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关于儒家、孔子的问题大多言语轻佻,总感觉出自一类货色之手。
首先,孔子是否去过成周,很难说。要知道,那个时代没有高铁,动身远游一般都得用月用年记,而且路途艰险,不是说去就去的。
其次,孔子一生学礼,最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终身的为学路数。如果孔子千里迢迢去成周,必然也是问礼。而且这种问礼应该也是证验性质的。因为当时,周礼在鲁最为完备,这也是孔子得以成为孔子的大环境。而且因为周公太庙在鲁国,周成王准许用王者之礼祭祀周公。在鲁国孔子可以见到和证验到周礼的所有内容。实在看不出有去成周的必要。
再次,既然问礼则不谈玄。孔子谆谆告诫弟子无友不如己者,自己不谈天道却千里迢迢去找个谈天道的学习,这本身就有问题。而且学习了无为的天道,还一生都积极传道,不避生死,学他干嘛呢?那时人学习前就不打听人家教啥的吗?如果真有去周问礼一事,问的也不是写道德经的老子。
论语第十八章记载了楚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三组对话,对楚狂与荷蓧丈人孔子都有话要说,因为他们其实未完全忘世,只是没获得机会沟通。对长沮桀溺这种坚定志向的人,即使近在跟前,孔子都不会上前搭话。由此想见,他会去找个论天道的人沟通吗?根本就不可能。
还有些故事编的过于离谱。把老子说话编的连点礼数都没有,把孔子修理一顿。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古代士大夫说话相当有分寸,讲究技巧且点到为止。不能这样给古人编排故事的。这是对古人不尊敬,更显示自己的浅薄。
即使那些看似比较有哲理的话,其实也没啥深刻道理。鲁国的贤者也很轻松能说出来,鲁国不行还有卫国,齐国。我不相信那几句话需要跑到成周那么远去获取。
还有的说三次见面,这是把孔子当成孙悟空了,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想去哪就去哪,没任何成本一样。
说老子如龙,龙会趴在图书馆里不出来做事?这太奇怪了。再说一个骑牛颠儿了的人,怎么会那么自信去教训一个铁肩担道义的人呢!?这种事情胡适们干的出来,作为智者的老子怎会干的出来呢?
孔子崇拜什么样的人?他崇拜周公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有实现才干且功成不居的人。他欣赏那种敢于深入虎穴,又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的游刃有余之人。他是那种道不行,可以撑着木筏搏击大海的人。绝对不是离群索居,坐而论道之人。这样的人和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的人能走到一起?想象力太丰富了。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本身记载不准确,而后越来越详细,这都是后人逐渐编上去的。
《道德经》反仁义,儒家倡导仁义,没见过先出反动的,再出被反的。《道德经》主要概念都脱胎于论语,换个方式或说法而已。主要增加的是对天道的论述。而孔子恰恰不说天道。
道家自身的价值应该源于经典本身,而不应是通过编故事,传故事来提高自己。道德经学者该有此自信才对,学问就是学问,严谨是第一位的。
老子见孔子,跟如来见玉帝的故事差不多。中国人喜欢编写这种碰撞的盛况,引以为乐,这说明中国文化丰富渊博,历史雄厚,有可以想象的空间。放在老韩身上,想编这样的故事,得朝别人借。这种故事很好,有想象力,可以博人一笑,但也应仅此而已。
经过知友提示,补充一点。
据史记记载,孔子适周,是南宫敬叔请示昭公后赞助的。孟僖子前518年去世,前517年鲁昭公被驱逐,老死未归。也就说,孔子适周应在这一年之内。前517年鲁昭公跑到齐国,孔子也去了齐国。孔子刚去完成周又去了齐国。
南宫敬叔按礼或者该居丧三年,孔子带一个不守礼的学生大摇大摆的出门了,这有点说不过去。南宫敬叔是否在父亲死后没有时间间隔就拜孔子为师也是个问题。
何况据说当时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仿佛只有12、3岁,能不能做这件事,也可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