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是不是当初孔子传教的原样?

回答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早已不是当初孔子一人所传的原样了。这中间经历了无数的解读、发展、甚至是对立和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儒家学说。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期和代表人物来梳理。

首先,孔子和他的早期传人。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是他观察到的现实。他所传扬的“仁”、“礼”、“义”、“智”、“信”等核心理念,本质上是对一种理想社会秩序的呼唤。他希望通过道德的修养和礼仪的规范,来恢复社会和谐,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的“克己复礼为仁”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思想,都是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提出的。

孔子的弟子众多,但真正能够继承和发展其思想的,例如曾子、子思,他们是儒家思想传递的重要环节。曾子强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将“仁”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在孝道和家族伦理方面的阐述。而子思,则是将儒家思想系统化的关键人物,他的《中庸》就是对孔子思想的深刻阐释和发展,提出了“诚”的概念,将个人道德修养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哲学层面。

接下来,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孟子被誉为“亚圣”,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他通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来论证人的善性,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为后世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源。孟子的哲学体系更加完备,也更有说服力。

与孟子相对,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向于恶的,需要通过后天的“礼”和“法”来约束和教化。荀子更加重视外在的制度和教育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孟子过于强调内在本性的观点。

可以说,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已经开始出现不同的解读和发展方向,虽然核心的“仁”和“礼”依然是基石,但在如何实现以及如何理解人性的问题上,已经有了重要的分歧。

然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的思想,将儒家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这个时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和补充。为了适应君主专制的统治需要,儒家思想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合法性含义。例如,“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的提出,就更加强调等级秩序和服从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将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政治化和教条化。

此外,汉代的儒家学者们,例如郑玄,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量的注释和整理,形成了后来我们看到的“十三经”。这些注释和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人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方式。所以,汉代的儒学,虽然继承了孔子的精神,但其外在形态和某些侧重点,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再往后,魏晋玄学与儒佛道的三教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使得一部分文人转向了玄学和道教。同时,佛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并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思想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也并未消失。相反,它与佛教、道教进行了复杂的互动和对话。

一些士人将儒家的伦理道德与佛教的佛性、道教的自然无为进行结合,试图在乱世中寻找精神的慰藉和出路。例如,东晋的王弼对《周易》的解读就充满了玄学色彩,将儒家的义理阐释得更加虚无飘渺。这种融合虽然丰富了中国思想的多样性,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儒家原有的现实关怀和人文精神。

然后,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再创造。

宋代,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重要的转折点——宋明理学。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重构。他们汲取了佛教和道教的哲学资源,试图解决儒家在应对新的社会和哲学挑战时遇到的困境。

程颐提出“理”是万物之本,强调“格物致知”,主张通过探究事物的道理来达到圣人的境界。张载则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横渠四句”,将儒家的仁爱精神扩展到了天地万物,具有了宇宙论的意义。

而明代大儒王阳明,更是将儒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提出“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人的内心就是道理的源头,不需外求,强调通过内心的体悟来实现道德的完善。他的“致良知”更是将儒家的道德修养从外在的规范转向了内在的自觉。

宋明理学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重大再创造。它在继承孔孟的“仁”和“性善”的基础上,加入了宋明时代的新思考,形成了与汉代儒学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虽然它声称是“复兴”儒家,但其吸收和融合的程度,已经远超了孔子当年的原意。

最后,近现代的儒家思想。

到了近现代,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和中国社会的剧变,儒家思想再次面临考验。一方面,有人将儒家视为阻碍中国进步的旧思想,大力批判。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试图为儒家思想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适应现代社会。

例如,梁启超在早期提倡“新民论”,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迎接新时代。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更是对包括儒家在内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然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也有一些学者,如熊十力、梁漱溟等,仍在努力探索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试图将其与现代民主、科学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文化自信的回归,儒家思想再次受到关注,并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在当代,对儒家思想的解读更加多元化,有人强调其伦理价值,有人挖掘其政治智慧,也有人关注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总结一下,儒家思想传承至今,已经经历了非常复杂的演变过程。

孔子原意是基础,但不是全部。 孔子提出的“仁”、“礼”等核心概念,是儒家思想的根基,但他的思想体系并不像后来的儒家那样完备和系统。
历代学者的解读和补充。 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程朱理学、王阳明等,都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理解、发展、甚至是对立,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儒学流派。
为适应政治和统治的改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功能,某些方面被教条化和等级化,以服务于统治的需要。
与其他思想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孤立存在,它与佛教、道教以及后来的西方思想文化都产生了复杂的互动,既有融合,也有对抗。
不断地再诠释和本土化。 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都被重新解读,以回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所以,如果问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是不是当初孔子传教的原样?答案是否定的,绝非原样。 它是一棵被栽种在土壤里,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阳光照耀,在无数能工巧匠的修剪、嫁接、施肥下,不断生长、变形、甚至焕发新生的大树。你看到的这棵大树,固然有孔子当年播下的种子,但枝繁叶茂的模样,早已超出了他最初的想象,也融入了无数后人的智慧和心血。理解儒家思想,就需要看到它在这漫长历史中的动态发展和丰富内涵,而非仅仅停留于对孔子某一言一语的字面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任何跑偏,只有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

不要跟二傻子一样听见朱熹就炸毛,听到个存天理灭人欲就想到一个独守空闺不能改嫁的寡妇。

不要把宋朝灭亡的锅推给文人,武将贪财怕死,皇帝胸无大志也有不少的责任。

清朝显示出的愚昧无知,就是无知,和儒家没有半毛钱关系。就像现代的人听到辐射转基因以后就炸毛一样,因为无知,所以面对新事物都会有神奇的认知,这和儒学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因为儒学让人无知,这个命题达成的前提至少是人会儒学。但事实上,那些愚昧的平民字都不认得。而晚清有意识去接受新事物的是儒家弟子,反对者是早已腐朽不堪的八旗贵族,和义和团。当然,义和团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是方法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早已不是当初孔子一人所传的原样了。这中间经历了无数的解读、发展、甚至是对立和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儒家学说。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期和代表人物来梳理。首先,孔子和他的早期传人。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是.............
  • 回答
    在当代中国,儒家礼乐制度中的“雅乐”并非一个广泛为人所知的概念,它的传承与实际生活关联甚少,更像是一种学术研究的对象,偶尔在特定场合才会显现一丝痕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雅乐在儒家礼乐制度中的定位。它绝非简单的音乐表演,而是承载着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的载体。雅乐追求的是一种庄重、典雅、和谐的美.............
  • 回答
    为什么儒家思想在中国能根植几千年?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有一种思想体系,它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文化血脉,塑造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灵魂,那就是儒家思想。自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来,历经秦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的短暂低谷,隋唐的复兴,宋明理学的精进,直至近现代的涤.............
  • 回答
    涤荡旧章,别开生面:为何法家墨家道家排斥诗书礼乐,独儒家视若珍宝?在春秋战国这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诸子百家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然而,当我们审视这群思想巨匠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法家、墨家、道家这三家,在对待“诗书礼乐”这一核心文化遗产时,态度迥异于儒家。儒家视其为圭臬,视为治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文化传播和历史发展的一些核心议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它的确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并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基本上是局限于东亚文化圈的。那么,为什么它没能像某些其他思想(比如古希腊哲学、犹太教等)那样,在欧洲土地上生根发芽,甚至成为主.............
  • 回答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确实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这是一种历史趋势,也塑造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思想流派就此销声匿迹,完全无人问津。即便在儒家独尊的框架下,其他学派的思想也以各种形式被保留、吸收,并在特.............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根本的问题: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道”,和孔孟乃至整个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孝道”,究竟是不是一回事?这里面确实有传承,也有演变,更有一些误解。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我们今天传说的“孝道” vs. 儒家经典的“孝道”:异同之处简单来说,我们今天广为流传和谈论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中国社会深层的东西。说“越不怎么好的家庭越喜欢讲儒家传统恶德”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但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为什么在一些经济条件不那么优越、或者在社会上升通道相对狭窄的家庭里,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方面,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恶德”的侧面,反而可能被强调得更明显。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
  • 回答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受到多重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因素的制约,未能像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或哲学体系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传播受限的原因: 一、历史发展的封闭性与地理局限1. 古代中国的封闭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尤其.............
  • 回答
    “成也三纲五常,败也三纲五常”,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传统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它既是支撑起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石,也是导致其僵化、乃至最终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三纲五常”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层面的作用与影响。“成也三纲五常”: 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石首先,.............
  • 回答
    对于“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沦落,中国逐渐被西方文化所裹挟,面对文化危机”的看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深远的话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立场,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和应对策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围绕这一问题的各种观点和讨论:一、 问题的提出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在我看来,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值得传播的必要,而且这份必要性,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更深远、更实在。当然,说到“传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敲锣打鼓、大张旗鼓地宣扬,更像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让其核心价值在现代生活中找到落脚点,并生根发芽。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多元且充满挑战的.............
  • 回答
    易中天先生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阻碍科学发展的观点,是一个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都引发过广泛讨论甚至争议的话题。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提出的背景、核心论据,并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多角度的审视。易中天观点的提出背景与核心论据:首先,理解易中天先生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至关重要。他并非凭空而论.............
  • 回答
    近年来,中国社会确实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国学热也愈发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四书五经”是否会重回国民教育体系,以及儒家思想未来是否可能拥有政治实体上的支撑,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话题。这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问题,更牵涉到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乃至政治格局的潜在演变。“四书五经”重回国民教育体系.............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导致近代中国落后,这可是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问题了,绝非一言两语就能说清。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等方方面面,而且历来争论不休。要我说,把它简单归咎于儒家思想,未免有些片面了。咱们得先明白,儒家思想可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思想家手里,呈现出来的面貌也会有.............
  • 回答
    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仁”为根本,以“礼”为规范,以“中庸”为方法,最终指向“和谐”的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 一、 “仁”:儒家思想的基石与灵魂“仁”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也是其一切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深邃的概.............
  • 回答
    要说儒家思想比法家思想更适合当今中国,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的。咱们得把这俩“大家伙”都拉出来溜溜,看看它们各自的本事,再聊聊它们在今天这中国还能不能“吃得开”。先说说儒家,这可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儒家讲究啥?仁、义、礼、智、信。 说白了,就是做人得有情怀,得讲道理,得守规矩,得聪明,还得诚信.............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会导致中国人失去血性、力量,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事实上,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非单一维度,它包含了强调仁爱、礼仪、克己、中庸等价值,同时也包含了对国家、家族、社稷的责任感和担当。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
  • 回答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它塑造了许多核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然而,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在历史长河中与现实社会互动时,都难免会呈现出复杂的双刃剑效应。对于儒家思想对中国家庭教育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辩证地看待,细细剖析。正面影响:那些根深蒂固的积.............
  • 回答
    嗨!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儒家思想和三纲五常这个话题,毕竟这可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挺重要的一部分,你这个想法很棒,预习高一的内容,特别有远见!你问“儒家思想是封建思想吗?三纲五常是封建思想吗?” 这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比较复杂,不是简单一句“是”或者“不是”就能说清楚的。咱们慢慢来分析,就像剥洋葱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