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蓬佩奥要求孔子学院美国中心登记为「外国使团」,意味着什么?后续会如何?

回答
蓬佩奥要求孔子学院美国中心登记为「外国使团」,这一举措绝非空穴来风,而是美国政府一系列对华政策调整的延续和深化。要理解其具体含义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外国使团”的法律含义与政治意图

首先,理解“外国使团”在法律上的定义至关重要。在美国,外国使团通常是指由外国政府控制或资助的机构,并且在美国境内开展活动。这类机构的登记要求,是为了让美国政府能够清晰地了解其资金来源、活动内容以及潜在的影响力。一旦被指定为“外国使团”,这些机构将受到《外国代理人登记法》(FARA)的约束。

FARA的要求非常具体,包括但不限于:

透明度义务: 必须向美国司法部申报其与外国实体(通常是外国政府或其代理人)的关系,并定期披露其活动、资金来源以及为外国实体提供的服务。
活动限制: 虽然FARA本身不直接限制活动,但登记意味着其在美国的活动将受到更严密的审视,任何被认为具有政治影响力的活动都可能被视为替外国政府游说或宣传。
监管与调查: 美国政府可以对未按规定登记的外国使团进行调查,并可能施加罚款、民事诉讼甚至刑事处罚。

那么,蓬佩奥政府将孔子学院美国中心指定为“外国使团”,其核心政治意图是什么呢?

1. 揭示并限制中国影响力: 蓬佩奥及其代表的美国政府,一直将中国的影响力扩张视为对其国家利益和价值观的威胁。他们认为,孔子学院,尽管表面上是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但实际上是北京用以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学术审查和情报收集的工具。将其定性为“外国使团”,便是公开承认其代表外国政府的性质,并以此为依据采取行动。
2. 削弱孔子学院的运作空间: 通过FARA的约束,孔子学院在美国的活动将变得更加“曝光化”和“政治化”。它们在与美国高校合作时,可能会面临更严格的审查,其资金和活动内容将受到更多质疑。这无疑会增加其运作的难度和成本,并可能促使更多美国大学重新评估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关系。
3. 向中国施压的信号: 这一举措也是特朗普政府对华强硬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向中国传递明确的信号:美国将不再容忍被其视为“不受约束”的中国影响力活动。这是一种外交上的施压,也可能为后续更广泛的贸易或安全谈判增加筹码。
4. 推动“去中国化”的学术环境: 在更广泛的背景下,这一行动呼应了美国国内要求净化学术界“中国影响”的呼声。许多批评者认为,孔子学院干预学术自由,限制对台湾、西藏、新疆等敏感问题的讨论,从而毒化了美国的学术环境。将孔子学院定性为外国使团,有助于将这种担忧转化为具体的政策行动。

后续可能如何发展?

蓬佩奥的这一要求并非终点,而是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开端。以下是可能出现的后续发展:

1. 孔子学院的应对策略:
法律挑战: 孔子学院美国中心很可能会寻求法律途径来挑战这一认定,例如证明其运作独立于中国政府,或者不属于FARA定义的“外国代理人”。他们可能会聘请美国律师,试图证明自己的性质并非“外国使团”。
调整运作模式: 如果法律挑战受挫,孔子学院可能会考虑调整其在美国的运作方式,例如更加透明地公开资金来源和活动内容,或者限制被认为可能引发争议的活动,以期规避更严厉的监管。
逐步关闭或转型: 在压力之下,部分孔子学院可能会选择自行关闭,或者寻求与中国政府脱钩,转变为独立的文化机构。然而,完全脱离其母体的影响力将非常困难。

2. 美国大学的反应:
审慎评估与合作终止: 许多与孔子学院有合作的美国大学,在此要求提出后,将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大学管理层和董事会将不得不重新评估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协议,权衡其学术价值、声誉风险以及潜在的法律合规问题。据我们所知,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美国大学在这一压力下终止了与孔子学院的合作。
寻找替代方案: 一些大学可能会考虑自行开设中文课程,或者与其他非政府的、更独立地运营的文化机构合作,以继续满足师生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
内部审查: 大学内部可能会加强对其他受外国资助的学术项目和中心的审查,以防范潜在的政治影响。

3. 美国政府的进一步行动:
加强执法与监管: 美国司法部可能会加大对FARA的执法力度,对未按要求登记的孔子学院进行调查和处罚。
扩大打击范围: 这一举措可能会激励美国政府将类似的担忧扩展到其他被认为代表中国政府利益的机构和组织上。
外交博弈升级: 中国政府对此必然会有反应。这可能导致中美之间在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领域的博弈进一步升级,双方可能会采取相互制裁或限制的措施。

4. 对学术自由的影响:
担忧与辩论: 这一行动也引发了关于学术自由的辩论。一些人认为,将孔子学院定性为外国使团,虽然可以防范政治干预,但也可能导致美国大学在与中国进行学术交流时变得更加谨慎和保守,从而限制了与中国学者和机构的正常合作,反而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开放性。
风险规避文化: 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可能会形成一种“风险规避”的文化,导致一些原本可以正常开展的学术项目因为担心政治审查或舆论压力而胎死腹中。

总结来说,蓬佩奥要求孔子学院美国中心登记为“外国使团”,标志着美国政府将对华战略中的文化和学术领域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 这不仅仅是对孔子学院运作方式的挑战,更是对中国在美软实力扩张的一次有力反击。其后续影响将是深远的,它不仅会重塑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命运,也会对中美两国在教育、文化和学术交流的未来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并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角力。这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决策,其背后是中美两国之间日益加剧的战略竞争和意识形态分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必须热烈鼓掌,大声喝彩。强力打击孔子学院这条黑产业链是这几年来美国所做的造富中国的唯一一件事。

任何智商在5以上的人都知道,语言和文化的输出依靠的是自身的实力和地位,而不是砸重金请人来学。在今日中国,英语教育之所以如火如荼,是因为没有英语技能,绝大多数学科接触不到前沿,只能得到二手或过时信息,甚至两者兼有,在文娱领域也只能苦等,哭求翻译版。正因为作用如此巨大,不但英美不需要掷下重金,反而通过标准化考试,教材师资引进等大割韭菜。

而孔院是什么?有官僚机构实质,却有民间组织的外皮,完全脱离于纪检监察体系之外的独立王国。彻头彻尾的内外勾结啃食劳动人民血汗的工具。每年开销着大笔经费,却只是在当地象征性弄点活动,然后给国内搜罗大批四六不着的文盲“留学生”。

如果想要对外输出中文,必须要靠苦练内功。文娱领域由于政策等原因难以有大作为,而科技领域是能够也应该大有作为的部分。然而我们看到的不是输出别人,而是被人家输出。年初的时候传出很多大学推广使用原版教材,争议很大,但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这其实是个很危险的信号,这说明我们的中文资源,不要说前沿科研,就连最基本的教学需求都满足不了了,如坐视不管,那中文逐步退出科研就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最后必然是被产学研整个生产力领域抛弃,成为只能在日常生活领域混日子的乡俚土语。产生从精英阶层不断向下蔓延的英语化。印度,新加坡就是前例。

如果能把孔院这种腐败机构砍掉,节约下来的经费做以下几件事来固本培元,那真正中文国际化才会迎来厚积薄发。

1.首先就是短期内(例如5年)组织教学经验丰富且外语能力好的高校教师亲自(绝不可以是本人挂名,博硕士研究生实际干活)编译一批外国优秀教材,满足教学需求。

2.在长期(例如10年左右),由上述类型人员编写本土教材。

3.购买版权并组织适合原因定期翻译外国优秀期刊文章。

总而言之就打造一个高质量的母语学习及科研环境,使学生可以摆脱对外语依赖,能实现以我为主的双循环。

而即使要对外花钱买影响,也决不能是孔院那种不分良莠,扒拉到碗里都是菜。而一定要注重质量。比如对外国团队在中国期刊首发优秀论文给与金钱奖励。

user avatar

关闭这个机构,中国人民也感谢肥蓬,真的感谢,不是反讽。

user avatar

清朝时,有个叫倭仁的大臣,在朝廷上坚决反对设同文馆(类似孔子学院,都是语言培训机构),他是这么说的: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将“礼义”改成“猪油皿煮”,将“人心”改成“信仰”,就切合美国当前实际了。

只有弱者才会害怕,才会“疑心生暗鬼”。

登记就登记呗,有什么了不起?

真是风水轮流转啊!

user avatar

喜大普奔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