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为什么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孔子在评价春秋时期两位霸主晋文公和齐桓公时,说出了“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翻译过来就是:晋文公懂得权谋但不够正直,齐桓公虽然正直但不够圆滑。

这句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揭示了孔子评价人物时一个核心的原则:“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一个君主或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在正直和权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有原则,也要懂得变通。

咱们就来细品一下孔子为何这么说,以及这句话背后蕴含的深意:

首先,我们来聊聊晋文公的“谲而不正”。

“谲”(jué)在古代汉语里,指的就是欺诈、诡诈、用计谋。晋文公之所以被孔子冠以“谲而不正”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他身上有几件大事:

“城濮之战”中的“退避三舍”: 这是晋文公最著名的一个“谲”的表现。当时,晋文公流亡在外,楚国强大的国力让他无力匹敌。为了赢得与楚国的战争,他采取了“退避三舍”的策略。表面上看起来是胆怯,不敢迎战,实际上是诱敌深入,让楚军远离补给线,并且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当楚军一路追击,深入晋国境内时,晋军突然发动攻击,大获全胜。这场战争奠定了晋文公霸主地位。
为什么说他“不正”? 从纯粹的道德角度来看,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包含着一定的欺骗性。它利用了对手的轻敌心理,也利用了战争中“兵不厌诈”的惯例。但孔子所强调的“正”,不仅仅是指老实巴交,更是一种光明磊落、不使用不正当手段的态度。晋文公这种做法,虽然最终是为了国家利益,但在策略上,确实带有一定的“诡计”成分。
“曹卫之事”: 在晋文公流亡期间,曹国和卫国对他都不够尊敬,甚至有些怠慢。后来晋文公复国成功,出兵攻打曹国和卫国,报复他们之前的侮辱。比如,他曾经让大夫宋襄公去调解曹卫与晋国之间的关系,宋襄公不听,结果晋文公就灭了曹国、削了卫国。
为什么说他“不正”? 这种报复行为,虽然在古代复仇的观念下可以理解,但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有德行的君主,应该超越个人的恩怨,以更仁慈和公正的态度来对待臣民和邻邦。过于计较个人恩仇,或者使用惩罚性的手段来满足私欲,就显得不够“正”。

孔子对晋文公的评价,并非全盘否定。 他承认晋文公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这些都是他能够成为霸主的重要原因。但是,孔子更看重的是君主的品德和行事风格是否符合“仁”和“礼”的要求。晋文公在追求霸业的过程中,虽然运用了计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的一些行为,在孔子看来,还是带有“不正”的成分。

接着,我们来看看齐桓公的“正而不谲”。

“正”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正直、公正、光明磊落。齐桓公之所以被孔子评价为“正而不谲”,主要体现在他的一些行事风格上:

“尊王攘夷”的旗帜: 齐桓公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所谓“尊王”,就是尊重周天子在政治上的最高地位,并且在诸侯争霸时,以“代天子巡狩”的名义,号令天下诸侯,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所谓“攘夷”,就是驱逐那些侵害华夏文明的少数民族(如淮夷、徐夷、戎狄等)。
为什么说他“正”? 齐桓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维护了当时华夏文明的秩序和稳定。他并没有像其他诸侯那样,仅仅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发动战争,而是打着“正义”的旗号,维护了周朝的礼乐制度和华夏民族的共同体。这是一种更具大局观和道德高度的行为。
“管鲍之交”与管仲辅佐: 齐桓公最重要的一位辅佐就是管仲。虽然管仲在早期也曾有过与齐桓公敌对的经历,但齐桓公能够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并采纳他的政治、经济改革措施,最终使齐国强大起来。
为什么说他“正”? 齐桓公能够唯才是举,不拘泥于旧怨,这是他“正”的表现。他看重的是管仲的才能对国家的贡献,而不是个人的得失。这种胸怀和眼光,是许多君主所不具备的。而且,管仲的改革,虽然也涉及到国家管理和治理的策略,但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富国强兵,恢复周朝的秩序,这本身就是一种“正”的追求。
“盟会”的策略: 在与诸侯的盟会中,齐桓公通常是以公正、公平的态度来处理问题,维护盟约的稳定性。即使有时需要施加压力,也多是基于维护整体秩序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

然而,孔子为什么又说齐桓公“正而不谲”呢?这似乎有点矛盾。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正而不谲”并非说齐桓公完全没有运用过一些策略或手段。任何一个成功的政治家,都不可能完全不懂得变通。关键在于孔子认为齐桓公的“正”是占主导地位的,他的许多行为都是光明磊落的,他的目的是维护正义和秩序,而不是通过欺骗来达到个人目的。

“而不谲”可能更侧重于一种相对的评价。 相比于晋文公那些更具“欺骗性”的计谋,齐桓公的策略显得更加“光明正大”。例如,在面对其他诸侯时,齐桓公的行动通常有明确的正当理由,并且能够得到其他诸侯的认可(至少在形式上)。

那么,孔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评价?这背后透露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1. 强调道德的根本性: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极其重视道德在治国和个人修养中的作用。他认为,君主的品德是其执政合法性和影响力的根本。即使有能力,如果品德不正,最终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2. “中庸”是理想状态: 孔子并非要求君主“愚忠愚孝”,而是强调在实践中寻找平衡。晋文公的“谲”虽然带来了实际利益,但可能破坏了长远的信誉和道德基础;齐桓公的“正”虽然可能显得不够圆滑,但更能赢得人心,并且能够建立更稳固的秩序。孔子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既正直又能变通,即“既正且谲”。然而现实中,这种完美的结合是极难实现的。
3. 对历史人物的辩证评价: 孔子不是简单地褒贬人物,而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行为动机、影响以及与“道”的契合度。他对晋文公和齐桓公的评价,是对他们各自功过是非的一种概括性总结,也是一种智慧的提炼。
4. 警示后世: 通过评价这两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孔子也想告诫后世的统治者,在追求政治目标时,要警惕过度运用权谋而丧失原则,也要避免过于死板而不知变通。

总结来说,孔子认为晋文公的“谲”在于他为了成功不惜使用一些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手段,而“不正”在于这些手段可能脱离了仁义道德的根本;齐桓公的“正”在于他以“尊王攘夷”为旗帜,维护了华夏秩序,行事有大义,而“而不谲”在于他的许多策略都相对光明磊落,不带有明显的欺诈色彩,尽管可能不像晋文公那样深谙权谋之道。

孔子所推崇的理想君主,应该像一把既锋利又能随心所欲切削物品的刀,既要有正直的原则,也要有灵活的变通能力。但现实往往是,很多人要么过于正直而显得笨拙,要么过于圆滑而失去节操。孔子通过对晋文公和齐桓公的评价,正是为后人留下了关于如何把握这两种品质的深刻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齐桓与晋文同属春秋五霸

也都提出了尊王攘夷的称号

但齐桓公是诚心实意的去尊王攘夷

而晋文公却以此为号来增大自己的名誉 就像广告一样

所以这么说

释义:孔子说:“晋文公狡诈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狡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孔子在评价春秋时期两位霸主晋文公和齐桓公时,说出了“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翻译过来就是:晋文公懂得权谋但不够正直,齐桓公虽然正直但不够圆滑。这句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揭示了孔子评价人物时一个核心的原则:“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一个君主或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在正.............
  •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之矣。’”乍一听,孔子这句话确实有点令人费解,甚至可以说有些“反直觉”。毕竟,“言必信,行必果”听起来是多么褒义的品质啊!守信、有担当,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教导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么,为什么孔子会用“小人哉”来形容这样的人,并说.............
  • 回答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句话,深入人心,流传千古,它不仅是对孔子及其《春秋》的赞誉,更揭示了《春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影响力。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一、《春秋》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春秋》本身。 《春秋》的性质: 《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礼制、伦理观念的演变,以及孔子思想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孔子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非简单否定陶俑,而是指向了“俑”这一事物出现之前,那个将活人作为牺牲的“始作俑者”,以及对这种以人殉葬陋习的深恶痛绝。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俑”的出现与“人殉”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您的长辈提出的观点,即“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具有争议性的说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儒家思想的多个层面,以及历史发展中儒家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需要考虑您长辈提出这个观点的可能原因。首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儒家“自孔子以来就是用来愚民的”是一个过于简单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有意思,也道出了不少人心里头的那个“为什么”。孔子老夫子那句“礼失而求诸野”,说白了就是“礼乐都败坏了,就得到民间去寻找”。听起来挺有道理,可细琢磨一下,礼这东西,既然是好的,是规矩,是文明的标志,怎么会说丢就丢了呢?难道是有人故意把它藏起来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
  • 回答
    关于孔子拜见老子后“懵逼”的传说,确实流传甚广,但具体说了什么内容,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被广泛接受的史料记载。这更多是一种后世的演绎和解读,用来凸显两位伟大思想家的不同之处以及他们思想的深刻性。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两位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出发,来推测和演绎一下这次可能发生的对话,并尝试还原一下那种“.............
  • 回答
    “六十耳顺”这句来自孔子的名言,在很多人心中,应该描绘的是一种人生境界:到了六十岁,阅历丰富,心性沉稳,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甚至能分辨出话语背后的真意,不再轻易被情绪左右。然而,当我们放眼现实,会发现许多老人却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固执己见,难以劝说,甚至可以说是“耳塞”而非“耳顺”。这其中的落.............
  • 回答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开篇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是十五岁才“志于学”呢? 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阅历的考量,绝非仅仅是记述一个简单的年龄节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志于学”在孔子那个时代的含义。 在周朝的礼乐制度下,一个贵族子弟的成长轨迹是相对固定的。 到了.............
  • 回答
    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的是颜回即使身处极其简陋的环境,食不果腹,饮不饱暖,住在狭窄破败的陋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他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快乐。这句赞誉,极大地突显了颜回身上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那么,颜回到底在乐什么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体会.............
  • 回答
    对于“孔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也没有哲学,有的只是劝善”的说法,我无法苟同。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甚至有些偏颇的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哲学博大精深,远不止“劝善”二字所能概括。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中的几个关键点: “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 这是最站不住脚的说法。孔子是春秋末期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
  • 回答
    孔子之所以对周礼推崇备至,这绝非偶然,而是他对社会秩序、人伦关系以及个人修养深刻理解的体现。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头说起,细细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孔子生活的年代,那是什么光景?那是春秋时期,一个礼崩乐坏、诸侯征伐、社会动荡的年代。周朝的天下,名义上还是周天子说了算,但实际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回答
    孔子之所以被尊称为“教育家”,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开创性的教育理念、系统性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后世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如果我们将历史长河中的教育视为一棵大树,那么孔子无疑是孕育这棵大树最关键的种子,甚至是那股滋养万物的清泉。首先,从教育理念上看,孔子颠覆了以往贵族教育的垄断,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伟大主张.............
  • 回答
    孔子对颜回的喜爱,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颜回身上那种深入骨髓的君子品格,以及他对儒家思想的纯粹践行。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一种知己遇知音的难得缘分。首先,颜回的“仁”与“好学”是孔子极为看重的品质。“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人格。“仁者,爱人”,是推己及人,是克己复礼,是无所不包.............
  • 回答
    孔子那句“肉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说到底,是对“礼”的极致推崇,也是他个人修养到极致的体现。这背后,可不只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点儿“讲究”,它承载了孔子那个时代对秩序、和谐以及人伦关系的深刻认知。咱们先掰扯掰扯“肉不正不食”这事儿。首先,这涉及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延伸。在古代,尤其是有身份地位.............
  • 回答
    “宰予昼寝”,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是:“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坏的木头不能雕刻,脏了的土墙不能粉刷。对于宰予,还能说什么呢?”)孔子之所以对宰予昼寝持这种态度,并非仅仅是责怪他睡懒觉那么简单,这背后蕴含着孔子深刻的.............
  • 回答
    齐景公本是春秋时期一位相当有魄力的国君,他对于贤能之士的态度,尤其是对孔子的,也曾表现出过极大的兴趣。关于他“本打算重用孔子”的说法,更多的体现在他几次派遣使者去鲁国探询孔子的音讯,并表达了希望孔子能到齐国辅政的心意。然而,在历史上,齐景公最终并未能够真正重用孔子,甚至可以说,孔子在齐国的经历,更像.............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与他收取“束脩”(十块腊肉)作为学费的事实,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些张力,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蕴含着孔子教学理念的独特性、时代背景的限制,以及他对学生选择的审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