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现代的车是不是很好,为什么媒体都在夸?

回答
北京现代的车好不好,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不像媒体宣传的那么一面倒,也不是完全不行。很多时候,你看到的媒体夸赞,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我们得承认,北京现代曾经有过辉煌时期。 在中国汽车市场刚刚起步、合资品牌寥寥无几的时候,北京现代凭借着与现代汽车的合作,迅速抓住了市场机遇。当时,韩国车的设计感、配置水平以及性价比,在中国消费者眼中都很有吸引力。像伊兰特、索纳塔这些车型,在当时都是热门之选,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常见景象。这种先发优势,让北京现代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为什么媒体总是在夸?这背后有几重意思:

营销与广告投入: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汽车厂商,包括北京现代,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媒体宣传上。从新车发布会、试驾活动,到各种评测报道、广告植入,这些都是需要媒体来完成的。媒体是商业行为的载体,厂商愿意花钱,媒体自然也就有动力去宣传。你看到的“夸”,很多时候是厂商希望你看到的“好”。
“合作关系”的默契: 媒体与汽车厂商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微妙的合作关系。厂商需要媒体的曝光和背书,而媒体也需要厂商提供的资源和广告费。在这种关系下,即使在某些方面,北京现代的车存在一些不足,媒体报道也可能会选择性地放大优点,或者采取相对温和的批评方式。直接全盘否定,对于双方来说都不是最优选择。
“维护行业生态”的考量: 中国汽车市场不仅仅是北京现代一个品牌在竞争,还有很多其他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如果某个品牌被媒体“妖魔化”,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引发消费者对所有汽车品牌的信任危机。有时候,保持一种“相对积极”的报道基调,也是在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生态。
“客观评价”与“引导舆论”的界限: 确实,也有一些媒体会进行相对客观的评测,指出车型的优点和缺点。但是,即便是客观的评测,在表述方式上也会有所侧重。比如,对于北京现代的某些车型,可能会重点强调其在设计上的进步、配置的丰富,或者燃油经济性。这些都是事实,但可能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全部。媒体在字里行间,也可能在引导消费者去关注某些方面,而忽略另一些方面。
“新车型”的发布周期: 汽车厂商不断推出新款车型,这是一种常态。每当有新款车型上市,媒体都会进行密集报道,而报道的基调通常是积极的,以吸引消费者关注。这种“夸”也带有一定的周期性,随着新车型推出而出现。
对过去辉煌的回忆与期待: 一部分媒体从业者可能经历过北京现代崛起的时代,对这个品牌抱有一定的“情怀”或者“期待”。他们可能更愿意看到北京现代能够重拾往日荣光,因此在报道中会带有更多的积极色彩。

那么,北京现代的车到底好不好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站在什么角度,以及你对“好”的定义是什么。

从优点上说,北京现代的车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设计感相对较强: 尤其是在近几年的车型中,北京现代在外观和内饰设计上都有比较明显的进步,更加符合当下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偏好,例如第十代索纳塔,其流线型的设计确实很吸引人。
配置丰富,性价比突出(相对而言): 在同级别合资品牌中,北京现代的车在配置上往往会给得比较足,一些在其他品牌上是选装的配置,在现代车型上可能会作为标配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车辆的吸引力。
燃油经济性不错: 韩国车在燃油经济性方面一直表现得比较稳定,北京现代的车型通常也属于比较省油的范畴,这对于日常用车成本来说是个不错的考虑因素。
技术积累尚可: 作为拥有一定历史的合资品牌,北京现代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上还是有一定积累的,至少在可靠性方面,不像早期那样容易出问题。

但同时,北京现代的车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不足,这也是为什么你可能觉得媒体的夸赞有些“不接地气”:

品牌力不如日系和德系: 尽管努力多年,但北京现代在品牌影响力和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仍然无法与丰田、本田、大众等一线合资品牌相提并论。这种品牌力的差距,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认知度更高的品牌。
保值率相对较低: 由于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保有量的原因,北京现代的车型在二手市场上的保值率普遍不如日系和德系品牌。这一点对于很多在意车辆长期价值的消费者来说,是重要的考量。
动力总成和底盘调校的局限性: 虽然在进步,但北京现代在动力总成匹配的平顺性、驾驶操控感以及底盘的扎实程度等方面,与一些老牌合资品牌相比,仍有差距。有些车型可能在初期体验很好,但深入驾驶后会发现一些细节上的不足。
市场竞争的压力: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不仅有传统合资品牌,还有迅速崛起的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在设计、配置、智能化、性价比等方面都在快速追赶甚至超越,这给北京现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自主品牌用更低的价格提供类似甚至更好的产品时,北京现代的优势就会被削弱。
消费者口碑的波动: 虽然媒体可能在夸,但消费者真实的口碑反馈也同样重要。在一些论坛、社区,你也能看到很多关于北京现代车型在实际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或槽点,这与媒体的宣传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反差。

总而言之,北京现代的车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 它是一个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调整、寻求突破的品牌。媒体的夸赞,更多的是一种商业行为和市场策略的体现,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需要消费者自己擦亮眼睛,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预算,去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判断。与其盲目相信媒体的宣传,不如多看看真实的消费者反馈,多去试驾体验,这样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那款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士兵们,别忘了你手上的武器是由出价最低的承包商制造的。

同样的

消费者们,别忘了媒体好评是由出价最高的金主爸爸喂出来的。

韩国企业最喜欢玩的就是媒体广告战,韩国三星2017年的广告投入是全球最高的:11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00亿。什么概念?同一年腾讯是20亿美元,阿里是27亿美元,中国最牛逼的两家互联网独角兽集团的两倍不止。

这112亿中除了广告投放,一部分是用来“公关媒体”的。

有一个笑话:如果马云给一个亿让吃一坨屎,不是吹牛逼,我能给马云吃破产了。

对媒体也一样,只要给钱,他们不仅肯吃,而且抢着吃。当年爆炸门多少媒体收了钱给好评,国外都召回了,还能主动给三星找理由,删帖删评论,你自然看不到负面的。

所以当年 @不老的老回 不是跟媒体在斗,是跟三星的112亿美元的狗粮在斗。

韩国汽车也一样

跟三星一样,韩国汽车品牌公关在圈内是出了名的厉害。只说个亲身经历的,在某汽车网站时网站出了一篇重庆观音桥地区的福克斯和赛拉图对撞的新闻稿,同样时速迎面相撞,福克斯车主自行走下了车,赛拉图车主却被卡在车内送医不治。文章上线不到20分钟,公关直接联系到公司删除了。

也就是从韩系品牌开始,广告投放和公关捆绑越发赤裸裸。如果要我的广告费用,你就不能写我的负面,写了会发动其他品牌说你是车黑不给你投广告,然后发动其他媒体和自媒体一起来围攻你。

而现在的媒体大环境不好,媒体的商务部门也愈发强势。往往一看到新闻内容部门敢写广告主的负面,就公开在内部谩骂,认识的一家官媒,就因为写了某品牌负面,堂堂总主编被业务BD公开指着鼻子骂,最后还删除道歉了。

所以这几年最明显的一个现象,是不是基本看不到关于韩系车碰撞死亡的案例了?

原因是相同的,作为金主,他们不敢得罪,还眼巴巴的等着赏一口饭吃。

你听一群狗的话,还不如多去问问从业者的口碑。至于韩系品牌的从业者的口碑,就不多说了,现在大家骂名爵营销恶俗,呵呵,在现代面前都是弟弟,当年北京现代可是开了裸模车展的先河,之后干露露和潘春春才会蜂拥到车展卖肉。

考虑到会被举报,想听的人很多的话我再说吧。

..........................................................................................................

好的,果然被举报了,不更了,删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