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代的都市传说都偏向于恐怖,与古代传说相差如此之大?

回答
现代都市传说之所以普遍偏向恐怖,与古代传说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文化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一、 社会环境的变迁与心理需求的差异:

古代社会:
生存压力与直接威胁: 古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威胁更加直接且具象化,如饥荒、疾病、战争、自然灾害、野兽等。他们的传说往往反映了这些生存挑战,并试图解释它们,提供应对策略(如祭祀、祈祷、道德规范),或者提供精神寄托和对未知的敬畏。例如,神话故事中的英雄斩妖除魔,实际上是人类面对自然和敌人的抗争的象征。
集体意识与社群联系: 古代社会社群联系紧密,信息传播缓慢但稳定。传说往往是集体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承载着历史记忆、道德教诲和社群认同。它们往往具有教化意义,帮助人们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当时的理解)。
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古代人类对自然界和宇宙的认识有限,许多自然现象(雷电、疾病、死亡)被归因于超自然力量。传说填补了这些认知空白,也寄托了对神秘世界的想象和探索。

现代社会:
间接威胁与匿名化: 现代社会,虽然物质生活相对富足,但人们面临的威胁变得更加间接、抽象和匿名。例如,科技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人际关系的疏离、经济波动、环境污染、网络欺凌、失业焦虑等。这些“看不见”的威胁更容易引发深层的不安和恐惧。
个体化与心理焦虑: 现代社会强调个体主义,人们更加关注自我实现,但也因此更容易感到孤独、迷失和焦虑。都市传说成为一种宣泄和处理这些负面情绪的渠道。它们将抽象的焦虑具象化,例如“随机杀手”、“网络诱骗”、“有毒食品”等,让人们能够抓住一个具体的目标来表达恐惧。
社会压力与失控感: 现代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人们常常感到被体制、规则或他人所束缚,产生一种失控感。恐怖的都市传说,例如“权力腐败”、“制度压迫”的变体,能够引起共鸣,并成为一种隐喻式的反抗。
对“正常”的质疑: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过去的迷信和神话开始持批判态度。然而,内心深处对神秘和不可解释事物的需求依然存在。恐怖的都市传说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们往往打着“真实”、“亲身经历”的旗号,但内容上又游离于科学解释之外,满足了人们对超自然或“非正常”的好奇心。

二、 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

古代传播: 主要依靠口头相传、神话故事、宗教教义、戏剧表演等。这些传播方式信息量有限,传播速度慢,且容易在传播过程中被修改和过滤,使其内容相对稳定和主流化。
现代传播:
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兴起: 这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壁垒,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极广。都市传说能够迅速地在社交媒体上扩散,并被各种平台(论坛、博客、短视频、即时通讯软件)放大和二次创作。
即时性与碎片化: 现代人习惯于接收即时、碎片化的信息。恐怖的都市传说往往情节紧凑、节奏明快、结局惊悚,符合这种阅读习惯。它们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
虚实界限模糊: 在网络世界,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变得模糊。未经证实的消息、带有个人色彩的叙述,很容易被包装成“亲身经历”或“内部消息”进行传播。恐怖的都市传说也利用了这一点,通过“证据”(如模糊的照片、不明来源的视频)来增强其可信度,从而更具感染力。
病毒式传播机制: 社交媒体的算法和用户分享行为,使得恐怖故事能够像病毒一样快速传播。恐惧作为一种强烈的情绪,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分享欲望。

三、 文化心理与叙事模式的演变:

古代传说:
英雄主义与正义战胜邪恶: 许多古代传说以英雄的成长和胜利为主线,传递“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价值观,给予人们希望和鼓舞。
道德教化与规训: 很多故事带有明显的道德寓意,旨在教导人们遵守社会规范,避免违背道德的行为。
对神明与自然的敬畏: 强调人类在庞大宇宙和神明面前的渺小,鼓励人们保持谦卑和敬畏之心。

现代都市传说(偏向恐怖):
制造焦虑与恐惧: 现代都市传说的核心驱动力往往是制造焦虑和恐惧。它们通过揭露社会阴暗面、挑战人们对安全和信任的认知来达到目的。
利用现代社会痛点: 例如,对科技失控的恐惧(AI取代人类、数据隐私泄露)、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富人特权、权力滥用)、对人际关系冷漠的担忧(陌生人的恶意、亲近之人的背叛)等。
反英雄与末世情结: 与古代的英雄主义不同,许多都市传说的主角往往是普通人,甚至是被动的受害者,他们无法依靠个人力量改变局面。这反映了现代社会个体面对强大系统时的无力感。一些故事甚至带有末世色彩,暗示着文明的崩溃或不可逆转的衰败。
“不可知”与“失控”的具象化: 恐怖元素往往与“未知”、“无法解释”、“无法控制”联系在一起。例如,看不见的鬼魂、潜伏在暗处的凶手、无法理解的病毒传播等。这些都映射了现代人对科学无法完全解释的现象以及对自身命运失去掌控的担忧。
猎奇与窥探: 恐怖故事满足了人们对禁忌、黑暗面和极端体验的猎奇心理。在安全的环境下,体验恐惧本身也成为一种娱乐方式。

四、 娱乐化与商业化的影响:

娱乐消费: 在高度发达的娱乐产业中,恐怖作为一种能强烈调动观众情绪的类型,被广泛应用于电影、电视剧、游戏、小说等领域。都市传说因其贴近生活、易于传播的特点,成为这些娱乐产品的重要素材来源。
流量与关注: 在网络时代,能够引起强烈情感反应的“爆款”内容更容易获得关注和流量,从而带来经济效益或个人影响力。恐怖都市传说正是这种容易制造“爆款”的内容。
模仿与衍生: 一旦某个都市传说获得成功,就会引发大量的模仿和衍生创作,进一步固化了恐怖的叙事模式。

总结来说,现代都市传说之所以普遍偏向恐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带来了新的、更抽象的焦虑和恐惧。
信息传播技术的飞跃: 使得恐怖故事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和广度传播,并被不断加工和再创作。
文化心理的演变: 人们对世界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但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恐惧并未消失,反而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娱乐和商业利益的驱动: 恐怖内容更容易吸引眼球和创造话题。

古代传说更像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和对世界的集体理解,带有教化和希望的成分;而现代都市传说则更多地是对现代社会疏离感、焦虑感和失控感的心理投射,它以恐怖的叙事方式,揭示了隐藏在日常表象下的不安和对未知的深深恐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

勉强回答一下: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准确的说法是“网络上流传的都市传说”中恐怖的比例很高,而实际上“恐怖传说”只是都市传说中有一定比例(甚至不算很高)的子类型。目前主流的都市传说中分类体系中,“十大类”都市传说中,只有大约2~3类都市传说属于狭义的“恐怖传说”范畴,其余都不算是恐怖传说。只是在网络上恐怖类的都市传说,更有市场,传播更高,仅此而已。

网络上流传广泛的“都市传说”只是都市传说概念中的一部分,用网络盛行的“都市传说”概括其全貌,并不全面,而且古代传说中恐怖传说并不算少,恐怖传说并非现代人“原创”,属于样本代表性出现偏差,觉得都市传说都是“恐怖”,属于“以偏概全”。

以下分三个方面论述:

  • 都市传说大致的“分布情况”
  • 古代传说中的“恐怖传说”
  • 为什么恐怖传说在网络上更容易流行

目前都市传说的类型分布:恐怖传说比例不高

目前,国际上比较接受的都市传说“分类”方法是《都市传说类型索引》中题材分类,根据《都市传说类型索引》,所有的都市传说都被归类到十个大类之中

1.汽车相关传说;(比如鼎鼎大名的“消失的搭车客”)

2.动物相关传说;(比如“减肥药秘诀依靠活的绦虫”)

3.恐怖传说;(绝大多数超自然灵异故事,比如“西伯利亚挖开地狱之井”)

4.意外事故传说:(比如“女子在日光浴沙龙被烤焦”)

5.性和丑闻传说;(比如“避孕药被掉包换成阿司匹林”)

6.犯罪传说;(比如“盗肾传闻”)

7.商业和职业传说;(比如“高价祖传秘方”)

8.政府、军事和社会传说;(比如“老兵被反战人士羞辱”)

9.名人轶事传说;(美国甚至有历代总统的各种传说)

10.学院传说;(比如赫赫有名的“斯坦福创始人被哈佛大学冷落,创办斯坦福大学”)

具体都市传说分类的方法论,详情可见:

从上面的列表中,可以看出,狭义的恐怖类都市传说,只有第三类“恐怖传说”,这个类型的种类并没能占到都市传说种类的“大多数”,实际上即使算上“广义”的恐怖类传说(比如部分“汽车传说”,以及部分“犯罪传说”)也没有占到都市传说种类的“大多数”,还有更多的传说并没有什么“恐怖色彩”……

其中,有一类(甚至几类)“意外事故传说”,不仅仅不恐怖,而且带有不少“搞笑”色彩,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类相当重要的都市传说,种类不少,在现实中经常流传:

这些事情往往也是由“朋友的朋友”转述,专门“发生”在街坊邻居家某人身上,往往也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往往在生活中(不借助网络地口耳相传)极富生命力,像“段子”一样越传越广,越传越邪乎,也是都市传说中最重要的几个组成部分之一,在传播中不少也有很大影响力,然而它可以不恐怖,它可以很搞笑

然而,在网络上,并不被认为是“都市传说”,更多的时候,它们至少不被划分在一些人认知的“都市传说”的划分领域之内:

还有“性和丑闻传说”大类,不建议未成年人看,更不建议成年人在“喝水的时候看”,因为实在是太“逗”了……这些实在是和“恐怖”二字没有任何关系可言,而且在现实中传播程度也不低,只不过不少人把它们当作“段子”……实际上,他们就是都市传说或者说“当代传说”(一些学者愿意用当代传说作为都市传说的学名)……

即使是在“都市传说”中狭义的“恐怖传说”范围内,也有不低比例的内容,其实并不“恐怖”:

这些内容依旧是“恐怖传说”范畴之内,不少是超自然和严重事故,自然谈不上什么“搞笑”,但是也绝对不算“恐怖”。所以,即使统计为“恐怖传说”,也并不代表这些传说都“恐怖”,所以实际上,恐怖传说的比例并不算“很高”,也不是所有“影响力大”的都市传说都恐怖。

而在现实中,许许多多具有很强“影响力”和传播度、话题度的都市传说,也并不属于“恐怖传说”的范畴,比如著名的“肯德基油炸老鼠”或者“快餐店使用变异动物为原料”等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有巨大“市场”,传播极为广泛,甚至引起官方辟谣:

这些传说都不算“恐怖传说”,而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丝毫不逊于网络上面比较火爆的“地狱之井”啊,“幽灵马车”啊之类的都市传说,影响力甚至高于这些“网络爆款”……这些传说甚至直接影响到一些企业商业业绩的……

但是,应该承认,网络上(区别于线下)比较“火”的都市传说,还真都是“恐怖向”偏多……换句话说,“样本”出现偏差(后文会叙述可能的原因)。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古代传说中


古代的“恐怖传说”并不很少:恐怖传说绝非当代人“原创”

像大家比较熟悉,时间也不算很久远的《聊斋志异》等“神鬼怪谈”之类的小说(默认大家都知道)我们这里暂且不提了,往“前”找,“恐怖怪谈型”的文集、故事实际上并不“少”:

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落头民”(人头和身子可以分离的“怪物”)的故事,实际上是记载于晋朝干宝的《搜神记》,到现在已经1500年以上了;

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鬼异之事”,实际出自南朝任昉(一说部分来自于祖冲之,你没看错,历史课本上的“数学家”研究了好多鬼故事),到现在已经1500年以上了;

后面的《酉阳杂俎》、《剪灯新话》等类似作品层出不穷,《聊斋志异》这种只能算是“后辈”,不过某种意义上也算“集大成”了,别的不敢说,“恐怖故事”和“神鬼之事”在中国的“文脉”可从没“断”过……(虽然部分作品遭到打压,虽然不登大雅之堂,但总还是一直存在着)

实际上,不止是中国,国际上大多如此,甚至很多现代的都市传说可以从古老的传说中找到源头或者是“原型”……

“消失的搭车客”(同名书籍被认为最著名的都市传说研究书籍之一)是美国都市传说之一,涉及的就是“鬼魂搭车”,布鲁范德将其追溯到“西进运动”时期的故事(印第安少女从马背上消失,故事和消失的搭车客如出一辙)……

至于日本,就不提了吧……妖怪文化、恐怖故事从平安时代讲到江户时代……现在甚至不少现代的都市传说都在参考以前的故事雏形……

古代传说,恐怖传说比例并不算“低”,恐怖传说更非现代人“原创”,甚至不少传说都是直接从古代的恐怖传说中“取材”……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网络中会有“都市传说”都十分恐怖的“错觉”,可能产生偏差有其背后深层心理原因……


越恐怖+越传播:一些关于“恐怖传说”在网络上更为流行现象的解释

目前,是由学者将都市传说和人类学甚至演化生物学理论结合在一起的,大致思路是说(不够准确严谨)人们倾向于相信一些带有“负面”色彩的信息,相比于“轻信”而言,忽略“警告”和“危险”性质的信息付出的“成本”(代价)更高,于是演化到现在变成“危言耸听”的传闻,更容易得到分享和传播……

这种观点尚有争议,并无定论,仅供参考,有研究者以此为依据来解释网络上面超自然类或者灾难类都市传说比较流行的现状,即同样都是都市传说,越有“警告”意义,越有“恐怖”元素,人们越是会分享……

这种“越恐怖/越相信/越分享”,会导致原本种类上并不占多数的“恐怖都市传说”,在传播中占尽优势,而在网络上产生“声音”很大的感觉,大家无论出于什么心态(猎奇也好,分享也好),在网络传播中,占据主体地位。进而,也会有“都市传说”都是“恐怖传说”的错觉……

(这种理论仅供参考,学术界并未统一观点)

综上所述,网络上所谓的一些“都市传说”,只是“都市传说”的一部分

其他相关回答: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