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人削发为僧,就可以避开官府追捕?

回答
咱们聊聊古时候为啥有人削发为僧就能躲官府,这事儿可不是剃个头那么简单,里头门道多着呢。

首先得明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现在的可不一样。那时候,人跟土地绑定得紧,户籍制度虽然有,但执行起来不像现在这么严密。尤其是在乱世,或者是一些偏远地区,官府的触角没那么长,管理也没那么细致。一个人要是想彻底消失,跑路本身就挺难被发现的。

那削发为僧为啥能帮上忙呢?这得从几个方面看:

一、身份的巨变与“合法”的庇护所

脱离俗世,剃度为僧是一种身份的彻底改变。 一个人从普通百姓变成僧侣,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死亡”。他的俗世的姓名、家庭关系、社会责任,理论上都断了。官府追捕的是一个特定身份的人,一旦这个身份被“抹除”或“替换”,追捕难度就大大增加。
寺庙是特殊的“法外之地”。 在古代,寺庙往往拥有一定的超然地位,是宗教场所,受到朝廷的尊崇和保护。一些地方官,或者有权势的人,即便对某些出家人为躲避追捕的行为心知肚明,也可能因为顾忌寺庙的声望、僧侣的宗教身份,或者僧侣背后可能存在的宗教势力,而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寺庙本身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比如收容一些无家可归的人,其中也可能包括一些需要隐藏身份的旧日熟人。
僧侣的社会角色与生活方式不同。 僧侣的生活通常是集体性的,在寺庙里修行、念经、劳作。他们的衣着、发型、生活习惯都和俗人有很大区别。这意味着,即使有人在民间找到了一个长相相似的俗人,也很难和寺庙里的僧人联系起来。而且,僧侣的社会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在寺庙内,减少了在公开场合被认出的机会。

二、遁入空门背后的逻辑

逃避债务、婚约、徭役等俗世义务。 有些人并非犯了滔天大罪,只是因为欠债无力偿还、逃避婚约,或是为了躲避繁重的徭役、兵役,才选择出家。一旦出了家,这些俗世的义务就与他无关了。官府要追究的也是他作为俗人的责任,出家后,这种责任就难以落实了。
政治避难。 在政治斗争激烈、朝代更迭频繁的时期,一些政治失败者或者受到迫害的士人,也会选择出家作为一种避难方式。他们剃度后,潜心佛法,或者隐居在寺庙中,远离政治漩涡,等待时机,或者就此归隐。例如,一些前朝皇室成员、大臣的后代,一旦新政权巩固,为了保全性命,就可能遁入空门。
香火与庇护的交换。 寺庙为了维持香火、扩大影响力,有时也会乐于接纳一些有才识或者有背景的出家人。这些出家人在寺庙里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或人脉,为寺庙带来更多资源或保护。这种情况下,寺庙就有动力去保护他们不被官府搜捕。

三、削发为僧的操作细节

化名与改头换面。 出家后,僧侣通常会有一个法名,这相当于一个新的名字。他们也可能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佛经念诵,模仿僧人的举止,彻底与过去的身份切割。
选择隐蔽的寺庙。 如果是为了彻底躲避追捕,不太会选择那些香火鼎盛、人员复杂的著名寺庙。反而是一些规模不大、位置偏僻的寺庙,或者是一些山林间的修行场所,更加有利于隐藏。
与旧日联系的切断。 为了不牵连他人,也不暴露自己,出家人的通常会尽量断绝与过去亲友的联系。即使有联系,也可能是通过极其隐秘的方式,并且是单向的信息传递。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保险的。

罪行重大者仍难逃法网。 如果是犯下了谋反、重大盗窃等罪大恶极之事,官府的追捕力度会非常大,即便出家,也可能被搜查并挖出来。
寺庙并非全然不受官府干涉。 官府如果决心要搜捕某人,并且认为寺庙在包庇,也可能强行搜查,甚至惩罚包庇的寺庙。只是这种情况相对少见,而且需要官府有足够的决心和能力。
僧侣也有其戒律和生活约束。 出家虽然能躲避俗世的追捕,但也意味着要遵守寺庙的规矩,放弃许多俗世的自由。

总的来说,古人削发为僧能避开官府追捕,是因为这是一种身份的彻底转变,是进入了一个相对独立于俗世法律管辖的宗教空间。这种方式利用了古代户籍管理不严、寺庙特有的社会地位以及僧侣与俗人迥异的生活方式,为一些有需要的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避难途径。这是一种融合了社会制度、宗教文化和个人选择的复杂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理论上出家是断绝一切俗缘,所以官府也就不会去抓捕了。

但是实际上是古代官府的管控力度不足,要是真跑到偏远地区的深山老林出家,如果不是中央重视的要犯,地方官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懒得花费精力去抓捕。

加之宗教势力强大,强行去抓也有可能引发宗教界的不满。

毕竟官府的管辖力量多一分,宗教界就少一分。


但是随着中央集权加强,限制宗教界与官僚争夺生产人口,度牒制度的建立与强化,三武灭佛等一系列打击宗教势力的行为,想削发为僧逃避官府的惩罚是越来越难了。

也就只有在王朝晚期,官僚无能,或者是朝代鼎革,官府统治力量还不够强的时候,才有这种可能性。


说到这个削发为僧试图逃避官府追捕的事,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也有人做过这种搞笑的事。

曾扩情这位黄埔一期生,本来是前途无量,但因贪小利受贿,给蒋介石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认为他贪财不可用,从此开始失宠,虽然之后他和其他人一起创造了军统的前身复兴社,并成为了当年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但还是没能改变蒋对他的坏印象,所以一直混得不好

最终是在胡宗南身边当了个挂中将军衔的政治部主任。

解放军打进四川以后,做为老朋友的胡宗南到处找他,要他回成都,可以一起飞台湾。但是他竟然故意避开胡宗南。

既不选择逃跑,又不起义投诚,而是跑到深山古寺去当和尚。当解放军派人去抓他时,他竟然说:“老衲已是出家之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你们还抓我作甚?”

当解放军告诉他,不光是他这种出家才几天的假和尚,就是削发多年的原军统行动处长宋灰鹤这样的真和尚都给抓起来以后,他才后悔不已。

user avatar

不仅中国的寺庙有这种特权,欧洲的基督教教堂和伊斯兰世界的经院寺庙都拥有这种特权。西方国家到现在为止教堂和教会拥有很多特权,比如政府不能遣返得到教堂庇护的难民。上个世纪伊朗人劫持大寺时,为了攻入大寺沙特从世界各地找来了七百多个学者来找宗教法学依据。

古人宗教观念很深,宗教已经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宗教在百姓中的号召力十分强大。统治者都喜欢拉拢宗教领袖,想通过宗教的影响力保证民众不反 保江山的稳定。官府一般不敢跟有影响力的宗教和宗教实体对抗 ,怕有强大影响力的宗教领袖带领教众抢了自己的地盘。

但是那种没有影响力的宗教和小寺小庙就没有这个特权了。

所以呢国内各国外历代帝王们都喜欢到跟有影响力的宗教搞好关系,给一些大的宗教实体给些特权,经常到拜一拜表示自己也是虔诚的教徒。

满清皇帝通过优待喇嘛教来拉拢蒙古人和西藏人的忠诚。

当然了,有些人想通过宗教来维持,也有人可能会想通过消灭来确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古时候为啥有人削发为僧就能躲官府,这事儿可不是剃个头那么简单,里头门道多着呢。首先得明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现在的可不一样。那时候,人跟土地绑定得紧,户籍制度虽然有,但执行起来不像现在这么严密。尤其是在乱世,或者是一些偏远地区,官府的触角没那么长,管理也没那么细致。一个人要是想彻底消失,跑路本.............
  • 回答
    古人将策略分为“上策、中策、下策”,而非直接采用“上策”,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对现实的洞察以及对人性的理解。这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包含了多层次的考量。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其渊源和原因: 一、 策略的本质与不确定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策略的本质。策略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它是在复杂、动态.............
  • 回答
    古人之所以能写出《易经》、《鬼谷子》、《道德经》这样深邃的著作,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哲学、社会以及个人禀赋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探究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层地剥开历史的面纱。首先,得说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悠久,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政治动荡,但却是思想极其.............
  • 回答
    “古人平均年龄只有30岁”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误解,真实性非常低,甚至是错误的概括。这个说法的根源可能来自于对古代人口结构和死亡率的一些简单化解读,但它忽略了许多关键因素。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理解“平均年龄”的含义与古代的现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平.............
  • 回答
    古人认为“君君臣臣”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和历史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政治层面的根基: 集权统治的需要: 早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权力展开的,即君主。为了维持国家稳定和有效统治,需要一套明.............
  • 回答
    古人提倡“少沐浴”并非简单地反对清洁,而是基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卫生条件以及对身体的认知等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现代的思维模式,深入到古代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解释和详细的论述:1. 卫生条件与水源限制: 清洁水源的稀缺: 在古代,尤其是远离城市或.............
  • 回答
    “万恶淫为首”是中国古代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伦理、宗教和历史考量。而选择“淫”而非“杀”作为“万恶之首”,并非否定杀戮的罪恶,而是从更深层次和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人性的堕落和社会的危害。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古人为何这样说: 一、 对人性根源性腐蚀的认识1. “淫”对.............
  • 回答
    要说孙权,这事儿说来话长,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透的。古人怎么看他?现在人怎么看他?这中间隔着的不止是时间,还有眼光、立场,甚至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头的那些个评价标准。我琢磨着,这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咱一句一句掰扯掰扯。先说说古人,特别是那些写史书的,或者在当时跟孙权打交道的那些人,他们是怎么看孙权的。古.............
  • 回答
    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商周更替犹如一幅泼墨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触。但有趣的是,后世史家和文人对这两朝的态度,却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商朝仿佛被刻意抹黑,而周朝则被奉为圭臬,成为“仁德”、“礼乐”的代名词。这种鲜明的对比,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德”的昭示:周人夺取天下的合法性.............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令人景仰的先贤,而谢安,这位东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无疑是其中一个格外闪耀的名字。谈及古人为何如此推崇谢安,这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他身上集聚了太多令人赞叹的品质和成就,足以让他成为后世景仰的典范。首先,他有着“高卧东山”的韬略与隐忍,却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担当.............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字:“时代不同了,人也不一样了。”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像在问为什么古代的国王要想着怎么打仗统一国家,而现在的首富只想数钱一样,背后是整个社会运作逻辑和价值导向的巨大差异。咱们先说说古人那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套完整的、层层递进.............
  • 回答
    话说回来,古人中了进士,那可是鲤鱼跃龙门,从此仕途亨通,做官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这事儿啊,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是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和观念在支撑。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进士是啥。这可不是现在咱们说的“进士”这么简单。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后,科举制度发展成熟,“进士”这个头衔,.............
  • 回答
    古人起名,确实让人感觉自带一股温润如玉的气质,仿佛名子里就藏着故事和风骨。这可不是偶然,而是他们背后一套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巧的取名智慧在起作用。首先,文化底蕴是根基。古人的名字可不是随便从字典里挑两个字,而是要讲究“礼”,讲究“意”。 文献典籍的滋养: 古人是读“圣贤书”长大的,他们的知识源泉就.............
  • 回答
    古人之所以能写出《易经》、《道德经》、《论语》等包罗万象、意蕴深邃的智慧之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思想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些著作凝聚了他们观察天地万物、体悟人生哲理、思考社会秩序的深刻洞察,其形成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长期的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的深厚积淀首先.............
  • 回答
    古人“种菜”,可不是一时兴起的时髦,而是实打实的生活智慧和时代印记。这背后牵扯着太多方方面面,可以从几个大方向来细细聊聊。一、 最根本的——吃饱肚子,填饱自家灶台这应该是最直接也最核心的原因。咱们想想,在古代,交通远不如现在发达,信息传播也慢得像蜗牛爬。粮食物资的运输是个大问题,而且风险也高,一场水.............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思量了许久,也曾与不少同好切磋,才敢稍稍道来。要说古人为何能写出那些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词句,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重因素交织,历经岁月沉淀的必然结果。首先,得从他们的“学问”说起。这里的“学问”二字,可不是我们如今所谓的“知识储备”,而是更为深邃、更为全面的涵养。 扎实的文.............
  • 回答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而且背后蕴含着不少古代社会生活的门道。我们常在影视剧里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伙人酒足饭饱,从怀里掏出些碎银子,往桌上一丢,留下店家,就呼啸而去。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真的只是因为他们“不差钱”吗?事实上,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原因,让这个模式得以稳定运行,并且商家和小二们也乐意接受。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从几个层面去捋,不能简单一句“古人傻”就带过。你想想,咱们现在能这么想,那是建立在几千年的历史经验、启蒙思想,还有各种社会变革的基础上的。古人呢?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跟我们简直是天壤之别。首先,最根本的,“天命”和“神圣性”。皇帝可不是随便谁就能当的。在古代,尤其是早期,皇权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古人即便在肉类蛋白质摄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仍能选拔出数十万身体素质优秀的士兵,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的功劳,而是一个复杂且精妙的系统性工程。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蛋白质是唯一标准”的思维误区,深入探究古人的生存智慧和选拔机制。一、 那时的“优秀”并非我们今日的定义首先要明确一点,古人对于“身体素质优.............
  • 回答
    古人认为“天下财富有定额”,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和社会根源,绝非是凭空想象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去体会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生存环境。一、 农业社会的现实局限:生产力低下与自然风险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中国绝大多数时间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对自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