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思想会导致中国人失去血性、力量吗?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会导致中国人失去血性、力量,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事实上,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非单一维度,它包含了强调仁爱、礼仪、克己、中庸等价值,同时也包含了对国家、家族、社稷的责任感和担当。

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家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关爱,这似乎与我们理解的“血性”——那种为了目标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有所不同。儒家也强调“礼”,要求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尊重长辈,克制自己的欲望。过度的强调“礼”和“克己”,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让人显得温良恭俭让,甚至有些“软弱”。

举个例子,在面对不公或侵犯时,儒家思想可能会倡导“君子坦荡荡”,寻求和平解决,或者“忍一时风平浪静”。这与那种“血性汉子”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誓死捍卫尊严的行为模式有所区别。如果片面地将儒家思想理解为一味地退让和顺从,那么确实会让人觉得缺乏那种锋芒毕露的“血性”。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断定儒家思想会导致中国人失去力量。仔细审视儒家思想,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强大的内在力量和担当精神。

责任感与担当: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平天下”并非轻描淡写,它意味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儒家所倡导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是对承担重任、坚韧不拔的鼓励。为了“天下”的安宁和百姓的福祉,士人(即读书人,也是社会精英)需要具备坚定的意志和牺牲精神。这种责任感,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宏大的力量,它不是瞬间爆发的怒火,而是长久支撑的毅力。

坚韧与忍耐:儒家推崇“坚其志,苦其心”。在逆境中,儒家思想鼓励人们保持内心的坚定,通过学习和修身来提升自己,以更成熟、更理性的方式去应对挑战。这种“韧性”的力量,有时比一时的冲动更为持久和有效。历史上,许多中国文人在遭受迫害或生活困顿之时,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学术和道德追求,这正是儒家思想赋予他们的内在支撑。

大局观与集体主义:儒家思想非常重视集体利益和国家大义。为了国家的存亡,为了民族的未来,个人可以牺牲。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抵御外敌、国家危难之时,能够凝聚成强大的力量。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数中国人为了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这其中不乏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仁人志士。他们并不是因为缺乏“血性”,而是因为他们的“血性”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热爱,是对“天下”的责任。

道义与原则:儒家思想并非鼓励无原则的妥协。当触及到道义和原则时,儒家同样强调“杀身成仁,取义成道”。在关键时刻,为了维护正义和原则,儒家同样主张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生命。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正是“血性”在儒家语境下的体现,它与一时的冲动不同,而是基于道义的坚定选择。

那么,为什么会有“失去血性、力量”的说法呢?这可能与儒家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变异和误读有关。

某些统治者对儒家的选择性利用:在某些朝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可能会过度强调儒家思想中顺从、恭敬、克制的部分,而忽视其强调担当、正义、批判精神的内容。这导致一些人将儒家理解为一种温顺的、缺乏反抗精神的哲学,从而压制了个体的活力和力量。

对“中庸”的误解:儒家强调“中庸”,但“中庸”并非“无为”或“折中”,而是“执中”——在复杂的情况下,找到最恰当、最合理的处理方式。如果将“中庸”理解为事事都要和稀泥,不分是非,那自然会显得缺乏力量。

社会环境的变化: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大冲击下,一些传统价值受到挑战,而“力量”和“效率”成为新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可能会将儒家思想简单地视为“落后”,认为其是导致中国“积弱”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本身并不必然导致中国人失去血性、力量。 它的核心价值中蕴含着深沉的责任感、坚韧的毅力、为道义牺牲的勇气,这些都是强大的内在力量。真正可能导致“失去血性、力量”的,是儒家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片面解读、选择性利用,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误解。

可以说,真正的儒家精神,既有“仁者爱人”的温厚,也有“为国捐躯”的决绝;既有“克己复礼”的审慎,也有“犯而不校”的宽容,更有“忧国忧民”的担当。它所追求的力量,是一种有根基、有原则、有深度的力量,而非肤浅的、一时的冲动。将儒家思想简单地等同于“软弱”,是对其复杂性和深邃性的极大忽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这还能怨到几千年前的人头上去,真是一群巨婴

user avatar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你觉得这个儒生说的这句话有没有血性?

user avatar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 卫灵公》)----------- 不读原著是中国人失去常识、理性的罪魁祸首。

user avatar

谢邀

婊子配狗的问题

专制统治是狗,婊子是咳咳····

--------------劣币淘汰良币的过程···········

先是劣币儒家淘汰了百家

然后劣币理学淘汰了别的学说···

最后大家就比谁更劣了····


我经常说的一个问题就是

南宋时候,儒家流派很多的

但是到了元朝元仁宗重开科举的时候

元朝的朝堂里,学理学的占据了绝大多数······然后他们就推动了一个祸害千年的政策

就是:科举考试考题从朱熹修订过的四书五经里边出···

大家知道截撘题,就是四书五经里边一句话分两半,这句的上半句和另外一句的下半句对到一起

原因就是已经没题目出了····四书是必考题,字数少,五经是一经出一道题,考生选一道题来回答,这个叫本经,就是考生只用仔细研读一本就行了。

明朝末年,儒家学派还是很多,因为我经常说就是明朝是人潜意识里知道自己要死了,是本能的挣扎,各种学派层出不穷

当然和元灭宋一样,清灭明以后,清朝朝堂里,还是学理学的占据了大多数

为什么投降蛮夷的都是理学最多,这个就不知道了


然后又增加了一项政策

就是你考试的时候答题,也只能从四书五经里边答题了!

明朝的时候好歹你答题的时候写点“荒诞变幻”之文也是能录取的,到了清朝就是一律不取了···

自然就彻底僵化了·····

有时候大家看科举的文章,元朝和明朝前期,比较一般,明朝中期,宪宗到嘉靖年间,质量最高,万历以后,没得写了,开始出现荒诞变幻之文,到了清朝,呵呵······那文章四平八稳的,让人看着牙疼,看不出来好,但是也绝对没有错误。



当然这个是统治者基本技能

不管是秦皇汉武还是乾隆康熙或者是隋炀光绪

想的永远是自己权力的世袭罔替

汉宣帝气的骂儿子说乱我天下者,太子也,最后为了这个儿子,不也硬着头皮用儒家?最后汉朝的迁移豪强制度、异地任职制度等等都被他儿子废了,这世家豪强不就妥妥的出来了么···饮鸩止渴也得喝啊····

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也要取消祭孔,只让曲阜祭孔,等位置稳定了,不也开始“家孔孟而户程朱”

“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

“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

“一以孔子所定 经书为教”

“汝等一以孔子所定经书为教,慎勿杂苏秦、张仪纵横之言


康熙也骂理学大师:说你们嘴里说的和实际做的完全不一样,这算什么理学

最后还不是用理学用的飞起?自己自然科学水平连传教士都夸奖,但是还是让汉人学孔夫子考科举?



所以说,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封建专制是扔进树林的烟头,儒家是浇上去的油·······


“公卿争议于朝,曰天子有命,则屏然不敢屈宜矣;师儒相辩于学,曰孔子有言,则寂然不敢异同矣”


我最正统,孔子说东我往西!

屁的,我才正统,孔子说一,我干到了十!

谁有我正统!!!理学说:前人说要守节,我直接让未婚夫夭折了,七八岁的小未婚妻也得自杀殉节!!谁有我正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会导致中国人失去血性、力量,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事实上,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非单一维度,它包含了强调仁爱、礼仪、克己、中庸等价值,同时也包含了对国家、家族、社稷的责任感和担当。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对人的异化和奴化,导致了中国几千年文化整体上出现问题”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尖锐且极具争议的观点,但它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定的分析逻辑和历史观察。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儒家思想的核心,并联系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意识到这种评价可能存在片面性。首先,我们来剖析.............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导致近代中国落后,这可是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问题了,绝非一言两语就能说清。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等方方面面,而且历来争论不休。要我说,把它简单归咎于儒家思想,未免有些片面了。咱们得先明白,儒家思想可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思想家手里,呈现出来的面貌也会有.............
  • 回答
    儒家思想被扭曲,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那么简单一个原因就能概括的。你想啊,一个思想体系,尤其像儒家这样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中间掺杂各种解读、利用,甚至改头换面,那再正常不过了。如果非要我说说这其中的门道,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政治需要,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你.............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宏大,也很难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但我可以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如果没有儒家思想,中国文化会走向何方,以及它可能面临的断层或被毁的风险。首先,我们要明确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套哲学,更是一种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体系、道德观念、人际关系乃至日常生活方方.............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美国在1783年独立后,不是踏上启蒙思想与自由主义的道路,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哲学根基——儒家思想。这就像是给这个新生的国家注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基因,其演变轨迹将彻底改写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美国。首先,政治结构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熟悉的联邦制、三权分立、以及强调个人权利的宪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而且其中“输给”这个表述本身就带有解读的倾向性。孔子儒家思想,在东亚,尤其中国,拥有数千年的统治地位,其影响力深远。而“德国犹太人”作为一个群体,在近代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直接说“输给”一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思想“战胜”了儒家,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当下社会的一个核心议题。说“如今的伦理”是否像过去的儒家思想一样“阻碍了社会发展”,这本身就带有一种价值判断,而且“阻碍”这个词的定义也值得深入探讨。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把一些基本概念理清楚,然后进行一番细致的梳理和对比。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伦理体系,一旦固.............
  • 回答
    如果统治中国千年的思想不是儒家,而是墨家,那这个国家的面貌将与我们所熟知的截然不同,它的运转逻辑、社会结构,乃至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都会被深刻地重塑。想象一下,那不是一个推崇“仁”与“礼”的王朝,而是一个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理念的国家。政治与社会结构:平等与效率的极致追求首先,统治者的选拔和权力来.............
  • 回答
    关于儒家是否会再度兴盛,这是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问题。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儒家思想从未真正消失,它如同潜藏在沃土下的种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其生命力。要探讨它是否会“再度”兴盛,我们需要审视其内在的适应性,以及当下社会对它的需求与排斥。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与根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儒家思想.............
  • 回答
    “儒家会复辟吗?”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预测一个政治上的“王朝复辟”,不如说是在探讨儒家思想及其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复辟”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政治上的回归意味,但如果我们把目光从政治舞台拉开,放到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更广阔的层面,就能更清晰地理解这个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首.............
  • 回答
    近年来,中国社会确实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国学热也愈发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四书五经”是否会重回国民教育体系,以及儒家思想未来是否可能拥有政治实体上的支撑,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话题。这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问题,更牵涉到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乃至政治格局的潜在演变。“四书五经”重回国民教育体系.............
  • 回答
    儒家文化在当代的复兴,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它不像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我更倾向于认为,它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兴”,而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适应与重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它曾经的“光辉岁月”和后来经历的“坎坷”。儒家文化的“黄金时代”与“被冷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
  • 回答
    我理解您想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儒家思想持有负面看法,并试图理解他们的动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反对”本身就是一个很宽泛的词,背后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和层次。首先,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给“讨厌反对儒家的人”贴上某种标签。人们对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持有批判或反对的态度,其根源往往是多方面的,并且是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了文化传承、个体独立思考以及思维模式形成的核心。为什么有些人会被“百善孝为先”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而你却能跳脱出来?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 “百善孝为先” 这句话的根源和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分量。 儒家伦理的核心基石: 儒家思想.............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文化、语言和心理的复杂交织。千年的儒家道德熏陶,强调孝道、尊重长辈,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秩序,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妈”、“娘”作为骂人的词语,似乎存在着一种张力。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语言的演变与语用学的力量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如果儒家真的遭遇了“强行复辟”的局面,那么在中国社会内部,儒与反儒两大阵营之间的冲突将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加激烈、更加复杂,并且充满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张力。这不再是简单的学术讨论或文化选择,而会演变成一场深刻的社会动员和利益重塑的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强行复辟”的含义。这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在.............
  • 回答
    确实,你说得对,儒家思想中有很多宝贵之处,即便放到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比如,它强调的“仁者爱人”,放到任何时代都是普世的价值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种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依然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还有它对教育的重视,对个人修养的追求,对家庭责任的强调,这些至今都极具价值。那么,为什么还是.............
  • 回答
    古代官员,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掌握实权的官员,之所以能够处理像治水这样在儒家经典中没有详尽记载的事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教育、实践、社会分工以及知识传承等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儒家经典并非古代官员学习的全部内容。虽然“经世致用”的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但儒家经典主要侧重于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和经济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科学研究的待遇归结为“烧死”和“鄙视”会过于简化,并且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不同文化环境下科学发展的差异,以及现代科技为何主要起源于欧洲。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前提和概念: “烧死”与“鄙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