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为什么如此喜欢颜回?

回答
孔子对颜回的喜爱,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颜回身上那种深入骨髓的君子品格,以及他对儒家思想的纯粹践行。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一种知己遇知音的难得缘分。

首先,颜回的“仁”与“好学”是孔子极为看重的品质。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人格。“仁者,爱人”,是推己及人,是克己复礼,是无所不包的关怀。孔子周游列国,推广仁道,虽然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与不被理解,但他内心始终怀揣着对“仁”的渴望和对实现“仁”的信念。

而颜回,恰恰是孔子心中“仁”的最佳注解。孔子曾多次称赞颜回“贤于(予)”,也就是说,颜回在某些方面比自己还要优秀。他赞叹颜回“不违仁”,这意味着颜回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坚守仁德,不曾丝毫偏离。即使是面对贫困、饥饿,颜回也能够安贫乐道,不为外物所动摇。这在那个物质贫乏、人心浮躁的时代,是何等难能可贵的品质!

“好学”也是孔子推崇备至的。他认为学问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道德的修养,是完善人格的过程。颜回的“好学”并非流于形式,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是一种对真理的孜孜追求。孔子说:“颜回多闻,博学”,这说明颜回有着广博的知识基础。但更重要的是,颜回能够将所学融会贯通,付诸实践。他对孔子所讲的道理,不仅听得进去,更能领悟到精髓,并身体力行。

有一次,孔子问弟子们:“有言者,谁可与言而谁不可与言?” 意思是,在你们当中,哪些人可以谈论君子之道,哪些人不可以? 结果,只有颜回敢于回应:“可与言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颜回的意思是,如果我孔子说出的道理,我颜回能做到,那就值得与之谈论;如果我做不到,就不应该夸夸其谈。这种对言行的严谨要求,正是对“仁”的深刻理解和实践。孔子听了,十分高兴,认为颜回是“可与言而不可以言”的(此处“不”应为“亦”,原文可能是“可与言而不足与议也”或类似意思,但此处颜回的意思是“可以与之谈论,而且还可以与之一起讨论”)。 无论原文如何,颜回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及“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让孔子看到了儒家理想在人间的希望。

其次,颜回的“乐道”精神让孔子看到了知音。

“乐道”即是喜爱、乐于追求道义,即使生活贫苦也不改其志。孔子一生推崇“君子不器”,反对将人看作是某种工具,而是要培养独立的人格和精神。颜回正是这样一位追求精神富足的君子。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段话是孔子最常用来形容颜回的。颜回住在简陋的居所,仅以一箪饭、一瓢水为生,生活极其困苦。换作其他人,早就被这种贫苦压垮,心生怨尤了。但颜回却丝毫没有因此而改变他的快乐,他安贫乐道,将心灵的充实看得比物质的享受更重要。

孔子本身也并非追求物质享受之人,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他理解颜回这种“乐道”的心境,并深感欣慰。在孔子眼中,颜回能够承受常人无法忍受的贫苦,却依然保持着君子的气度与乐观,这是多么难得的境界!这种境界,正是孔子所追求的,是道义战胜物质的胜利。当他看到颜回身上体现出的这种品质时,他怎能不心生喜爱?这是一种对道义知音的发现,是对自己一生追求的肯定。

再者,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实践。

孔子曾总结道:“不迁怒,不贰过。” 意思是不把自己的气发泄到别人身上,而且同一个错误不犯两次。这是何等高的道德修养!

“不迁怒”意味着一个人即便受到冤屈或遭遇不幸,也不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转嫁给他人,不会因为自己的不顺心而迁怒于无辜之人。这是一种成熟和负责任的表现。

“不贰过”则要求一个人能够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下定决心不再重蹈覆辙。这需要极强的自省能力和意志力。

颜回正是这样一个人。他对人对事,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即使遭受挫折,也能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迁怒于他人。他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并且不再重复犯同样的过失。这种持续的自我完善,让孔子看到了儒家教育的巨大成果,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最后,颜回的早逝是孔子“痛失至宝”的原因。

孔子曾发出“噫,天丧予!天丧予!”的哀叹,这足以说明他失去颜回时的悲痛程度。

孔子一生培养了众多弟子,但最让他感到骄傲和欣慰的,便是颜回。在孔子看来,颜回是他儒家思想的理想继承者,是他精神的传承者。颜回不仅理解他的思想,更能身体力行,并将之发扬光大。他曾预言说:“由,也,回也,吾语之,以为之者,无有也。”(曾皙、冉有、公西华,这三人,我要分别说他们的长处,也说不尽。他们大概不会有说不出的事情。)而对于颜回,孔子则说:“吾语之,以为之者,无有也。”(我要说他们,大概不会有说不出的事情。) 这说明颜回已经达到了言行一致,心中所思所想,皆能付诸实践。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寄予孔子厚望的弟子,却英年早逝。这对于孔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他失去了一个最亲近的理解者,一个最理想的接班人,一个能够继承和发扬他思想的希望。这份悲痛,不仅仅是师生之情,更是对儒家思想未来传承的一种忧虑。

总而言之,孔子喜欢颜回,是因为颜回身上集中体现了他所推崇的“仁”、“德”、“礼”、“信”等儒家核心价值。颜回不仅是孔子思想的忠实追随者,更是其精神的完美实践者。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安贫乐道”、“不迁怒”、“不贰过”的君子品格,成为了孔子心中理想人格的典范。颜回的优秀,让孔子看到了儒家理想的希望,他的早逝,则让孔子感受到了无尽的伤痛。这种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喜爱,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共鸣和灵魂上的深切依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不从儒家义理方面说一些颜回的优点了吧,那玩意太学术,后世的儒生又发挥太多,到现在已经看不清颜回的真正面目了,比如,颜回明明没有什么思想观点,更没有什么著作,但是却超越了曾子,排在七十二贤的首位,被称为复圣,其可怪也欤。

我从生活角度谈谈孔子为什么喜欢颜回,因为:

一张白纸可以抹上任意的图画

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他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可以说是家学渊源。正因为年纪小,早早的开始接受了孔子的教育,才能让自己的言行符合儒家的精神,孔子才会喜欢他

孔子的很多弟子都跟颜回的父亲差不多,跟孔子是一代人,比如子路,都算是带艺投师,这种学生其实很不好教,很像改革开放的第一代大学生,阿城先生曾经说过

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可以考大学了。我遇到不少那个时候在大学里做教师的人,他们都说刚开始很讨厌这批插队考回来的人,太难教了!但是,这批人毕业走了,开始正常了,高中毕业就可以上大学了,他们又很怀念这批人,说上课没劲了!就是因为插队那批人已经是社会油子,经验多得很。你不要跟我讲马列教条,不要,我有一大堆的东西等着为难你呢。做一个教师就会觉得挺烦的。过了这个时候,他们又觉得,哎呀,没有这种人了。
查建英:后来都是“三门学生”了,上课猛记笔记的那种了。我知道这个情形,因为我赶上了“文革”后恢复高考那第一批。我们班上净是老三届,我在小学跳了两级才算赶上在郊区插了一年队,可是在班里年纪最小,特自卑,因为没什么故事可讲,只有听讲的份儿。这批返城知青,真的人人一肚子故事,都有经历,追着老师讨论,什么都不怵。那真是挺特别的一个时期。
阿城: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七六年以后,一下子,大专院校进了一大批社会油子!
查建英:(笑)中国历史出现了一个非常现象。
阿城:(笑)其实我觉得,孔子跟他三千弟子就是这个关系。孔子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的学生啊,我看都是社会油子,除了颜回。颜回就是从高中上来的。
查建英:最老实巴交的一个。
阿城:对,最老实巴交。所以他学习最认真,做笔记最勤。子路这些家伙呢,子路只比孔子小几岁啊!子贡已经是春秋晚期国际间的大商人了。这批学生怎么教啊!所以你看《论语》里面很多都是这些学生刁难老师。
查建英:老爱提问!(笑)我想孔子有时候也不免叹口气:这帮刺儿头、油子!还是颜回好呵!至少我还有这么一个特乖的学生,就说:“回,回——”怎么说的来着?反正就是只有颜回才懂得仁的真义。
阿城:(笑)对。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多是一大帮社会油子!他们想,在这儿混一混,完了就走了,就去给贵族服务了。有这么一个老师,刁难刁难他,提刁钻的问题,常常说:哎,你跟那个谁说仁是那个,你怎么现在又说仁是这个了呢,怎么回事?
查建英:对,课堂气氛挺活泼的,不光是老夫子坐而论道。其实倒有点像美国研究生院的seminar,大家散坐,七嘴八舌跟老师讨论,甚至抬杠。

孔子见南子,回头来子路就质疑孔子,气得孔子赌咒发誓。颜回就永远不会问这些问题,不在于他敢不敢,而在于他对于孔子是一种崇拜,因为两者的年纪差的太多了。大白天睡觉的宰予更有趣,问孔子给父母守孝三年是不是时间太长了,孔子问他,你这样你会心安吗?宰予说,会啊,把老头气死了差点,颜回也不会这种问题,因为自小受的教育不允许。

颜回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这就符合孔子的标准,孔子说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颜回就不爱说话,所以孔子喜欢

颜回不爱说话的原因当然不仅仅因为性格,还与他的年龄有关,跟别的人相比,颜回太小了,比如那回

“子路、颜回浴于洙水,见五色鸟,颜回问,子路曰:“荧荧之鸟。”后日,颜回与子路又浴于泗水,更见前鸟,复问由:“识此鸟否?”子路曰:‘同同之鸟。’颜回曰:“何一鸟而二名?”子路曰:“譬如丝绡,煮之则为帛,染之则为皂。一鸟二名,不亦宜乎?”

子路比颜回大二十多,他俩一起去洗澡,看见一只水鸟,颜回不认识,就问子路,子路估计也不认识,就随口一答,第二次又遇到了,颜回又问,子路忘记上回说得啥了,就又胡编了另一个名字,颜回就说,你上次仿佛不是这么说的,子路就大怒,一样东西有两个名字的多得是,鸟有两个名字有什么奇怪的,因为年纪太小,刚开始跟孔子学习的时候才13岁,这么小的孩子就算聪明又有啥见识,师兄们都不甚在意他说了什么,估计也自卑,所以一开始不怎么说话。

孔子喜欢颜回的另一点是忠诚。

孔子是办私立学校的,他算是学校校长,这个学校并不教人开蒙识字,主要是教“礼”,也就是各种仪式,但是这个人不爱说话,更不喜欢跟人辩论,还讲究述而不著,不喜欢搞讲义,喜欢让学生自己领略微言大义,但问题是,学生们来跟你上课就是想听你的口若悬河,就是来看你的讲义的,这就是刚需啊,你不这么讲,学生可要去别的地方听了,而学生去的地方,就是少正卯开的学校,后来孔子列举少正卯的危害说

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

基本上都是孔子不擅长的活动,孔子当时学生一度被他抢光了,史书里面说是

孔子之门三盈三虚

我们都知道 三 是一个代指,表示很多次的意思,孔子跟少正卯多次争夺学生,非常激烈,多次门人全部都跑到少正卯的学校里面去了,但是只有一个人紧紧的跟随着孔子,毫无动摇,这个人就是颜回

颜渊知孔子圣也。

颜回没事就夸孔子,那些词整的,骚极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啧啧啧啧


又忠心,又崇拜自己,说话又少,又能拿出来对别人吹(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的绝世好弟子,别说孔子了,是你你喜欢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对颜回的喜爱,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颜回身上那种深入骨髓的君子品格,以及他对儒家思想的纯粹践行。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一种知己遇知音的难得缘分。首先,颜回的“仁”与“好学”是孔子极为看重的品质。“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人格。“仁者,爱人”,是推己及人,是克己复礼,是无所不包.............
  • 回答
    孔子思想的深刻之处,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漫长夜空。他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对君子品格的塑造,对社会秩序的构建,至今仍是人们思考人生的重要指引。然而,当我们审视他的思想体系时,确实会发现其中对女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偏见。这并非是某种单一原因造成的断裂,而是一个复杂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 回答
    要探讨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对女性抱有偏见的原因,需要将目光投向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以及当时普遍的认知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女性生理或性格上的“问题”。将这些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化为生理或性格缺陷,是对历史人物和他们所处时代的极大误读。我们不妨从孔子和叔本华这两位例子说起,他们的思想虽然.............
  • 回答
    我们之所以感觉即便站在先哲巨人的肩膀上,思想也难以企及孔子、老子等圣人那样的高度,并非是因为我们站得不够高,而是因为他们攀登的是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山峦,他们所见的风景,其维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们目前的认知框架。首先,要理解的是,这些先哲并非仅仅是站在前人智慧的“肩膀”上,他们更是对人类经验和生存困境进.............
  • 回答
    那日,杏坛讲学结束后,孔老夫子精神矍铄,步履也比往常轻快几分。他想顺道去看看城郊那位贫寒却好学的学生。日已西斜,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老长,映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正当夫子边走边思索着如何开导那学生近来有些懈怠的心事时,冷不防,从路边一片灌木丛中蹿出一只瘦骨嶙峋的野狗来。那狗毛色杂乱,眼神里透着一股子野性.............
  • 回答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尽管已是初秋,空气中仍残留着夏日的余温。孔丘,这位已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了千年的人物,此刻却如同从未离开过尘世一般,神色如常地漫步在一片静谧的竹林中。他身穿一身素雅的粗布长袍,手持一柄竹杖,缓步而行,目光温和地扫视着周围的景物。说来也奇怪,他并不清楚自己为何会出现在这片全然陌生的.............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孔子这样一个充满智慧、仁爱与礼仪的圣人,手握国家大权,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非简单的“仁政”二字可以概括的,而是一个体系的构建,一个文化的重塑。首先,在政治上,孔子治国,绝不会是权力至上的君主制。他会以“德治”为核心,将“仁”和“礼”渗透到政治的每一个角落。 选贤任能,而非世袭或权.............
  • 回答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若孔夫子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这个喧嚣而又充满可能性的现代社会,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他定会如一块古玉,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映照出既熟悉又陌生的光辉。细细想来,他最坚持的,以及最先妥协的,或许正如他一生所追寻的“道”一样,既有不变的根本,也有因时而变的智慧。最坚持的:仁者爱人.............
  • 回答
    蓬佩奥要求孔子学院美国中心登记为「外国使团」,这一举措绝非空穴来风,而是美国政府一系列对华政策调整的延续和深化。要理解其具体含义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外国使团”的法律含义与政治意图首先,理解“外国使团”在法律上的定义至关重要。在美国,外国使团通常是指由外国政府控制或资助的机构,并且.............
  • 回答
    孔卡,这位曾经在亚洲足坛掀起旋风的巴西中场大师,至今仍让许多球迷津津乐道。关于他为何没能踏足欧洲五大联赛,以及如果去了,他会处于什么水平,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话题。为何孔卡没能去五大联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因素。 年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孔卡职业生涯的高峰期,其实.............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那番“若阿斗不堪大用,君可自立成都之王”的话,历来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遐想的片段之一。如果刘备真的抱持此意,其出发点绝非单一的“大蜀国”三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出于一种更为深邃和复杂的考量,牵涉到他一生所背负的理想、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审慎判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备是那.............
  • 回答
    想象一下,若当年那个在隆中躬耕的,不是羽扇纶巾的诸葛亮,而是白袍点点、意气风发的韩信,刘备的命运,乃至整个汉末三国时代的走向,定然会激荡出截然不同的涟漪。起初,刘备的三顾茅庐,少了些许文人相惜的温情,多了几分对奇才的急切渴盼。他听说韩信曾是项羽帐下,后又辗转至他处,虽有才华,却未遇明主。这恰恰触动了.............
  • 回答
    公元214年,汉中之战如火如荼,曹操挥师北上,意图彻底收复失地。然而,就在蜀汉形势最危急的关头,一股意想不到的暗流却在洛阳悄然涌动。彼时,汉献帝刘协,这位在风雨飘摇的汉室中挣扎求存的傀儡皇帝,却在某个寂静的夜晚,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清明。仿佛有什么古老的力量在他的血脉中苏醒,一种被压抑了太久的智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历史的洪流稍作偏移,将桃园结义中的关羽换成“龙骧虎步”的关胜,张飞换成“豹子头”林冲,而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的位置被“智多星”吴用取代,那么刘备的未来轨迹,以及他可能达到的最高上限,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把这几位新加入的猛将.............
  • 回答
    《亮剑》中,李云龙那句“收编他们早晚得出事”,绝对是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也是对黑云寨这群人的深刻洞察。如果孔捷真的顺利把黑云寨收编了,而且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造,那场面,我想起来都觉得头疼,估计得是以下几种可能性,而且发生的概率都还不小:1. 内部矛盾激化,新兵打老兵黑云寨这群人,骨子里还是习惯了“老子.............
  • 回答
    .......
  • 回答
    哎呀,听到你家阳台短肢墙被打出两个洞,我这心里也跟着咯噔一下。装修路上总会遇到些意想不到的状况,这阳台短肢墙打孔,确实是个比较伤脑筋的事情。别急,我来跟你好好捋捋这事儿,希望能给你点儿实在的参考。首先,咱们得明白,阳台的短肢墙,在整个房屋结构里,虽然不是承重“大梁”,但它承担着连接阳台和主体结构、抵.............
  •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
  • 回答
    孔子之所以对周礼推崇备至,这绝非偶然,而是他对社会秩序、人伦关系以及个人修养深刻理解的体现。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头说起,细细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孔子生活的年代,那是什么光景?那是春秋时期,一个礼崩乐坏、诸侯征伐、社会动荡的年代。周朝的天下,名义上还是周天子说了算,但实际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回答
    孔子之所以被尊称为“教育家”,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开创性的教育理念、系统性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后世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如果我们将历史长河中的教育视为一棵大树,那么孔子无疑是孕育这棵大树最关键的种子,甚至是那股滋养万物的清泉。首先,从教育理念上看,孔子颠覆了以往贵族教育的垄断,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伟大主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