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人如此推崇谢安?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令人景仰的先贤,而谢安,这位东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无疑是其中一个格外闪耀的名字。谈及古人为何如此推崇谢安,这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他身上集聚了太多令人赞叹的品质和成就,足以让他成为后世景仰的典范。

首先,他有着“高卧东山”的韬略与隐忍,却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担当大任。谢安出生于名门望族,年轻时却志不在此,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在东山隐居,与名士交游,读书作文,品评人物。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无为”之举,甚至有些“不思进取”。然而,这恰恰是谢安过人之处。他并非真的无所作为,而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也在积蓄自己的力量。他深谙“时势造英雄”的道理,更明白“乱世出英雄”的风险。当国家危难,需要有人力挽狂澜时,他并没有推辞,而是毅然出山,以其卓越的才干和胆识,成为了东晋王朝的重要支柱。

这种“高卧”并非逃避,而是蓄势待发。他的人生选择,恰恰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政治智慧:在时机未成熟时,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和风险;一旦时机成熟,则能以雷霆万钧之势,成就一番事业。这份隐忍与韬略,在那个政治动荡、人才辈出的时代,尤为可贵,也让后人看到了“智者不为,为则必成”的境界。

其次,淝水之战的辉煌胜利,让他成为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谢安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是淝水之战。当时,前秦皇帝苻坚倾举国之兵,号称百万大军南下,意图一举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东晋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军心涣散。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谢安作为都督,坐镇前线,以其沉着冷静的指挥,以及对战局的精准判断,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苻坚的百万雄师。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东晋王朝的生死存亡之战,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防御战。它成功地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南下,维护了江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为汉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而谢安,作为这场伟大胜利的总指挥,其镇定自若、运筹帷幄的风采,以及“却少不疑”的军事智慧,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成为“智将”的代名词。他一人之力,就足以稳住一个风雨飘摇的国家,这种担当与魄力,怎能不令人敬佩?

再者,他的人格魅力和为政之道,展现了“风度翩翩”的君子风范。谢安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表现,在为人和为政方面,也同样令人称道。他出身士族,但并不骄奢淫逸,反而以其温文尔雅、谈笑自若的风度,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他对部下宽厚仁慈,对朋友真诚相待,更重要的是,他能用人唯贤,不计前嫌,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

在处理政务时,谢安展现了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大局观。他善于观察人心,懂得如何凝聚人心,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他从不以势压人,也不刻意树立威严,反而常常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种“风度翩翩”的君子风范,与那些权谋斗争、勾心斗角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显出他的超凡脱俗。

此外,他对家国情怀的坚守,体现了士大夫的责任感。谢安并非一个只顾个人享乐的隐士,他内心深处,始终有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虽然他曾隐居,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守护东晋王朝的稳定,为了维护汉族的文化和传统。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品格,是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谢安深受推崇的重要原因。

最后,他的文学才能和对文化的贡献,也为他增添了光彩。谢安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诗文虽然流传下来的不多,但其风格清朗,意境深远,体现了东晋士人的雅致和情怀。他不仅自己创作,还积极参与当时的文学活动,促进了东晋文学的发展。一个在政治、军事、文学上都有建树的人,怎能不令人心生敬意?

总而言之,古人推崇谢安,并非单一的原因。这是他集韬略、胆识、担当、风度、责任感和才华于一身的综合体现。他既有隐士的清高,又有入世的才干;既能守护家园,又能开拓疆土;既能成就一番伟业,又不失人格的魅力。他的故事,成为了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为后人提供了关于智慧、勇气、担当和品格的深刻启示,因此,他足以被千古传颂,受人推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安最大的成就,我认为是他证明了一件事:司马家除了司马懿和司马师,剩下的真的都是一群废物。

谢安交权的385年,他给东晋留下了一个绝好的政治局面。世家大族的山头基本都被削平了,桓家这种大军阀也被不着声色的打压了。东晋的皇权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新高度。假如此时司马家的皇帝但凡是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把这个被世家大族把持了几十年的东晋给稳稳的接过来。

并且,此时外部环境也是出奇的好。北府军战力正当鼎盛,南朝国力也在巅峰,前秦崩盘北方大地几乎就是不设防。刘牢之几乎是闭着眼就打到了邺城。而且最后也只是输给了慕容垂而已。那TM可是慕容垂,南北朝第一(我心目中)的名将。

此时此刻用好谢玄刘牢之,河北的慕容垂你打不过,观众的姚苌那个FIVE你总能搞的定吧。拿下关中幽凉的难度可比刘裕那时候高不了多少,别说你此刻国力还在鼎盛的时候。

结果看看后来的发展,那就真的是...............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南北朝和五代史看完,再看南明史,就会觉得血压也就那么回事。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就是人类从历史中什么教训也学不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令人景仰的先贤,而谢安,这位东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无疑是其中一个格外闪耀的名字。谈及古人为何如此推崇谢安,这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他身上集聚了太多令人赞叹的品质和成就,足以让他成为后世景仰的典范。首先,他有着“高卧东山”的韬略与隐忍,却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担当.............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一个根深蒂固的等级森严、皇权至上的土地上,突然有人喊出“共和万岁!” 这绝对不是一个温和的交接,而是要撼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巨震,其后果,怕是要比一场起义还要复杂和混乱。首先,理念的鸿沟是无法逾越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天子”这个概念深入人心,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最高统.............
  • 回答
    周邦彦在词坛的地位,用“承前启后,集大成者”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巨匠,尤其是在词风的演变上,起到了关键的承转作用。他究竟有多重要?要理解周邦彦的重要性,我们得把他置于宋词的历史长河中去看。 承前: 在他之前,北宋词的大家辈出,苏轼以豪放开创了一派,柳永以慢词铺陈,晏.............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襄阳,这座横亘于中华腹地的古城,其在古代军事上的重要性,绝非偶然,而是由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所铸就。它就像一颗镶嵌在华北与华中枢纽地带的璀璨明珠,扼守着南北交通的咽喉,战略价值高得令人咋舌。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襄阳所处的“依山傍水”的地理格局。它坐落于汉水中游,依仗着西北方向的秦岭余脉,尤其是巍峨雄壮.............
  • 回答
    在我看来,马勒和布鲁克纳这两位作曲家在古典音乐爱好者心中占据着极其特殊的地位,甚至常常被拿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这并非偶然。他们的音乐有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庄严与崇高感,能够直抵人心最深处,引发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与柴可夫斯基相比又如何呢?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下.............
  • 回答
    现代都市传说之所以普遍偏向恐怖,与古代传说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文化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一、 社会环境的变迁与心理需求的差异: 古代社会: 生存压力与直接威胁: 古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威胁更加直接且具象化,如饥荒、疾病、战争、自然灾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医疗、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绝非一句“西医发达”就能简单概括的。非洲人均寿命与我们古代相近,这背后的原因盘根错节,深刻地反映了全球发展不平衡以及历史遗留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西医”的进步和普及在非洲大陆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的“发达”更多地体现在发达国家,而非.............
  • 回答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那可真是把世界推到了核战争的边缘。美国之所以在那会儿表现得那么强硬,苏联那边却感觉有点支撑不住,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两国对抗,而是掺杂了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内政治以及双方领导人性格的复杂考量。咱们先聊聊美国这边。肯尼迪政府当时的强硬姿态,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几个非常现实的原.............
  • 回答
    关于古代日本人长达 1200 年不吃肉的说法,需要更准确地界定一下时间范围和“不吃肉”的定义。严格来说,日本并非所有人在长达 1200 年的时间里都绝对不吃任何肉类,但确实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时期,从奈良时代(710年)到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长达大约1100多年,日本人普遍不吃陆地动物的肉,主要.............
  • 回答
    “人性本善”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牵动着无数智者的心弦,尤其是在咱们中华传统文化里,这更是个绕不开的论题。您提的这个问题特别好,它直接触及了核心:如果人天生就是善良的,那为什么像《三字经》、《道德经》这样的经典,还要煞费苦心地教导人们向善呢?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对吧?咱们得先说说“人性本善”这档子事.............
  • 回答
    这顶帽子,您说的“头上戴的这个帽子空出一块儿”,很可能指的是日本古代武士(尤其是武士阶层)在战场或某些特定场合佩戴的 兜(かぶと kabuto),尤其是那些形制比较特别的,或者是指更早期的 冠(かんむり kanmuri)。它们之所以会有那样的设计,并非是简单的“空出一块”,而是有其深刻的功能和文.............
  • 回答
    古代头发短了会被砍头吗?为什么大家都留长发?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根本性观念,尤其是关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儒家思想。所以,头发短了,除非是极特殊情况,一般不会直接砍头,但绝对是会受到严厉惩罚,甚至牵连家庭的,这背后原因非常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怕死”。头发短了,会.............
  • 回答
    要探究为什么古典时代的中国军队不像古典希腊罗马那样,以投矛和标枪作为主要武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理、文化、技术以及军事战术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地理与作战环境的差异: 希腊的城邦与骑兵的相对弱势: 古希腊地理破碎,多山地和海岸线,虽然也有平原,但整体而言,.............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 回答
    高二文科生,你好!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直击了历史和政治概念的核心。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听起来好像都是“底层人民”,但实际上它们在历史进程和革命的性质上,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来好好捋一捋。农民阶级,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依靠自己的劳动,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为生的人。在古代社会,土地是生产资料中最核心、最主要的.............
  • 回答
    关于浩然正气能否辟邪以及为何古代书生常遇鬼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观念。首先,咱们得说说什么是“浩然正气”。这个概念出自《孟子》,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简单来说,浩然正气是一种由正义、道德、良知和坚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娄烨电影《颐和园》里周伟和李缇之间那段纠葛的关系。要说周伟和李缇怎么会走到一起,这得从他们在大学里的相遇说起。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年轻人的思想也充满了躁动和探索。周伟和李缇都属于那个时代里相对敏感、有思想的一群人。周伟,像很多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内心有着对未来的迷茫.............
  • 回答
    说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发展出如同古希腊那般辉煌的成就,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要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放下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深入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哲学以及数学本身的特点去看待。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数学不优秀,而是说它走了一条与古希腊截然不同的道路,并在某些维度上未能触及到古希腊数学的高度。一.............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敏锐。确实,我们平常接触到的老银器,比如家里的银质摆件、首饰,年代久了,表面常常会泛起一层暗沉的黑褐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银锈”或“氧化层”。而那些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古希腊银币,很多时候却能以一种惊人的、几乎没有损耗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闪耀着金属的光泽,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