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是十五岁才“志于学”呢? 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阅历的考量,绝非仅仅是记述一个简单的年龄节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志于学”在孔子那个时代的含义。 在周朝的礼乐制度下,一个贵族子弟的成长轨迹是相对固定的。 到了.............
  • 回答
    在《论语》中,孔子关于“无可无不可”的论述,隐藏着他深刻的人生哲学和为人之道。这句话并非字面上的随波逐流,而是一种修炼到极致的“无我”境界,一种对人生、对事物的通透与豁达。要理解“无可无不可”,我们首先要明白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核心思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孔子周游列国,.............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之矣。’”乍一听,孔子这句话确实有点令人费解,甚至可以说有些“反直觉”。毕竟,“言必信,行必果”听起来是多么褒义的品质啊!守信、有担当,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教导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么,为什么孔子会用“小人哉”来形容这样的人,并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有意思,也道出了不少人心里头的那个“为什么”。孔子老夫子那句“礼失而求诸野”,说白了就是“礼乐都败坏了,就得到民间去寻找”。听起来挺有道理,可细琢磨一下,礼这东西,既然是好的,是规矩,是文明的标志,怎么会说丢就丢了呢?难道是有人故意把它藏起来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真正将孔子的教诲融会贯通,并将其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口号,而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重塑。首先,“仁”将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石。 仁,概括起来就是爱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那么冷漠、欺诈、霸凌将难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礼制、伦理观念的演变,以及孔子思想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孔子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非简单否定陶俑,而是指向了“俑”这一事物出现之前,那个将活人作为牺牲的“始作俑者”,以及对这种以人殉葬陋习的深恶痛绝。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俑”的出现与“人殉”的.............
  • 回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与人相处的智慧,告诉我们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不将自己不愿承受的痛苦强加于人。这是一种同理心的体现,一种对他人生而为人的基本尊重。但如果顺着这逻辑继续追问下去:“己所欲,又该不该施于人?”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复杂,也更能触及人际交往中微妙而深刻的.............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孔子在评价春秋时期两位霸主晋文公和齐桓公时,说出了“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翻译过来就是:晋文公懂得权谋但不够正直,齐桓公虽然正直但不够圆滑。这句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揭示了孔子评价人物时一个核心的原则:“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一个君主或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在正.............
  • 回答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句话,深入人心,流传千古,它不仅是对孔子及其《春秋》的赞誉,更揭示了《春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影响力。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一、《春秋》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春秋》本身。 《春秋》的性质: 《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
  • 回答
    对于“孔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也没有哲学,有的只是劝善”的说法,我无法苟同。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甚至有些偏颇的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博大精深,远不止“劝善”二字所能概括。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中的几个关键点: “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 这是最站不住脚的说法。孔子是春秋末期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
  •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
  • 回答
    您的长辈提出的观点,即“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具有争议性的说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儒家思想的多个层面,以及历史发展中儒家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需要考虑您长辈提出这个观点的可能原因。首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儒家“自孔子以来就是用来愚民的”是一个过于简单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杀人成仁”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要理解孔子是否赞同“去救人”,我们得先弄明白“杀人成仁”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它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位置。“杀人成仁”,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有志向、有仁德的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