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官员为什么会治水等儒家经典没有记载的知识?

回答
古代官员,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掌握实权的官员,之所以能够处理像治水这样在儒家经典中没有详尽记载的事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教育、实践、社会分工以及知识传承等角度来深入探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儒家经典并非古代官员学习的全部内容。虽然“经世致用”的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但儒家经典主要侧重于道德修养、政治伦理、治国原则以及社会秩序的建构。它为官员提供了施政的理念框架和道德准绳,但对于具体的“术”——比如如何测量水位、如何设计堤坝、如何组织劳动力进行工程建设——经典本身并不会提供过于细致的技术指导。

那么,这些“非儒家经典”的知识从何而来呢?

一、官员本身的多元化教育背景:

1. 家族传承与私学: 许多官员出身于书香门第或官宦世家,家族中长辈可能本身就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在地方上参与过水利工程的修建或维护,这些知识会在家族内部进行传承和教授。此外,一些富裕家庭也会聘请私人教师,这些教师的学识可能更加广泛,不仅限于儒家经典,也可能包括天文、历法、算学、农学等实用知识。
2. 科举制度以外的选拔方式: 虽然科举是主要的官员选拔途径,但并非唯一。例如,早期的“举孝廉”、“举贤良方正”等,以及后来的“恩荫”、“捐纳”等,都可能使得一些并非专精儒家经典但具备其他才能的人进入官场。如果这些人原本就对某种技艺或知识有所涉猎,例如对地理、水文有所了解,那么他们在进入官场后,就有机会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
3. 个人兴趣与自学: 一些有抱负、有追求的官员,即便在儒家经典的学习中取得了成就,也会出于个人兴趣或对治理国家事务的责任感,主动去学习和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他们会阅读相关的农书、医书、工程类书籍,或者向有经验的工匠、技术人员请教。

二、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与知识的“内化”:

1. “学以致用”的政治导向: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强调“经世致用”,官员的职责不仅仅是道德楷模,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即使官员在科举时主要学习儒家经典,一旦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尤其是负责地方行政的官员,就必须面对当地的实际困难,例如水患、旱灾、农业生产等。
2. 从错误中学习与经验传承: 治水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任何时代、任何技术水平下都存在风险和挑战。古代官员在处理水患时,会通过观察、试验、总结经验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成功或失败的案例都会成为宝贵的经验,并在官员群体中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传播。
3. 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 古代政府中并非只有官员,还存在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例如负责工程建设的工匠、测量师、筑堤师等等。这些技术人员本身就掌握着许多实用技术和知识。官员的职责是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他们需要能够理解和采纳这些专业人士的建议,将他们的技术知识与整体的政治决策相结合。官员的“儒家”素养体现在他们能够判断技术方案是否符合长远利益、是否能被社会接受,以及如何平衡资源。

三、国家制度层面的知识支持:

1. 设立专门的机构和部门: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事务的复杂化,政府会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处理特定事务。例如,专门负责水利工程的机构(如河工局、水利司等),这些机构内部会汇集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并积累大量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资料。官员作为这些机构的上级领导或参与者,自然会接触到这些专业知识。
2. 史官和档案的保存: 中国古代有详细的史官制度,会记录朝廷的重大决策、事件及其结果。这些史料中往往包含了关于治水、兴修水利等工程的详细记载,包括当时的方案、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以及最后的成效。有责任感的官员会研读这些历史文献,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3. 类书与图谱的编纂: 为了方便官员和士人查阅知识,古代也会编纂大量的类书(如《永乐大典》)和专门的图谱(如农学图谱、建筑图谱等)。这些书籍汇集了当时各个领域最先进的知识,包括农业、手工业、工程技术等,为官员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来源。

四、儒家思想本身的包容性与“道器之辨”:

虽然儒家经典不直接教授治水技术,但儒家思想中蕴含着对“民生”的关怀和对“秩序”的追求。治水关乎民生,关乎国家稳定,因此符合儒家“仁政”、“安民”的理想。

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割裂看待知识。儒家经典提供了道德和政治的“道”,而具体的技艺和知识则被视为“器”。“君子不器”并非说君子不需要掌握任何技能,而是说君子的格局和眼界不应局限于某种单一技能,而要能够融会贯通,根据实际需要去运用各种“器”。有能力的官员,需要在“道”的指引下,恰当地运用各种“器”来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举例说明:

比如,面对黄河水患,一位官员不仅需要理解《尚书》中关于水患治理的原则性论述,还需要了解黄河的泥沙淤积特性、不同地质条件下堤坝的修建方法、不同季节的施工条件、如何调动数万民夫进行抢修等具体操作。这些后者的知识,很可能来自于世代相传的工匠经验、河工专家的技术报告、或者就是官员自己通过实地观察和学习所得。

总而言之,古代官员之所以能够掌握儒家经典之外的知识,是由于他们接受了更广泛的教育、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受益于专业的机构和史料,并且他们的政治责任感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和适应现实需求。儒家经典为他们提供了施政的灵魂和方向,而其他知识和技术则是他们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工具。官员的才能,往往体现在能够将儒家的道德理想与实际的工程技术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治理国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不会真以为古代只有四书五经吧?

你以为古人都是傻子吗?

考四书五经,一文笔二政治三思想。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

古代当官也会历练,考四书五经当上的官就不用学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数算,历史兵法,水利农耕,工商管理,人际关系都得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官员,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掌握实权的官员,之所以能够处理像治水这样在儒家经典中没有详尽记载的事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教育、实践、社会分工以及知识传承等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儒家经典并非古代官员学习的全部内容。虽然“经世致用”的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但儒家经典主要侧重于道.............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后勤问题,以及义军与官军在组织、动力和战术上的根本差异。官军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而资源匮乏的义军却能连连征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官军为何容易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官军的本质是国家机器的延伸,其运作.............
  • 回答
    古代官府公堂之上使用棍,并非仅仅是“用棍”,而是一个集成了多种功能、象征意义和实用考量的制度性安排。其背后涉及法律、刑罚、权力展示、社会秩序维护以及历史文化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刑罚与惩戒的实体工具: 体罚的普遍性: 在古代,特别是中国古代,体罚是一种非常普遍且重要的刑罚.............
  • 回答
    古代官宦人家,尤其是宫廷和侯门贵胄,虽然女性自己可以哺乳,但依然会请奶娘,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非仅仅是“能力”问题,而是与社会制度、家族利益、个人身体乃至对婴儿健康的考量息息相关。一、 阶级与身份的象征:在古代,等级森严是社会的基本特征。对于官宦家庭来说,聘请奶娘不仅仅是为了喂养孩子,更是一种.............
  • 回答
    中国古代,一旦爆发大规模饥荒,朝廷的首要任务便是稳定内部,而“组织官军到邻国抢粮”这种做法,虽然在一些非常时期或许有过零星、非正式的发生,但作为一项正式的国策来大规模推行,是极少见的,更不可能成为缓解饥荒的主要手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以及伦理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一句“抢就能.............
  • 回答
    古代女子一旦被发现女扮男装闯入官场,其后果绝非简单的“封个什么夫人”能了事,也远非轻易能被看破。这背后牵扯着严格的社会规范、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当时人们对性别、身份的认知。被发现后的判罚:触及底线的罪行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古代男权社会,女性进入官场,尤其是以男性身份,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公然挑战,是僭越.............
  • 回答
    咱们聊聊古时候为啥有人削发为僧就能躲官府,这事儿可不是剃个头那么简单,里头门道多着呢。首先得明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现在的可不一样。那时候,人跟土地绑定得紧,户籍制度虽然有,但执行起来不像现在这么严密。尤其是在乱世,或者是一些偏远地区,官府的触角没那么长,管理也没那么细致。一个人要是想彻底消失,跑路本.............
  • 回答
    古代官员退休后,选择回老家安度晚年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虽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似乎更为“方便”或“有益”,但这些选择往往伴随着种种限制和不确定性,使得回老家成为一种更符合当时社会逻辑的选择。下面将详细阐述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一定要回老家,以及留在京城或就任地的弊.............
  • 回答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官场,官服官帽可不是寻常衣物,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朝廷规制的体现。一旦官员丢失了这身行头,后果绝非小事,轻则罚俸记过,重则可能断送仕途,甚至牵连家人。具体后果的严重程度,还得看丢官服官帽的官员身处何种职位、丢失原因如何,以及当时朝廷的政治风气等等。首先,丢官服官帽,最直接.............
  • 回答
    游客在古色古香的景点,偶然间瞧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爷爷,身着一袭古韵十足的汉服,仿佛穿越了时空。这不禁让人好奇,古代官员的服饰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以及如今汉服文化对我们现代人又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古代官员服饰的特点:严谨、等级森严、寓意深远古代官员的服装,绝非仅仅是蔽体御寒的衣物,而是承载着森严的等.............
  • 回答
    古代的市县地方官员,其职能划分与现代按不同业务设立的各个“局”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并非完全没有职能分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古代县一级行政机构的构成。一个县,最核心的当然是县令,他一人身兼多职,是地方的最高长官,就像我们今天一个市的市长,但权力更为集中,责任也更重。县令以下,会配备一些佐官,这.............
  • 回答
    日本古代的官职体系,尤其是在律令制时代(大化改新至平安时代中期),与中国的官僚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要将其家世比作中国哪个朝代的官职家世,需要理解其核心的两个方面:一是官职本身代表的权力、地位和俸禄,二是家世背景对获得和维持官职的影响。从官职本身的权力与地位来看,日本古.............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在现代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人,突然置身于茫茫的古代。他脑子里装着的,不是那些帝王将相的传奇,也不是江湖恩怨的豪情,而是加减乘除、abcd、还有一些关于地球、宇宙、物理化学的零散知识。如果他是个心思活络、又不算太胆小的,首先他可能会惊讶于这个世界的“简单”——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电灯,甚至.............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日本古代,从律令制下的“国守”,到武家体制下的“守护”,这两个看似相似,实则大相径庭的官职。这其中的区别,就像是同一个人,在完全不同的社会规则下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权力、职能、乃至存在的意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说律令制下的“国守”这得从日本的“大化改新”说起,那是模仿唐朝建立.............
  • 回答
    我国古代监察官职的演变,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政治制度、权力结构、社会变迁等多方面因素。并非所有监察官职都“最后演变成了”地方官职,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监察职能的重心,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转移,部分监察官的职责逐渐融入到地方行政体系中,甚至其官职本身也演化成了地方性官职。要详细阐述这一现象.............
  • 回答
    古代大臣们能够互相听懂,这背后确实有一套复杂而有趣的运作机制,并非仅仅是到了京城就能自然学会。它涉及到了历史演变、政治制度、教育文化以及语言本身的特性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古代中国语言的“官话”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普通话那样,是一种全国统一的、由官方推广的语言。 这里的“官话”更多是指一种“.............
  • 回答
    这位王小吏,平日里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官,在户部司里负责些文书抄写和账簿整理的琐碎事务。这日,正值午后,宫里来了一位钦差,身着绣着龙纹的红袍,手里高举着一卷金黄的圣旨,身后跟着几个威风凛凛的禁军。“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钦差的声音洪亮,在寂静的官署大堂里回荡。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起身肃立,脸上带着敬畏与.............
  • 回答
    古代官员的假期制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多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官职、地区以及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古代官员的假期可以分为固定节假日、特定事由假和非固定假期三大类,并且在请假流程、期限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古代官员的放假情况: 一、 固定节假日(例假)这是最普.............
  • 回答
    古代官员获罪,尤其是涉及谋反或重大贪腐,家眷往往也会受到牵连,命运多舛。如果一位官员被平反,他本人得以恢复名誉,甚至官复原职,那么他被牵连的妻女又会如何呢?这其中情况复杂,要看平反的力度、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官员本身的影响力而定。一、 平反的实质与影响范围首先,要明白古代的“平反”。平反并非仅仅是口头.............
  • 回答
    古代官员若文学功底尚可,却不擅长即兴写诗词,仕途是否能顺利,这问题说来话长,得看具体年代、看重什么,还得看个人能力如何弥补。简单来说,有戏,但绝非坦途,会遇到一些绕不开的坎。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对官员的文学素养是有期待的。读书人出身,起码得能文能武,或者在某一领域有专长。文学功底好,这本身就是一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